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5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古詩》教學反思 篇1

1、古詩教學的思路要簡約。

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力求簡約。從整體而言,整堂課的教學循着“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的教學思路進行,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從局部而言,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沒有過多的繁瑣設問、條分縷析,在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如在對詩意的解讀中,我摒棄了傳統古詩教學中字字求解、句句設問、逐句串講的方式,採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方式,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

2、古詩教學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詠物詩,教者把這兩首詩編排在一起,正是從它們相似的主題角度來安排的。因此在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我的教學設計中就凸顯了“整合”理念。“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均是從兩首詩的整體角度予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整合,使得教學節奏得到最有效的調控,使得教學內容得到最高效的組合,從而產生最佳的教學效率。如在“辨詩”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處,瞭解這兩首詩“詠物抒懷”的寫法,並進而把物與人結合起來,由物及人地解讀詩中的深層次情感。

3、教師教學的站位要下移。

這是第九冊的第3課,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剛剛開學,這篇課文學生已經讀了許多遍;這兩首古詩的詩意較淺顯,且每首詩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圖助讀;學生們的手邊有不少學習資料,關於這兩首詩詩人簡介、詩意註解很多。上述種種因素,構成了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潛在教學資源。教師若是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教學中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教學位置。首先,教師需要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讀自悟、交流討論、反覆誦讀;其次,教師需要耐心地傾聽每一位學生對字詞、詩句、詩意、問題所發表的意見,把學生髮言中的每一個閃光的見解給予放大,並加以重複,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再次,教師需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或在討論之初暗示思維的途徑,或在討論之中點撥思維的深度,或在討論之後即席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的平等參與絕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越俎代皰,要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師是在和我們一塊兒探討研究這兩首古詩,有時候甚至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知道的東西似乎並不比我多多少。教學中,教師的低站位,可以和學生平等相視,從而平等對話;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詩歌的慾望,從而激發起學生超越教師的信心;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課堂上師生彼此間的隔膜,使學生更容易親近教師,走近教師,從而坦然地走進詩歌的天地間。

《古詩》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中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因此,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空間裏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如:我讓學生想象“賀知章”回到久別的家鄉以後,村裏的兒童見到他會説些什麼呢?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我儘量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進行“賀知章”與見到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閲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學生也能更加體會到賀知章回到久別的家鄉後的喜悦與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我們要充分利用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 篇3

古詩作為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作品,是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重要的組成部分。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有許多描寫色彩的詩句。教學時抓住富有色彩的詞語,對於正確理解詩的意境、領悟詩的感情,有很大幫助。

所以在古詩教學時採用了抓詩眼,釋詞,順句,連篇的教法。《詠柳》和《春日》兩首詩學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感情朗讀、背誦每個環節都非常順利,但是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時就卡住了。孩子們有的拿出詞語手冊來解釋某些詞的意思,大多數能運用書上的註釋解釋。當彙報時他們充其量只能把幾個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聯起來,整句詩的理解聽上去非常彆扭。於是我進行意境的轉化教學,一節課下來,自認為學生應該瞭解了古詩的意境,掌握了古詩的大概意思。誰知轉過天來讓學生釋義時,只有一半的學生能夠講述。原詩早已背誦的滾瓜爛熟,對其意境竟然朦朦朧朧。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剛開學的不適應嗎?想想也許有其中原因的一點原因,但是最終可能還是在於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創造的教學情境不夠深入。每一首古詩,從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觀情意與客觀事物整合生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相合相容。

在古詩教學中,意象的解讀是基礎,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詩教學中,意境的感悟是實現情感體驗、情感獲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驟。

《古詩》教學反思 篇4

上完這節課後,心理感覺很輕鬆,為什麼呢?我始終認為,詩是不能翻譯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詩教學法,注重引導學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話説出詩的意思,體會其思想感情。由於這一課是孩子們上學以來第一次學習古詩,在古詩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備課時,我選取了光盤中的小短片,使孩子從詩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詩中的情景。這一設計的應中對於孩子的確很有效果,不過在畢老師提點下我也覺得如果能把這一環節提前至課的開始,讓孩子從實際的情景走進詩中去,效果也許會更好。

我覺得我這節課在詩的朗讀和節拍、重音的教學上比較到位。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了讀古詩時要讀出詩的韻味和感覺。在識字教學上我是讓學生通過在詩中認、在詞中識、單個字記憶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識記規律和與生字的反覆見面,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指導書寫上,我想由於我的過於面面俱到使這節課的書寫環節效率不高,重點不夠突出,這一點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也是我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畢老師提出的按照字型結構分類指導的方法,使我茅塞頓開,我覺得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很值得我去實踐和應用。

