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W

我一直在思考,課堂何以精彩?是課前靈動的預設?是教師詩意的語言?是師生默契的交流?是師生澎湃的激情?是聲情並茂的朗讀?是課外資源的引進?是美侖美奐的課件?讀了於永正老師《第一次抱母親》的課堂實錄,讓我對課堂精彩有了新的認識,不僅僅是我起先想到的這些,課堂的精彩還源自一個又一個的細節!

什麼是課堂的細節?細節是教學過程中富有教學價值的環節和情節,如細小的教學語言、環節,文本詞句、訓練點等。細節是很微妙的,少了這個細節,聽課者可能覺察不到;有了這個細節,讓人為之一驚!讓人心明眼亮!讓人回味無窮!課堂中的細節有的是預設的,有的是現場生成的,有的甚至是執教老師的“無心插柳”。有句話叫做“細節決定成敗”,雖説有點誇張,但不無道理,成功的課堂往往是由多個精彩的細節巧妙組合起來的。從細節的處理中我們能夠隱約觸摸到執教老師的“良苦用心”。我從於永正老師的課堂實錄中剪輯幾個細節與大家分享。

細節一:“看於老師會不會當你們的大朋友,是不是你們很好的大朋友。”

師:上課以前,你們老師一個字都沒説我嗎?沒説我一個字?(學生無人舉手)沒説呀!哎呀,怎麼能不説我呢?哦,説了,怎麼説我的?

生:她説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師於永正來為我們上課。

師:哦,説了,而且還加了“著名”兩個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遲疑了一會兒)嗯——信!

師:信!不過她很勉強,想了一會兒説:“嗯——信!”。她這個表情很好,説信吧,又不太信;説不信吧,是老師説的。你用個詞兒來形容你現在的心情。

生:很猶豫吧。

師:這叫“將——”,“半——”(女生一時回答不上來)要不要別人幫忙呢?

生:(女生終於想起來)是半信半疑。

師:對,半信半疑。聽她説的話,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對老師説的話半信半疑。你們老師究竟説得對不對,要看咱們的課上得好不好,看於老師會不會當你們的大朋友,是不是你們很好的大朋友。咱們兩節課以後你們再説説你們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這是於永正老師課前與學生談話的一個細節。由於老師的“著名”引出“信不信”,再由“半信半疑”引出“課上得好不好”就要“看於老師會不會當你們的大朋友,是不是你們很好的大朋友。”這句話裏包含了一個“課堂評價”的問題,於老師認為,一堂課好不好,應該由學生説了算,評價的標準就是這堂課里老師能不能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對於借班上課的老師來説,在學生面前還是陌生的,通過一篇課文的學習,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學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必然會對上課的老師產生好感,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老師以學生為本,融入學生羣體,成為學生的好朋友,這樣的語文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課。

細節二:“哎呀,很遺憾,我希望你們看一看,結果沒看。”

師:四(6)班的同學都很棒,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們將在這一起上一節課,知道我們今天學什麼課文嗎?

生:(小聲齊答)不知道。

師:不至於吧?真不知道?

生:(小聲答)不知道。

師:書看過沒有?

生:(齊)沒有。

師:説實話,看了沒看?

生:(齊)沒有。

師:哎呀,很遺憾,我希望你們看一看,結果沒看。好,今天我們學的課文題目是《第一次抱母親》。

於永正老師真的感到遺憾嗎?真的希望學生上課之前多看幾遍課文嗎?顯然不是。當前有不少人反對(質疑)公開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開課上老師“作假”氾濫,上課之前學生已經把課文讀得滾瓜爛熟,甚至有過“彩排”,公開課成了“演出課”!“不知道。”“沒有。”

學生根本不知道今天上的是什麼課文,童言是真實的,於老師的這堂課也是真實的,課前老師與學生沒有做過任何“手腳”。這樣的公開課才有“聽”的價值,能夠真實地看到學生如何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不會讀到會讀,從不懂到懂的發展過程。公開課必須“貨真價實”,來不得半點虛假!我想,這也是於老師展示這個細節所要表達的意圖。

細節三:“我最關心的是字,通過預習,通過讀,認識不認識,課文能不能讀正確,讀流暢。”

