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200字作文

【精華】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七篇

欄目: 12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8.58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七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正當大家看電視看得入迷時,弟弟一伸手就要打開包巧克力糖的袋子時,我拍了一下他的手,説:“哈哈!想吃巧克力吧?沒門!”頓時,弟弟的臉紅了起來,像猴屁股一樣紅。他立刻衝去廚房,幫外公拿齊碗筷,就開飯了……

中秋節是廈門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也是大家團圓的好日子!人們説:“看廈門到何時過中秋,不用查黃曆,只需用耳朵,家家户户都響起叮鈴咚隆的骰子聲,就知道中秋到了!”搏餅成為人們聚會最好的理由。

這個星期天,媽媽帶我來到外婆家。正好今天所有人都在,媽媽也買了一盒月餅,來搏骰子。一上樓,我就喊道:“今晚要搏骰子了!”弟弟一聽到這個消息,高興的一蹦三尺高。他放下手中的畫筆,一步就衝到了客廳。急忙打開了月餅盒看看今年的月餅是什麼樣的:一秀(巧克力糖)、二舉(可愛小餅乾)、三紅(一塊中等的月餅)、四進(一塊較小的月餅)、對堂(一塊大一點的月餅)、狀元(一塊“超大”的月餅)。這是每人拿出了五百塊,要幹嘛呢?原來,其中的兩百是要分給搏到對堂的人,而其餘的三百塊是要給搏到狀元的人。

正當大家看電視看得入迷時,弟弟一伸手就要打開包巧克力糖的袋子時,我拍了一下他的手,説:“哈哈!想吃巧克力吧?沒門!”頓時,弟弟的臉紅了起來,像猴屁股一樣紅。他立刻衝去廚房,幫外公拿齊碗筷,就開飯了。

吃着吃着,我發現外婆不見了,從外公的嘴裏得知:外婆去朋友家了。我想:好不容易全家人都在怎麼可以不回來呢?於是我説:“琪佳,快去打電話。訓罷,便去拿來電話簿,查到外婆的電話就開撥。可我們不管打了多少電話,外婆就是不回來。

吃飽飯後,我們就開始搏餅了。弟弟拿出兩粒骰子,王弟弟一連兩盤就拿走了兩個對堂,剩下一個狀元了就單單這個狀元我們就搏了二十幾輪。在第三十三輪時,弟弟狂搏了五個四和一個五,這下搏餅的氣氛又熱鬧了起來,舅媽激動得臉漲得通紅。可是在這一盤裏什麼東西都沒搏到,這五百塊也隨着弟弟的喜悦飄去了!

我、爸爸和媽媽垂頭喪氣地説:“下次不跟琪佳玩了!”就這樣,我和媽媽還有爸爸回家了!

萬里一搏,嘿!搏到了我。我興奮地用雙手捧起骰子,丁丁當當,骰子彈起了歡樂的樂曲:咦?怎麼歡快的骰子只搏出了個一秀。舅舅一看是個一秀,一伸手就把骰子搶了過去,一搏,哈哈!自己連個一秀都沒搏到,還想跟我搶狀元插金花。輪到弟弟了,這個貪吃鬼一下就搏到了一個三紅,氣死我了!輪到舅媽了,她也跟舅舅一樣什麼也沒搏到。哇噻!老爸也搏到了一秀,嗯!真是“父女情緣不易斷”。輪到外公了,“外公、外公!”呼!呼!真是的,泡茶泡得都不知道輪到自己了:嗯,一個二舉,不錯!不錯!媽媽搏的也跟外公搏的一樣!哈,又輪到我了!這回,我可得換個方式了我先用左手撈起骰子,然後再用右手搏,嗚……怎麼什麼也沒有!舅舅哈哈一笑,用骰子搏了個二舉,哇!好香呀!我好想吃那二舉的餅乾呀。不知過了多少回,我終於搏到了二舉,細細地品嚐着那香噴噴的餅乾。正當我還回味着那餅乾得香甜時,不知不覺又輪到了我。這下,我又換了個“新招”:我把骰子一個一個地放在手指上,往碗裏一撥,呀!搏了個四進,不錯。舅舅搏完輪到了弟弟,他把骰子用手端了起來,大力地往碗裏一丟,嘿!跳豆,活該!跳過了一盤後,又輪到了弟弟,可他還是用力地扔,哈,又跳豆!弟弟的“悲慘情形”讓我們捧腹大笑!

