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37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1

複習課是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對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複習課不是新授課的簡單重複,在教學過程中起着與新授課同樣重要的作用,但是又與新授課有着本質的區別和聯繫。複習課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反饋矯正、展示交流等環節,複習時,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整理知識結構,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從而把點狀分佈的知識連接成線,如同把散亂的珍珠穿成了漂亮的珍珠鏈,拿起一顆,就能連起一串。如何上好複習課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下面是我在複習四年級下冊第九單元《倍數與因數》時,兩次不同的主要教學過程及本人對這兩次課的印象和反思。

第一次教學是這樣的:我先請學生回憶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內容;接着讓全體學生背誦了倍數、因數、偶數、奇數、合數、素數等概念和是2、3、5的倍數的特徵;最後,出示了很多類型的習題,如找倍數與因數的,判斷素數與合數的,根據2、3、5的倍數特徵填數的……。

整節課教師忙得不亦樂呼,幻燈片換了一張又一張,看起來似乎什麼內容都複習了;學生就像趕集一樣,做了這一題又忙哪一題,但收穫甚微。

這次是蘇教版教材的第一輪使用,我這個從事多年人教版教學的老教師雖在新課改培訓中加大了新課程理念的學習,但因多年產生的教學習慣而很難有所真正的改變,是基於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認為單元複習就是由教師帶領學生把知識點再全部掃描一下,多設計一些習題,讓學生反覆操練,只有讓學生當上了熟練工,才能應付考試。而這種炒冷飯的複習課,忽視了重點、難點,學生茫然地被教師牽着鼻子走,學習沒有了主動性,教學效果當然不樂觀。

第二次教學時,我在複習課前先讓學生反思自己本單元的哪些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哪些知識還掌握得不好並整理成書面材料。在批閲了學生整理的書面材料後,發現比較集中的問題是:寫一個數的因數寫不全,判斷一個數是否同時是2、3、5的倍數時有困難,對於一些特殊的素數、合數與奇數、偶數的特徵掌握不好。因此,複習時,我先請每個學生任意寫一個兩位數,寫完後觀察這個數有什麼特點,並結合這一單元學到的概念説一説。然後出示了一道開放題:“誰能根據11、15、21、37、45、48、57、60、83、90這些數提與本單元的知識有關的問題?’學生思維活躍。有的提:“請判斷哪些是素數,哪些是合數,哪些是奇數,哪些是偶數?”有的提:“請寫出這些數中每個合數的全部因數。”有的提:“這10個數中,哪些數同時是2和3的倍數?哪些數同時有因數3和5?哪些數既是2的倍數又有因數5?哪些數同時是2、3、5的倍數?”每次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都及時組織學生完成練習。接着,教師在黑板上寫下48□,讓學生繼續思考:要使48□既有因數2,又是3的倍數,□裏應該填多少?有學生説0、2、4、6、8都可以。有學生馬上反駁説,2、4、8都不可以,只能填0或者6。教師追問原因,相機複習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接着出示問題:”如果要使□48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裏應該填多少?”學生討論完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比較48□和□48,同樣要填一個數字,使它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為什麼答案不同?”有了前面的對比練習,學生終於明白在口填數的訣竅所在:既要考慮整除的特徵,又要觀察數字所處的位置。這時,教師強調要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最後,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拿出錯題集,先自己複習,然後以同桌兩人為一組,出題考對方,教師巡視指導。

課堂上不時有學生間的爭論,有學生舉手請教老師、有同學之間的互助,每個學生學的都很積極主動,全然沒有複習課的單調枯燥之感。

這次的複習是基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本着尊重學生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後教,抓住重點、難點,設計有層次的習題,舉一反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求習題的多樣繁雜,但求激活每個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自學中學會發現、在傾聽中學會理解、在討論中學會思辨。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2