在指導書寫中,我想我還要規範自己的語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規範孩子們的語言。

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我想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反覆實踐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才能使學生在語言發展、知識積累、能力的培養上更加多元化。

《古詩》教學反思 篇5

《春曉》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這篇講讀課文有一幅插圖,畫的是幾隻鳥站在開滿桃花的枝頭上,春燕和鳥在空中飛翔,正是詩的意境。這首唐詩有四行兩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後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第一句講春天的夜裏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地天已亮了,窗外傳來了一片婉轉悦耳的鳥叫聲,這是通過所聞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講朦朧中想起昨天夜裏聽見颳風下雨的聲音,經過風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這是通過所想來描述春天夜裏的情景。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

《村居》展現的是在草長鶯飛、楊柳依依的春光中,兒童放學歸來,放飛風箏,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這首古詩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走近古詩,體驗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通過比較、辨別,理解詩意;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誦讀,感悟詩境;通過動手拼圖,培養想象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

想象拼圖,口語訓練環節,讓學生在理解詩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構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圖”,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擴大古詩學習的外延。

《古詩》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贈劉景文》這課朗讀感悟之前,讓學生查找資料,瞭解詩人的情況,再聽教師範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美。學生自己模仿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再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全班交流:課堂討論疑難詞句,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或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詩句。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學生不斷模仿教師讀,教師可對學生不足指導讀,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初步感知這兩首古詩的大意。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覆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在朗讀本詩時,有些句子較難讀,所以這時就需要老師去領讀。在導入《山行》這課時,學生通過“寒山”、“霜葉紅於二月花”等詞句,很快判明《山行》這首詩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這樣,語言文字訓練具有相當的力度,學生的主體活動也得到明顯的優化,達到了“課伊始,練已精”的境界。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為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為主為學生積極思維為主;變“師—生”的單向交流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是蘇教版小學第六冊選編的一首李白的詩。本詩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教材選編這首唐詩的主要意圖,一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薰陶感染,培養語感;二是通過理解詩歌內容,瞭解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認為為了貫徹落實課標倡導的新學習方法,可以採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雖然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後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不要讀Lào、Là,銀河的銀讀Yín,不要讀成Yíng。可先讓學生聽錄音,然後自己練習輕聲讀,再抽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辨析、鑑賞、糾正。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了民主、輕鬆、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1、學生逐字逐句地自瀆,聯繫上下文邊讀邊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過看註釋,解決。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釋疑解難。這樣做體現了課標中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詞語卡片,讓學生進行搶答,對以下有特色的詞語,教師要進行追問,引導學生體會本詩用詞精妙的特點,培養語感:

①、為什麼作者要説瀑布是掛在山前?(一個掛字更能體現長久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形象表現出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②、第三句中飛流的飛用的好不好?為什麼?(用得好。因為這個飛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瀑布的急流飛奔。)從直下這一詞中可以體會到什麼?(體會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飛奔而下。)

③、最後一句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現出作者對瀑布壯觀的驚歎,因而產生了神奇、誇張的想象。)

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3、抽學生説説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1學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

2、展開交流,説説自己是怎樣讀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讀。教師相機引導:全詩描繪了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景象,要讀出磅礴的氣勢。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繪出雲霧在日光照耀下不斷升騰,在香爐峯盤旋繚繞的動態,要重讀。第二行的遙字寫出詩人遠望的立足點,掛字極為生動形象,要略為重讀。這兩句要用欣賞的語氣,要讀得舒緩。第三行讀時要略帶誇張的語氣,聲調要從舒緩轉為高亢,最後一行要放慢速度,讀出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的感受。然後教師範讀,鼓勵學生進行評議、挑戰,形成師生互動的民主氛圍。

3.學生採用各種形式反覆朗讀,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放錄音,欣賞配樂朗讀,深化感受。

四讀,拓展延伸

1、小聲讀本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2、出示拓展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完成其中一至二題:

①、根據詩的描繪和自己的想象寫一篇導遊詞,向大家介紹廬山瀑布的美景。

②、蒐集有關廬山瀑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③、將詩中描繪的美景畫下來。

《古詩》教學反思 篇8

這首古詩同學們已經會背誦了,所以一上課我的問題時:你讀懂了這首詩歌的哪個詞或者哪一句話?學生只能解釋註釋裏面的詞語。於是教學進入我為學生解疑的環節,我引導學生看圖明白“一樹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樹”啟發學生思考:春天來了,柳樹上應該有什麼?讓學生弄明白,“碧玉”意識是青綠色玉,這裏比喻成嫩綠的柳葉。讓學生在整首詩歌中,在圖中理解,“綠絲絛”是指綠色的柳枝,這裏比喻成用絲編成的帶子。我還讓學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話的“裁”“剪”圈起來,告訴他們這兩個詞語互相解釋。弄懂了整首古詩的意思,在煽動學生感情讓他們讀出感情。

