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出師表》教學設計a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69W

 教學建議一、主旨概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征伐曹魏。因後主劉禪昏弱,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深懷內顧之憂,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後主以告誡和勸勉,希望後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對後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決心。  二、結構內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於“出師”二字。第一部分談治國的大計,是為了消除出師的後顧之憂。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才20歲,又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壞人蠱惑,必將導致國內政局不穩,對前方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這個部分裏不僅向劉禪反覆闡明開張聖聽、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的道理,而且薦舉人才來管理“宮中之事”和“營中之事”。消除了這個後顧之憂,諸葛亮才能專力伐魏。第二部分是關於出師這一決策的説明。這種説明不同於奏議,不是反覆陳説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陳情式的,就是陳述作者的心願。為此,諸葛亮歷敍身世,從“躬耕”説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臨崩寄大事説到自己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感激”和“憂歎”的心情;最後集中到一點,將出師伐魏視為“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這樣來説明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説服持不同意見的人。第三部分歸結全篇主旨。由此可見,本文結構具有重點突出、邏輯嚴密的特點。   三、議論中融以敍事和抒情  由於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後主劉禪一地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雙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敍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闢,針對性強,寓情於議,值理交融,言詞懇切,説服力強。敍事寓情於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敍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由於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託付國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處13次),滿腔摯愛諫後主(7次提及陛下),他對劉彈的反覆幼諫,諄諄叮嚀,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統觀全文,開篇論及形勢以警其(劉禪)心,繼之以進諫舉賢以正其治,轉而自述平生以動其情,結尾點明興漢之主旨以勵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懇切之情。全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理至情濃,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從而成為千古“至文”,歷來為忠良義上推崇和傳誦。  四、質樸、懇切而精練的語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劉禪着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請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感,處處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煉,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對偶句式,如‘特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上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這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流行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後來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讀講議結合的教學方法建議  讀,就是要反覆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劃分停頓,然後根據練習第一題的要求,讀得層次分明。朗讀應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講一段,背一段,最後連貫背誦全文。講,就是疏通文義,上面已經説過,這裏只補充一點:講,不是由教師包辦,也要讓學生參加,即使只能説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藉此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議,就是討論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讀為主,講次之,議為輕。三者交互進行,再輔之以簡明的板書,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的教學方法建議  由於課文內涵較深,教師必須重視疏通文義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課文譯成現代漢語上,更不能過多的涉及語法,把本來簡單的內容變得(轉載自第一範文網,請保留此標記。)複雜起來,而要講講作者説話的背景、原因和意圖,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那些話的內涵,這樣才有助於記誦。  較難處理的是説話的背景。講背景不宜過細,不能把它變成講故事,但偶爾用之也未嘗不可,例如“樂不思蜀”的故事確實説明劉禪説話存在着“失義”的情況。有些地方只需要點一下,例如講到“親小人”時就應指出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在講完某些段落後,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用簡要的史實作補充説明,例如講完第三、四、五段後,可以指出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還維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諸葛亮選好了接班人;講完第八段後可以指出,這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説明“不效則治臣之罪”決非虛語。 教學設計示例第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  認真閲讀“閲讀提示”的內容,瞭解本文寫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國事無論鉅細,莫不取決於諸葛亮。  公元227年,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條件已經具備,但在內政方面,還覺得放心不下,因此臨行前上《出師表》給劉禪,希望他親賢遠佞,修明政治,保證北伐成功,徹底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帝王之業。充分流露出憂心國事以及臨行依戀的心情。  二、閲讀分析  1.自讀“閲讀提示”,瞭解下邊幾個問題:  (1)“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敍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於向君王陳説作者的請求和願望。  (2)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本文寫於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3)諸葛亮寫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使他“北定中原”計劃得以實現。  (4)全文的主旨是什麼?  使後主劉樣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2.熟悉課文  (l)教師範讀。  要求:認真聽讀,注意字的讀音。  (2)學生各自放聲讀兩遍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儘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請8位學生每人讀一段課文(第8位學生讀最後兩段)。  教師隨時糾正學生的讀音錯誤。  (4)讀課後練習一中列出的長句子。  讀讀,議議--請學生説説每句話大意。  (5)齊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和句中停頓,儘量讀得流利。  三、總結、擴展  本節課着重介紹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同時能朗讀課文,消滅生字詞,讀好長句,為加深認識做書後練習一。  在能讀熟的基礎上,請找出課文中成語並把它寫在讀書筆記上,語文重在積累,想一想由這些成語還能想到有關的一些成語。第二課時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組,對照註釋逐句弄懂課文大意,將二人都不明白的語句畫下來,待集體解疑。集體解疑,教師適當講解,重在指導學生自己讀懂語句的意思。最後,請幾個學生每人講一段課文大意;教師在學生擇課文時,提出語句裏的重點詞語。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出語氣,思考: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劉禪提出了幾條建議?他反覆陳説的是哪一條?  請班裏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  三、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l)討論剛才提出的思考題。  提示學生再讀“閲讀提示”。  (2)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劉禪提出了幾條建議?  共3條:①廣開言路--“開張聖聽”;②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3)他反覆陳述的是哪一條?為什麼?  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聖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4)參看“閲讀指導”劃分全文結構,明確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練習  當堂完成書後練習二先二人小組討論後,後全班討論答案。  五、總結、擴展  諸葛亮在這篇表文中,向劉撣提出了3條建議:廣言路--開張聖聽;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這三條建議在內容上緊密關聯。諸葛亮在這裏以老臣的身份,諄諄告誡,表現了一片忠誠化國的心情。同時也説明了出師遠征之前,對宮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慮精細。  諸葛亮的文章寫得周密暢達,他的散文開門見山,直抒己見,感情真摯,質樸清新。文中諄諄勸誡劉禪尊賢納諫,嚴明法治,説明出師的目的和任務,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辭懇切,肝膽照人。 

 

楊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