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通用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12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通用6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時值初夏,學習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顯略早些。不過沒關係,學生對夏日獨有的風景已然經歷過多年,不會影響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與認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為宋代傑出詩人蘇軾所作,寫的是疾雨急來急去的變幻景色:黑雲像打翻的墨水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點就像珍珠一樣亂跳,蹦進船裏。忽然一陣卷地而來的大風把雲和雨吹散了,此時從望湖樓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樣廣闊,一片汪洋大海。全詩四句話寫雲、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為宋代詩人楊萬里所作,寫的是晴好天氣下西湖中蓮荷的壯美。前兩句議論,後兩句寫景,景在議後,目的是突現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這時風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與天接連的荷葉無邊的青綠;與太陽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樣的豔紅。

兩首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詩題內涵豐富:點明時間、地點、事件和心境。兩首詩同寫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風味。文中兩幅插圖,分別表現瞭望湖樓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的奇麗美景。

兩詩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非常值得學生品味。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同時能品味出兩首詩的異同,我引導學生先從文中的兩幅圖入手,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接着,從詩句的字裏行間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同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透過精美的多媒體畫面,看到動態,看到色彩,看到變化,入境入情。最後,抓住兩首詩各自描繪的景象的特點,再次誦讀、理解詩歌,讓學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薰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古詩兩首歷來都是可難可易的教學內容。説它難,是因為做老師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詩大意、重點詞語、詩的意境都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有個全面細緻的瞭解,又想把詩的背誦、默寫同時完成。

説它易,是指完成古詩的背誦、默寫即可,應付考試、作業絕對沒有問題。

就我班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對於背誦都能在較短的時間段內完成,即使後進生也能在一天之內追上其他同學。但是以往的測試中,古詩的默寫是個難點,總有一部分學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書寫,究其原因是以為對易錯字的意義掌握不牢。

結合這種實際,我在教學時把兩首古詩用大字板書在黑板上,講到重點詩句、字詞時我就在黑板上相應字詞的旁邊寫上意思等知識點,同樣要求學生和我一樣在書上記筆記,這樣我才可以覺得踏實。記完之後,我在課堂上不斷地強化提問他們,以增強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

對於書寫,我先教他們按照詩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寫,等背會之後,再教他們默寫。

我想這種方法,能夠使他們對古詩的學習有新的理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古詩詞的教學一直用這樣的模式:誦讀詩歌——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了,孩子們的預習也準備得十分充分,課堂交流的時候,也很熱烈,詩歌的節奏,詩歌中字詞的意思,對詩句的理解,同學們都是通過自主學習或課堂討論習得的,課堂上我只點撥了幾處難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鏡未磨”、“白銀盤”、“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輪秋”、“流”、“君”、“下”。從課堂效果看學生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習題的時候孩子們有些一知半解,特別是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自己不能組織連貫通順的語言説清詩句的意思。

二是題目的形式一變,就無從下筆。如《補充習題》上有一道題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後問:讀着這個詩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就不懂得變通,很僵硬地把詩句的意思寫了上去。現在細細想來,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現得益於他們購買的參考書籍,而並沒有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是在以後的課堂上要特別關注的一點。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本節課所學的兩首古詩,通過預習以及學生的知識積累,大部分同學都已經會背,因此教學起來相對輕鬆。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而教師要適時指導、相機點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實施教學。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自讀自悟的環境和交流討論的機會,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説一説、畫一畫等。通過自學、質疑、討論等環節的有效調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又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二、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古詩教學要強調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從讀中發現問題,由讀來解決問題,把讀和想象、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誦讀中感知形象,體味語言,賞詩中景,悟詩中請,揣摩詩歌意境,感受詩詞魅力。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描繪的畫面、境界。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色彩、動靜等描寫,激發想象,再現畫面,充分感受生機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詩人閒坐草堂欣賞清麗明快的優美景色的情形,體驗詩人愉快的心情。

兩首古詩中都有不少生動傳神的動詞,應該通過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味,體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時還要注意朗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節奏和重音,努力體會語感。如第一首詩的後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朗讀時要一口氣讀下來,讀出廬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氣勢。第二首詩的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朗讀時語速要稍緩,要傳達出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之情。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教學前,覺得兩首古詩沒什麼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現一首詩可以教的內容很多,於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課前,我佈置預習作業: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準確地説出了“言”“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説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站在“鑑賞”的角度,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1、通過了解賈島嚴謹的創作態度。課上,讓學生講講詩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內容(完成補充習題三),從而明確“一問一答,藏問於答”的獨特形式。

2、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通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的對象是隱者。原來書寫的對象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出構思的精妙。

3、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麼特點?從字裏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雲深不知處”“言師採藥去”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祕莫測、飄忽不定”的特點。教師接着從“隱者”這個社會現象談起(聯繫學生熟悉的“陶淵明”等人物故事),瞭解隱者的性格特徵。

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為什麼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尋隱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讚譽,通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練習朗讀、背誦。

5、拓展閲讀《補充習題》四中宋朝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與書上的詩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想象賈島一路上的所見,為課後編寫這個故事服務。

總結這堂課的經驗教訓: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學習《古詩兩首》,學生識字和背誦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學生只是盲目地背誦,意義不大。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把古詩的意思讓學生弄明白,並且注重朗讀指導。比如,我在指導第二首古詩《村居》時是這樣指導的。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描寫的田園風光的有名詩作,“詩中有畫”。在教學時,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比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這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地上有草,空中有鶯、堤上有柳”的清晰畫面。為了讓學生感受春的動態美感,感受作者沉迷於這迷人春色的愉悦心情。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插圖,對照畫面吟誦詩句,當學生吟誦不到位時,我範讀,讓學生體會。緊接着,我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可愛的黃鶯在空中自由地翻飛,歌聲悦耳動聽,堤上的楊柳舒展着嫩綠柔軟的枝條,彷彿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動腰枝翩翩起舞……”同學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彷彿置身於大自然春的懷抱,一種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再讓學生自己朗讀,這時,學生都能根據詩歌的節奏抑揚頓挫的朗讀,他們彷彿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讀地非常有韻味。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輸給學生,那樣會禁錮學生的思維,甚至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老師可以依據詩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的聯繫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能夠使學生更好的記住詩文,理解詩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都有幫助。

葉聖陶先生説過,“文字是一道橋樑”,“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朗讀者要透過這些文字符號,使作品表現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內心跳躍起來,在自己的頭腦中閃爍,加深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發生共鳴。

不足之處,對於古詩的朗讀和理解的評價有些單調,沒有更多的運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還不夠,有些學生非常想朗誦,因為考慮時間關係而沒有給個別同學機會,在課下我會找時間加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