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成長作文 > 反思作文

作文教學的反思

欄目: 反思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6W

在教學中,做好課堂的每一個反思是很關鍵的。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作文教學的反思,歡迎閲讀!

作文教學的反思

作文教學的反思1: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大多學生作文時的所表現出的共性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筆下卻形容不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

一、要淺化習作入門眼前閃爍

對於語文教師,特別是教啟蒙作文的老師來説,切忌一開始就和學生講述許多作文的理論、技法,這樣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而有壓力,覺得自己根本寫不出那樣的作文而厭惡作文,喪失對作文的興趣。習作入門課上,老師可以這樣告訴學生:作文就是寫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你的快樂、你的憂愁;寫一盆花、一棵草、一隻小螞蟻;寫和同學做的小遊戲;寫考試得到100分;寫你犯的錯誤……。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現場示範,以自己的實際寫作過程引導學生動筆,將自己的的身邊時説出來。至於作文是什麼,怎樣才能寫好作文,這些都需學生在長期的作文實踐中慢慢去理解、體會。

二、練寫觀察日記,積累素材

學會觀察事物,提高寫作能力,從何入門呢?練寫“觀察日記”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少年兒童熱情敏感,充滿活力,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能觀察到許許多多的東西,如自然景物的狀態,氣候的千變萬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會的各種現象等,而光觀察不記錄,那麼有多少新鮮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動感人的場面難免會忘記,即便日後能回憶,也是朦朧的。所以,在教導學生養成觀察習慣的同時,還要養成練寫觀察日記的好習慣。正如魯迅先生所説:“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提倡“觀察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師,在平時,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去觀察.在課堂上要經常指導學生練筆,使每個學生都能練出一雙鋭利的眼睛,學會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使生活周圍的人和物爛熟於心,出口成章。

三、多做遊戲,在玩中寫,培養寫作興趣。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用遊戲的方法教孩子們寫作十分有效,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興趣,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將遊戲融入到作文訓練中,教學生玩中寫作,寫中再現玩趣,使作文成為最輕鬆平常的事。這樣,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再也不覺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要引導學生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小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可以佈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可以課外向學生推薦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並學習運用;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閲讀積累詞句之外,還應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積累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閲資料,做實驗,諮詢別人等等。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興趣也就更高了。

五、要寫好作文批語

學生的作文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因而強烈地期待得到老師的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或熱情地讚揚、鼓勵,或誠心地幫助、指點。老師在作文批語中表現出的態度、情感、準確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情緒和興趣因此,老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用讚賞的眼光去批改,並通過作文批語使學生得到知識上的滿足,學習上的動力,心理上的平衡。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愛作文的情感,同時,要培養學生勤於動筆的習慣,在生活中多積累一些素材,這樣,學生就不會再視寫作為難事,無話説可以變成有話説,不會寫可以變成會寫,用詞幹巴可以變成行文流暢,千篇一律可以變成百花齊放。

作文教學反思2:

隨着考試製度的改革,作文在語文試卷中的比重越來越大,150分的試卷,作文佔60分,作文成績的高低直接影響語文成績。而現在的初中學生,因為中考壓力,對語文學科不重視,平日也很少有讀書的習慣,積累少,閲讀素養差,思想水平低,表達能力弱,在寫作上反映出思路不開闊,重點不突出,層次不清晰,主題不鮮明,描寫不具體,講故事不生動,不會構思立意等問題,所以作文成績總是在30-40分之間,無形中使語文總分降了20-30分,這怎能有競爭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初一時,因為學生負擔不重,所以在作文教學上我主要以日記形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以每日見聞、學習心得、讀書感悟、仿寫片斷、生活隨筆等內容要求學生每日寫,要求做到觀點鮮明,表達流暢,內容充實,情感真切,有一定的寫作速度。經過一年的訓練,學生頗有收穫,不怕寫了,半小時能寫400-500字,語言也較流暢。

到了初二,功課多了,學習繁忙了,我將日記改為隨筆,一星期寫二至三篇,內容隨課文和生活而定,學生生活閲歷少,感悟少,加之作業多,寫作態度不端正了,隨筆字數少了,內容空洞了,書寫也越來越凌亂了,加之我工作繁忙,批閲的次數和評語少了,學生的寫作停滯不前。

