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肖邦故園》公開課優秀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33W

教學過程:

《肖邦故園》公開課優秀教案

一、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散文

要寫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養,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講究味一個人寫散文,是因為他品嚐到了某種人生滋味,想把它説出來散文無論敍事、抒情、議論,或記遊、寫景、詠物,目的都是説出這個味來説不出一個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説,遊記寫得無味,就只好算導遊指南再也沒有比無味的散文和有學問的詩更讓我厭煩的了

請學生朗讀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讀出了其中什麼“味”?

春天,慄樹新葉初發,幾乎還是一派嫩黃色,它們懸掛在屋頂的上方,猶如剛剛出繭的蝴蝶的嬌弱的翅膀粉紅色的日本櫻花,宛如在旭日東昇的時候飄在莊園上空的一片雲彩(呈現出一派生機――温柔、輕盈)

夏天,水面上開滿了白色和黃色的睡蓮,那扁平的葉子舒展着,像是為蜻蜓和甲蟲準備的排筏睡蓮映照在明鏡般水中的倒影,尤其是黃昏時分,水面散發出陣陣幽香,而那銀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樹幹,排列得整整齊齊,有條不紊清風徐來,樹影婆娑,花園裏充滿了簌簌的聲響這簌簌聲,這芬芳的香味,使我們心蕩神馳(悠揚、清麗)

秋天又別有一番風味這是鄉村婚嫁的季節,時不時有一陣小提琴聲傳到這裏,飄到金黃的樹冠下,飄到寂靜的草坪上當我們漫步在花園的林陰小道,當我們踏上玲瓏剔透的小橋,落葉在腳下踩得沙沙響作為悠悠往事“見證者”的樹葉,它們以自己乾枯的沙沙聲招來了那麼多的思緒,那麼多的回憶,那麼多的樂曲(寂靜、傷感)

同學們這三段所描寫是哪裏的景色麼?熱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園

請同學們翻到第16頁,與原文對照一下,把老師有意漏掉的文字劃出來

老師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話歸納一下麼?

用音樂特點來比喻景色;看到這優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樂成就和內心

現在讓你們來概括這三段的景物描寫,你會用哪些詞語?

二、理解故園與音樂的關係(寫什麼?)

1、為什麼不用別的事物來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樂特點來比喻肖邦故園呢?

請同學快速瀏覽第3―14段

討論明確:作者認為“藝術家的創作,無疑跟各自出身的環境,跟生活周圍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聯繫藝術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間的聯繫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緊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時代常常給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影響最深的莫過於童年與青年時代的點點滴滴,兒時的嬉戲,故鄉的風物親人的關愛,一幅幅畫面會永遠鮮活於頭腦之中,何況肖邦的童年是處在一個花的海洋、樹的包圍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勝收,無論肖邦走向何方,這些都是他揮之不去的永恆記憶弗洛伊德説得好:“無論童年記憶在當時便很重要.還是後來事件的影響才變得重要.留在記憶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義的因素”童年生活會對一個人的思想、性格、思維等產生很大影響,情同此理,故園生活培養了肖邦的愛國情感成為肖邦音樂創作的源頭活水引導學生作童年的聯想,結合課文的內容,學生能找到肖邦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的源頭理解他的音樂與故園的關係

肖邦與自己的故鄉、祖國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據我所知,

他在熱那佐瓦沃拉只不過是度過了出生後幾個月的時光,後來他的雙親便遷居華沙了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

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

2、問:文中有寫到肖邦怎麼眷戀自己的故土麼?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來?

經常和妹妹探望故里

去巴黎之前的幾個星期,他還專程從首都來到這裏

這小小的莊子就是整個祖國鄉村的象徵(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繾綣的秋日”

1848年,肖邦自愛丁堡給友人寫信的時候,眼前興許也浮現出了故園景色

我們恰好能在肖邦的馬祖卡曲和夜曲裏找到這平原的歌聲――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這兒時之國畫面的作品,我們都能發現一縷鄉音

3、問:為什麼是“一縷鄉音”?而不是“濃濃的一股鄉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愛國思鄉之情若有若無呢?

因為由於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於關山阻隔,有國難投

音樂語言,不易察覺

可以把肖邦彈奏得好象沒有在彈

輕點,再輕點,

不要讓手指觸到空氣和淚水

真正震憾我們靈魂的狂風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歐陽江河《一夜肖邦》

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國詩人海涅對肖邦音樂的評價:

“他在鋼琴前坐下的時候,我覺得彷彿是一個從我出生地來的同鄉正在告訴我當我不在的時候曾經發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時我很想問他:‘家裏的那些玫瑰花還在熱情地盛開嗎?那些樹還在月光下唱得那麼美嗎?’”

