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教育孩子哲理故事

欄目: 哲理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3.18W

想要教育孩子,那麼都有哪些適合教育孩子的哲理故事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哲理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教育孩子哲理故事

教育孩子哲理故事:師道尊嚴

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畫畫,師從當時著名畫家沈周學畫。

轉眼一年過去了,他畫技大長,所畫的畫已經顯現出大家風範,在附近很有名氣。唐伯虎開始有點洋洋自得,覺得比起老師的畫來自己也毫不遜色,從他那裏再也學不到什麼。於是,他藉口母親需要照顧,向老師提出想早點回去。他還拿出自己的畫作請老師點評,實際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畫藝。

沈周老師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沒有強留唐伯虎,也沒有看他的畫作,只是請他到自己房間來吃飯送別。這個房間只有一扇窗户,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師就讓唐伯虎過去開窗通風。

唐伯虎朝窗户走去,可誰知那“窗”怎麼開也開不了。唐伯虎問,“窗户上鎖了嗎?”沈周笑笑説:“哈哈,你看仔細了再開。”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哪是什麼窗户,而是老師掛在牆上的一幅畫。老師這畫畫得十分逼真,以至於讓唐伯虎誤認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對老師説,“請老師原諒我的膚淺驕傲,我願意再跟您學習三年。”

此後,唐伯虎改變了目空一切的態度,認真領會老師的教導,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智慧小語】

《禮記·學記》中説:“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只有對老師懷有尊敬之心,學生才會仔細聆聽老師講授的內容,然後才能恭敬地對待學習、知識,最後學而有成。

教育孩子哲理故事:蘇武牧羊

匈奴自從被衞青、霍去病打敗以後,平靜了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着旌節,帶着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匈奴的上層發生了內訌,蘇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牽連。匈奴單于扣留了蘇武,要他背叛漢朝。蘇武不願,單于便許以高官厚祿。再次被蘇武嚴詞拒絕後,單于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願殺他,但也不願放他回去,便將他發配到北海牧羊。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久了,旌節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

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説:“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着一條綢子,上面寫着蘇武還活着,你怎麼説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説:“蘇武確實是活着,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一天,人們都出來迎接他。人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裏拿着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都説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智慧小語】

有氣節的人,不管走到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人們對這種人的.印象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反而會隨着時間的打磨越來越清晰。

教育孩子哲理故事:上善若水

孔子觀賞着向東流去的水,子貢見了向夫子問道:“君子一見到大水便要前去觀賞,這是為何呢?”

孔子回答:“因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卻不以為自己有什麼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處還是流向屈折,姿勢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這就像‘義’;水勢盛大,永沒有窮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瀉,到很深的溪谷也毫無懼色,這如同是‘勇’;它能作為衡量地平面的標準,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滿之後,不需用什麼刮平,自然平正、端正,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細微的地方,這又有些像‘明察’;不論從哪裏發源,它一定是向東流去,不變其志,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東西因此變得潔淨,像是它善於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這麼好,所以君子見到水一定要前去觀賞。”

【智慧小語】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無所爭。孔子於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啟迪,從水的不同形態中,就感悟到許多人生哲理。他將萬物當成了自己的老師,於是時時處處便有所啟發。懷着一顆謙虛好學的心,才能開啟智慧,在生活中領悟真理。

Tags:哲理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