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孔雀東南飛(並序)》學案(1)(粵教版必修1)(粵教版必修)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14W

 導標顯示屏幕 

1. 充分理解詩中主要人物劉蘭芝和焦仲卿兩大藝術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2. 注意把握本詩以人物語言個性化這一突出的藝術成就; 

3. 學習體會本詩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4. 背誦重點段落。

導學點撥窗口 

【作家作品】 

樂府詩: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漢武帝首設)中配樂演唱的詩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創作兩大類。後人多用以代稱入樂的民歌。兩漢樂府詩體裁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和雜言。句式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氣息比較濃厚。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並按音樂性質的不同,被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相和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雜曲歌辭、清商曲辭等12類。兩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多收入相和歌辭 、鼓 吹 曲辭和雜曲歌辭中 ,風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辭、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風格清新宛轉;北朝樂府民歌多收入樑鼓角橫吹曲中,風格質樸剛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這部分詩,與《詩經》中的國風性質相同,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樂府詩的精華。文人創作多為民歌的仿製品,難與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後,樂府詩的外延進一步擴大,詞、曲因配樂演唱的緣故,也被雅稱為樂府。 

五言詩: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全篇以五字句構成。最早產生於漢代民謠和樂府民歌。到了東漢時期的樂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於成熟,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文人五言詩是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出現的。標誌着文人五言詩達到最高成就的,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後,五言詩創作日趨繁盛。唐代以後,五言詩更為發展,出現了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由於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敍事,因此,它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詩遂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了。 

【探海導航】 

     《孔雀東南飛》是古樂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較通俗,詞句的理解並不是很難。 學習的重點應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上,以培養良好的藝術鑑賞能力.這首詩在尖鋭的矛盾衝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特別是劉蘭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現了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品質和不幸命運,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詩以主要篇幅描寫人物對話,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是本詩突出的藝術成就。學習時,要注意體會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過哪些主要言行表現出來的;同時還要注意其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思路結構】

全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敍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蘭芝、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全詩以焦劉的婚姻悲劇的發展過程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層層展開敍事,以大量生動具體的對話和行動及一些細緻的場景描寫將情節推向高潮。全詩共33節可分為六大部分,結構如圖: 

    一.  ①    託物起興,以物喻人; 

    二.  ②    蘭芝自訴,妻賢母惡; 

         ③-⑥  仲卿求情,賢夫孝子; 

三. ⑦-⑧  決心自遣,自珍自愛; 

       ⑨-⑩  拜別阿母,有理識禮; 

       11-12  夫婦明誓,情深意重; 

        13.   蘭芝見母,得母同情; 

    四.14-19   蘭芝拒婚,忠於愛情; 

        20-24.  阿兄逼嫁,見利忘義; 

        25-27.  生人死別,兩情不渝; 

    五.28-30.  仲卿別母,忠孝難全; 

        31-32.  兩人殉情,生死相約; 

    六.  33.   化鳥雙飛,美好向往。

【疑難指津】

如何理解劉、焦之死?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魯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脱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孃家後,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那麼劉蘭芝、焦仲卿是不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呢?沒有。劉、焦兩人所反覆辯解的是他們並沒有違反這些封建規範。他們的認識不能不受時代的侷限。劉蘭芝、焦仲卿與焦母劉兄不同的是:劉焦的愛情理想與這些封建教衝突,而焦母劉兄則以為堅守這些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顯然,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焦母、劉兄是強者,而劉蘭芝、焦仲卿註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們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產物。他們的死,是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控訴。劉蘭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因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死與屈從,都是封建禮教對他倆的毀滅。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毀滅。如果他們屈從了,那麼雖然他倆的肉體還活着,但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愛情理想卻不復存在了。而死,卻表現了他倆為堅持愛情理想而作的抗爭,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贏得後世人民對他倆的同情與尊敬,成為後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於: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於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託了人民羣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嚮往。

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實現和完成的?通過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是《雀東南飛》最大的藝術成就。全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淋淋漓漓,反反覆覆,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古詩源》卷四,沈德潛按語)。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劉蘭芝對仲卿、對焦母、對小姑、對自己的哥哥和母親講話時的態度與語氣各不相同,正是在這種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於反抗精神的外柔內剛的個性。同樣的,在焦仲卿各種不同場合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於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於母親威逼的誠正而軟弱、但又有發展的性格。此外,簡潔的人物行動刻劃,精練的抒情性穿插,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都對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語言揣摩】 

   1.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評析:這一句兼用了“比”和“興”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離散並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佈置了全篇的氣氛。這種以美禽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見的。在結構上,開頭的這一句也和結尾的鴛鴦雙飛構成呼應關係,體現了構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運用:這種比興手法在現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運用。如《花心》:“花的心開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錯過。你的心晶瑩剔透,心中一定還有夢。” 