本節課主要複習了有理數,無理數,實數的概念,分類;讓學生明確了數軸,絕對值,相反數及倒數等幾個重要概念,會求一個實數的相反數與絕對值;難點是絕對值的有關化簡,非負數的應用。

我認為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

1:基本知識點講解細緻。對基本知識把握準確,講解過程中,提出了可能出現的錯誤點,並教給學生避免出錯的方法。比如:無理數的辨認,讓學生反覆舉例。

2:注重數行結合。對於一些概念,一定要找到與之對應的數量關係。

如: 互為相反數

3:例題的設計由易到難,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順序。本節設置了四個例題,四個題都與絕對值,更進一步為突破難點作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第一題是純瘁的絕對值化簡;第二題是有關非負數的應用:第三題是數行結合的題,直接利用數軸,進行絕對值的化簡;第四題是相反數,倒數與絕對值的綜合應用,達到本節課知識的引申與昇華。

4:練習題設計題目典型,有代表性,包含的知識點多,知識深度夠,達到基本知識的靈活應用。

5:課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容量大,數形結合直觀,符合複習課的特點,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絕對值部分的動畫應做得更好一些;黑板板書較少,板書設計應更細一些。

從這次講課中我得到的體會是:講複習課,儘量在製作導學案方面注意挖掘數學本身的效果,加強直觀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容方面容量要大,知識點要全,深度要夠。例題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達到預設的最佳效果。本節課主要複習了有理數,無理數,實數的概念,分類;讓學生明確了數軸,絕對值,相反數及倒數等幾個重要概念,會求一個實數的相反數與絕對值;難點是絕對值的有關化簡,非負數的應用。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3

今天聽一節複習課,在教師給學生進行過興趣發動和學習目標出示之後,引領學生進行了自我檢測,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一方面有利於老師掌控學情,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學生清醒,知道自己學習上的漏洞。

可是在教師進行反饋調查中,我卻感受到一種悲痛。

老師是這樣做的,首先問有沒有全對的學生,舉手的只有一名學生,老師進行了表揚,然後問錯一道題的學生,又有部分學生絕收,接着問錯兩道題的學生,還有學生舉手,再問錯三道題的學生,舉手的學生以戰戰兢兢,我能感受到被動,老師繼續問的時候,分明還有沒有舉過手的學生,卻沒有人再有反應。

我想出錯是每個學生學習上都會經歷的過程,敢於面對錯誤,也才會勇於克服,從而謀求鳳凰涅槃,實現自我超越的提升。老師調查也無非是想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更有針對性,增強學習的時效性。可是這樣一個個學生舉手,無形中放大學生錯誤認知的功能,讓後來學生在舉手過程中越來越感覺自己的不成功,也就自信心被無形地削空。

所以,我想,這可能也就是造成學生後來的學習活動參與性越來越低的原因。想想老師如果每道題錯誤統計的時候,逐題統計,不針對具體每一個學生;或者讓學生小組內相互質疑,想解決部分個性錯誤,然後將共性問題分享到班級中,進行全班性的交流點撥活動,既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個人稟賦和學習狀況的不同,也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避免錯誤過多造成的陰影。

因此,我認為課堂每一個活動的組織都要想到是否有利於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提升,要想到不利於學生接受的各種可能,要始終堅持正面評定,以接受學生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機調整,喚醒學生相信“我還行,我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行!”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4

現在已經進入期末複習階段,課間時常聽到有的老師在抱怨:“以前教的時候,單元考都很好,現在學生怎麼都忘了,一問三不知,真是氣死人了。”有的老師説:“上課的時候學生坐不住,不願意聽,老師複習緊張,學生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還有的老師説:“平時上課學生精力真好,一到複習,個個無精打采,看到他們這樣,我也跟着煩。”

在《現代漢語詞典》裏是這樣解釋“複習”一詞的:“把學過的東西再學習,使鞏固。”然而也正是“學過的東西”,因而也就使複習課的教學,往往因重複練習,而缺少新意;因題海戰役,而顯得枯燥無味,給複習課教學留下了一絲陰影。我覺得要走出複習課教學的陰影應做到:

