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七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04W

篇一:《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選擇《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上公開課,一是我對課文內容很新奇:恐龍中竟有一支飛上了藍天?二是兒子很喜歡恐龍,估計班裏的孩子也會喜歡。於是我想,一篇我和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文章,一定能上出精彩來。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七篇

但是,真正開始備課之後,我又迷茫了,我不停地問自己:學習這篇課文之後,學生除了知道“鳥類很可能是由一種獵食性恐龍演化而來”的這一科普知識以外,語文能力方面能有哪些提高呢?在課文嚴謹、準確的科普知識介紹中,哪些內容最具“語文價值”,哪些語言最值得剖析、玩味呢?如何利用好學生對恐龍的喜愛,為這堂課的語文教學服好務呢?還有,這篇説明文中藴含的科學研究之美,如何讓學生體會呢?

一連串的追問,促使我靜下心來,潛心鑽研文本。根據課後題中“有條理地説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的要求,我決定把介紹此內容的第四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在這一段中,我鎖定了兩個語言學習點:一是抓住“大約”等準確的用詞,體會説明文嚴謹的語言特點;二是抓住“和狗一般??像鴕鳥一樣??” 、“有些恐龍??有些恐龍則?”兩個值得借鑑的句式,進行語言的模仿、創造。為了避免説話訓練陷入機械枯燥的窘境,我準備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再現形象的恐龍世界,以激發興趣,拓寬思路,使學生有話可説。

至於這一段後半部分涉及的很多生物進化方面的知識,諸如“骨骼中空”、“腦顱膨大”等,因與語文課的學習任務關係不大,我決定略過不提。

確定了教學目標和實施策略,備課就順利多了。一個晚上就拉出了教學設計,而這之前的思考花了近半個月。由此我想到:在一篇課文中鎖定具有“語言價值”的學習點,並找到轉化為學生“言語作品”的途徑,是多麼不易。

課上得很順利,學生很活躍,從網上下載的豐富的恐龍圖片極大調動了他們的興趣,不少學生的發言極具創意,並沒有拘泥於課本所給的句式。評課教師認為這堂課將一篇説明文處理得很“語文”,上出了“語文味”。

篇二:《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科普説明文,主要介紹了中生代時期的恐龍演變成鳥的過程。文中第一段一箇中心句總領全文,第二段講述了恐龍與鳥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第三段一個過渡段只有一個設問句,第四段則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恐龍是怎麼樣演化成鳥的,以及哪些恐龍類型成功演化了。最後一個自然段表達了科學家希望找到重演恐龍進化歷史進程的證據。 “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感知、梳理課文後,我直奔教學的、重點:恐龍怎麼會演變成小鳥的?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去讀讀。然後激發學生從書中尋找句子,明白恐龍演化的每一步。最後用自己的語言説説恐龍演變成鳥類的經過,這樣既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句,又落實了教學的重點。

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是本課的又一重點。我先引導學生一起體會“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這句話中“漫長的”、“一支”這類詞語的精確,然後讓學生去全篇文章搜索哪些句子也讓你感受到其語言的精確。學生找得準,體會得也很不錯。

本節課雖然取得一些成績,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因為在備課的過程當中,老師只是備了自己,沒有備好學生,對於學生的反應沒有很多的瞭解,所以當出現學生跟老師預期的反應不一致時,自己就感到慌了,導致非常的緊張,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緊張,心裏也跟着緊張,從而整個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是比較沉悶的。

二是上課的語言非常平淡,沒有激情,本來學習恐龍這篇課文應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篇課文,可是語言的平淡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我也深深的覺得語言的平淡是老師的大忌,尤其是小學老師,更加應該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打動學生。

三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填寫表格的時候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學生能不能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就應該要靠這兩個表格來提示,可是在讓學生自由讀了課文的相關部分以後要學生填寫時很多學生沒有認真的讀課文,所以讓他填寫的時候他也沒有看屏幕上的表格,只是很漠然的聽老師講。這個時候老師應該主動停下來,讓全班學生一起來看看錶格,共同把它完成。

主要的缺點就在這上面説的三個方面,這是極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想要想糾正過來對於自己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要想有進步就不能怕難,我覺得要在今後的上課過程當中要慢慢的滲透一些激情,逐步來改變自己的語言,我也深深的認同“其實,語言的運用對老師也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觀點,我要努力的去改善自己的語言,期望能獲得好的改進。

篇三:《飛向藍天的恐龍》的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體裁是科普説明文,主要介紹了中生代時期的恐龍演變成鳥的過程。

這篇文章是科普説明文,所以內容比較煩瑣,第一段一箇中心句總領全文,第二段講述了恐龍與鳥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第三段一個過渡段只有一個設問句,第四段則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恐龍是怎麼樣演化成鳥的,以及哪些恐龍類型成功演化了。最後一個自然段表達了科學家希望找到重演恐龍進化歷史進程的證據。課文的重點是介紹恐龍演化的類型和過程,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來表達清楚恐龍的演化過程。

在備課過程中,參考了教學參考以及老百曉上的資料。 最終確定下來了,講解完課文第一自然段後,直接奔向課文的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講解恐龍演化的過程。其中設計了兩個表格,讓學生梳理清楚思路,另外還涉及了一些對用詞準確的句子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

