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01W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1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説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即運用相關地圖分析洋流對氣候、漁場、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運動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基礎上,對洋流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熟悉洋流對地理環境四大方面的影響;

(2)區別寒流和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漁場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別是季風性洋流對航海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充分運用洋流的相關理論知識來解釋實際問題;

(2)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它們的形成機制以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海洋觀、資源觀、環境觀,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2)學習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係。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洋流對漁場的影響。把它們定為重點的依據是:洋流深刻影響沿岸氣候,並改變着某些地區原有的温度和濕度,通過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便可解釋一些特殊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對漁場的影響與人類的漁業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更好地為人類謀福利。

2、難點: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確定這一知識點為難點的依據是:理解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圖,綜合性較強,洋流是氣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難在需要長久性的記憶洋流的分佈及氣候類型的分佈。

三、教法分析

為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講授法為主,綜合利用對比分析法、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並結合圖示法,引導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設計正確的航海路線,運用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兩方面的影響。

四、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我將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對比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洋流與氣候兩大知識的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分析引導,主動掌握新知識。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節4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6分鐘,一共40分鐘。

(一)借用歷史,導入新課:

在初中的歷史知識基礎上,從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往返季節入手,設疑:為何鄭和七下西洋幾乎都選擇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學生思考,通過老師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讓學生明確洋流對地理環境是有影響的,為學習下面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辯證思考,學以致用:

因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講述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之後,讓學生思考洋流對航海不利的影響,最後得出結論。緊接其後的是需要學生合作探討,利用洋流對航海的影響設計一條從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再回到英國的航海線路,之後請學生作答,我將予以點評。

2、解決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我會充分利用之前設計的這條航線,讓學生思考當航船行駛到加勒比海一帶時此地屬於哪一類氣候類型,學生説出是熱帶雨林氣候這一正確答案後,我會提出疑問:一般而言,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分佈在赤道附近的,為什麼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佈着熱帶雨林氣候。由此引出矛盾,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在瞭解了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的理論知識後,對加勒比海沿岸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進行解釋,學生在理解了暖流對氣候起增温增濕的作用後,再結合39頁的氣候類型圖,舉出與之相似的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説明。

接着從暖流過渡到寒流,舉祕魯寒流對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一例,説明寒流影響氣候的顯著性。另外我再結合祕魯寒流補充一個常識: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瑪沙漠之所以成為世界旱極的原因之一是洋流,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延伸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最後通過對教材上的案例對拉布拉多半島和西北歐的氣候進行對比分析,再次強調寒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

3、師生互動,對比學習:

(洋流對漁場的影響也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接下來讓學生放寬眼界,將洋流對大陸氣候的影響轉移到海洋當中,提出四大漁場,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分別對四大漁場的形成、分佈進行對比學習,並要求學生掌握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由哪些洋流交匯所形成,並在洋流分佈圖上標註四大漁場的大概位置。同時借用紐芬蘭漁場消失這一事實培養學生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使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4、運用理論,分析時事,

借20xx年5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麪積擴大的原因,再用辯證觀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後總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三)作業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方面的影響,再次強調重點,要求學生着重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

結合洋流知識分析我國第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從索馬里半島到印度,應該怎樣行駛才順風順水(請畫出簡圖);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其形成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災害。

六、板書設計

我主要採用綱目式板書,並用相關示意圖與之相結合。綱目式板書使整個板面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2

一、教學目的

“三圈環流”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由於本節內容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只憑課本中的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吃透,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示,也只能看得見,仍然摸不着,學生也只是憑藉畫面去想象,難以形成空間思維的概念,最後也是暈頭轉向。因此我們決定讓學生動手,製作三圈環流模型。以此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思路

本次實驗按照實驗準備――小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師總結這5步完成。在實驗準備階段,由老師事先安排好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後小組分工對材料進行加工,形成最後模型製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後,小組結合課本上“三圈環流的形成”相關文字介紹,合作完成模型;最後對模型進行展示,教師對模型製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三、教學準備

(1)地球儀。每個班準備10個橡膠地球儀玩具,其大小適中,並自帶經緯網,學科性強,可以在實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地理認識。

(2)硬紙條。以打印紙為材料,上面已經繪製了4個垂直氣流、3個近地面風向和3個高空風向,只需要學生在上課時沿線剪下即可,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同時,在設計上,高空風和近地面風是不一樣的,高空風成弧形,最後偏轉了90°,近地面風成直線形。這是因為高空風向和近地面風的成因略有差異,在製作前需要給學生具體強化。

(3)透明膠布、剪刀等。

(4)模型製作:①明確分工。在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2個同學負責剪紙,2個同學負責摺疊,準備出4個垂直氣流、3個高空風、3個近地面風,另2個同學負責閲讀課本,瞭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②合作互助。材料準備齊後,小組同學羣策羣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區受熱最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而極地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所以極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

第二步,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後,高空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極地地區空氣下沉後,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氣由赤道流向極地(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30°N附近高空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此堆積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因此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低緯環流形成。

第三步,從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氣流(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西南風(近地面);極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向南流出(北風),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於是在60°N附近,從南邊來的西南空氣和從北邊來的東北空氣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氣上升後,在高空分別流向30°N(高空風)和90°N(高空風),組成了中緯度和高緯度環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製作完成後,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小組模型製作成果,並結合模型説出三圈環流的過程。

五、教學評價

本次模型製作,體現了模型製作的以下優勢:

一是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傳統的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只靠死記硬背掌握知識的要點,學習的興趣不濃,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環流”模型製作,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動手製作,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調用以往所學的“熱力環流”、“風”、“地轉偏向力”等知識,這也是“三圈環流”的難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查閲相關資料,加深了對以往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將複雜、運動的地理事物進行分解,直觀地展現出來,深化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通過本次模型製作,學生對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瞭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禦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瞭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瞭解關於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係;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蒐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瞭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説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麼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佈。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佈圖”和“六大板塊的分佈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佈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佈和地震分佈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並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瞭解了關於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説明了什麼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説明了我們對於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瞭解。要確切瞭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麼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説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後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禦,儘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麼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迴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禦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禦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禦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後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麼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着總結地震災害的防禦措施(三方面)。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4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説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閲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徵。原認知知識豪感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閲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閲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説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5

《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説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説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説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麼鬧水慌”着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温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第三問題:為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濕潤氣候區,為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