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200字作文

精選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七篇

欄目: 12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1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七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中秋團圓節,親人齊歡聚。兒女回探望,雙親心中喜。美味佳餚備,舉杯慶佳節。宴散皆歸去,父母忙辛勞。心中多感慨,提筆留記錄。願與君分享,共醒大家身。

都説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每個孩子過生日好像理所應當他們就是主角,他們就應該幸福的度過、快樂的享受,現在看來不光是孩子過生日勞累的是父母。其實,依據中國傳統,過節就是團聚日,孩子都會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熱熱鬧鬧。

一聽説孩子要回來了,父母心中那叫一個樂。他們會早早地做準備,想想這個愛吃啥,那個好哪口,一切都盡着孩子的口味,用父母的話來講,他們工作忙,一年才回來幾次呀,回來一次就儘量讓他們吃得飽,喝得好。他們的心思全讓孩子佔據着,做的飯也不管自己的牙能否咬得動,自己的胃能否消化得了,這些他們從不會刻意去想,哪怕是一個閃念也不曾有過。

從清早起來就開始忙碌準備,手不停,腳不歇,眼還不時地盯着門口,期待着兒女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眼前喊一聲“爸”,喊一聲“媽”,這會讓他們等待的心更踏實,更滿足。為讓孩子好好回家享受,他們是數了又數,算了又算,總希望把兒女想吃的愛吃的都搬上桌,這樣他們準備時就好像滿漢全席般地把桌子上擺得滿滿的,盛不下的鍋台邊,廚櫃上也擠擠,再不行就撂着放。從這大樣小樣中就可知父母花了多長時間,費了多少心思,他們有多期待這樣的團聚,這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回家探望父母了。假設一樣菜代表父母的一次期待,那這滿桌的菜又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思念呀。

終於飯菜好了,大家圍坐一圏,邊高興地吃着,邊開心地聊着,氣氛非常温馨。一頓飯父母只顧得看我們了,看我們放下筷子,他們就給我們夾菜,不讓夾還不行,為順從父母我們吃飽了也要硬往肚裏咽,因為看我們吃他們就會很滿足;聽我們聊得歡暢,雖然他們有時會聽不懂也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當聽眾,但只要我們高興他們怎樣都無所謂。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永遠無怨無悔地為兒女們付出,永遠無私無畏地為兒女們奉獻。

酒足飯飽之後,孩子們湊在一起玩樂,剩下的一切都是父母在收拾,雖然有時我們也會伸手幫忙,可總被父母“你們好不容易湊到一塊,好好去玩吧,這些活我們倆一會兒就幹完了。別把衣服弄髒了,不用你們。”這些看似很充足的理由拒絕了。心中總覺得和自己的父母不用客氣,既然父母都説不用了,我們也就不再堅持,就理所應當地去玩了。

一天的辛苦,一天的勞累,精心準備了滿滿地一桌,最後還是一桌,因為生活好了,大家肚裏都有了油水也吃不了多少,父母的心意也就這樣被“糟蹋”了。我們吃過新鮮的飯菜走了,殘羹剩飯只待父母去收拾,這一吃就是好幾天,有的變味了他們也不捨得扔,這就是我們回家一次製造的“麻煩”.雖然如此父母還是希望我們常回家。我們就是父母永遠的債主。

一頓飯吃的是心意,吃出的是感慨。

孝道、感恩、愛父母,這樣的話題我們時時在提,刻刻在談,可我們只是把它掛在了嘴邊,寫成了文字,而實際行動呢?有,我們是在努力做,可還遠遠不夠。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是百分之百,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要打些折扣。”想想的確是這樣,我們對待父母做不到父母對我們那樣細心、無私和容忍。都説愛是輪迴的,我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