 2.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評析:蘭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時,作者對人物行動表情作了簡單的刻劃並穿插了精煉的抒情性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行文更有情韻,增添了悲劇氣氛。

運用:配畫示意。

3.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評析:最後這一段,在劉、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交,鴛鴦在其中雙雙日夕和鳴,通宵達旦。這既象徵了劉焦夫婦愛情的不朽,又象徵了他們永恆的悲憤與控告。由現實的雙雙合葬的形象,到象徵永恆的愛情與幸福的松柏、鴛鴦的形象,表現了人民羣眾對未來自由幸福的嚮往,這是劉焦形象的浪漫主義發展,閃現無比燦爛的理想光輝,使全詩起了質的飛躍。

運用:彩虹萬里百花開,蝴蝶雙雙對對來,天荒地老心不變,梁山伯與祝英台。(選自《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選自白居易《長恨歌》) 

【名題講析】

1. 這首詩中突出地運用了誇張和渲染手法的有兩處,一處是在蘭芝離開焦家時,着意寫裝束和儀容,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鎮定和外柔內剛;一處是在劉兄逼婚後,着力寫迎娶的排場,這是為了表現蘭芝的身價,反襯她的悲慘命運,加深悲劇氣氛。

講析:本題選自原必修教材的課後練習。《孔雀東南飛》一課的所謂誇張和渲染手法實際上也就是賦的手法,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鋪陳手法寫盡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描寫,又可用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賦,一般可分為三類:賦景觀物象、賦事態情狀、賦人物形象。本題兩處賦屬賦人物形象,要能從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徵來。賦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手法,如《沁園春長沙》上下闋均用了賦,要注意留心體會。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注意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區別 

汝豈得自由       古義:自作主張            今義:自由自在 

可憐體無比       古義: 可愛               今義:同情別人 

千萬不復全       古義:無論如何            今義:再三叮囑 

奄奄黃昏後       古義: 暗沉沉的           今義:氣息將盡 

講析:中國古漢語是以單音節詞為主的,而現代漢語是以雙音節詞為主的,好多古漢語中兩個單音節詞到現代漢語演化為一個雙音節詞。書寫形式雖然相同,但含義區別很大,要注意其區別。如“自由”“可憐”。此外,古代白話(口語)的一些詞彙和現代漢語的一些詞彙書寫相同但含義不同,也要能區別。如“千萬”等。 

【風景剪輯】 

剪輯1 

《孔雀東南飛》一詩在我國是家喻户曉的名篇,人們從未懷疑過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實卻是,這首產生於公元三世紀,最早被收入《玉台新詠》的長詩,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家--從曹丕《典論》、劉勰《文心雕龍》到鍾嶸《詩品 》,都從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譭譽不一。它的命運在近代開始改變,最先將它收入《全漢詩》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時期這首詩的地位發生戲劇性變化,胡適在其闢荒作《白話文學史》中稱之為“不朽傑作”、“古代民間最偉大的故事詩”,錢玄同、傅斯年、劉大白、劉大傑、朱湘等一批新文學運動倡導者均盛讚此詩。由於新文學運動者的倡導,它被納入文學史家的研究視野,通過進人文學史和文學教材等途徑,達到現在家喻户曉的程度。這首詩是在產生了一千多年之後,通過20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從邊緣進人中心,從隱性存在進人顯性傳統。 

   剪輯2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部四年級學生合編的《孔雀東南飛》,……劇本由業餘作者創作,業餘學員演出,反映的是大眾關心的社會問題,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禮堂公演即引起轟動,“觀眾多至千餘人,竟有許多人犧牲了四個小時在那兒恭候開幕”。演罷《晨報》附刊上即有評論家總結這個劇的“問題”所在:“我看此劇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戀愛”。這個劇在當時多次上演,並傳至東南亞一帶,被認為是“事情真確,足以諷世”的社會劇。在當時一批問題劇中,它因三個特點取勝:一是內容特別契合當時反對封建家長制,追求婚姻自主,婦女解放等主題;二是採用了大家熟習的傳統故事,許地山觀劇後説:“我們對傾動一時底女高師學生底創作孔雀東南飛,必不能沉默着容他過去;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本國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謂新劇不同”。三是在創作演出方面較成功貫徹“愛美的”精神,徐慕雲《中國戲劇史》在提到“愛美的”社會問題劇時指出,“當時女高師學生演出之‘孔雀東南飛’尤為出名”。此劇可稱這批創作中的代表作。(摘自《文學評論》2000年12期)

 

陳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