一輪一輪過去了,狀元和對堂始終沒有出來:不是差一粒;就是跳豆!突然,舅舅的手機響了,原來,是他的同事叫他去放車。這下,變成弟弟幫舅舅搏了。好像舅舅一走,財神就來了似的。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晚風習習,遙望一輪明月,懸掛在蒼穹,露出圓圓的臉蛋,像個羞怯的少女,輕移着蓮步,也牽引着我的視線。我彷彿看見了淒冷的廣寒宮裏那慢抒廣袖的嫦娥,看見了這位月宮仙子幽怨的眼神,看見了她腮頰上思鄉的淚痕,想把她寂寞、惆悵,痛苦、彷徨,全都融在自己輕妙的舞姿裏。任憑夜風拂動衣衫,在這月圓之夜,遙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暖暖的關懷,一份濃濃的情意給遠方的親友。

常聽媽媽説:年怕中秋月怕半,過完中秋忙過年,中秋節一過,過年就近啦!回想小時候過中秋節的情景,在這時漸漸清晰起來,那時家裏唯一的電器就是手電筒,更不要説電扇、電視機了。中秋節前幾天,我們就盼望着這天天氣晴朗,不要下雨,否則就沒得玩了。那年代百十來户的村莊民風純樸,從農曆六月到九月,各家各户,一到傍晚都在生產隊曬穀場上搭起牀鋪,再用四根竹竿支起蚊帳供夜晚乘涼、睡覺,幾百平方米的曬穀場上全是牀鋪、蚊帳,牀鋪寬在一米到數米之間,由蚊帳的寬度而定,牀鋪之間僅半米或數米之隔,可以從這家牀鋪躍到另一家牀鋪,甚至可以在所有牀鋪上走上一個大輪迴。

隨着天際最後一抹晚霞的退去,天色漸漸昏暗下來,在母親的催促聲中,我胡亂扒上幾口飯,一路蹦跳着,奔向了曬穀場,這時可是上小學的孩子們歡聚的天下,不論貧富與否,家家都得有月餅,無論是親友送的,還是自家買的,只是檔次高低不同而已。這時候,我們都會拿出父母一年中送的唯一禮物——-月餅,互相炫耀、攀比,你掰一塊給我,我掰一塊給他,互相品味,看誰的月餅最大,誰的月餅最好吃,誰就是今年的“月餅大王”,簡稱“餅王”,“餅王”則有着高高在上的勝利感。記得有一同伴,他大姐就在這一年嫁給了縣城裏的一户人家,其姐夫從縣城送來的月餅,盤子大小,約二指厚,應該有二斤多重,兩面都灑上了薄薄一層白芝麻,中間用黑芝麻鑲嵌着二個字“月餅”,那時候能在月餅上寫字,不光是我們小孩子,就連大人看了也嘖嘖稱奇,頓時所有人的眼球都被“餅王”吸引,此時同伴手捧着“餅王”被圍在中間,如同眾星捧月,外圍的人看不到只得瞎起鬨,人聲鼎沸如菜市場般,我們手裏拿着很平常、兩面都是黑芝麻的薄餅沒有一點新奇感,恨不得扔得越遠越好,這時,捧着“餅王”的同伴的父母眉飛色舞地誇耀着月餅的金貴,隨後將“餅王”平分,我們每人都會分到一小塊。品味着手中的“餅王”,感覺甜甜的、香香的、油油的……同時心裏也在暗暗發誓,明年我一定讓老爸買最大的月餅,爭得“餅王”。殊不知,那年頭能吃飽飯就已經很知足了……哪知道鄉下還沒跟上,城裏已變樣,第二年,當眾人拿着大大的月餅再爭“餅王”時,這位同伴又一掃往年的習氣,拿着的不是大月餅,而是用牛皮紙卷着的一個個的餡餅,拆開牛皮紙,頓感香味撲鼻,見那餅不過手掌大小,約一指厚,是純麪粉製成,表面沒有芝麻,只有一層香油,在月光照射下,散發着一層油光,用手指按壓一下,感覺餅餡軟軟的、鬆鬆的,鬆開手指,外表又慢慢恢復了原狀,按慣例我們自然而然會分到一小塊餡餅,黑黑的餅餡香甜無比,鬆軟可口,自然衞冕了“餅王”的桂冠。城裏比鄉下總是前衞很多,又一年中秋節,這位同伴的直徑約寸許如小餅乾大小的月餅再次衞冕“餅王”。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這位同伴的姐夫瞭解我們鄉下的習氣,為助其小舅子爭一分虛榮,刻意而為之吧。再後來,電器進入了農家,首先是電扇讓家家户户不用再到外面乘涼、睡覺,可以在家裏看看電視節目,“餅王”的遊戲也隨之結束。這位同伴可能是離不開“王”之故,沒過幾年,得不到“餅王”便投奔閻王去了。

