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最新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複習教案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2.57W

最新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複習教案

最新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複習教案

篇一: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複習教案

語文必修一複習教案

一、複習內容

第一單元現代詩歌

《沁園春?長沙》(景與情)、《雨巷》(意象與象徵)、《再別康橋》(意象、情感與韻律)、《大堰河——我的保姆》(人物形象、排比反覆手法)

第二單元文言文

瞭解歷史人物、弄清歷史事件、落實文言知識。

第三單元寫人記事散文

揣摩人物言行、心理,體察人物個性、情操;敍事中表現的情感傾向。

第四單元新聞和報告文學

新聞和報告文學的結構、特點。

梳理探究

漢字、對聯、新詞語與流行文化

名著導讀

《論語》(孔子的思想、名句段的理解與背誦)

二、課時安排

文本複習7課時

課本知識梳理練習2課時

小練習2課時

綜合訓練3課時

作文2課時

(不含早自習計16課時)

三、教學過程

文本複習——課本知識梳理練習——小練習——綜合測試——作文

附消息的寫法:

1、標題

消息的標題,分眉題(又稱引題、肩題)、正題(又稱主題、母題)和副題(又稱輔題、子題)。出現在報刊上有如下幾種情況:

(1)多行標題。多行標題,一般有三行,即中間一行是正題,是標題的核心,用來揭示主題或提示重要事實;正題上面一行是眉題,用來引出正題,説明事實,交代背景,烘托氣氛,揭示含義;正題的下面一行是副標題,用來補充説明情況或説明正題或依據。

雙行標題。其一,出現正題和眉題。 其二,出現正題和副題。

(2)單行標題。單行標題只有正題。

消息的標題,力求言簡意明,平易親切,準確新穎,富有吸引力。採用哪種標題,要酌情而定。

2、導語

消息的導語,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精闢的議論組成,以吸引讀者。平常所説的消息的結構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於此。 導語常採用以下幾種寫法:

敍述式、提問式、描寫式、評論式、 引用式。

3、主體

主體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導語,闡述導語所揭示的主題,或回答導語中提出的問題,對消息事實作具體的敍述與展開。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發生的歷史環境和原因,它説明事件發生的具體條件、性質和意義,是為充實內容,烘托和突出主題服務的背景既可在主體部分出現,也可在導語或結尾部分出現,位置不固定。

5、結語

結語是消息的最後一段或一句話。闡明消息所述事實的意義,使讀者對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示。

消息的結尾方式有小結式、評論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實寫完,文章就止住了,結尾就在事實之中。

篇二:高中語文第三冊複習教案

高中語文第三冊複習教案

第三冊複習教案

複習設想

複習努力做到:基礎知識系統化,系統知識考點化,考點知識能力化,培養能力題型化。 現代文部分重點抓語基的複習,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多音字、形近字、易錯字、難讀字、成語;(2)詞語辨析;(3)修辭常識;(4)文學常識;(5)背誦。

文言文部分重點抓實詞、虛詞、句式的複習,主要是通過強化文言翻譯來落實。

教師的講解要精,要透,指導性要強;不可以教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複習,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練習鞏固;各個單元要輔以練習,或者分現代文和文言文兩部分來進行練習,再加一個綜合練習。

複習方法

教師適當地給予點撥,引導學生抓住書本,以書本作為基點,運用發散思維的形式,通過聯想,將所學知識既拓寬又整合,切實夯實基礎。

時間安排

10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複習內容:

第一單元(《詩經》《楚辭》和漢魏晉詩歌)

一、第一單元文學常識:

本單元四篇課文,從創作年代看,時間跨度很大,從西周初年一直到魏晉時期。《詩經》和《楚辭》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源頭。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大都是貴族作品;“頌”,都是貴族統治者祭祀用的樂歌舞曲。《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鬥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詩經》藝術表現手法: 賦、比、興。重章復唱也是《詩經》民歌常用的創作手法。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是《詩經》以後的一種新詩體,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建立了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新的詩歌體裁。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所以“楚辭體”又稱為“騷體”。《楚辭》由西漢劉向編定。文學史上“風騷”並舉,《詩經》中的“國風”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楚辭”則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