師:好,看來同學們很會提問題。第一次抱母親,母親是什麼感受?抱母親的人是什麼感受?還有,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抱母親?為什麼要抱母親?現在打開書,答案在書裏,請翻到《第一次抱母親》。找到了沒有?請翻到第69頁。請你們帶着你們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課文裏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認得的字可以拼讀一下,要求大家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把生字記住,同時要思考你們的問題,好嗎?各人讀各人的,開始吧。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時間大約五六分鐘。)

師:讀了一遍課文,剛才你們提的問題,答案找到的請舉手。手放下。你們提的問題的答案都在課文當中,只要一讀,就能找到。其實,我關心的不是你們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關心的是字,通過預習,通過讀,認識不認識,課文能不能讀正確,讀流暢。生字都認識的舉手。(學生紛紛舉手)於老師寫一字,看誰認識,大家都不要讀。看我寫字。(師板書生字:越)認識的舉手,請你來讀。

……

於永正老師讓學生讀了課題之後,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提了不少頗有價值的問題,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帶着問題讀課文。讀課文之前,於老師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要求大家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把生字記住。學生自由讀完第一遍課文之後,於老師並沒有急着請學生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檢查學生的識字和朗讀有沒有“過關”。在於老師看來,讓學生提出問題目的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此時還是第一遍讀課文,後面還有更多的讀,問題的“答案”在多讀之後學生必會豁然開朗。於老師第一課時的“保底工程”是讓每個學生都能讀準確、讀流利。“我最關心的是字,通過預習,通過讀,認識不認識,課文能不能讀正確,讀流暢。”從這個細節中,我們還看到,於老師提倡課內預習,不佔用孩子們的課外時間,實現第一課時“零起點”教學,這在不少公開課中(第二課時除外)是少見的。

細節四:“讀完課題以後要停一會兒,再讀正文,要讓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親》,母親病了……

師:(打斷學生)停下來。聽我説,十三,可以不讀,如果要讀,就讀成“第十三課”。咱不讀,上來就讀課題,讀完課題以後要停一會兒,再讀正文,要讓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後讀正文,這樣讀——(師拿起書進行示範)第一次抱母親,(有意在題目與正文之間停頓一會兒)母親病了……這樣讀,給別人、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再讀。

生:第一次抱母親。母親病了,(題目與正文之間停頓的時間稍長)……

師:(打斷學生)有進步!停頓的時間再長一點兒。再讀。

生:第一次抱母親。(題目與正文之間留下了足夠的時間)母親病了,住在醫院裏,我們兄弟姐妹輪流去守護。……

師:(打斷學生)我提示一下,句號要停頓。為什麼要停頓?因為一句話説完了要想。住下讀。

生:“輪到我的那天,護士進來換牀單,我讓母親起來,母親病得不輕,轉身下牀都很吃力。”(學生把“都”字讀得較重)

師:“轉身下牀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樣把“都”讀得很響,“轉身”的後邊應該加個頓號,“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説明“轉身”和“下牀”這兩個動作都很吃力,但是書上沒有這個頓號,因此這個“都”要讀得輕一點兒。(示範兩遍)“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跟着讀。

生:(齊讀)“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師:(面對第一個女生)你也讀一遍。

生: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師:會讀了,大家像她一樣再讀一遍。

生:(齊讀)“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於永正老師的朗讀指導真是細緻入微啊!比如:課題前的序號可以不讀,要讀就讀成“第十三課”。“讀完課題以後要停一會兒,再讀正文,要讓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讀到句號的地方,也要停一會兒,目的也是要“想”。與其説這是朗讀的技巧,不如説是於老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朗讀既是讀給自己聽,也是讀給別人聽;既要讓自己思考,也要讓別人思考。再比如,“轉身下牀都很吃力”這句話,學生把“都”讀重了,不仔細揣摩,是發現不了破綻的。於老師不是“聽之任之”,而是及時糾正,點撥得非常精妙!用一個“頓號”引導學生,“都”在這句話中不能讀重音,而且自己範讀了兩遍,再讓學生跟讀。如此細微的朗讀指導,長此以往,不怕學生讀不好課文!

