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5W

學生已經知道知道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能夠説出鐘面上的整時及大約幾時,而且時分秒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

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一】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觀念。儘管學生在課上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於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

在課剛開始,我將學生原有的關於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作為學生的課前測試,兩個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我從四個方面的開始教學: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繫。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後説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拖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説出所表示的時間,並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於教學難點着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在教學中我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後的目標測試中,兩個班基本上都能認識鐘面上的時間,但還是有學生不能正確算出求經過的時間,這是一個難點,需要一個學習過程,好事多磨吧!

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二】

在時分秒的認識這節課中,我堅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豐富感性認識,建立秒的時間觀念,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實現了“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學生的學習氣氛非常濃,興趣很高。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注意了以下兩點:

一、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伊始,給學生出了一道有趣的數學題: 芳芳家有一個時鐘,時間到幾點鐘就敲幾下,每到半點時敲一下。有一天夜裏,他聽到鐘不知是幾點敲了一下,過了一陣又敲了一下,再過了一陣又聽到鐘敲了一下。園園知道是幾點鐘了,你想一想,這時是幾點鐘? 這節課我們也要學習和時間有關的知識。 這樣的引入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產生自然、親切地感覺,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聯繫。接着呈現一個鐘面:你能説出鐘面上表示的時刻嗎?以此來喚起學生看鐘表的已有經驗。學生十分高興地把時刻讀了出來,我也及時地複習了讀時刻的方法。然後我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你還知道關於它的哪些知識?簡單的一問激起了學生高度熱情,學生的發言非常全面地概括地出了鐘面上的大格、小格數量及分針、時針的走動情況,這樣,我既瞭解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又達到了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習信心。

布魯納説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而在兒童的世界裏,更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和發現者。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 1) 靜靜地、仔細地觀察,秒針、分針、時針是怎樣走動的?

( 2)驗證: 1分 =60秒。 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一秒鐘有多長、一分鐘有多長。看着時鐘,我們跟着秒針一起數,從數字 12開始: 1、 2、 3、…… 60。 在這裏我運用課件的目的有二個:一是讓學生知道 1分 =60秒這個時間進率,我讓學生觀察走動的時鐘,通過觀察,學生能清晰地看到分針走 1小格,秒針走 60小格,從而抽象出秒與分的進率,這就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二是運用多媒體呈現秒針的走動和嘀噠聲,讓學生看見“時間”一步(一秒)一步地走來,聽見“時間”嘀噠嘀噠地過去,加深學生對秒的印象。整個教學過程是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並通過觀察、驗證、總結出了知識要點,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 3)在學生認識了秒之後,我讓學生描述 1秒鐘有多長? 1分鐘有多長?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體會一秒的價值,豐富對 1秒、 1分的感性認識。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增加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三】

前段時間我們花費了較長時間學習了“時分秒”這一單元。時間單位對於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加之還要學習理解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因此“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教學學習活動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繫起來,如數心跳、讀書、寫字、唱歌等,使學生具體感知1分、1秒、的長短。只管人時分秒之間的關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互動,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總體上,大部分孩子都能比較準確的認識時間,但有些孩子容易將比如:2:55認成3:55,不過經過練習,這一現象已基本消除。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當孩子們遇到比如:從3:45開始到4:20這段時間經歷了多少時間,很多孩子不理解,覺得很難,我也費了不少口舌進行講解,由於同課的薛老師幾套專項訓練,希望通過多做題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更好的理解。可是當孩子們教師作業,我們分比批改制後,不僅有皺緊了眉毛,情況並沒有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有較大改變,一些孩子依舊出錯,依舊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找不着北,答案令我們哭笑不得。一時間,我們覺得很失敗,很鬱悶,哪裏出了問題?難道是我們錯了?

我們開始不斷思索、討論。同一年級王老師的孩子也在我們所帶的班。這是一個很有靈氣、很聰明的孩子,他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比較好。當我們與身為家長的王老師探討此事時受到很大啟發。鐘錶的認識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項活動,同時又要求孩子具備較好的計算能力。比較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經常性地去看錶、記錄時間。比如:吃飯前記下時間是幾點幾分,吃過飯後再記下時間,看看吃飯共用了多長時間。開始時可能説不準確,家長可以進行指導,這樣孩子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還培養了時間觀念。同時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在於孩子始終看到的是真實的動態的鐘表,這比看畫在紙上的鐘面更直觀、更生動。當孩子對鐘面非常熟悉之後,中標的樣子會深深地印在腦子裏,不管他看到的是何種方法表示的時間,都會以鐘面的形式呈現於腦海之中,從而快速做出反應。

還有,經過這次探討,我也跟清楚的瞭解了孩子們認知特點。對於一個新的知識點,孩子們從認識到消化,是需要一個變化過程的,不能太急於求成。學知識就是要應用於生活中,不能太呆板、太書面化。能夠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一定讓他們體驗。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固然有它的優勢,但不能因此剝奪孩子們動手操作的機會。

有了這些認識之後,我與薛老師又一起討論商量設計了貼近孩子生活,易於操作,又能鞏固知識的形式靈活的作業,同時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指導方法,讓孩子們時時感受時間、利用時間、珍惜時間。