1、複習課要注重針對性。

小學數學複習時間短、內容多、知識面廣,為此教師在複習時要抓住重點突出難點,要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在複習之前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先仔細分析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哪些知識掌握的比較好,哪些知識還存在問題,哪些知識可能有些遺忘。然後再有針對性的組織複習,使學生都有收穫,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功感,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複習,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標準的基本要求。

2、複習課要促進知識的系統化。

複習課應根據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和學生的薄弱環節,引導學生按照一定標準把已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分類、整合,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溝通其縱橫聯繫,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如複習第六冊數與計算,總複習中1---22題都是複習數與計算的有關知識。在複習之前,教師要先研究每一道題的內容,它複習哪些知識,與哪些知識能建立聯繫。還要研究每一道複習題的教學方法,先練後議還是先議後練,學生獨立完成還是合作完成。如第1、4、5、7、8題可以讓學生先練後議;第2、3、6題要先讓學生議一議,找出方法再練習;第10、14、17、19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全班反饋練習結果;第9、11、13、18、21題可以小組同學先交流算法,再獨自完成,最後全班交流;第12題綜合了小數加、減和小數大小比較等知識,第15題綜合了整數乘法、整數除法、整數大小比較等知識,第16題綜合了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兩位數乘一位數、單位換算等知識,第18、20題包含整數乘、除法的知識,又屬於位置安排、時間安排策略方面的知識,對於這些綜合性強的題目,可以由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解題策略。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5

高考在即,第一輪複習已經一半了,這裏就一輪複習談談自己的一點反思。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對於數學學科來説,它是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突出能力(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的考查。因此作為高三數學教師在進行高考複習時,特別是在第一輪複習時,始終應以夯實“三基”,提高能力為指導思想,使學生在有限的複習時間內立足基礎,在能力的提高上有所突破,以達到應試的要求和水平。現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加強高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

隨着數學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高考命題也在逐年探索、改革,命題的方向愈加突出考查能力,所以研究好高考,尤其是把握好高考的新動向,搞好高考複習,不僅能為學生打好紮實的基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應試能力和高考成績,而且也必將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研究高考要研究大綱和考綱,要研究新舊考題的變化,要進行考綱、考題與教材的對比研究。通過對高考的研究,把握複習的尺度,避免挖的過深,拔的過高、範圍過大,造成浪費;避免複習落點過低、複習範圍窄小,形成缺漏。

二、明確中心思想,做好學習計劃

第一輪複習是高考複習的基礎,其效果決定高考複習的成敗;一輪複習搞的紮實,二輪複習的綜合訓練才能順利進行。故制定以下指導思想:全面、紮實、系統、靈活。全面,即全面覆蓋,不留空白;紮實,即單元知識的理解、鞏固,把握三基務必牢固;系統,即前掛後連,有機結合,注意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識網絡;靈活,即增強小綜合訓練,克服解題的單向性、定向性,培養綜合運用、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輪複習是在第一輪複習的基礎上,進行強化、鞏固的階段,是考生數學能力及數學成績大幅度提高的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高考的勝敗。指導思想是:鞏固、完善、綜合、提高。鞏固,即鞏固第一輪複習成果,把鞏固“三基”放在首位;完善,即通過專題複習,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綜合,即在訓練上,減少單一知識點的訓練,增強知識的連結點,增強知識交匯點的題目,增強題目的綜合性和靈活性;提高,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迴歸課本,狠抓夯實基礎

《考試説明》中強調,數學學科的命題,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對數學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現數

