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報告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3.02W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報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報告

篇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分析報告

為全面瞭解和掌握13秋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校於 9月17日,對校內九個新生班級進行了《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測試。參加測量並提交成功的445人,異常數據檢出38人,其中,13秋財高6人、13秋機高二班3人,13秋學高7人,13秋機高一班4人,13秋微高4人,13秋藝術2人,13秋財會4人,13秋學前教育1人,13秋微客7人。現就測試情況報告如下:

一、量表簡介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由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編制,可以用做評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有10個分量表,分別是:一、 強迫症狀,如害怕考試、作業反覆修改等強迫行為;二、偏執,如認為別人對自己有不良意圖和評價不正當的偏執想法;三、敵對,如脾氣壞,常有與人爭辯和摔東西等衝動行為;四、人際關係緊張與敏感,如缺乏人際關係中的友好感受和滿意度,或感到無法在人際關係中獲得理解和支持;五、抑鬱,如對未來喪失信心,興趣索然;

六、焦慮,如緊張,心神不定,煩躁;七、 學習壓力,如感到學習負擔重、存在厭學、 害怕考試等問題;八、適應不良,如不適應學校生活;九、情緒不平衡,如對學習 的興趣、對老師和同學的情緒忽高忽低; 十、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氣。本量表既可以從整體上衡量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可以根據每個量表的平均分進行評價。

二、計分方法與結果解釋

《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採用五級計分法,即無為1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3分,偏重為4分,嚴重為5分。該總均分是由60個項目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試者心理健康的總均分,表示心理健康總體狀況。10個分量表分別由6個項目組成的,將每個分量表6項得分之和除以6,就是該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理健康總均分或因子分低於2分,表示心理比較健康;超過2分(包括2分),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總均分或因子分是5分,表示存在着嚴重的問題。

三、測試結果總體概述

考慮學生實際,排除假選擇的可能性,對因子分2.5分以上的進行了統計,參測學生各因子所佔比例為:強迫症狀19.16%、偏執13.53%、敵對14.05%、人際關係敏感20.81%、抑鬱16.43%、焦慮20.53%、適應不良24.33%、情緒不穩定26.67%、心理不平衡9.11%。

從以上數據看出如下問題:

1、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情緒不穩定、適應不良、焦慮、人際關係敏感五項都超過學生數的20%。

2、學生進入職校後,大部分學生住校,開始遠離父母,進行相對獨立的生活,增加了與同學相處的時間,但是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相互熟悉需要一個過程,因此表現在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敏感比較明顯的比例較高,當然情緒不穩還應該考慮到離家住校後的想家情緒的影響。

3、焦慮因子、敵對因子的比率也較高。根據這一測試結果,建議班級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活動課、班會、家長會、師生交流等機會,給學生創造溝通、傾訴的平台,進而得到緩解。

四、綜合建議的三個策略

1、掌握應對策略,對班級測試指數高的項目因子,即不要迷信測試、也要適時調節:針對班級整體發揮集體的作用,有意識的開展班級活動,充分利用班級骨幹,也要充分給重點學生創造活動平台。

2、各類因子指向的學生應對策略建議:深入瞭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及家庭狀況,必要時對家長提出建議;對學生要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心,更重要的是針對性的安排談話和活動,做學生忠實的傾聽者,加強認知指導。

3、個別特殊學生關注策略:經常傾聽和關注,不歧視,不傳播,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嚴重的一定要告知家長轉介到專門心理諮詢部門進行治療或矯正

綜上所述,本次測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可以為班主任及家長提供一些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依據。

報告人:李 冰 2013年9月18日

篇二: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檢測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學生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學校、家庭的客觀環境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升學的壓力,離異家庭的增多,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等,使當代中學生心理問題比以往更為突出。諸如厭學、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羣、獨立能力差、親子衝突呈增加趨勢等。這些問題如得不到及時解決,將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當代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國內外學校教育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和技術,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種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誌。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嚴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1999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為了切實提高中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認真研究和大力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測查