彈指一揮間,屈指算來,已經有七年不在家裏過中秋節了,身處異鄉之時,中秋節總是勾起無限的思緒,每到中秋月圓之夜,除了打個電話向家人、朋友問候一聲、報平安外,剩下的就只有思念和回憶,家鄉的月餅現在如何變化?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裏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温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裏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裏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牀,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牀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着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着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裏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裏,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裏,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裏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説家裏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着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裏,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裏買了房子,家裏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着,操勞着,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説。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每當我聽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首詩,我就會想到中秋節。中秋節代表着閤家團圓 ,月圓人團圓嘛,所以我比較喜歡中秋節。

以前每當我過中秋節,我們全家總會聚在一起吃月餅,看電視。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中秋,我、媽媽和爸爸在游泳池裏一邊游泳一邊賞月。而那時已是秋天,所以總感受涼颼颼的。雖然一跳進水裏有些冷,但是那感覺特別值得回味。

可今年的中秋跟以前的(就)有些不同了。

中秋節到了,我和媽媽卻一直在逛家居廣場。太陽快下山了,我們才逛完。後來,我們準備去書城必勝客吃飯。在路上,我無意中透過車窗看見圓圓的月亮鑲嵌在空中。奇怪!怎麼今年的月亮不是那麼圓呢?哦,我知道了,可能是爸爸不在身邊陪同(陪伴)我們的緣故吧。那時,我又看了看媽媽,他(她)正在全神貫注的開車,一陣涼風吹過來,感到格外涼爽。

不知不覺就到了必勝客。剛進餐廳,手機突然響了。我一看手機,原來是爸爸!我趕緊接通電話,和他聊了很久很久。説實話,我很想爸爸。

我真希望下一次中秋節,除了爸爸,還有爺爺、奶奶都能聚在一起團圓。但我還是要感謝媽媽每年中秋都能陪着我。

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寂靜,我和母親各自搬了一條睡椅來到了屋頂上,我環顧四周一片漆黑,小區裏的那幾盞路燈顯得搖搖欲熄。此時此刻,那一輪明月在這幽靜的環境裏顯得是那樣突出,那樣純潔,那樣光亮。然而我的心中似乎有無數話語要向這茫茫月色的傾訴。

我不由想到了蘇軾的那一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的父親自我四歲那年便外出打工,直至今天已有九年整了。只有每年過年才回來半個月,他不正是為了這個家嗎?但我是多麼希望父親能夠和我們母子倆一起過中秋呀!我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能共同欣賞這美好的月色啊!雖相隔千里但我想父親此時也一定正深情的望着這一輪圓月吧!父親一人在外,此時他一定也更思念我們母子倆吧!此時的明月如同一面相連的鏡子,我似乎從上面看到了父親賞月的情景,仔細地看着父親的眼角流出了淚水,正當我疑惑之餘卻發現自己的眼角其實早已流出了淚花。

我愛太陽,但我更愛月亮,那種白玉盤似的月亮。在我眼裏,太陽是個豪放,熱情的男孩,而月亮則是個温柔,恬靜的女孩。我愛這種恬靜也愛這種優雅。再望着那輪明月,我感覺她如同天空中鑲嵌着的一顆碩大的明珠,光澤豔麗,閃閃發光;她如同一塊無與倫比而又價值連城的玉盤,純潔高雅,討人喜愛。

突然一個念頭傳入我心,我對媽媽説:“不如我們一起比賽,看誰知道含‘月’詩句的多。媽媽聽後滿口答應。我先打頭陣。”“李煜《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媽媽接“孟浩然《宿建德匯》中的‘野曠無低樹,江清月近人’。”“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維《山居秋暝》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李白《月下獨酌》中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古郎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盤。’”…

我和媽媽那時不時的歡聲笑語又時不時的打破了這黑暗中的寧靜。

賽夠了,我的視線再一次轉移到了那輪明月上,這少女肌膚般的月光,牛乳汁一般,灑在我的面龐上,我感到十分愜意。忽然飄來了朵朵淡雲輕輕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見在雲層中穿行閃光。她擠啊,使勁想鑽出來。一陣陣涼爽的晚風吹來,雲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麗的臉蛋,像小女孩撩開了披在額上的烏髮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卻覺得那穿於雲層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詩意。我又發現月姑娘正用月光鋪成一條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請我到她的家裏去做客呢!