進入初三,隨着中考的臨近,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越來越迫切,在課時緊的情況下,我每星期安排一節作文課,前一天或當堂命題,佈置08年中考作文題,並進行構思立意選材的講解指導,有時還念範文讓學生模仿,通過十多次的訓練,有效的指導讓學生覺得話題作文有話説了,材料作文會立意了,命題作文也能出新了。但畢竟生活閲歷少,認識水平有限,積累少,要寫出立意深刻有見地有個性的文章不容易。學生寫作的質量和積極性仍不夠高。

所以我想,要想提高,首先要抓學生閲讀,多讀書,多感悟,多模仿,才能如源頭活水,給作文教學以生機和活力。可給學生定期推薦好文章,引導學生欣賞評價,既給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又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第二,緊扣生活,多給學生啟發引導,交流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來加強作文的思想性和個性表達,來提高作文的深度和新意。第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講故事的能力,要求講解加入具體細節,做到細緻生動,能引人入勝;適時在班上開展一些講故事比賽,激發學生積極性。第四,平日注重對學生進行就材料提煉觀點、概括故事內容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提煉概括能力。第五,增加作文批閲的次數和激勵性的批語,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第六,增加作文面批指導的次數,有針對性地指導寫作,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第七,增加訓練次數讓學生多寫多練,以提高寫作速度。

總之,只要在主觀上重視學生的作文教學,多思考,多學習,多實踐,學生的寫作能力定會有提高的!

作文教學的反思3:

這學期,我擔任了初三語文教學工作。該班為普通班,大部分學生的基礎都比較差,除了極少數對語文學習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之外,我發現,我無論做多少作文訓練,給了學生多少作文的指導,對學生的作文做多精細的批改,學生的審題技巧、構思以及文筆還是沒有多大的起色。直到現在,有些學生還是持“作文作文,就是‘作’出來的文章”這樣一種觀念去寫作,有時候,他們甚至捧一兩部中學生優秀作文選,到上面去抄一篇上交完事。很明顯,我們一直以來的作文教學思路根本沒有切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有的學生甚至根本抄都懶得去抄,讓他交作文他就不交。

所以,我對我們初三普通班的整個作文教學思路進行了一點兒反思:

首先,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寫作文的重要性。

對於語文,作文分數比例是讓人不敢忽視的,在150分的總分中作文就佔了1/3甚至更多,這是一個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見,寫作教學真可謂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半壁江山”。尤其對於普通班的學生,就算他們的基礎和閲讀比較差,但是卻不會影響他們在作文方面拿多一些分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光我們語文教師要重視作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知道你基礎再差都要去寫作文,特別是在考試中,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作文寫得差就胡亂完成甚至不寫。

其次,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能力。

寫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情實感從哪裏來呢?那就是現在生活,我們只有在仔細觀察現實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對現實生活進行思考,才能做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

寫作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許多學生寫作文,往往缺乏真情表現,語言乾巴巴的,情思不見影。其原因就是學生手頭缺少素材,沒有“真事”,缺乏“發現”。素材在哪裏?其實,素材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裏。只要留心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值得寫得素材。生活中的題材來源有:一是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感,可以真實地記錄下來,為以後寫作積累素材;二是關注事實新聞,國家大事等。如,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通過看新聞或者報紙,及時瞭解災區動向,學生可以寫日記、寫感想,給災區兒童寫信等;5月30日奧運火炬傳遞到達宜昌,學生可以寫觀後感;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可以給喜歡的奧運健兒寫信;三是自己做的事和學校組織的活動,及時記下來,如為汶川班級組織的捐款活動、學校組織的義賣活動、“迎奧運,講禮儀”活動、緊急疏散演習等,這些都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事,只要留心,寫作素材無處不在。

可見,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是寫好作文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自己的筆墨描繪下來。因此,我們平時應該多引導學生去參與社會活動,仔細觀察,認真尋找其中的素材,那麼他們的習作一定會絢爛多彩。

第三,避免面面俱到。

在以前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在文體、立意、謀篇到譴詞造句做到面面俱到,且字數一般不得少於600字。但是,這樣的要求卻並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因為大多數學生完成這樣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而且,由於一次作文花費的時間多,而語文又不能僅上寫作課,寫作的次數很有限,每學期僅六至八次作文,訓練重點又不突出,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難以提高。並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學生很難取得成功,受到老師的表揚。長此以往,在多次失敗的打擊下,學生就會對作文產生厭倦、害怕甚至對抗的心理。在這種消極情緒的支配下,又怎能寫出好作文呢?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我們最好進行某一方面的訓練,而不應面面俱到,希望學生能一次性地就寫出一篇上好的作文來,對普通班的學生更是如此。

