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內經

《黃帝內經》人體的奧祕

欄目: 內經 / 發佈於: / 人氣:1.49W

《黃帝內經》被歷代醫家尊為“醫家之宗”,分作《素問》《靈樞》兩個部分。以下是《黃帝內經》人體的奧祕,隨小編來看一下吧。

一、人與天地是一個整體

近期,“引力波”這個屬於物理範疇的科學話題引起人們的關注。2016年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正式宣佈,人類首次探測到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引力波到底是什麼?以此次探測到的引力波為例,13億年前,在宇宙中,兩個不算太大的巨型天體(黑洞)發生了融合,當它“擊中”引力波探測器時,同時“擊中”每個地球人,影響到13億年後的我們。

這告訴我們,人與萬物、與世界乃至整個宇宙,都是一體的,相互影響、感應。正如《靈樞·邪客》所言,“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這也是中國古人的“天人相應”觀念的體現。

二、天人相互感應

在《黃帝內經》是怎樣進一步闡釋這種天人關係的呢?在《黃帝內經》中所説的天和宇宙又是什麼?

1.氣是萬物本原

《素問·天元紀大論》雲“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這告訴我們氣敷布宇宙、天空,統攝大地,構成宇宙的本始物質,自然界的萬物依靠它開始化生,開始有生命,因此萬事萬物成為一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明確地感知到天地帶給我們的影響。

很多人一到百花盛開的季節,就會出現鼻子癢、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鼻子堵塞的症狀,其實這就是自然環境中的花粉或者其他的物質,對我們產生的影響。《靈樞·刺節真邪》雲:“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嗔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不得息”。有一部分人日光照射過度後就會產生急性光毒反應,也就是紫外線過敏,中醫稱較嚴重的為“日曬瘡”,這也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都是由於人受到周圍環境影響,而產生的疾病。

《黃帝內經》中“天”“地”,很多時候代指了我們現在的自然環境,包括我們所説的陽光、空氣、水、土地、植物、動物等要素。天地通過氣,默默地影響着我們人體形體百骸,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洲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這個氣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萬事萬物是由其生化而來的?

這裏的氣是充斥於宇宙之間,是世界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氣的存在,可通過其運動變化及其產生的物質而表現出來。《素問·六節藏象論》雲:“氣合而有形,因變而正名”。無形的氣是有形之物的根本,萬物也都是靠氣的相聚而產生的。氣陰陽的多少決定着物質的種類、形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氣清輕,自然界的清陽之氣相聚和成為無形的太虛,形成了蒼莽的天宇;陰氣濁重,自然界的濁陰之氣降而凝聚成為有形的.物體,構成了五彩繽紛的大地。所以在很多時候,天地就代表了我們的自然界。

2.氣的交感

天高高在上,地在我們的腳下,兩者相距甚遠怎麼會產生萬事萬物呢?《素問·寶命全形論》雲:“人以天地之氣生”。人又是如何秉承天地之氣的呢?

天地的陰陽之氣必須相互協調、交感、融合,方能成為世間的萬事萬物,缺一不可。《靈樞·本神》闡述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人類是整個世界的特殊組成部分,也是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感的結果。

例如日常所見的雲和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雲:“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天地陰陽之氣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雲雨,而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也皆同此理,都是由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感而產生的。春夏秋冬也是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交感、運動變化的結果。

3.氣是中介

在不同的季節我們會選擇不同的衣着和飲食方式,這其實就是最直觀地自然界對我們人們生活的影響。人時刻都感受着來自天地宇宙的影響。

那麼人到底是怎樣感受這種影響的呢?是什麼在傳遞着天地萬物之間的信息?

這個答案,還是氣。氣除了是構成萬物的基礎,也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萬物相互感應依靠的就是那些無形的、連續不斷的氣。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萬物之間都充斥着無形的、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的物質——氣。《素問·六微旨大論》雲:“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而這種氣,相聚則成為具有形體的宇宙萬物,而事物與事物之間也同時充滿了無形的氣,氣能影響到物質、傳遞信息,使物質相互感應,所以氣是物質之間的中介。

三、天人在結構上相應

天地與人除了可以相互感應外,《內經》認為二者在結構上也

相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人體的結構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對應的東西,人體就成為天地的縮影。説明人“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其實這就是我們在上一季講到的古人運用象思維,來看待人與自然、以及萬物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