《離騷》基本上是四句為一章,字數不等,也多用偶句,參差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句中虛字也用得十分靈活,句中常用楚地的方言詞語,如“歙”、“兮”。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時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後世把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其中屬於漢代的就叫“漢樂府”。漢樂府敍事性強,語言形式多樣,五言是樂府民歌的創新。它不僅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又繼承和發展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它可與《詩經》《楚辭》鼎足而立。《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敍事詩,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稍後出現的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另外,漢、三國、兩晉,前後經歷了六百多年,這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它可以説是繼《詩經》《楚辭》之後我國古代詩歌的第三次高潮。這時候的詩歌,比起先秦時期有許多變化發展,對唐代詩歌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這時的五言詩,藝術表現比四言詩有了很大的提高,語言節奏比較齊整,一句一般三個節拍。無名氏《古詩十九首》便是五言詩的成熟作品,劉勰《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鍾嶸《詩品》贊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首。曹操,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陶淵明,晉宋時期文學家。他是南北朝的最傑出的詩人。

★比興手法。我國古代詩歌常常沿用《詩經》中賦、比、興等表現手法敍事、狀物、言情。賦,是鋪陳直言其事。如《孔雀東南飛》開頭的鋪陳,説明蘭芝聰明能幹,多才多藝;蘭芝離開焦家時的鋪陳,從足至頭一連串的誇張鋪陳,表現了蘭芝的沉着、冷靜,突出“精妙世無雙”。比,是打比方。《氓》一詩中,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夫婦愛情的變化。《離騷》中用“鷙鳥之不羣”來比喻君子不能跟小人同流合污,把要表達的意思説得生動形象。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託物起興是民歌的習慣用法。如《氓》中先説“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以引出“吁嗟女兮,無與士耽”的告誡。《孔雀東南飛》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兩句詩來引出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

二、第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積累(學生看講義,教師適當點撥)

(一)生字的讀音,用法特殊的詞語(見教材)

裔(yì),孟陬(zōu),揆(kuí),扈(hù),芷(zhǐ),搴(qiān),阰(pí),騏驥(qíjì),申椒(jiāo),蕙茝(chǎi),謇謇(jiǎn)

將(qiāng ):“將子無怒”與李白“將進酒”相同。

言:言既遂矣(助詞,無實義);靜言思之(音節助詞,無實義)。

於:王於興師(動詞詞頭的助詞)。

有:彤管有煒(形容詞詞頭,無實義)。

羌:羌中道而改路(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二)通假字

1、于嗟鳩兮。 2、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3、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4、與子同澤。 5、愛而不見。 6、説懌女美。

7、自牧歸荑。 8、來吾道夫先路也 9、指九天以為正兮

10、肇錫餘以嘉名:錫通“賜” 賜給

(三)古今異義:如《孔雀東南飛》一文:

1、媒人下牀去,諾諾復爾爾。①古義:從座位上起來。②今義:離開牀

2、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①古義:多多勸告。②今義:謝謝。

3、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①古義:交錯相通。②今義:交通運輸。

4、可憐體無比,阿母為你求。①古義:可愛。②今義:讓人同情。

5、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①古義:自作主張。②今義:沒有束縛,自由自在。 此外,《離騷》中“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今用於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四)詞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餘曰靈均(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五)一詞多義

《孔雀東南飛》詩中“相”字出現比較多,而且用法不同,大致可分三類:

(1)副詞,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代

“你”“我”“他”“它”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代“你”) ②及時相遣歸(代“我”)

③還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將(代“她”)

⑤嬉戲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負(代“你”)

⑦不得便相許(代“你”) ⑧登即相許和(代“它”)

⑨躡履相逢迎(代“他”) ⑩悵然遙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

(2)副詞,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見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應;④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⑤仰頭相向鳴;③黃泉下相見。

(3)名詞,相貌。如:兒已薄祿相。

(六)文言句式

肇錫餘以嘉名——介詞結構後置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三、第一單元的翻譯。着重講帶有修辭手法的句子的翻譯。