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同時兼顧試題的基礎性、綜合性、現實性。並明確指出:易、中、難的比例控制在3:5:2左右,即中低檔題佔總分的80%左右,這就決定了在高考複習中必須抓基礎,常抓不懈,只有基礎打好了,做中低檔題才會概念清楚,得心應手,做難題和綜合題才有基本條件。尤其在第一輪複習中應以夯實“三基”為主,對構建的知識網絡上每個知識點要弄清概念,瞭解數學知識和理論的形成過程,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過程。在第一輪的複習課中,應總結梳理每一章節的數學知識,基本題型和練習,以利於學生進行復習,在梳理中注重由學生自己去推理數學知識的形成的過程。如在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這一章中公式較多,要求學生證明兩角差的餘弦這一重要公式,並由次推導三角函數的和角、差角、倍角、半角等三角公式,通過這一練習,不但使學生對三角公式之間的聯繫十分清楚,記憶加深,而且增強了靈活運用公式的能力。在分章節複習時要以課本知識為本,因為課本是知識與方法的重要載體,課本是高考題的主要來源。縱觀近幾年的新課程高考試題,不難發現,多數試題源於教材,即使是綜合題也是課本例習題的綜合、加工與拓展,充分體現了課本的基礎作用。複習必須緊緊地圍繞課本來進行,只有嚴守課本,才能擺脱“題海”之苦。課本中有基本題,也有綜合題,都在課本的練習題、習題、複習題、例題這“四題”中體現,以這“四題”為中心,既能鞏固加深概念的理解,又能幫助掌握各種方法和技巧。在複習中,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課本的某一內容,它涉及了那些技能、技巧,在“四題”中有那些體現,我們以這一內容串通一些“形異質同”的題引導學生重視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應用,增強解題的應變能力。

(2)引導學生對“四題”尋求多種解法,或最優解法,開闊思路,培養靈活性。

(3)分析課本內容,哪些難掌握,哪些易掌握,哪些內容可作不超綱的引申。

(4)應用“四題”構造一些綜合題,即變題。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應用,鞏固基礎知識。

四、改革傳統教法,講究學習實效

新課程理念之一是課堂教學觀念的轉變,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由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其次是學生地位

的轉變,由單純聽課、被動接收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探究發現的主體地位。我覺得高三數學複習課教學也應遵循這一教學理念,它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我們對某一節知識複習時,通常採用練、改、評的模式。練是有針對性的先讓學生做一份練習卷,讓學生練習、回顧、討論,做好知識、內容、方法的複習工作;改是教師及時批改,以摸清學生對所複習內容的掌握情況;評是教師及時評講,講評共性問題,夯實“三基”使複習卓有成效。精心選題,發揮例題的最大功能,也是提高複習效率的重要環節。要做到“面中取點,點中求精,精中求活,活中求變”。要具有典型性、梯度性、新穎性、綜合性,更應貼近大綱、課本。例題的講解應克服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而應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新模式,即一到例題的講解,當學生審題後,先讓學生説思路、説方法,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指導受阻的原因啟迪前進的方向,以便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是改革複習課教學的重要方面。

總之,在高考數學複習中,我覺得我們應該更新教學觀念,用新課程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中,主動去探究學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理解數學概念,掌握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素質,培養數學能力。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一節複習課,回顧本單元的教學,我認為“探索”是一個關鍵詞——“結合具體的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是本單元的重點及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活動,要根據不同的材料和背景採用不同的策略才能達到活動的目的。例如在本單元的分數乘法(一)中,由於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於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

而在分數乘法(三)中,由於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並且用圖形表徵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因此採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具體的講就是:通過簡單的具體事例進行集體引導,再通過具體的探索要求幫助學生嘗試着探索比較複雜的實例。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7

本課通過複習讓學生經歷系統整理和複習所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不同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練習和相似內容之間的差異。

課的設計從數的認識、分成、加減法、實際應用幾個方面,系統的對本單元知識的梳理,加深學生對10以內數的認識,並能夠熟練地計算10以內的加法減法。為20以內加減法的學生打好了基礎。

學生有兩個方面存在問題:一是學生不能認真的審題,二是不能細心的計算。這兩個問題也直接導致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影響學生的自信心。