我們要與父母的角色進行互換,我們不能再一味地索取父母的愛,他們現在應該享受我們的愛,這份愛不用有多大,也不用有多深,這份愛就在生活地點滴處。只要我們多回家一次,多給父母端一杯水,多打一個問候電話,多做一次家務,少讓父母勞累,少讓父母擔心,少讓父母牽掛,這是多少錢和物都換不來的,這樣的孝才實在,這樣的愛才貼心,這樣的感恩回報才讓我們心安。願我們多一份細心,多一些耐心,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在我們愛的籠罩下過幸福的日子--開心地笑,快樂地活。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秋節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其文化傳承以及習俗也是十分豐富的,你知道温州的中秋節習俗嗎?那麼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八月八,月餅餡芝麻。這句話就説明温州人對做月餅的講究,未到中秋,家家户户就擺開陣勢,人人動手扭傷月餅,待春秋之夜,一邊賞月,一邊嘗用。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我們小孩子也可有活幹了!我們要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有的人家用一個米篩,內置一個在月餅,這種甜餅直徑1尺左右,厚約0。5寸,裏面包的餡可豐富了!有芝麻、花生、肥肉、桂圓,冬瓜條、核桃,這就是地地道道的橋墩月餅,聽了你也許會流口水,但是我卻覺得口味不太適合我,肥肉吃了怕長胖,核桃吃過又嫌苦……也許是每個人口味不同的原因吧!温州的月餅有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大”。請戴玉生詩云“手招銀屏看素娥,纖雲四卷鏡新磨,兒童笑指盤中月,比擬天邊大幾多。”

第二個值得提的民俗是具有温州特色的擺家宴。中秋午時,全家大小團聚用餐,吃的都是時令菜餚,其中不少了“老鴨”(意味着吃了對腳力有作用),“芋頭”(年年有餘,各有出頭),“粉幹”(“粉”諧章“分”,“幹”諧音“官”,盼孩子長大後事業有成,能“分”享官祿之福)等三道吉祥討彩的本土菜餚,這種時候我總是最耐不住性子,迫不及待想要衝上去抓個芋頭嚐嚐,但每次都是半路被媽媽攔住,訓斥一句:“不講規矩。“不過讓我高興的是,擺完之後,這些佳餚自然而然都要裝進我的肚子,這也是我最盼望的`時候。

三個要提的是小夥子們喜歡的活動——遊河船,塘河兩岸的小夥子出門划船,船裏擺着賞月的食品,大家躺在艙內拉琴唱歌,一路隨波而去,體驗“月亮走我也走“的感覺,我們小孩子只需舒舒服服地躺在船中,體能在船上睡覺的感覺,那是十分愜意的,你也可以來試試哦!

説到“遊河船”,那麼接下來就肯定得説到姑娘們喜愛的活動——“偷菜園”,你一定會説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吧!但每逢中秋之夜,大姑娘們會去農家田園裏“偷菜”,以計個好彩頭:偷着葱,嫁個好老公,偷着彩,找個好女婿,我們小孩子不懂這些寓意,也去一旁偷偷抓菜,在這一天裏,大人不會和我們計較,讓我們隨意去玩了。

最後壓軸出場的就是不管男女老少,從從都要參加的“供奉月光神”的活動。古代温州,民間普遍信仰月光神,俗稱”月光佛”。每逢中秋節,都要舉行賞月和祭月。節前,城區的打鑼橋、府頭門一帶,有各咱小型擺設物具在地攤上叫賣,其中有香爐、燭台、盤碗、堂燈、桌椅、轎馬、金魚缸、樂器以及各種人物,戲具等,都縮至三五寸,長不逾尺,有銅、錫制的,也有用木竹做的,十分逗人喜愛,這是一種適應中秋賞月需要的臨時集市。顧客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居多,他們成羣結隊來選購這些小商品,以便中秋賞月時使用,傍晚,月亮升起後,人們會把月餅放在桌子的正中央,並在周圍放十隻小碟子,碟中放上各種各親的果品和特製的動物圖案糕餅。這些事都由小孩子來做,我放糕餅的時候趁人不注意就偷偷往嘴裏塞上那麼幾塊,家人也沒發現。於是每逢中秋,要供奉月亮神的時候,這一類活我總是搶着幹,同時,每家還把其它小型物品,如瑪瑙、珊瑚、碧玉等物品和花卉、盆景等,都擺出來,任人蔘觀,相互炫耀,我喜歡在手上掛滿許多珍珠手鍊,去向別的女孩子炫耀,博得她們羨慕的眼神,家家户户都會搞出一種熱鬧的氣氛,煮些粉乾和芋艿,待月亮東昇,闔家在中庭對月啖餅,花前賞月。