周圍依舊是那樣的寂靜,那幾盞路燈也熄了,我也漸困了,上眼皮怎麼也撐不起來了,悄悄進入了夢鄉,唯獨只有那輪明月依舊散發着那優雅,温柔的光,依舊是那樣純潔、恬靜。好美麗的月色,好令人難忘的中秋之夜。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中秋節是大家都喜愛的節日,在這天人們互相送禮,當然主要送的東西就是月餅,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主要吃的食物就是“月餅”。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中秋節這天,人們都會選擇和家人團聚,一起賞月吃月餅。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家家户户都會在盤中擺上月餅、水果等食物,以此來祭拜月亮上的神仙,為家人祈求平安等。中秋節也是祭奠嫦娥的,嫦娥原來是一個美麗善良的村姑,她勤勞樸實活潑可愛,尤其有着一顆金子般閃亮的心,她總是千方百計地為百姓做好事。

嫦娥有個戀人叫后羿,是個神箭手,也是個好後生。有一天,嫦娥與幾個要好的女伴在村邊小河旁洗衣。不料,無所事事、心術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閒逛到此。他見到嫦娥的沉魚落雁之容,頓時驚為天人,便一抹臉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覥着臉走過去跟嫦娥搭話。嫦娥見他不懷好意便急忙躲開,可是河伯露出了猙獰的真面目,要強搶嫦娥入水。正在這危急關頭,后羿來到了,他一看,頓時氣得劍眉倒豎,怒髮衝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聲,射瞎了河伯的一隻眼睛。河伯疼痛難忍,大叫一聲,便跳下河去。

經過這件事,嫦娥和后羿恐怕夜長夢多,便提早成婚。婚後,二人過得非常幸福。當然,他們並沒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滿快樂之中,兩顆善良的心總想為鄉親們我做些好事。有一年,天空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地都快要着火了。人們無法耕種,無法生活,處於被滅絕的災難之中。后羿便決心要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拯救百姓於火海之中。他天天揮汗如雨,苦苦練習射術。可是,河伯對他恨之入骨,不斷地前來騷擾,他發誓要報一箭之仇,更要搶到他一直貪戀着的美女嫦娥。為此,后羿十分煩躁分心。有一天,一位大仙給了后羿一丸仙藥,好心告訴他,河伯報仇心切,他將要面臨一場大禍,如若吃了這丸藥,便可擺脱人間的一切磨難和煩惱,升入月宮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獨寂寞的煎熬。后羿聽後,心緒不寧地回到家中,將仙的話如實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着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來走去,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裏非常痛苦。她深愛着后羿,絕不願他遭受任何磨難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還肩負着射掉九個太陽的重任,正受着燒烤之災的鄉親們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對於丈夫的威脅,都源於自己。河伯對她仍沒有死心,為了得到她,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怎麼辦呢?嫦娥想着,想着,突然,她心中閃過一個念頭:為了讓河伯對她死了心,為了讓丈夫排除一切雜念和干擾,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個太陽為民服務,她決心犧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藥,吞了下去。過了一會兒,后羿醒了,他發現嫦娥心神不定,臉上泛着神奇的紅光,很是詫異,又覺不祥。嫦娥深情地望着丈夫,她知道與丈夫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便眼含淚水囑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請求丈夫原諒她不能再盡到做妻子的義務了。話猶未盡,嫦娥只覺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變輕了,接着,雙腳離地竟飛了起來,她邊往天上飛邊回頭高聲叫着:“后羿,我的好夫君,永別了!要珍重!”嫦娥冉冉上升,飛進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廣寒宮,做了月中仙女。

然而,這裏沒有親人,沒有歡笑,只有一隻惹人憐愛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總在砍着桂樹卻總也砍不倒的吳剛相陪伴。自從嫦娥犧牲自己,飛上月宮後,后羿把痛苦、惆悵化作了力量。后羿明白妻子的作為是替自己和百姓着想的緣故,他深深地被感動和激勵着,日夜苦練着射箭的本領,終於戰勝了河伯的挑戰,射掉了九個危害生靈的太陽,拯救了人類。人間有了歡樂,鄉親們過上安寧祥和的日子。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這種為了鄉親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後來,便封后羿為天將,於中秋佳節日使二人重逢團圓。從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同時,天帝還規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圓,以祝願花好月圓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屬。這一天就是“中秋節”。

初二:xxx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裏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裏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採風志》裏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蔔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户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户送。當然,這裏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裏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説,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其實,不僅僅吃食是這樣,延順這個思路推廣開來,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裏會用某些藝術門類這個概念)一樣離不開民間祭祀的。還記得上學時曾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翻看一些河南、山東地區的考古資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頭腦的是一柄出土于山東日照的玉斧,當然真的玉斧無緣得見,但是單單就那圖畫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了。那斧薄得能夠透過光線而上面精緻的一條夔紋是很難讓人簡單地以“活靈活現”這個詞將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時代,它的存在又能夠説明什麼?