談話導入-----請小朋友想一想:我們本單元學過了哪些數學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要把學過的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這是讓學生進行回顧和總結的滲透,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思維。

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處於起步階段。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整理與複習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複習的內容,適當地引導學生主動地整理知識。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8

六年級數學已經進入了複習階段,但作為一名第一次接觸新教材的我而言,複習課是最難上,也最不喜歡上的,因為都是以前學生學習過的內容,缺少難度和新鮮感,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講的時候,很難抓住重點,很難抓住題型,總在擔心學生這不會那不會。講的難了,差的學生不會的還是學不會;講的簡單了,好的學生不屑於聽;中等水平的學生則似懂非懂,沒懂也在裝懂;只有極少數學生會在認真聽。一知半解的瞭解怎能將知識掌握好呢?所以可能就需要教師花多點的時間去引起學生注意,上課把學生的注意力抓牢,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2、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閲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百分數的寫法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想寫哪個百分數,就寫哪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9

本課還是關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複習。

我總有一個想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最容易考察出學生實際能力的一個項目。非常遺憾的是,有許多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上面最容易犯迷糊。一是讀不懂題目的意思,二是在許多細節方面非常的不注意。從一年級開始,解決實際問題就是與情境圖相融合在一起的,是情境問題。

在課堂上,我致力於幾點,

一是讓學生抓住情境圖中的信息。

例如解決實際問題第5題,我先讓學生説説從圖上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們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泳池,泳池的長度是50米。也就是説,從泳池的一頭游到另外一頭要遊50米。情境圖中的信息也是解決實際問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是聯繫實際生活來理解。

如第6題:小華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吃飯;小芸中午回家吃飯。每天上學和回家,誰走得路多些?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本題理解的難點在小華和小芸走這這段路幾次。尤其是小芸,許多學生就算不清楚了。我找了一箇中午回家吃飯的學生。又找了一個在校用餐的學生。讓孩子們分別算一算他們路上要走幾次。結果,很容易地就算出來小華一天要走這條路兩次。而小芸要走4次。這樣題目也就順利解決了。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10

又到了一學期的末尾,馬上又要進入緊張的複習階段。複習課一般都是那種沒意思、無新意的內容,學生也對此也不太感興趣,但是複習作用微乎其微。怎樣才能讓複習課的課堂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打算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第一、要保持課堂“活而不亂”。

平時教學中我要求一年級學生做到:在課堂上想好了再舉手,發言時要有序、完整,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説完了再説,不在課堂上説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等。經過近一年的培養,我真切地感受到一年級小學生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了組織簡單語言、注意力也集中了,學習的目的也明確了。這樣的課堂是一個形式上有秩序而內容上充實又突顯個性、追求思維發展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

第二、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在複習有關幾何圖形知識時,力求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見真知。雖然是複習課,也要給學生新的感覺、新的收穫,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操作,學生的思維“活”起來了,認識也會隨之提高。

第三、要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因“我”而精彩。

在課堂上,要努力,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盛會中的數學、研究身邊的數學,發現數學的美;體驗數學的真實性和趣味性。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精彩的,感受到數學課堂因他們每一個人的存在而更加精彩。

另外,數學課堂在時間的安排上要做到合理、課堂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11

一、描述

六年級數學複習課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了,課前的複習整理,課上交流彙報,已經成了一成不變的一種模式,學生已經在熟悉不過了,對此也就沒有了多少熱情。這節課要解決87頁思考題、104頁15題和思考題。我決定換一種方式:課前整理時,自己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

87頁思考題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對“比原價降低了百分之幾”這個問題較難理解,我放手讓吳自遠等好學生頭天晚上設計解決方案。吳自遠的方案是用假設法,設定一種商品的價格為100元,然後再按照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解答。學生對他的這種講法易於接受,比較直觀。