細節五:“他的讀有三個優點,第一,題目讀得好;第二,有兩個詞讀得好……”

生:(男生讀第一段。在讀的過程中,仍然把“仰面”讀成了“áng面”,於老師再次讓全體同學把這句話齊讀兩遍。)

師:他的讀有三個優點,第一,題目讀得好;第二,有兩個詞讀得好,一個是“趕緊”(邊説邊把“趕緊”二字板書在黑板上),同學們能看見嗎?跟我一起寫吧。還有一個詞,護士説話的時候,後邊用了一個十分恰當的詞,找一找,護士説話時用了一個詞,用得非常恰當,不知同學們聽出來沒有?

生:(齊答)責怪。

師:一起讀讀這個詞。“護士責怪説”,讀。

生:(齊)護士責怪説。

師:這個詞,他也讀得非常好。(邊説邊板書“責怪”)“怪”字的豎心旁,先兩邊後中間。為什麼説他這兩個詞讀得好?“趕緊”不僅是説話快,更重要的是表達一種心情,表達我對母親的體貼。請你把這段再讀一讀。

生:我趕緊説:"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師:“媽”喊響一點,“媽,你別動”表達一種急切,“你別動,我來抱你。”一起再來讀一遍。

生:(齊)我趕緊説:“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師:“你別動,我來抱你。”再讀。

生:(齊)“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師:還有一個詞,責怪,(手指黑板)責是責備,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學們看這兒,如果説護士責備他,用“責備”就太厲害了,那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對母親的關愛,對母親的着急。母親病得這樣,母親這麼輕,你怎麼用這麼大勁呀,所以含有一點責備,這是護士的心情。請他再讀一讀護士責怪的話。

生: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説:“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

師:“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順着這樣的語氣往下讀。

生:護士説:“你以為你媽有多重?”

師:“你以為你媽有多重?”這都是一種責怪,而不是責備,責備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輕,少了一份對母親的關心、着急,這個詞用得太恰當了!想不想聽於老師讀一讀。

師:(範讀這一段)這是責怪的語氣,而不是責備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好嗎?

生:(練習讀這一段。)

“趕緊”和“責怪”是於永正老師“必講”的兩個詞語,如果由於老師自己提出這兩個詞語,會顯得不夠自然,有“貼標籤”之嫌。於老師很有辦法,在學生的朗讀中以“優點”的方式提煉出這兩個詞語,並板書出來,“為什麼説他這兩個詞讀得好?”然後引導學生聯繫課文語境,體會人物的心情和感情,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樣的“詞語理解”不是侷限於字面意思的簡單解釋,而是與課文情景融為一體,在細細地品味中,深深地朗讀中感受對母親的關心體貼。這一個細節,我把它稱為“細節放大”,於老師抓住“有兩個詞讀得好”,引導學生把詞語做大、做強、做深!逐一“攻破”,自然流暢!不愧為大師啊!

細節六:“我要像愛我的父母那樣去愛我周圍的老人,我要像關愛我的孩子那樣去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

師:你們學過孟郊的一首詩嗎?《遊子吟》學過沒有?(生齊答:學過。)你知道於老師此時此刻最想説的是詩中的哪一句話?

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掌聲。(全班同學鼓掌)是的,此時此刻我最想説的`話就是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我們對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難以報達父母對我們的恩澤,記住這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起讀。

生:(齊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拿出筆,把這句詩寫在書上,咱們一起寫。(生在書上寫,師在黑板上寫。寫完以後,師將末尾的句號改為歎號。)同學們坐好。此時此刻我第一句話要説的是這句詩,我第二段話要説的,(師拿出一個筆記本)想不想聽於老師讀第二段話?

生:(齊)想!