實際上課的時候,卻暴露了不少的問題。因為在備課的過程當中,老師只是備了自己,沒有備好學生,對於學生的反應沒有很多的瞭解,所以當出現學生跟老師預期的反應不一致時,自己就感到慌了,導致非常的緊張,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緊張,心裏也跟着緊張,從而整個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是比較沉悶的。

二是上課的語言非常平淡,沒有激情,本來學習恐龍這篇課文應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篇課文,可是語言的平淡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我也深深的覺得語言的平淡是老師的大忌,尤其是小學老師,更加應該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打動學生。

三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填寫表格的時候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學生能不能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就應該要靠這兩個表格來提示,可是在讓學生自由讀了課文的相關部分以後要學生填寫時很多

學生沒有認真的讀課文,所以讓他填寫的時候他也沒有看屏幕上的表格,只是很漠然的聽老師講。這個時候老師應該主動停下來,讓全班學生一起來看看錶格,共同把它完成。

四是自己在上課的過程當中,語言過於煩瑣羅嗦,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所以語言不應該重複過多,對於提的問題也不應該重複,要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還有就是在出示表現作者語言準確的句子的時候,沒有讓學生去讀句子,這樣的話要學生直接體會恐龍的演化過程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缺少“讀”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主要的缺點就在這上面説的四個方面,這是極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想要想糾正過來對於自己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要想有進步就不能怕難,我覺得要在今後的上課過程當中要慢慢的滲透一些激情。

篇四:《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恐龍對學生來説,太熟悉了。課一開始,學生就能説出十幾種恐龍的名稱來,並能夠一一做介紹。此時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提出質疑:這麼大的恐龍能夠飛向藍天嗎?它是怎樣飛向藍天的呢?學生也帶着這許多的疑問,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尋找答案。

在以往的閲讀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時為了讓學生能弄清課文的內容,老師一遍一遍的提問,學生來回答,課堂顯得零散,而缺乏對學生獨立閲讀能力的培養。而有些課堂老師又放得太大,學生閲讀時無從着手,顯得空而散。怎樣做才恰到好處呢?其實這也在於教師對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教師的引導地位不容忽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往哪方面進行思考。在這節課上,我為學生設計了一種表格,剛開始,學生不知道怎樣來完成表格,我馬上進行示範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明確了,積極性也提高了。他們仔細地閲讀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尋找着答案,來完成表格。在完成的過程中,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因為

表格的提示,他們的敍述便顯得十分的有條理。為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過程做好了鋪墊。

篇五: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梳理了課文內容和檢查了預習情況後,我奔入教學的重點:恐龍怎麼會演變成小鳥的?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去讀讀。

首先理清段的順序。讀讀,這段向我們描述了恐龍從古到今體形變化歷經了哪幾個階段?劃出有關句子。學生很快地知道了:從大小像狗,體形似鴕鳥到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到最後獵食性的恐龍變成鳥類。從而體會作者的寫作順序:按時間順序描寫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重點教學。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交流,分組朗讀。體會作者從生活習性、外形特點、性格特點上來描寫。

其次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於是我分幾個步驟來完成。

先出示課件,從圖上説説恐龍演變成鳥類的經過,這只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階段,沒有科學語言的描述。

然後激發學生從書中尋找句子,出示一個箭頭表示的填空,明白恐龍演化的每一步。

最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既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句,又落實了教學的重點。達到了了學習的目的。

然後是指導朗讀,還是因為時間不夠,把最不能省的步驟給省略了。

這樣的演化過程簡單嗎?從這段的“逐漸”、“慢慢”已經感受出了不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的過程需要科學家付出多少的心血呢?

學習課文的前面兩段,體會科學的研究從猜測到證實這當中的困難和欣喜。這裏還是過於匆忙的,學生對於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不夠深入。也沒有課外的材料補充。

教了這課。我覺得語文課文的教學還是要大量的補充課外閲讀資料,讓課文有關的內容和信息儘量地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儘可能多的書面資料。

篇六: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恐龍對學生來説,太熟悉了。課一開始,學生就能説出十幾種恐龍的名稱來,並能夠一一做介紹。此時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提出質疑:這麼大的恐龍能夠飛向藍天嗎?它是怎樣飛向藍天的呢?學生也帶着這許多的疑問,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尋找答案。

在以往的閲讀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時為了讓學生能弄清課文的內容,老師一遍一遍的提問,學生來回答,課堂顯得零散,而缺乏對學生獨立閲讀能力的培養。而有些課堂老師又放得太大,學生閲讀時無從着手,顯得空而散。怎樣做才恰到好處呢?其實這也在於教師對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教師的引導地位不容忽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往哪方面進行思考。在這節課上,我為學生設計了一種表格,剛開始,學生不知道怎樣來完成表格,我馬上進行示範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明確了,積極性也提高了。他們仔細地閲讀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尋找着答案,來完成表格。在完成的過程中,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因為表格的提示,他們的敍述便顯得十分的有條理。為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過程做好了鋪墊。

篇七: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着讀者的閲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學習課文的第3、4自然段時,通過朗讀,直觀感受課文敍述的條理性,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恐龍演化的過程説一説,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在學生講述的時候,根據課文描繪的情景,展開豐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瞭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

>語文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感悟的過程。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化到心靈!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化。在這一點上,教師處理的不夠靈活,或者説是不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