在解決104頁15題時我首先讓思路清晰、口齒表達伶俐的于貝爾上來講題。果然,姜婷用列舉法舉出所有長方形的長和寬,求出長方形的面積。思考題是在15題的基礎上出示的,通過剛才于貝爾的列舉,小組討論、分析長和寬的差的變化與面積的大小有什麼關係。出乎我的意料,這時學生都會了,我就叫朱超凡和餘浩上來講。從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兩個人很激動,我想:不管這道題多難,他倆永遠不會忘記。

二、分析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為學習的主動學習創造條件。在宣佈了這樣的上課方式後,學生們的興致很高,在上課之前已經聚在一起討論怎麼講題,其實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為了想好怎麼解題,他們聚在一起討論、分析,最主要的是他們對此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設計的方案被採納了,高興勁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課堂的學習被延伸至課前、課外,課堂上的被動接受成為課外的主動複習,而課堂上的講題過程突出解決的是他們認為重要的地方和最難的地方,更因為這些問題都來自學生自己。在教學上,我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努力淡化並退出學生心中教師的權威形象,讓他們感覺課堂是他們的,是他們在辯論,老師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説只是觀眾,對與錯都由他們來決定。

2、增強合作意識,為學困生的參與和成功創造機會。這節課後進生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用這種形式上課時,他們敢於説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點點,看着他們一臉的喜悦,我多麼驚喜,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學習方式嗎?!同伴間的學習和合作對這些孩子是多麼有效,學習成為了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命令。

三、反思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這種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學生在解答開放題時,會表現出不同層次、多種水平的解答方案:有的學生可能只找到一種答案,有的學生能找到多種答案。不同的解答方案和結果會表現出不同的思維水平。學生通過探索的過程、尋找方法和計算的過程,變簡單機械模仿過程逐步上升為深化提高知識的過程。在這樣的解題過程中,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有利於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往學生往往找到一個答案就不必也不再進一步思考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不斷進取的精神,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養成創新習慣的自覺性。

有利於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學生在解開放題時,不是機械性地就題論題,而是要從眾多的模式中選擇自己所需的模式,多方面思考解決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小量的題目,但能獲取較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做題的質量,把學生從繁重的作業堆裏解放出來,大大減輕學生課業的過重負擔。

有利於形成寬鬆的教學氛圍。是暢所欲言,教師不再把學生一個個“扶過河”,而是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開放思路學會“過河”。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教學關係已開放為平等的合作伙伴關係,學生可以懷着輕鬆、愉快的心情進行學習。這樣,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索服務的,並以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作為教師主導水平的標準。這樣做,有利於形成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九年級第一輪複習中為鞏固學生對等腰三角形知識的靈活運用而精心設計的一堂幾何複習課,結合本節課談幾點感悟:

1、起點的教學設計:

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全面參與,符合讓學生髮展為本的課改理念,今後應多在課堂教學中使用。

2、學習數學離不開解題:

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題海中,“解題千萬道,解後拋九霄”,是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的。初三學生單純的做、練激不起求知的慾望,在學生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對先前習題進行適當的挖掘、拓展、整合,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較好掌握課本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方法。既來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較有新意,又能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這才是高層次的複習課。

3、複習課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又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功感”。

如何上好一節行之有效的複習課,一直是我關注的教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將已學過的知識一一再現在學生面前,同時還要做到在更深的層面系統的處理前後知識的關聯,我決定大膽嘗試,不按以往傳統複習法一章一章的複習,而是以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探索來涵蓋我要複習的知識點。

4、這堂課涉及的幾何基礎知識非常廣泛:

它既能充分的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的熟練程度,又能較好的考察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

在本節複習課教學中我注意到避開以下問題:

(1)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忽視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2)重習題的機械操練,輕認知策略的教學;

(3)複習方法呆板,缺少生動性和趣味性;

(4)為追求應試效果、強化訓練和解題技巧指導過多,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究知識學習太少。

5、不足之處:

1)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選擇,在一題多解情況下,引導學生從方便考慮、合理選擇。例如(知識深化)已知:△ABC中AB=AC,D為AC邊上的一點,E是BA延長線上的一點,AE=AD。求證:ED⊥BC,評講分析完後,應讓學生進行擇優選擇。當學生反映解第二個方程很繁時,可適當點撥學生先用最佳方法求證。

2)要鼓勵學生質疑,如△BEF是等腰三角形的構建和△ABC是不是等腰三角形有關嗎?