學完這首古詩,我則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1.看註釋。

2.看圖理解。

3.根據語境理解。

4.發揮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出詩中的詩眼。

學習《春日》這一首古詩時,我則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剛才總結出來的方法自己學董古詩。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每當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弄懂了詞語或者一句話的意思時,他們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古詩》教學反思 篇9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語言凝鍊,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還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有益於培養他們的人文和詩學素養。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每次教學古詩,基本上都是教師引領學生逐句講解,再由學生背誦下來便大功告成了。雖然看似知識掌握了,但是古詩中所藴含的深意以及語言的優美、凝練,學生卻並不能很好地去體會。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怎樣才能打破這種串講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在一個輕鬆的氛圍中能主動去學習古詩,主動去感悟詩中的情感,進而有效地去品味詩中獨特的魅力呢?所以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也在網上欣賞了很多古詩的教學課例,尤其是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古詩《楓橋夜泊》這節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教學中他創設的那種幽深的意境,以及課堂上那濃濃的詩意深深地吸引着我,於是我便在自己的這節課中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一、以“母愛”為主線,合二為一

《遊子吟》《別母》這兩首詩都是以表現母愛為主題,其中又都飽含詩人們對母親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所以在教學中,我便將它們放到了一起來執教。由於《別母》相對來説是學生比較生疏的一首詩,所以在教學中,我便將它作為主講來學習。而《遊子吟》學生們比較熟悉,所以便放在學習《別母》這首詩之後,由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方法,再由學生來自學完成。當學習完兩首詩後,我又將兩首詩中最能體現母愛的詩句穿插在一起,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而讓學生深入地體會了兩首詩中所表現的母子親情。這樣,有分有合,有教有放,不但使學生對兩首詩有了整體的把握與感悟,又鍛鍊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以“母愛”為基調,引情入境

古詩,境界高遠,藴涵哲理,每一首詩都飽含詩人的深情,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後,更是隱含着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母愛”這個主題,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引領,並藉助音樂、圖片、語言的渲染,將學生緊緊地吸引在古詩的意境之中。比如當學生在朗讀“出門便是天涯路,明日思親夢裏人。”這句詩時,為了讓他們更真切地體會母子間情之深,思之切,我進行了三次引讀指導,同時配上悽婉的樂曲,孩子們早己身臨其境,完全沉浸在了濃濃的思念之中,這樣,詩意不用多講,而詩情便自然地流進了學生們的心中。

三、以“母愛”為牽引,拓展昇華

五年級孩子理解能力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並且經過前四年古詩詞的滋潤,已經具備一定的對古詩的品味感悟能力。因此在學習兩首詩之後,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層次的感悟,我適時地引入白居易、周壽昌和李商隱的有關描寫母愛的詩句,一句“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讓孩子們體會到了母子分別時痛徹心扉的傷感,而“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母舊線痕。”又再次讓學生們感悟到兒女對母親的那份思念。當情感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後,再引出李商隱的這句“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又將學生的思緒落實到了如何回報母愛的思考之上,這樣就使學生們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些。

當然,除了這幾句古詩外,還有不少現代詩也表達了對母愛的讚美,於是我就想,如果能將一些現代詩也融入本課之中,學生們是否會感悟得更加深刻呢?所以我便試着打破常規,將兩首讚美母愛的現代詩引入了本節課,讓學生們在讀悟的過程中,感悟古詩與現代詩的區別,這樣,也將我們祖國古今語言文字的不同魅力貫穿在一起,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語文的熱情。我覺得這樣的拓展,或者內容相關、或者風格相似,學生學起來更容易找到共鳴點。同樣的一節課,學生學得多,學得活,學得透,學得主動,課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古詩》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

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讀);

3、藉助註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

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

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彙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佈:“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着説一説;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兩位詩人思鄉情感的體現:“我應該怎樣吟誦這兩首詩才能表達呢”當一學生沒有説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繫詩句説準後,老師仍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採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閲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閲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古詩》教學反思 篇11

一般來説,古詩可分為兩局部──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局部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同學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

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需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這兩首詩意思淺顯,同學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同學對詩中所藴含道理的感悟上,讓同學理解“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二句詩在實際生活中的含義,讓同學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同學興趣非常濃厚。

這二首古詩中出現的“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二句是千古傳頌的名句,意義深遠,假如能讓同學學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穫了。學了以後,不少同學已經能靈活運用。