2004年初春,雲南大學校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兇殺案,該校一名學生殘忍地殺害了四名室友。隨着案情的展開,兇手殺人竟是因為室友懷疑他打牌作弊!案發之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奔赴雲南,對此案進行全面調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關材料,訪問了辦案人員,還專門為馬加爵設計了心理問卷,做了心理測試,發現了很多真實的東西,她指出,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特點,是他扭曲的人生觀,還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據瞭解,馬加爵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心理嚴重,不善言辭,很少與同學來往,平常酷愛上網去欣賞暴力、恐怖、色情等不良圖片、小説,報復心較重。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案,暴露出了我國青少年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當今,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激烈的競爭,傳播媒介的影響,再加上學校過於強調升學率,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因素的發展。尤其是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子女的升學、分數成為父母心理平衡的補養品,不能客觀實際地給孩子制訂目標;還有,中學生性發育的提前,而學校教育跟學生青春期成長脱節等。這些因素的影響,使中學生們面臨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對許多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如何解決。

目前,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近年來,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隨機抽樣調查,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關的調查表明:“初中有4.5%的學生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20.5%的學生有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軀體化、強迫症狀、憂鬱、焦慮、敵對、人際關係和恐怖七個方面,教育方式、人際關係、性意識、學業壓力、性信息刺激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用《SCL—90自評量表》進行的心理測試發現:“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的比率在10%以上的項目,初二有強迫、人際敏感、抑鬱、敵對、恐怖、偏執等6項,初一除上述6項外還有“焦慮”1 項。初一、初二年級學生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 症狀等9個項存在問題的學生比率平均在11.11%。”

據新華社最近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 “存在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小學佔10%,初中佔15%,高中佔20%。20.5%的人有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對落潤中學部分班級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確定影響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精神壓力來源;揭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引起人們對該項教育內容的重視;同時為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二)材料和方法

1、調查對象:初一年級四班和初二年級一班的學生。採取分年級取樣,共問卷調查學生124人,其中初一年級四班學生60人(48.4%),初二年級一班的學生64人(51.6%);男生52人(41.9%),女生72人(58.1%)。

2、調查方法和內容:採用SCL—90自評量表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主要包括:(1)心理健康調查表(SCL-90)量表分為: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和其它共10個基本症狀因子。(2)國內有關研究。

(三)結果與分析

1、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研究表明:初二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比初一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常模稍高,強迫症狀在兩班學生中均排在首位,表明這個問題是我校中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要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須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學生這個方面的水平。相比之下,初二學生在身體訴説,恐怖,憂慮方面異常人數比例偏高,説明初二學生有了升學的壓力,對理想、前途問題引起足夠認識,成績一旦考差,心理產生恐懼和擔憂,害怕父母、老師的埋怨,學習中引發出一些不良反應,如:頭痛,發燒,胃口不好等,針對這一情況,切實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多開展以理想與前途為主題的班團活動。我校初一學生的敵意問題十分突出,這可能是由於學生剛進中學,沒有較好的養成習慣且好勝心強,多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合作精神非常差而導致學生間存在相對較強的敵意。針對這一現象,我校應多開設有關人際關係心理及合作精神的心理學講座,在板報欄,校園廣播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多創設能讓學生合作的情境和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認識合作與競爭的辨證統一關係,分清敵意與競爭的界線。同時初一年級學生每一種症狀異常人數高於初二年級學生,尤其在精神症狀、憂鬱、恐怖、焦慮方面異

常人數較為明顯,説明很大一部分學生不適應初中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思想壓力大,負擔重,這正是我校開展《初一新生適應性教育》課題研究的主要原因,另外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注意對學生一視同仁,協調班內同學間、師生間、學生與家長間及班與班之間的人際關係,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初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以及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使學生能清楚認識自己的智力、個性、氣質、興趣和能力,教會學生適應自己的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指導學生在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戀愛交友、性教育、與父母老師關係處理等方面的正確發展,從而使學生達到自我瞭解、健全適應與自我實現的目的。

研究表明:女生異常人數兩個班均高於男生,尤其表現在軀體症狀、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恐怖方面,提示女生有更多的心理負擔,所以女生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應特別重視的對象,可以組織一些專門針對女生問題的講座,讓女生有更多機會吸收這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測試表三:

嚴重異常人數比例偏高,這決定了在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因地制宜,學校應創造條件開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開設心理輔導課和講座,開展心理諮詢工作,把培養學生心理素質作為教育教學目標之一,並在教育教學中努力遵循心理髮展規律,貫徹心理教育原則。從而全面提高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單對單的個別輔導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在測試中發現有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給予幫助。可由心理輔導老師根據學生的客觀需要,徵得學生同意,使學生自願接受心理調整或訓練。另外要與班主任溝通好,讓班主

任知道哪些學生有問題,讓班主任運用心理髮展規律和心理教育原則對學生各種問題給予啟發和引導。

根據調查分析,新時期我校中學生的心理狀況表現在三大類:

(1)學習類問題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圍繞着學習產生的問題佔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有兩種現象:

①恐懼:目前,雖然都在談“減負”,但學校課業任務仍舊繁重,競爭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終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有一位男生談到,自己平常學習不錯,偶爾還可以給他人以指導,但一到考試就緊張,總怕自己考不好,拼命準備、夜不能眠。而考試前又會感到頭痛。甚至還會發燒,最後不是被迫中斷考試,就是堅持下來成績也不好,循環往復,到了一聽考試就恐懼的地步。

②厭學:厭學是目前中學生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學習差的同學。我校有一初中女生,智力平平,學習成績不太好,父母説她還不夠努力,時刻提醒她要抓緊時間,把學習成績趕上去,一定要爭取考上重點高中。由於心理壓力太大,該女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在第二學期開學時,這名女學生帶着父母給的學費出走了,從此不知所措,不僅是學習差的同學不願學習,就連成績很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有一女生,升入初中後由於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變化,競爭對手也發生了變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適應,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從小學時的全年級前幾名落至初中的141名。她在心理輔導室談到:“13年來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無能,每當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難過,不知如何做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悶、煩惱、憂愁、氣憤充滿頭腦,看見書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還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厭學的狀況,如因反應較慢常被人嘲笑而不願上課的;因記憶、理解等能力稍差使成績難以提高而對自己失去信心的等等。有位同學就曾在日記中寫到:“晚上11點多了,望着桌上擺滿了的教科書、英語詞典、作業簿我真想把它們一下子燒成飛灰。”表現了強烈的焦躁、憤懣、無奈。這種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2)人際關係問題

這也是中學生中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主要包括: ①與教師的關係問題,主要集中在由於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幹涉學生的業餘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煩惱。有位學生談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詢問功課,被老師看到後受到了苛刻的指責,並把這事作為一條小辮子抓在手裏,動輒就揪出來“示眾”一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嗎”,嚴重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導致他對教師的反感、對立,老師指東他偏向西,而內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響了對學業的興趣。另有一位學生幹部來訪談到,現在做班幹部真難,兩頭受氣,不管事,教師批評你不負責任,要管事,又難免與一些同學發生爭執,若一旦吵起來,老師首先要批評班幹部,故而覺得十分委屈。生老師的氣又不敢頂撞,想不幹了又怕失去老師的信任,左右為難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該怎麼辦。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想法,諸如:認為老師“只喜歡成績好的同學”的,認為老師“處事不公正”的,認為老師“輕視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係的問題。

②與同學的關係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係而苦惱。有位學生講到,他的一位好朋友總是對他不信任,懷疑他對朋友的友誼,認為他為朋友的付出不夠多,使他十分苦惱,不知怎樣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懷疑。有個別學生因朋友越來越少,而懷疑世上沒有真正的友誼,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進而對校園生活感到厭倦。

③與父母關係的問題。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係不和諧,使學生造成的心靈傷害。例如,有位學生談到“我經常和媽媽鬧矛盾,聽到她的罵聲就心煩,有時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來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頭髮又覺得於

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這種內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該怎麼辦。”還有位女生家庭不和,父母經常吵架,大打出手。他不願呆在家裏,不願見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裏煩悶極了。覺得人活着真沒意思,產生了厭世的念頭,可見,父母行為的不良,帶給子女的不僅僅是厭惡、鄙視、而是更深的內心創傷。 (3)情感類問題

青少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徵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衝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當然也會伴隨着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感。

三、對目前我校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

在調查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時,我發現在我校中學生中比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一些心理問題,下面逐一作簡要的分析説明:

1、精神症狀中存在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學生由於各種原因對自己的品質、智力、能力等感到懷疑並做出過低評價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又稱自我否定意識,表現為消極的自我評價,這是與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對立的一種病態心理,自卑心理一旦形成並得到發展,就會對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產生日益顯著的消極影響,特別是中學生尚處於心理髮展不穩定的年齡階段,自我否定意識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緒的巨大波動和思想觀念的急劇變化,嚴重影響其學習和生活。

2、抑鬱心理

抑鬱心理是中學生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失調症,是中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處於抑鬱情緒狀態下的中學生,經常生活在焦慮的心境中,他們內心孤獨卻不願向同學和老師傾訴;在學習上,他們經常精力不集中,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他們有較強的自尊心和成功的願望,但因他們對挫折的忍耐力差,經不起失敗的打擊,常常因考試的失敗而感到痛苦和恐懼,有嚴重抑鬱心理的中學生,還會出現軀體化症狀,食慾不振、失眠、胸悶、頭昏等。總之,抑鬱心理的中學生的消極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必須引起家長和學校老師的高度重視。

3、閉鎖偏執心理

中學生的閉鎖心理主要是指中學生內在的心理活動不輕易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在中學階段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明顯,它突出表現為學生沉默寡言,喜怒哀樂不輕易表露,其主要特徵是關閉性。他們很少與父母交談,他們不願和老師接近,極少到辦公室提出問題或主動與老師談話,不願告訴老師班上同學的事情,往往抱着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態度。他們只喜歡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喜怒哀樂向日記傾訴,在自我的小天地裏默默的咀嚼生活,品嚐孤獨。這種閉鎖心理往往嚴重影響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間的心理隔膜,影響人際交往,往往使學生陷入孤獨無助的境地。同時由於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挫折、痛苦、煩惱等,不願向人傾訴,由此引起不良情緒不能及時得到排除,日積月累就易引發其他的心理問題。

4、焦慮異常心理

焦慮心理是一種以擔心、緊張或憂慮為特點的、複雜而延續的情緒狀態。當人們預期某種危險和痛苦境遇將發生時,通常都會產生焦慮反應,這種焦慮反應是帶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適應性反應。然而,焦慮的程度過於嚴重時,就變成了懼怕,人的主觀感覺就變得緊張不安,易產生不愉快預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屢遭失敗和蒙受恥辱,又不能儘快找到自信,就會對不愉快的情景增加敏感性,從而產生焦慮異常心理。焦慮異常心理會引起對學習的抑制。試想:一個對學習憂心忡忡、顧慮重重的學生,怎麼可能興致勃勃,孜孜以求地學習。對智力平庸、雖經努力學習成績仍不理想的學生,過度焦慮會造成自信心不足,

篇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我縣地處浙江南部山區,以山區為主,資源貧乏,在改革開放之前,世代以農耕生活為主。隨着改革開放不斷的推進,勇於拼搏的永嘉人,走出山區,大規模向外省或城鄉轉移,或商或工,就此在我縣山區出現了一羣特殊的羣體——留守兒童,這羣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經商,缺少大人的關愛,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湖北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嚴梅福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羣“情感飢餓”的孩子。從心理學講,小孩在幼年時期如果沒父母的教育、撫養和親情,他的性格、個性會受到影響,除了遺傳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會使他們的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對兒童的社會化過程產生不良影響,因為這些影響是潛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覺,其實造成了很多無形的損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擊性、抑鬱性和協調性上差異顯著。留守子女在人際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業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團縣委和縣青少年宮在2008年4月專門為留守兒童舉辦了一次公益性夏令營,在此次去大若巖楠風營地的活動中,他們所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的缺點,讓我們親身感受了教育這類兒童的複雜性、艱鉅性與重要性。

2009年5月6日上午,縣少年宮去山區福和希望小學就留守兒童進行了個別調研。福和希望小學所在地楓林鎮孤山村,地處永嘉縣山區中部,交通閉塞,經濟落後,這裏工業一片空白。據該校潘益克校長介紹:“本村和周邊的幾個自然村,55歲以下的青壯年百份之八十以上常年外出謀生,田地和孩子基本交由年邁的父母或親戚打理和照顧。也就是説在本校讀書的孩子百份之八十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學習基本交由爺爺奶奶負責,由此產生了留守兒童各種各樣的問題”。

案例1:

六年級學生潘兵今年13歲,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在北京經商,很少回家照顧他,由於爺爺奶奶身體不好,他就被寄養在姑媽家裏,平時無人管束。致使他在學校之餘,就在社會上游蕩,結果結識了一些不良社會青年。在這些比他年紀大的不良青年教唆下,他養成了小偷小摸的習慣,開始的時候偷些果子或家禽,作為大家解饞的手段,隨着壞習慣的養成,以及慢慢地喜歡上去網吧通宵上網,經常出現手頭拮据,為了能與這幫青年一起維持上網,結果發展到在姑媽家偷錢,偷了錢之後,由於害怕姑媽責罵,常常好幾天不回家,以至於發展到在社會上偷自行車,在成功了6次之後,今年3月的一個夜晚被當地民眾當場抓獲。

案例2:

潘潔是該校五年級的裏一個很特別的女孩,性格孤僻,平時總是喜歡獨來獨往,幾乎沒有知心朋友,在集體生活中極不合羣,她生活簡樸,衣服只有僅夠換洗的兩套,同學都嫌棄她,不願與她交朋友。在校長的帶領下,我決定找潘潔談一次心,開導開導她,讓她能快樂地融於集體生活中,但潘潔不善言談,膽小怕事,一談到這一話題,便不停的流淚。我們只好找班幹部來了解情況,原來班上的幾個調皮男生經常欺負她,笑話她是沒有爸媽的孤兒,並給她取了一個綽號叫“沒人要的人”,我們感到很震驚,潘潔在註冊本上不是分明寫着父母的名字嗎,怎麼會是孤兒呢?帶着疑問,我們調查瞭解了潘潔的家庭情況。

原來潘潔生活在交通閉塞的福田村,一家四口人,由於該村人多地少,加之都是山田,土地貧瘠,這裏的村民生活水平相當低,改革開放之前,這裏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潘潔的父母不甘於生活的貧困,早在八年前就丟下了四歲的潘潔雙雙去北京經商,潘潔與年邁的爺爺生活在一起,爺爺耳背,與潘潔幾乎沒有什麼的交流,潘潔每年只有到春節或隔個春節才能與父母團聚,春節過後便是漫長一年或二年的思念與等待,由於山村的閉塞,也由於父母經商失敗,家裏沒有通訊工具,而父母又遠在北京,潘潔幾乎與父母失去了聯繫,兩年前,潘潔的弟弟出生了,有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帶着弟弟繼續在北京生活,對家裏的潘潔不聞不問,好像遺忘了家中還有一個渴望得到父母真愛的孩子。潘潔長期得不到母愛與父愛,得不到親情的温暖。據潘潔的爺爺所説,小時候的潘潔是一個很活潑的孩子,自從她父母不在家後,村子裏的小孩有意取樂她,排斥她,導致她的性格越變越內向,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潘潔總是封閉自己的心靈,沒有可以傾訴的朋友,性格變得特別鬱悶,不善與人交流,總感覺自己低人一等,本該活潑開朗的花季少女變得沉默寡言。

瞭解了這二名有着典型問題的留守孩子,我們的心情也特別地沉重。作為擔負着全縣青少年外校教育工作的縣青少年宮,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在結束潘潔同學調查回學校的路上,我們建議潘校長,召開本校全體教師會議,就如何關愛留守兒童,如何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話題專門開一次座談會。

下午團縣委、縣少年宮與該校二十三位教師專門召開了座談會,在會上,大家在留守兒童的有關問題和教育對策上達成了一致意見和建議:

他們是一羣弱勢羣體,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親情的温暖,孤僻、偏執,情感冷漠是他們的通病。留守兒童大多是問題兒童,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成績差。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欠缺主動性、自覺性,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差。具體表現在有遲到、早退、上課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較好的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曠課中途輟學的現象,其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習成績較班級平均水平低,較自己以往成績低。學校對留守兒童曠課遲到等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十分頭疼,有的教師乾脆放任不管。

(二)行為習慣不良。存在説謊現象,在家騙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鬥毆的現象,在家裏好吃懶做,不做一些諸如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對監護人不禮貌,時有夜不歸家的現象發生。生活習慣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臉不瀨口,晚上不洗腳,長年不理髮的壞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