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高考素材

以道德為主題的議論文素材

欄目: 高考素材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導語:道德是講“應當的”,社會的公平是最大的“應當”。比方説,市場經濟訴諸的是效益手段,多勞多得是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但道德要考慮社會的公平問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寫作素材,歡迎閲讀與借鑑,謝謝!

一、素材鏈接:

言語類

(一)名人名言

1.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2.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着,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4.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5.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6.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7.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斯賓諾莎

8.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羅曼?羅蘭

9.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鄧肯

10.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朗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契訶夫

11.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克雷洛夫

12.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13.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 貝多芬

14.裝飾對於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 盧梭

15.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培根

16.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鬥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 羅素

17.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魯迅

18.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鄒韜奮

19.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説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 德謨克利特

20.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21.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22.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23.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 列夫?托爾斯泰

(二)妙語集錦

24.嚴格意義上説,社會的道德首先應該維護社會的公平。道德是講“應當的”,社會的公平是最大的“應當”。比方説,市場經濟訴諸的是效益手段,多勞多得是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但道德要考慮社會的公平問題。那麼,我們社會的政策、法律在維護人們正當獲得利益、權利的同時,還主張要維護保護弱勢羣體的利益。我們社會所實行的先富與共同富裕的這樣一個基本政策,其中就表達了道德對社會公平的一種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葛晨虹做客強國論壇接受嘉賓訪談時説。

事例類

﹡學子風采﹡

學海揚帆終不悔 為報祖國殷切情

5月11日是陽光明媚的一天。我國駐加拿大大使館舉行頒獎儀式,由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盧樹民代表教育部向我國在加拿大自費留學的優秀博士生頒發獎金和證書,表彰他們在各自領域取得的優異學習成績和研究成果。

在張白羽從盧大使手中接過獲獎證書的那一刻,她興奮得滿面生輝,讓每個在場的人都感染到她的蓬勃朝氣和興奮心情。座談時,她滿懷激情地一連道出五個“何其幸”:“何其幸,我擁有一個偉大祖國!祖國繁榮昌盛,蓬勃發展,讓每個海外兒女都為她感到驕傲和自豪;何其幸,祖國關愛我們,祖國令我感到温暖,祖國就在我心中;何其幸,有那麼多可尊敬的師長,教我治學之道。同窗可愛可敬,他們的激昂上進令我振奮……”發言結 結尾,情濃而詩成:韶華數載紙上留,家國萬里沐春風;揚帆學海終不悔,為報祖國殷切情!

[點撥]在這則感人的材料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無論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祖國都沒有忽略她的每一位兒女,所以當這些自費留學的優秀博士生們在獲得中國大使館獎勵的時候,深深地被包圍在温馨的“母愛”中,有如此慈祥的母親,誰能不心生愛國之心,回報之志呢?

[適用話題]這則材料適用於“愛國”“感恩”“回報”等主題和話題。

﹡歷史亮點﹡

千年獨舞

1405年7月11日,歷史定格在這一天。這一天,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領由百百餘艘大小船隻,二萬七千八百餘人組成的龐大船隊,從1405年(明永樂三年)至1433年(宣德八年),歷時28年,七下大西洋。遠航至東南亞、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航程之遠,歷時之久;船舶數量之多,噸位之大;船員之眾組織之嚴密;造船和航海技術之先進,均為當時世界之最,遠在歐洲人所謂“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之先,是世界航海史之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