學完《題西林壁》和《遊山西村》這兩首詩後,我讓同學理解了“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幾句詩的意思後,再讓同學想想現在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到這些詩句,表示什麼意思。根據這些意思出一些練習給同學做,對於這樣的練習,同學很事情興趣,紛紛表示今後,自身的文章中也要用上這些詩句。

學習古詩,在領略詩句精煉的字詞,領會深遠優美的意境,我覺得學以致用,也非常重要。讓同學學完古詩後,能在自身的文章中用上詩句,協助表達,我覺得也非常重要。

《古詩》教學反思 篇12

這次學的古詩《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寫春天的詩,其中《草》學生已經都會背誦了,我把古詩的教學重點放在《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時。

上課開始,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春天來了,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一個住在鄉村的孩子剛剛起牀,推開家門,就看見一隻黃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鮮豔的太陽花上休息的時候抓住它。可是再怎麼輕手輕腳,那隻機靈的蝴蝶還是一拍翅膀飛走了,沿着鄉間的小路,直飛進黃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叢裏,哪裏還能發現蝴蝶的蹤跡?大家想,這時,這個小男孩的心情會怎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説:“他一定很生氣。”有的説:“他氣壞了。”有的説:“他大哭起來,因為油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擺出一副神祕的樣子,對他們的答案均無情地給予否定,順勢説:“請看圖,這個孩子發現蝴蝶突然不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很興奮。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們一頭霧水,一個勁兒地搖頭。我連忙再趁熱打鐵:“大家認真讀讀古詩,再好好欣賞插圖,就明白了。老師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們能告訴我嗎?”學生開始認真讀古詩,看插圖。才不過幾分鐘,一隻只可愛的小手就已高高舉起,爭着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對這首詩有了很大的樂趣,於是我讓他們進行古詩改文,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説得挺不錯,最後讓他們寫寫,既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對於詩歌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古詩》教學反思 篇13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先讓學生讀,那麼應該讀到什麼程度才行呢?要讀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才行。那要怎樣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呢?這就是古詩教學中重點討論的問題了。我們應該先讓學生了解古詩的背景和古詩所寫的意思以及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此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想法和想説的話及當時的思想。

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我讓學生了解了古詩的題目,然後再讓學生通過古詩中字詞的意思瞭解了每一句古詩的意思。並想象古詩中所描繪的依依分別的情景。然後我就告訴學生這一首古詩的大體背景:李白與孟浩然在這裏談古論今已經好長時間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談得很投機,彼此作為好朋友真是難捨難分。可是孟浩然卻必須有事要離開這裏到揚州去,於是兩個人不得不分開,那麼,兩個人分別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呢?學生説:應該用難捨難分的語氣、用依依不捨的語氣、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讓他走而歎氣的語氣……學生們就能夠把思維拓展出去了。

這樣讓學生再去讀學生就能夠有一定的語氣了,於是再加上課件的範讀和渲染,學生再跟着朗誦。就這樣多種方式讓學生體驗古詩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夠了解古詩的意思再體會感情再範領讀的方式,讓課堂達到了最高潮,也使學生能夠忘我的表演朗讀,從而引出他們分別時會説些什麼。學生就暢所欲言,很有的説了。

總之,我們就想盡辦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去學,學生能夠***的學習,才能夠***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從而為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詩》教學反思 篇14

《古詩兩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七言絕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我們知道,詩作講究意境與情感,而詩人所作詩篇的時代背景又與詩作內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當我們暫且撇開詩作內容本身來看詩人作詩的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這兩位詩人都有着同樣的'抱負,即革故鼎新。這兩位大詩人都是當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職,他們都希望自己的祖國繁榮昌盛,於是都極力主張改革,推行一些新的舉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國君對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國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與改革,於是,王安石除舊佈新,一切都非常順當,於是王安石對未來也充滿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舉措卻遭到了反對,甚至朋友也被殺,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個司馬,在這兒過了十年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期間,朝廷的一些小人還要陷害他,朋友也杳無音訊,此時,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兩相對比不難看出詩人心境之差異,這正所謂“詩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説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麼,柳宗元的《江雪》則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這一點再讓學生走進詩文,將兩首詩對比着學,使這兩首原本看起來不相關的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學生無論是對詩作的內容本身還是對詩人的情感的理解與把握都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走近詩人,才能走進詩文。我覺得作為教者,必須引領學生穿越是時空的界限走近詩人,感知古詩創作的背景,體悟詩人的情感,這樣才能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民族的精髓,使學生親近古典詩文,感受古典詩文給我們帶來的無窮意韻。

