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通用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43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項脊軒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通用6篇)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1

《項脊軒志》是一篇至情至深的古代散文,這節課中,我樹立語文是生活的對話,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積累整合文言知識,調動學生由文本感知生活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對生活瑣事的感受力。

在本課中,學生通過點名誦讀、分組誦讀、師生合作誦讀等朗讀形式體會文本情感。在美讀指導環節,學生們的文本感受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也更加親近文本。

小組討論時,學生在文本中能帶上自己的理解積極的發表所思所感,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將自己對文本的感受有感情的進行再次朗讀,用語言生動的表達觀點,並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感知文本,這也體現了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學生們的感受力在層層提升,並將這種感受和生活相結合!

小組合作環節的自由討論,教師加以引導的環節應在今後的課堂中提升!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2

明代歸有光為世人傳誦的作品,是抒寫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謂“抒寫懷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三文是這方面的代表。這些文章,有的敍寫母親勤儉持家的種種事蹟,有的敍寫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也有敍寫家人骨肉情深的。雖不出平常瑣事,卻無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選入《項脊軒志》一文。怎樣教學這篇文章,讓學生從歸氏平淡的言語,瑣碎的生活事件的敍寫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瞭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過以下三個主要環節完成教學任務的。

一、理清層次,辨明主旨

《項脊軒志》主要記敍了一間讀書小屋,幾件家庭瑣事,卻寫出了青年主人公在這裏的襟懷抱負,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從項脊軒內外環境寫起,先寫舊時小屋破舊、昏暗,後經修葺,開窗,植蘭於庭,使軒煥然一新,然後寫主人公於此讀書寫字,偃仰嘯歌,其樂無窮。接着,追敍了關於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達了對死去的母親、祖母的無限懷念之情,含蓄地顯示了自己奮發讀書的原因。最後以蜀清、孔明自比,抒發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敍述亡妻事,是上文寫後五年補寫的,仍取鏡於項脊軒,用筆委婉,含義深刻,悼亡之情、哀傷之感結於“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細事一條線索;我在項脊軒中的讀書生活一線;項脊軒幾經變化,歸家從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線。時間從我小時候,到十九歲束髮在軒中讀書,直至“現在”(指補寫時),跨度很大。但細細觀來卻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項脊軒空間環境為經,以時間人事為緯,經緯交織,既書寫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誠的骨肉親情,又書寫了青年主人公歸有光在軒中的讀書生活及理想抱負。通過理清層次線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抓住細節,品味真情

“一枝一葉總關情”。細節雖小,但一個好的細節,卻往往能傳達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給讀者以難忘的印象。

細節一:老嫗説亡母事

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實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歸有光母親死於多子。她嫁到歸家,年方十六。之後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產一人。因此,深歎“吾為多子苦”。後為節育,飲二螺,“喑不能言”,卒。一個勤勞、節儉,温柔、敦厚的中國傳統女子,無災,無病,卻死於節育不當。歸有光母親不僅勤儉持家,而且對下人很好,那時歸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卻十分富有,她常常拿來許多東西分給下人。老嫗,即歸母婢女,歸母“撫之甚厚”,歸母死後,老嫗待歸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憶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對歸有光説起母親,她甚至清楚地記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這塊地方説:這就是你母親常站的地方。

歸氏母親站在那裏是聽到長女(吾姊)“呱呱而泣”,於是用手敲打着門板,問:女兒她冷了嗎?還是餓了?雖是老嫗轉述之語,母親聲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嫗説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對而泣。老婢女轉述的是有關母親生平極為平凡,極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語,卻極其感人。人類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細小最平常的語言、行為。《紅樓夢》中賈元春被至高無上的皇帝選為皇妃,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但他獨獨享受不到人間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誠的天倫之樂。因而,她省親時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淚,這是真切感人的眼淚,也是人類最普通最真摯的骨肉至愛親情的自然流露。細節雖細,但它深含着母親對子女的關懷厚愛,婢女對主人的深切懷念,我對母親的無比崇敬和懷念之情藴於其中。