希望我們的改進能夠促進孩子們的認識和成長。

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四】

三年級"時、分、秒的認識"是繼二年級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秒”,並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我在教學中及時進行了複習以往舊知的環節:如認識種面,複習認識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讓學生談談自己對1時、1分、1秒長短的認識,這也是瞭解學生對時間的認識狀況,之後帶領學生看鐘面共同感受1分、1秒的長短,給學生建立準確的定義和認知。

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分與秒的關係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分與秒的內在聯繫。為進行時間的換算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打下基礎。

在教學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後,學生在掌握理解有關時間的計算時還是出現很多了一些問題:

1、在上課的過程中,雖然反覆強調了“經過的時間”和“時刻”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之間的區別,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説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但在應用中總有部分學生分不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分清這兩個概念,我常常在課前、課後進行一些即時練習。

2、另一個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如課本P64第5題:一列火車本應11:20到達,現在要晚點25分鐘,它什麼時候到達?學生如果按教學中總結的公式,“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

時間”,很多學生能利用公式很快計算出11:20+25分=11:45,其實這樣的計算方法就是時刻加時間等於時刻,還不是很合理,與第一種問題相似,我認為如果這樣算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的話就比較合理,因為寫成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對於學生來説,比較容易理解。雖然11時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我認為這樣書寫學生易理解也較合理。

3. 是經過時間的計算,我由淺入深,從數鐘面上的大格入手,逐步教學算出先到整時經過的時間,再過幾分,合起來一共是多少分或幾小時幾分。等學生理解方法並熟練掌握後,學生會想到把幾時中拿出1時當成60分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再把計算結果轉換成幾時幾分的計算過程,當然這種方法對一部分學生來説是有理解難度的,學生往往習慣了十進制的換算方法,很容易在換算時不理解方法由來及各種方法的靈活運用而出錯。

總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我認為學生容易掌握但學生實際掌握起來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想,隨着學生認識和理解的深入,時間的知識會真正深入學生的生活,學生們才能真正瞭解時間。

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五】

數學是抽象的,抽象的數學要通過對生活內容的提煉而最終形成。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具體的“原型”。因此我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建立了“秒”的模型,然後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多維感受,估測體驗秒的環節——體驗1秒、10秒和數秒

因為有生活經驗的累積和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秒的感覺不是一張白紙,於是我提出了“一秒究竟有多長”?這樣的問題。

學生的回答內容非常豐富——1秒很短,很快;1秒可以轉一下頭,眨一下眼,跺一下腳,拍一下手??總之,1秒在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是“短而快”的,這時我適時點撥1秒真的很短,我們只能做一個簡單的動作。並且以拍手為例,和學生們一起拍拍手,從擺好拍手姿勢,到“啪”的一聲響,經過的時間約1秒。

有了與1秒相對應的準確動作的指導,我又請學生跟着秒針的'節奏,做出自己喜歡的動作,感受每一秒有多長,1秒,2秒,3秒??13秒??過去了終於全班學生整齊劃一做着與秒針同樣節奏的動作。

此時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活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探索、發現、創造,全方位地,個性的感受着1秒。通過觀察、傾聽、探索、實踐,學生對“秒”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了。

接下來,感受10秒。這是一個遞進中體驗的過程。對10秒的感受分為三層次——先是讓學生觀察秒針一小格一小格地走動,傾聽“噠噠噠”的聲音,加深對10秒的印象;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聽不到聲音,也看不到鐘面估計出10秒;第三個層次是將數學知識

迴歸於生活之中,讓學生在“嫦娥二號”倒計時中的感受到秒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繫的緊密。層層深入,螺旋感知。

調動學生用看、聽、估、數的方法感受了10秒。

最後,在學生的頭腦中“秒”不再抽象,而是與自己的某一動作相聯繫的具象、物化的時間概念。

這個環節中,我安排學生常見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活動中用自己最適合的方式估算活動的時間,親身體驗抽象的時間概念,與“秒”零距離接觸,讓數學散發着“生命的活力”。

同時,我也感受到,由於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數學知識還需要老師使之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時分秒教學反思【六】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課件出示主題圖:鐘面時刻為11:59,這是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看牆上的大鐘,你能告訴大家,現在是幾時幾分嗎?新年鐘聲就要敲響了,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師生一起倒計時:15、14、13、??1。)種面時刻為11:59)這是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看牆上的大鐘,你能告訴大家,現在是幾時幾分嗎?新年鐘聲就要敲響了,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師生一起倒計時:15、14、13、??1。)

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課件出示形狀各異的鐘表。形象的語言,精美的實物展示,使學生感到很新奇,馬上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鐘錶有3根針, 時針、分針和秒針。

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針,秒針的特點:又細又長、走得最快 。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

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小組合作探究秒和分的關係。

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那麼,秒針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請同學們細心觀察鐘面,課件演示後,小組討論交流,得出結論:1分=60秒。我還安排了一個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讓他們感受“1分”有多長。我讓一、二小組的同學寫數,看看在指定的1分鐘內能從1寫到幾?同時讓三、四組的同學測脈搏,數一數在1分鐘裏,你的脈搏能跳動幾次??由於聯繫到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生興趣盎然,效果不錯。

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展現學生思維過程,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實踐證明,課堂上學數學,生活中用數學,把教學同生活實踐恰當結合,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有利於知識的學習和智能的提高。

不足之處:學生初次認識最小的時間單位“秒”,雖然在學習“秒”之前,已學過了時和分,在練習中,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有一些學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加強訓練,弄清時、分、秒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