3)題目可進一步發散,如將變式一繼續變式,看能否有其他的發現。從而可進一步複習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等邊三角形等知識。

新課程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照此要求,我們任重道遠,確需努力。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13

一元一次方程是學習其他方程的基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重點,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在複習階段,這一章的內容也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結合教學中的實際情況談一下複習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在複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時,也強調了步驟——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併同類項、係數化為1,但在去括號時學生往往只注重強調符號而忽略了去括號時要應用分配律都要乘以括號裏的每一項,如解方程3(2x-4)-7(x-6)=12有各別學生錯做成6x-4-7x+6=12。

一元一次方程與有理數加減或整式加減類比較少,很多學生在有理數加減乘除混合運算時經常去分母或在解方程時了出現“原式=”這樣的錯誤。

如:當分母中含有小數時應先整理方程然後再去分母解方程,如:學生在整理時經常把-1也擴大倍數這一點與去分母混淆,應向學生指明,整理方程這一步是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公式的分子與分母擴大相同的倍數結果不變,而去分母是利用等式的性質。

以上是對複習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章的教學反思,在日後的工作要經常反思、多做反思、及時找出問題,克服在工作中的錯誤和不足。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14

今天這節複習課,師父來聽課的,給我指出了一些不足並提出了一些建議。下面我將針對這節課的幾個題目進行反思。

一、語言要規範。

儘量不要出現口頭禪“能口算的口算,不能口算的給我在自備本上打草稿”可以説“不能口算的請在自備本上打草稿”。如21×4(二十一乘四)不能説成“二十一乘以四”。豎式計算中,8—8等於0而不能説“餘0”。

二、給學生交流的空間。

對於口算題,要讓學生養成自己説題目以及答案,報答案的時候1位學生報1列,報完一個其他的學生做出評價。

對於算一算、比一比。學生算完,可以讓他們同桌或小組討論,發現相同以及不同之處,在班級交流的時候要給學生髮言的空間,不要總是“一言堂,滿堂灌”。剛開始可能學生回答不出,或者不敢回答,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他們鍛鍊的機會,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就算沒説到點子上,也要適當地引導。一個學生説不完整,可以請另外的學生補充。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要合理利用錯誤資源。

在除法算式的計算中,有3個步驟“除,乘,減”。通過這樣一步一步演示給學生看,他們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一步是怎樣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就能更好的運用除法豎式進行計算。但由於我之前沒有滲透好,很多學生在做題時落步驟了。因此,在巡視學生作業時要仔細,一旦發現很多小朋友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應該及時在課堂上利用這些錯誤資源進行講解,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並通過交流,掌握正確的方法。

四、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自己讀題的能力,在評講時要注重分析數量關係,或者讓學生説清楚是怎麼想的。像書上買東西這個表格題,一定要反覆強調數量關係式“總價=數量×單價”“單價=總價÷數量”“數量=總價÷單價”。每叫學生回答一個空,就讓他説一下用了什麼數量關係式,要反覆強調,加深學生的印象。

五、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上課習慣。

做好題目要坐端正,該看黑板時要盯着黑板,該一起回答時一起回答。提問要調動全班的積極性,學生回答問題前舉手姿勢要規範,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其餘的小朋友要能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數學複習課教學反思15