細節二:祖母望孫成龍

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歸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樂年間進士,明宣德年間官為太常寺卿。此後幾輩“讀書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孫兒身上。輕輕關門的動作,細緻入微地傳達出祖母對孫兒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當用之”,寄託瞭望孫成龍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孫兒為改變“讀書久不效”狀況,光耀祖宗而奮發向上的心理。歸有光8歲喪母,祖母對孫兒自是疼愛有加,看到孫兒整天在軒中默默攻讀,“大類女郎”,又是憐惜萬分。寥寥數語,輕輕一動作,把老祖母對孫兒既盼望子孫爭氣,又關懷疼愛,於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這些語言、動作,看似平常普通,實則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舉止神態,甚至複雜的心理,都躍然紙上。

細節三:妻説家有閣子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妻子回孃家,再回歸家,向歸有光敍述自家小妹問起“閣子”(即項脊軒)的情況。諸小妹為何對一個普通的書房感興趣?此軒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細細想來,自是歸妻在小妹面前興致勃勃地描述書房,自是軒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處,自是歸妻對軒的主人敬佩而熱愛的緣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蓋。這個細節融入了作者對亡妻刻骨銘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處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綣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結情,以景語達情,言盡而意遠。

三、明確手法,探討意義

曹丕《典論·論文》指出:“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韓愈提出:“文以載道”。歷來的文章家都認為散文是載道文學,大業文學,在這種理論的先導下,散文這種文體所描寫的對象大體不是帝王將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騷人墨客,普通人在載道文學中向來不登大雅之堂,無立足之地的。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境界。這正是發揚歸氏散文風格的結果。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3

高中語文《項脊軒志》課後反思所表現出來的應該自然親切姿態站在學生的面前,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師生互動如果前半堂課體現了師生良好的互動的話,那麼後半堂,憑藉着我對課文的熟練程度,為了按計劃進行,我卻忽略了這種互動的關係,導致課堂教學中規中矩,而學生並沒有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在後來的評課中,雖然趙校長等領導給以高度讚揚,認為我的文化底藴是非常豐厚的,同時也提出應當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師的知識底藴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教師的語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識和智慧的.體現,絕非是為了完成計劃而過多地參與課堂。

三、課堂駕馭在鑑賞課文的過程中,我給學生提供了鑑賞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逐層將方法落實到實踐當中,積極鑑賞。剛剛入境,下課鈴響了,我預先想要進行的討論,即把最後的討論鑑賞的環節加以昇華,這一教學設想還未實現,但我倉促結束這節展示課。這一地方的處理顯然不夠靈活,説明我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還不夠,對時間也沒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節完整地可略有殘缺。

四、經驗不足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讀課文的環節可以刪去,因為這是第二課時,不是起始課,如果刪去這一環節,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後面的鑑賞上,無疑會為將鑑賞推向高潮贏得時間。二是,如果將課堂的質疑和鑑賞融為一體,會不會更好呢?質疑的過程難道不是在鑑賞麼?鑑賞也可能包含質疑。

總之,這節展示課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集中在處理教材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上。通過各位領導、老師中肯的評課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4

《項脊軒志》是一篇明代作家歸有光的散文,也是傳統的古文篇目,我把這篇課文作為一堂備課組的公開課進行了講授,在教授這一課中,我有幾點體會,現歸納如下。

讀:研讀文本,賞析品味是教讀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從朗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我下載了視頻朗讀,在和課文內容相符合的視頻帶動下,學生朗讀的興趣十分濃厚,從這次教學中,我發現朗讀也是發現問題、創設情境的一種手段,應該結合分析貫穿始終。

通:對於本課的文言知識,由於我們已經經過必修的訓練,所以針對選修文言文,我採取了請同學自讀自釋,相互交流的處理方式。這樣設計是因為通過前段時間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具備了一定的文言閲讀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較簡單,學生閲讀困難相對較小,針對高考文言閲讀為課外篇目,必須加強學生的自讀能力的訓練需要而設計的。從課堂結果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練:在疏通了文意之後,我設計了當堂練習,由於本課的文言知識點是同學自讀自釋的,這個環節就很重要,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發現缺漏並及時的補充上,以練代講。

析:由於本課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所以在對文本的賞析上時間分配的較短,我計劃是從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後延展。“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學生找到並不困難,而且能夠很容易的得出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承上啟下。以此為線索,首先向上延展。體現“可喜”之情的其實這裏有三小層:。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寫了幾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後的佈置一小斷仿寫練習,對於這項作業,文科的學生興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學生完成情況不是很好。