互文是指詩歌中上下兩句文義互相呼應,彼此映襯的一種技巧。本是兩個詞要合在一起,由於受字數、音節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開來説。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捕

蛇者説》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等。《孔雀東南飛》詩中互文的句子,例如: “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早晚之間做成了繡夾裙、單羅衫。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墳墓四周種植上松柏、梧桐樹。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樹枝枝葉互相覆蓋,交錯相通。

四、第一單元的名句背誦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五、第一單元要注意的幾點:

1、“偏義複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 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另一詞作陪襯。例如口語中:“有個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兇”)等。《孔雀東南飛》出現的“偏義複詞”很多,應結合上下文進行判斷。如:

“晝夜勤作息”(偏在“作”) “勤心養公姥”(偏在“姥”)

“我有親父兄”(偏在“兄”) “我有親父母”(偏在“母”)

“逼迫有弟兄”(偏在“兄”) “其日牛馬嘶”(偏在“馬”)

“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2、成語

二三其德;夙興夜寐;白頭偕老;總角之宴;信誓旦旦;周公吐哺。

3、古代年齡稱謂:

①少年時代把頭髮梳成髻;②女子十三歲:豆蔻;③女子十五歲:及笄;④男子二十歲:弱冠;⑤三十歲:而立;⑥四十歲:不惑;⑦五十歲:知天命;⑧六十歲:耳順;⑨七十歲:古稀;⑩八九十歲:耄耋;⑾一百歲:期頤。

4、《孔雀東南飛》中的“初七及下九”“六合”“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初陽歲”等相關知識。

六、佈置作業:

1、依據註釋,結合所發講義,對文言知識做進一步的歸納整理。

2、完成單元練習綜合卷(講義)

第二課時

複習內容:

第二單元(唐宋詩詞)共四篇課文。

(1)《夢遊天姥吟留別》,內容多有悲愁、慨歎之意。“安能??不得開心顏!”是全詩的主旨,表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是本詩的突出特點。

(2)《琵琶行》這首詩記敍了詩人謫居江州時,月夜巧遇琵琶女的.故事,描述琵琶女的精湛技藝和身世由來,抒發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貶謫之悲。詩中音樂描寫的獨特成就,使這首詩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音樂描寫最細膩最精彩的篇章。

(3)《近體詩六首》:《山居秋暝》這首詩於詩情畫意裏寄託了詩人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登高》詩中寫登高所見的深秋景色,抒發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蜀相》是杜甫成都遊一所寫,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也抒發了自己功業未就的感慨,基調感傷、歎惋。《石頭城》是劉禹錫寫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用此詩諷喻現實,抒情國遠衰微的感歎。《錦瑟》是詩人自述感傷之作。《書憤》追求詩人早年的抱負,抒發壯志未酬的感慨,是詩人一生情感經歷的藝術概括、悲憤而不失豪壯。

(4)《詞七首》:《虞美人》抒寫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雨霖鈴》是一首寫別離之情的詞。融情人景,虛實相濟,過渡巧妙是本詞寫作上的特色。《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詠赤壁,着重寫景,即景抒懷,引起對古代英雄的懷念。下闋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複習時通過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意境,體會作品的意境。《鵲橋仙》複習這首詞應以品味語言人手,把握詞的意藴。《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學習這首詞應參照註解,瞭解典故本意及與本詞的聯繫,找出它們的結合點,從而理解作者的感情。《揚州慢》這首詞化用前人詩句,情景交融,虛實相濟,全詞詞句之雅,音調諧婉,書香滿篇。

一、第二單元文學常識:

“吟” 是古文體的一種,也稱“引”,屬古體詩,它的章節、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夢遊,夢中游歷。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文人詩題目中有“歌”“謠”“行”“引”“吟”字樣的詩,一般都是古體詩。

近體詩(也叫“今體詩”、“律詩”)是唐代產生的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它跟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也就是説,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唐代以後才有格律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絕句共有四句話,分兩聯,每句話有五字或七字,稱為“五絕”“七絕”。二、四句要求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詩共有八句話,分四聯,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句話有五字或七字,稱為“五律”和“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