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2500字作文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論文2500字

欄目: 25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26W

俗話説,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作為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國十分普遍。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淺談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閲讀。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論文2500字

摘 要:茶的歷史悠久。飲茶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的一大習慣之一。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對國民精神的塑造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茶文化;發展;精神

俗話説,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作為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國十分普遍。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説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

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種植和生產茶葉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有關茶的豐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千年來,茶的精神滲透了中國社會,在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等眾多領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與“茶風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範疇要深廣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應是在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有關茶的詩詞歌賦隨着文人飲茶的興起,開始逐漸問世。茶開始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帶有了一定得文化內涵,對社會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貴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斂成風,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對此,一些有識之士便提出了“養廉”的問題。於是,陸納、桓温以茶代酒之舉在這樣的情況下便出現了。在陸納、桓温手中,飲茶已不完全是人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價值,而是帶有精神文化的內涵,進入了精神的層面。由此開始,飲茶並不僅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獨特的社會功能。除此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眾多思想中,玄學獨樹一幟,十分流行。而玄學家們,大多是所謂的名士,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因此,在東晉、南朝時,出現了許多清談家。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雖然最初的清談家有很多好酒,可是與酒相比,茶可整日長飲,令人清醒,從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態的平和。因此,許多玄學家、清談家便從好酒轉向了好茶。而在他們那裏,飲茶已經被視為一種精神現象了。緊接着,隨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飲茶開始和佛教、道教聯繫在一起。因為坐禪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環節,而坐禪要求頭正背直,靜心專一。這樣長時間靜坐,容易導致疲勞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飲茶是達到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徑,茶成為了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而在道家看來,飲茶能夠幫助修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從而幫助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中國茶文化也由此初見端倪。因為儘管這個時候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還沒有形成,但很顯然茶已經脱離了作為飲食的'物質形態,具有了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

中國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藥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飲茶的形勢,也多是因為百姓認為飲茶有益於身體健康。“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陸羽在茶文化發展歷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780年,陸羽所著的《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為標誌。《茶經》闡釋了茶的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的藝術,並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與飲茶相結合,首創了中國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茶文化的歷史上是一個里程碑。以後大量茶書、茶詩的開始出現,如《煎茶水記》、《十六湯品》、《採茶記》、《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還與與禪教的興起有關。上部分提到,由於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靜氣的功能,所以寺廟崇尚飲茶。許多寺院不僅在周圍植茶樹,還為了專門從事茶事活動而制定了茶禮、設立了茶堂。

茶業到了宋代有了很大發展,這也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專業品茶的社團開始在文人中出現。如由官員組成的“湯社”、由佛教徒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宮中設立了茶事機關。賜茶成為皇帝籠絡大臣和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給國外使節的賞賜中茶葉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滿生機、絢麗多彩: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

可是,儘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興旺,但走向繁複、瑣碎、奢侈的茶藝,已經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沒在過於精細的茶藝中,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不論是朝廷、貴族、還是文人,喝茶都成為了“喝氣派”、“喝禮兒”、“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北方少數民族飲茶,主要是出於生理上的需求,對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動興趣不大。而漢族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的情形,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進了茶藝的返璞歸真。

明清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也已經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都是文人雅士關於茶的傳世之作的代表。隨着茶的種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質地、款式、花紋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到了晚明時期,飲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們開始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藴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認為應當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茶葉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更是數不勝數。

新中國成立後,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以茶為載體,經濟發展也得到了促進。

總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來在緩解壓力、凝神靜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也不例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將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王玲.中國茶文化[M].中國書店,1992.

[2]舒玉傑.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M].北京出版社,1996.

[3]郭孟良.中國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丁以壽.中國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