總之,這節課在上的時候朗讀較多,對文言文分析的不到位,下次上課的時候應該加強對文言文課文內容的分析。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5

《項脊軒志》是一篇文言文。怎麼上,成為一個問題。如果按照傳統的串講法,這篇課文倒是可以波瀾不驚的完成教與學,但失之於單調,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不高几乎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之前曾去恩施市一中觀摩過課堂教學,深刻的領悟到因為學習小組的存在而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的魅力。於是,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強化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能力,展示學生的學與思,成為了本次課堂的最終選擇。

因為這種嘗試不多,所以,一堂課下來,需要改進的地方實在是太多。結合評課老師的意見,茲總結於下:

一、小組建設有待加強。

雖有小組之名,但小組之實還不夠充分。不是每一個組員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而且,最後發言的,幾乎都是平常發言比較積極的學生。相當數量的學生其實並未動腦動手。而我樂於見到的是,那些平常學習不怎麼積極的,也能夠站起來甚至是爭先恐後的大膽的發表他們的見解。如何讓這一部分學生動起來,加強小組的分工、合作,是小組建設要着力解決的問題。

二、時間安排有糾結。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的時間要充分到讓學生能夠把問題思考的較為深入,學生討論要能夠展示每個組員的觀點,交流結果展示要充分體現學生智慧甚至有碰撞,這三個問題在時間安排上都是頗讓人覺得矛盾的。時間短了走過場,時間長了任務完不成。因為學案的主體部分是研習課文所設置的問題。所以,問題數量上,以三個為好;而且三個問題不能平均使力,必須“突出重點,不及其餘”,從而課堂既有深度,也有寬度。

三、要有頓一頓的藝術。

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急於完成教學既定目標,對於課堂細節處,缺少頓一頓的藝術。具體來説,本應在講書齋之樂處予以停頓,進行適當的師生對話:書齋之景可怡情養性,作者尚且感受到讀書寄懷的樂趣,那我們能不能體會到讀書的快樂?在講到作者母親的慈母關愛時,一句再平常不過的“兒寒乎?欲食乎?”亦可成為老師發揮的地方,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些課文足可細細咀嚼之處,可惜我都錯過了。恰恰是這些頓一頓的地方,最能體現老師對課文課堂細節把握能力。現在想來,該有多少細節被我忽視了呢?又有多少可以頓一頓之處,被我錯過了呢?語文的人文性,離我有多遠?

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能夠在一次次課堂後加以反省,從而讓自己有一點點進步,長此以往,滴水有成河之勢。我願意執此觀,並以此警示自己。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6

《項脊軒志》全文瀰漫着濃濃的悲情,對美好讀書時光的追憶。以及對家庭衰敗的哀痛,對已逝母親祖母和情深意篤的亡妻的無限懷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隱藏這些表象背後的大悲——對自身坎坷命運,特別是仕途不順,理想難就的悲。這從對項脊軒的描寫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雖加修葺畢竟是狹窄簡陋的,作者卻把它寫得“姍姍可愛”。讀書生活難道不是艱苦的,孤寂的,作者筆下卻是那樣的怡然自樂,都因為歸有光胸中有通過科舉光耀門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飴。而且,作者為什麼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肯定有寄託人生理想,希望成為家族的脊樑的寓意。

另外,歸有光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和科舉不利的傷痛密切相關,不獨祖母認為歸有光將重振家聲,給家庭帶來希望,母親和妻子都對歸有光在科舉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親中夜督促歸有光闇誦《孝經》的記載,妻子魏氏也曾鼓勵他:“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實現理想的路上艱難跋涉,於是感覺愧對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從中來!更明確的證據是,《項脊軒志》選入課本後被刪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確表達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懷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織在一起的。

但是,在教學中沒有把重點落在對親人的懷念上,主要是出於學情的考慮,學生基本上都能體會到對親人的懷念。反之,學生對主題僅僅是思念親人嗎?提出疑問。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主題的分析上。

從課堂實踐的情況看,學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礙,對感情的把握肯定會受影響。學生能在閲讀中發現細節,並體會平凡細節背後藴含的深情,對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怎樣更好的引導,更容易理解主題,怎樣給他們更多的時間交流都是需要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