總之,寫好作文的方法技巧還有很多,在這裏我只是簡單地談談我的一些想法。我想,即便是普通班,只要我和全玫同學共同努力,在作文課堂上互相的進步,那麼學生必然會喜歡寫作的,老師也必然會喜歡教這門課程的,我們的作文課就會上得有聲有色。進而提高全班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不久以後的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文教學的反思4: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筆就抓耳撓腮,經瞭解有幾方面的原因:1、覺得無內容可寫,亂編的多。2、語言積累少,乾巴巴的,難以寫具體。3、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4、缺乏想象力。5、題材千篇一律,難以表達真情實感。針對以上問題,如何來提高農村孩子的寫作能力呢?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着的追求。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呢?

1、讓學生寫熟悉的內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題應開放,出寬題,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為作文內容,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感到有一種表達的願望,有一種衝動想把自己想説的意思表達出來。如根據學生的思想情況,命題為《××,我想對你説》。又如根據學生最喜歡做遊戲的特點。我們可以精心設計遊戲內容,遊戲前,告訴學生要留意遊戲的過程,注意同學的言行和表情。遊戲後組織學生説過程,討論從遊戲中懂得的道理。學生玩得興高采烈,自然會説得興致勃勃,寫起來就不難了,而且有興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發寫作慾望。要使學生堅持不懈地自覺作文,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悦,並逐步養成習慣,滿懷樂趣地去學習,在實踐中我具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給學生自信心。學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範文宣讀,小作者的眼睛會一亮,神情高興。哪怕學生寫得很不成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後在課堂上講讀,以此激發學生特別是差生的作文興趣。其次在作文評語中給予鼓勵,為作文中的優點“喝彩”,哪怕只有一個詞用得生動、一個句子寫得好或一個地方有新意,也要為其叫好。讓他們覺得“我也會寫”,從“怕寫”向“要寫”、“樂寫”邁步,循序漸進,最後達到共同的目標。第三是辦好班級的習作園地,把優秀的篇,段張貼在上面,供全班學生學習、品賞。還可以鼓勵並指導學生向報刊投稿等。

3、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活動,激發寫作興趣。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如開展課前讀報活動,讓學生到講台宣讀自己的優秀習作,或是宣讀從作文選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斷等等,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為了表現自己,在課外時間他們就會趣味盎然地尋找或寫出自己滿意的習作。又如開展作文競賽活動,競賽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由於競賽中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長,因而多數人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和工作一般比沒有比賽的情況下好得多。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好勝心強,開展競賽活動,給他們更多的參與和表現機會。這樣不但可以調節以往習作所形成的氛圍,激發學生“我要寫”的興趣,還可以大面積地提高習作的質量。

我們還可以用導語激趣,創設情境激趣等等來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是指導學生作文邁向成功的基點。

二、從讀學寫,讀寫結合。

閲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閲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從閲讀中汲取營養,利於學生從讀學寫,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這也是作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1、從閲讀中學習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法。

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閲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每學習一篇課文後,注意對該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

2、聯繫課文,適當摹仿,仿中求創。中外作家歷來強調創造,但在寫作中可以適當摹仿。

3、加強朗讀背誦訓練,培養語感。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一個深刻道理:文章源於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湧,筆下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片言隻語。古代的一些文人學士,如韓愈、蘇東坡……他們壓根就沒學過語法,修辭、邏輯,但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好文章,其奧祕在於他們熟讀乃至背誦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形成了敏鋭的語感。所以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有懶於多讀多背,實踐證明,運用語言文字,寫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讀多背,課內多讀,課外也需多讀多背。在教學中,必須加強朗讀訓練。要求正確朗讀好詞句篇,讀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適當增加背誦的量。通過讀、背使學生把課本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起來,提起筆來就不會難了。

4、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指的是人們在閲讀書報時所作的一些文字記錄。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寫讀書筆記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③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要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但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閲讀課外讀物,並作好讀書筆記。具體的方法在閲讀時摘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並反覆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湧向筆端。

閲讀是學生獲得作文範例的基本途徑。學生可以從讀中學到“怎樣寫”,但這也需要我們老師們長期有目的地培養,讓學生從閲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從讀中學寫,讀寫結合,提高寫作能力。

Tags: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