我講這節課是為了讓學生對《圓》這一章進行系統的複習,掌握課本中的基本知識,徹底理解緊扣課本的一些重點題型,並能靈活運用,我認為學生應該以本為本,吃透教材。近幾年中考數學試題堅持新題不難、難題不怪的命題方向,有的知識點看起來在課本中沒有出現過,但它屬於一捅就破的情況,出現的可能也是有的。例如,將圓的計算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可以編制出很多精彩的試題。雖然這部分知識課本提到的不多,但在實踐與探索中出現過,所以只有吃透課本上的例題、習題,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構建數學的知識網絡,以不變應萬變。在求活、求新、求變的命題指導思想下,中考數學試題雖然不可能考察單純背誦、記憶的內容,也不會考察課本上的原題,但對中考試卷進行分析就不難發現,許多題目在課本中都能找到影子,不少中考試題就是對課本原題的變型、改造及綜合。因此在指導學生複習時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課本中出現的實踐與探索,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同桌探討等方式,總結出其中包含的知識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對課本的透徹掌握。另外,中考考察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考察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的紮實程度及全面理解情況,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就必須從基礎知識入手。

所謂整理和複習,我覺得重點應該在整理上,整理和複習不但要起到一個回顧知識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將這一章節的內容進行梳理,從而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網絡體系。從這個角度上來説,整理和複習課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引發知識的重新構建,並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在課前我瞭解到,學生沒有自己獨立進行過知識整理,可以説,在複習整理這一塊的學法上,學生幾乎是一片空白,以至於到現在有些學生在複習過程中都是採取一種抓瞎的方法,沒有計劃,沒有目標,對於自己的學習狀態也不太瞭解,這種情況讓我非常震撼。反思以往,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為了授之以魚而常常忘記了授之以漁。其實,所謂教學,應追求的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在處理教法與學法的關係中,葉聖老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導意義: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顯然,這樣的教,就得教到點子上,也就是要教學生摸到學習的門徑,從而達到自己學習的境界,雖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邁出這一步,應該會讓學生受益匪淺的,所以這堂課的重點,我就將其定位在學生複習整理的學法指導上。而事實證明,當學生通過自己整理得到的複習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學生願意並且重視相互之間的學習。

剛剛檢測了第三單元《圓》。考試成績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真的有點竊喜:是本學期單元考試中考的最好的一次。歸納了一下,覺得考的滿意主要有以下原因:(1)本單元的知識雖然比較難,包括:與圓的有關概念、與圓有關的位置、與圓有關的計算三個部分。(2)本單元的每一次新課我都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注重在做中探討新知。這樣教學一是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事做就不會開小差),二是學生自己做出來的結論自己理解的就會更透徹、記憶也更深刻。(3)作業落實較好,訓練到位。

但也有不如意和欠缺的地方:(1)沒有滿分的同學,最高分是99分+附加題20分(她錯的那個填空題根本不難)。(2)平時的幾個尖子生還是比較浮躁,看題不認真,做完試題不認真檢查,導致了不該有的失分(那幾個尖子生這次都沒達到95分)。(3)很多學生改不了馬虎的毛病。看題看個大概,改後的試卷一發下來就知道自己錯哪裏了,就是在考的時候發現不了;計算不仔細,加法算錯的等都有。(4)部分學生基礎差。在求組合圖形的陰影部分面積時,都列對綜合算式了,但他算不了小數乘除法,導致結果都是錯的。(5)求陰影部分面積的第一個題失分有點多,主要是有那麼一部分同學記不得半圓面積的算法(總是忘記要除以2,你一提示要看清楚是圓還是半圓時他就恍然大悟的樣子),這樣的題目以後還要多做練習。

從這次的測試中,我體會到:上課抓住學生的手、腦、心、口很重要(即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多動腦思考、多用心想問題、多動嘴發言),不僅是要學生的人在教室裏,心也要留在教室裏,這樣的教學有效性才高。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體會:優生體會到考試要細心、要反覆的認真的檢查,平時比較差這次又考好了的同學體會到上課要認真聽講才能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