《古詩》教學反思 篇15

1.課前讓學生觀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點觀察柳樹及其生長情況,春天百花盛開、爭奇鬥豔的情景。如果因季節觀察不到,可以讓學生回憶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關春天的圖片看一看。教師準備有關春天的課件或圖片。

2.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有4個,會寫的字有7個。可以讓學生根據生字的字形特點,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識字,比如,可以在誦讀中識字,自己畫出生字,就不認識的字和讀不準的字音,或,或向老師、同學請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點識記: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絛,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要加強對字形的指導,比如,裁,與衣服有關,裏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粧,梳粧,女人常梳粧,右邊是女字旁。

指導寫字時,注意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結構,再動筆寫。教師重點提醒:裁是半包圍結構,裏面衣字的最後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3.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內容,教學時,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學習詩句。可以這樣導入:春天是什麼樣的?春天的柳樹是怎樣的?春天百花盛開的景象是什麼樣的?你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在學生回憶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後,再提出:看看古代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這樣再讀課文,使學生對詩句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4.古詩的學習要以誦讀為主,可以採取多種形式來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可以教師範讀、音樂配讀等。教師指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達到對詩句內容有一個大體的瞭解。不必專門死摳其中的詞義,在粗通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內容。最後,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下來。

5.指導朗讀時。重點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奏感。可以結合看圖,想象情境來感悟詩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過誦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達出來。誦讀時教師要做必要的技術指導,要求學生把握節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

比如,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讀的時候,注意詞與詞之間節奏不要完全一樣,有快有慢,要有變化。需強調的內容要讀重音,比如誰春風東風總是春。

6.根據詩句特點,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詩的內容,突破難點。如,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句,可體會到靜態中柳樹的色彩美、形態美。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春風剪開柳葉的動態景象,也就是在春風中柳葉翻飛飄動的情景。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可把自己當作一個遊客,在晴朗的日子裏,到河邊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當時的景緻是怎樣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學生想象在春風的吹拂下,萬紫千紅的景象,從而體會詩句內容。

7.關於課後思考練習題。第1題是背誦課文。可以結合課文學習時進行,在熟讀成誦中,讓學生背誦,也可以採用互相比賽的方式記背。第2題,用自己的話説説下面詩句的意思,是理解詩句內容的練習。理解不要拘泥課文內容的直譯,只要讓學生憑藉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説清楚即可。如,因為有了東風,才會有萬紫千紅的春天。百花盛開、奼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花開的景象以後。春風徐徐吹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這幾種表達都可以。

《古詩》教學反思 篇16

《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説一説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後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敍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説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我想這種差異是很難消除的,只要每個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學習也參照了上面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在自學的基礎上質疑、解疑,理解了詩意。然後重點抓住一二兩行詩句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色,書面寫下來。這樣的教學比較靈活,學生也能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古詩》教學反思 篇17

在教學《池上》這首詩中,我引導學生圖文對照、聽老師範讀等形式,使學生頭腦中浮現出相應的畫面。通過自主閲讀,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説,理解上沒什麼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導學生聯繫“蓮葉何田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原因、採蓮的過程等,通過讓學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小兒垂釣》一詩,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學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學生説説對“蓬頭”的理解。有的説“蓬頭”就是“頭髮很亂”;有的還聯想到上學期學過的《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頭垢面”一詞;有的説“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髮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髮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髮蓬鬆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後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髮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古詩》教學反思 篇18

學習古詩,讀出韻味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説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説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詩的魅力。秉着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採取教師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詩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然後我又範讀。

我會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

在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後,我適時問道: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於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詩的韻味。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演一演朋友分別的情景,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 篇19

一、悟情

課文所選兩首詩明白如話,但感情飽滿深厚,都洋溢着詩人的愛國情感。

詩人陸游臨終作詩,不説別的家常話,而只説“不見九州同”之遺恨;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卻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何等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啊!

詩人杜甫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樣激動不已,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由此可見,陸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達了相同的強烈的愛國之情。在教學時,我着重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不同情感,培養、涵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自悟

本課的兩首詩在語言上並沒有什麼難懂之處,所以,根據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引導學生依靠工具書查閲註釋,反覆吟誦,聯繫上下文理解字詞、詩意。如《聞冠軍收河南河北》一詩,讓學生説説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麼,從哪些詞語和詩句看出杜甫的高興、喜悦。再如《示兒》一詩,讓學生初讀詩句後説説從詩中體會到什麼,是從哪些詞語、詩句只能夠體會到的,等等。

三、讀背結合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知古代詩歌語言,體驗詩人情感,培養學生語感,進行語言積累是小學語文閲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以讀為本是閲讀教學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