與其説玉斧是斧,倒不如稱之為一種語言,描述着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為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捨的精神的精靈。於是由了它,藝術方才出現。更於是人才徹底地脱落成為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並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麼。給自己做吃的,為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中秋團圓節,親人齊歡聚。兒女回探望,雙親心中喜。美味佳餚備,舉杯慶佳節。宴散皆歸去,父母忙辛勞。心中多感慨,提筆留記錄。願與君分享,共醒大家身。

都説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每個孩子過生日好像理所應當他們就是主角,他們就應該幸福的度過、快樂的享受,現在看來不光是孩子過生日勞累的是父母。其實,依據中國傳統,過節就是團聚日,孩子都會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熱熱鬧鬧。

一聽説孩子要回來了,父母心中那叫一個樂。他們會早早地做準備,想想這個愛吃啥,那個好哪口,一切都盡着孩子的口味,用父母的話來講,他們工作忙,一年才回來幾次呀,回來一次就儘量讓他們吃得飽,喝得好。他們的心思全讓孩子佔據着,做的飯也不管自己的牙能否咬得動,自己的胃能否消化得了,這些他們從不會刻意去想,哪怕是一個閃念也不曾有過。

從清早起來就開始忙碌準備,手不停,腳不歇,眼還不時地盯着門口,期待着兒女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眼前喊一聲“爸”,喊一聲“媽”,這會讓他們等待的心更踏實,更滿足。為讓孩子好好回家享受,他們是數了又數,算了又算,總希望把兒女想吃的愛吃的都搬上桌,這樣他們準備時就好像滿漢全席般地把桌子上擺得滿滿的,盛不下的鍋台邊,廚櫃上也擠擠,再不行就撂着放。從這大樣小樣中就可知父母花了多長時間,費了多少心思,他們有多期待這樣的團聚,這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回家探望父母了。假設一樣菜代表父母的一次期待,那這滿桌的菜又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思念呀。

終於飯菜好了,大家圍坐一圏,邊高興地吃着,邊開心地聊着,氣氛非常温馨。一頓飯父母只顧得看我們了,看我們放下筷子,他們就給我們夾菜,不讓夾還不行,為順從父母我們吃飽了也要硬往肚裏咽,因為看我們吃他們就會很滿足;聽我們聊得歡暢,雖然他們有時會聽不懂也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當聽眾,但只要我們高興他們怎樣都無所謂。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永遠無怨無悔地為兒女們付出,永遠無私無畏地為兒女們奉獻。

酒足飯飽之後,孩子們湊在一起玩樂,剩下的一切都是父母在收拾,雖然有時我們也會伸手幫忙,可總被父母“你們好不容易湊到一塊,好好去玩吧,這些活我們倆一會兒就幹完了。別把衣服弄髒了,不用你們。”這些看似很充足的理由拒絕了。心中總覺得和自己的父母不用客氣,既然父母都説不用了,我們也就不再堅持,就理所應當地去玩了。

一天的辛苦,一天的勞累,精心準備了滿滿地一桌,最後還是一桌,因為生活好了,大家肚裏都有了油水也吃不了多少,父母的心意也就這樣被“糟蹋”了。我們吃過新鮮的飯菜走了,殘羹剩飯只待父母去收拾,這一吃就是好幾天,有的變味了他們也不捨得扔,這就是我們回家一次製造的“麻煩”.雖然如此父母還是希望我們常回家。我們就是父母永遠的債主。

一頓飯吃的是心意,吃出的是感慨。

孝道、感恩、愛父母,這樣的話題我們時時在提,刻刻在談,可我們只是把它掛在了嘴邊,寫成了文字,而實際行動呢?有,我們是在努力做,可還遠遠不夠。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是百分之百,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要打些折扣。”想想的確是這樣,我們對待父母做不到父母對我們那樣細心、無私和容忍。都説愛是輪迴的,我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我們要與父母的角色進行互換,我們不能再一味地索取父母的愛,他們現在應該享受我們的愛,這份愛不用有多大,也不用有多深,這份愛就在生活地點滴處。只要我們多回家一次,多給父母端一杯水,多打一個問候電話,多做一次家務,少讓父母勞累,少讓父母擔心,少讓父母牽掛,這是多少錢和物都換不來的,這樣的孝才實在,這樣的愛才貼心,這樣的感恩回報才讓我們心安。願我們多一份細心,多一些耐心,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在我們愛的籠罩下過幸福的日子--開心地笑,快樂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