師:謝謝大家。(讀自己寫的讀後感)《第一次抱母親》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動別人?孟子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雖然去世了,但是別人的年邁的父母還健在,我要像愛我的父母那樣去愛我周圍的老人,我要像關愛我的孩子那樣去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於老師讀完,台上台下再次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篇課文的教學於永正老師沒有隻停留在“偉大母愛”的層面上,而是繼續深入開掘。對孩子們來講,更重要的是“回報母愛”,關愛他人!“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於老師道出了自己此時此刻最想説的一句話。“回報母愛”,從古至今,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寫下這句詩就是要讓孩子們銘記母愛,回報母愛。更令人感動的是於老師當場朗讀了自己寫的讀後感:“我要像愛我的父母那樣去愛我周圍的老人,我要像關愛我的孩子那樣去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這不是簡單空洞的説教,於老師是在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出表率啊!與其讓學生去喊一些假大空的“愛”的口號,還不如老師率先垂範,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詩句和讀後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文的味道,學習語文不僅僅是識字習文,同時也是在學習如何做人啊!

細節七:“我的掌聲不僅是獻給這五位同學,也是獻給所有同學,因為同學們都在進步。”

師:在下課以前,我想請同學們再把書讀一讀,我最喜歡聽小朋友們讀書。我相信這一次讀得比剛才大有進步,我還想請開始讀的那五位同學來讀,好嗎?我們來看一看,這五位同學通過這兩節課,和第一次讀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進步。

生:(五位同學分段讀課文。第一位同學仍然把“仰面”讀成了“áng面”,師又讓全體同學練讀兩遍。其他同學都讀得很流暢,也很有感情。)

師:讓我們給這五位同學掌聲。(師帶頭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這五位同學都進步了,我的掌聲不僅是獻給這五位同學,也是獻給所有同學,因為同學們都在進步。

課堂上,於永正老師總是會為每一位學生的點滴進步而感到高興,為每一位學生的出色表現而鼓掌。從這個細節中我們領悟到,課堂是屬於學生的,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樂園,只有每一位學生都進步了,課堂才能煥發生命活力。於老師為什麼還要指名先前讀過課文的五位學生再次讀課文?我想就是讓學生的前後表現來證明我們的課堂“一切為了學生”,當我們親眼目睹學生從讀不通到讀通順,從自己提出問題到自己解決問題這一個進步的過程,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學生鼓掌。語文課不需要什麼“花架子”,紮紮實實地以學生的進步為出發點,服務學生,鼓勵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這才是語文課的本色!

細節八:“我們要堂堂正正地寫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師:我們的課就上到這兒,好嗎?還有寫字任務,寫字的時候,我提醒大家有兩個字要注意,第一,寫“疚”的時候要注意,(邊講解邊示範)裏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後一筆捺起筆要高一點,而且要舒展。因為字寫得有沒有精神,有沒有骨氣,捺很關鍵。還有一個“越”字,一起跟老師寫,(邊講解邊示範)捺要長一些,右邊的第一筆起筆從左邊的第二橫的地方開始,斜鈎稍微高一點兒。記住:右邊的第一筆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橫的地方起筆,不然的話,這個字就寫得很難看。你們回去以後,描紅仿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兩個字。

師:同學們,我送大家一句話:“我們要堂堂正正地寫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下課。(台下報以熱烈的掌聲)

説實話,語文課中很少看到學生寫字。其實寫字是語文課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於永正老師在這堂課裏也是多次指導學生如何把字寫得美觀,他的板書向來都是一筆一劃,整齊規範,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他是在用自己的字告訴學生把字寫好很重要。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漢字中浸潤着中國的文化,噴發着中國的精神,“我們要堂堂正正地寫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啊,寫字如同做人,寫字需要靜心、恆心,需要心領神會,寫好漢字,就是熱愛祖國,就是在弘揚祖國的文化和精神,就是在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聆聽着於老師的寫字要領,觀賞着於老師的範寫,我感受到了語文帶給我們的力量和智慧!

細節是華美樂章中的一枚音符,細節是太陽光芒中的一束光線,細節是萬頃波濤中的一朵浪花,細節是高山峻嶺中的一顆石子。在於永正老師的《第一次抱母親》課堂實錄中還有不少成功的細節,彷彿點點春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催促着我努力生長。我們應該從大師的課堂中搜尋這些美妙動人的細節,汲取細節背後的精神營養,從細節中領悟語文教學的真諦。

無數細節決定了教學行為的好壞、優劣。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眼光投入到教學細節上來,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善於發現細節,處理細節,研究細節。擦亮眼睛,從細處入手,揣摩語文教學的一言一語、一招一式,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