每逢中秋,温州便會洋溢着一種喜慶團圓的氣氛,如果您也想體驗一下甌越風情,那可別忘了在農曆八月十五來温州哦!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都説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中秋節這一份思戀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着的時候。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説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傳説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着月精。

傳説,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温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這時,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人們於是把他擁立為王。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崑崙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藥偷來吃了,於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説法是,在月宮裏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裏的嫦娥遙祭。

説起中秋節,大家都會想到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據説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古時,按習慣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陽,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謂

“祭日祭月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為人們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因為皇宮裏傳出了一個有關唐明皇八月十五遊月宮的傳説。據《唐逸史》記載: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衞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見聞》中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説新科盡是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初見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東坡曾稱讚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是飴糖。

到了明朝,祭月之風甚行。明世宗還派官員大興土木修建了夕月壇,即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這是皇宮朝廷專門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親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餘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時,中秋還在大內禁宮中舉行祭月活動。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 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

到如今,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裏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裏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採風志》裏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蔔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户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户送。當然,這裏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裏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説,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其實,不僅僅吃食是這樣,延順這個思路推廣開來,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裏會用某些藝術門類這個概念)一樣離不開民間祭祀的。還記得上學時曾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翻看一些河南、山東地區的考古資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頭腦的是一柄出土于山東日照的玉斧,當然真的玉斧無緣得見,但是單單就那圖畫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了。那斧薄得能夠透過光線而上面精緻的一條夔紋是很難讓人簡單地以“活靈活現”這個詞將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時代,它的存在又能夠説明什麼?

與其説玉斧是斧,倒不如稱之為一種語言,描述着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為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捨的精神的精靈。於是由了它,藝術方才出現。更於是人才徹底地脱落成為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並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麼。給自己做吃的,為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裏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温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裏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裏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牀,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牀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着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着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裏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裏,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裏,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裏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説家裏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着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裏,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裏買了房子,家裏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着,操勞着,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説。經常是勞累一天的她,在休息之餘,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裏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温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裏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裏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牀,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牀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着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着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裏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裏,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裏,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裏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説家裏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着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裏,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裏買了房子,家裏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着,操勞着,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説。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其時,我們鄉下是沒有月餅的。我怕我因為年齡小,沒記住,特意問過幾位年過五十的同事,他們説,當時鄉下真的沒有月餅。那會兒家家都很窮,沒有那份閒錢買月餅,小商店裏也就不進這貨了。我第一次見月餅,應該是在十歲左右。鄉下商店裏好像也只有一種貨,就是那種餡是各種果仁、紅綠絲的硬梆梆的什錦月餅……

敬月光,是我們蘇北裏下河一帶對中秋佳節賞月祭拜月亮的俗稱。

現在,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們這兒敬月光搞得很隆重。家家户户都搬一張小桌子到院子裏。小桌子上擺上月餅、老菱、藕、年餅、蘋果、香蕉。