本源的含義是在海德格爾的意義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詞在這裏指的是,一件東西從何而來,通過什麼它是其所是並且如其所是……”

肖邦的音樂從何而來,從他的故園噴射出來的“故園是他的音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樂曲表達對祖國的深深的愛和懷念,沒有波蘭,就沒有肖邦;沒有波蘭,就沒有肖邦的音樂他對自己的祖國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囑託親人定要將自己的心臟運回故土他的這種愛國情懷從本質上説,是對故鄉的自發的質樸的眷戀之情使他的音樂充滿感人的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之一,使他成為歐洲文化偉人中的一個

這種對故鄉的思念、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和憂慮之情成為肖邦音樂中最動人的篇章

4、問: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詞語來直接讚美肖邦的故園?

最珍貴的古蹟之一;朝拜的聖地;精神宴會的殿堂;搖籃,源泉

5、問:老師不太明白作者在開頭兩段為什麼非要追溯肖邦故園的歷史?由盛到衰的歷史

被人遺忘、簡樸、伶仃孤苦、清寒

討論明確:意在突出這樸素的馬佐夫舍的村莊――熱那佐瓦沃拉正是因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過對比的手法向讀者交代了故園的今昔變化鮮明的反差對比,形象地説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滄海桑田的世事變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釋、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能夠積澱於人的記憶深處並被看作巨大精神財富的,必然具有某種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撥動人們感情之弦的強大力量,因而得以“復活”於人們的內心

6、問:那麼,肖邦的音樂對於波蘭民族來説意味着什麼?

馨香醉人的玉漿,揭示無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聽肖邦的音樂,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祖國文化的偉大,同時也為了證明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是無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堅韌的紐帶,成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作為一種鬥爭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裏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蘭總統卡欽斯基等政要遇難,而波蘭整個國家依然穩定我想,這個民族之所以能沉穩地面對災難,其中,也許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體現吧

三、怎麼寫:

7、現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請同學們看第7段着重描寫肖邦故園的微妙色彩我們齊讀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裏?

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問: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簡略較客觀,後者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觀視角,表達了作者對肖邦的無限敬仰之情

我們再來讀一讀第2123段文字來點音樂

情真而不覺音之繁詞之復也

――(清)沈德潛

四、為什麼這麼寫?

9、其實作者在這裏寫了肖邦故園的四季景色,還有冬天的景色請一位學生讀24段

尤其寫到冬天,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話“然而,這裏最美的是冬天”,這句話顯然相對其他季節而言,它並未否定其他季節的'美,而是特別指出冬天這個季節的美麗,但我們尋找有關文字的時候,發現文章並沒有對冬天的景物作鋪陳過多的描寫我們還發現這樣幾處,用了六個“沒有”排比,這些句子的直接敍述,無疑在強調肖邦故園的冬天何等寂靜,何等冷清,何等了無生機同時,這裏的“寂靜、風雪”以及25段中“你”的處境實際上有象徵意義?它象徵着當波蘭人民遭受到苦難、困頓時,肖邦和他的音樂與你在一起,你彷彿聽到了他遙遠的心跳,肖邦的音樂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們每個人,給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於此將敍述的角度轉向內心的感悟,轉向從心靈深處去感知、理解肖邦這樣,將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的確,當一切都成為往事之時,只有音樂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樂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長在,這正是作家從肖邦故園的四季輪迴景物變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

自然的永恆即是音樂的永恆

“一位天才,一位藝術大師漸行漸遠,他的作品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舒曼在紀念肖邦時曾説: Genttemen,pleasesalutewithyourhats,toaginius!

脱帽吧,先生們,這裏是一位天才!

總結:

作者以深邃的筆調,追敍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現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和那種無法割捨的愛作家以一個造訪者的敏鋭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氣息,所傳達的情緒,穿越了時空的阻礙,滲透到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實現感覺的置換,讓我們獲取了豐富的文化給養,領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

故園――肖邦――音樂

簡案:

1、寫什麼

一、音樂與故園的關係緊密

二、肖邦內心對故土深深的依戀之情

三、藉故園的歷史變遷,闡述為什麼肖邦的人格力量這麼大

四、借人們對肖邦音樂的讚美,表現肖邦的人格力量之於波蘭民族的價值和意義

2、怎麼寫

五、兩處景物描寫對比,突出作者對肖邦的深厚情感

3、為什麼這麼寫

六、借“冬天最美”表達肖邦音樂與人格之永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