月餅在盤子裏一疊堆放,成雙數,以六個居多,也有擺十個的,取“六六大順”或“十全十美”之意。煮熟的老菱帶尖一碗,一般不用黃丫丫的四角菱,多用紅豔豔的兩腳風菱,紅色代表吉祥嘛。藕一根,全藕,寓意事事有頭有尾。年餅一碗,或者叫粘餅,也説不定,都有道理。説是年餅,因為年前祭祖、除夕接灶神時必用。説是粘餅,因為它是糯米粉做的,粘得很。這是一種直徑約三釐米的圓形食品,平時食用時叫油餈兒。從平時叫油餈兒這個角度來看,似乎叫年餅更恰當些。蘋果、香蕉,都用。取雙數,六個、八個,不等。噢,差點忘了,三碗茶水必不可少,聽説是讓伐桂的吳剛用來醒酒的。焚高香,放鞭炮,態度虔誠,禮數周到。我家也是年年供奉,只是不再有孩子出來偷月餅喝茶,少了些我們童年的氣氛,不免有些失落。

記得小時候,中秋節是我們最快樂的日子之一。早上,可以吃上湯圓。中午,一般可以吃上鴨子燒扁豆,其實應該是扁豆燒鴨子,因為鴨子小,扁豆多。好在爸爸媽媽捨不得吃鴨肉,一任我們在碗裏亂翻,挑挑揀揀。鴨子,鮮美異常,吃得我們嘴上一圈泛黃的油脂。到下午,都噯出一股鴨肉的香氣。

晚上,敬月光是必不可少的。

其時,我們鄉下是沒有月餅的。我怕我因為年齡小,沒記住,特意問過幾位年過五十的同事,他們説,當時鄉下真的沒有月餅。那會兒家家都很窮,沒有那份閒錢買月餅,小商店裏也就不進這貨了。我第一次見月餅,應該是在十歲左右。鄉下商店裏好像也只有一種貨,就是那種餡是各種果仁、紅綠絲的硬梆梆的什錦月餅。

沒有月餅,一樣得賞月,一樣得敬月光。年餅就算是月餅的替代品了。那時的人們,窮歸窮,還是很義道的。我們家老小多,勞力少,年年超支,從集體分得的口糧有限,中秋做湯圓做年餅的兩大碗糯米粉年年是左鄰右舍給的。

到了晚上,媽媽用少量水和好糯米粉,搓成一個個湯圓,再壓扁,橫成行、豎成線排放到篩子裏。生火,把鍋燒熱,在鍋裏圈上一勺油,把白白的生年餅一個一個貼到鍋上,小火燒,一面炕熟了,用鐵鏟翻過來再炕另一面。出鍋後,年餅兩面金黃,散發着誘人的香味。趁熱吃,又軟又粘,咬一口能拉好長。有幾年,媽媽還在裏面包上糖和芝麻,那更是打嘴巴子不丟的美食了。

晚飯後,夜幕初降,玉兔東昇,清風徐來,明星閃爍。這時候,搬張小杌子到天井裏,放上一碗年餅,一碗老菱,幾隻樹上結的柿子,一碗米,對着月亮打個躬作個揖,就算行過儀式了。至於燃香放炮,記憶中不曾有過。然後,一家人吃老菱,賞月光,偶爾大人高興,還會講上一兩段故事。

我們吃着家裏的,想着外面的。人在家裏,心早已飛到外面去了。於是,跟大人説一聲,就匆匆出發了。三兩個小夥伴結夥在村子裏轉悠梭巡,看到有機可乘就悄悄摸上去,各拿一個年餅,喝掉供着的茶水。據説,這治尿牀。有時,被主人看到了,也不怕,不

不會捱罵。這年餅被人偷了,對主人家來説可消災降福。對他對我都有利,雙贏呢!於是,主家只是嚇唬性的咳幾聲,製造點緊張氣氛,如此而已。緊張之後,就是異常的興奮,誘發我們更加樂於當“賊”

雖然不怕人,不過對狗是很恐懼的。記得有回去王小毛家偷“月餅”,他家的狗東西追得我鞋跑掉了一隻,口袋中的戰利品也不知所蹤。為了報復,我們幾個人説好,不帶王小毛玩。王小毛為了跟他家的狗劃清界限,咬牙毒打了他家的狗,我們才答應還帶他玩。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然而就像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