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2.2W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標

1.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説、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於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答法。教學過程中,多設題,巧設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使其善於動腦,敢於發言。

3.探究拓展法。適當補充《讀本》中或《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為學生擴展閲讀的材料,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視野。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卡片、錄音機、《燭之武退秦師》朗讀磁帶、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利用工具書,自行排除生字詞。

2.反覆閲讀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疏通文意。

[教學要點]

瞭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反覆朗讀課文,正音。整體感知、瞭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我們在電視中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於《左傳》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經文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裏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東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於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後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敍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於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後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鬥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後世史學和後世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歎,為後世敍事散文樹立了典範。

三、放錄音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鞏固對生字詞的掌握)

出示投影:

下列加點字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A.夜縋而出(zhuì)秦軍汜南(sì) 函陵(hán)

B.共其乏困(ɡnɡ)逢孫(pánɡ) 朝濟而夕設版焉(zhāo)

C.失其所與(yù) 不知(zhì)若不闕秦(jué)

D.夫戰,勇氣也(f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

答案:D

此題重點考查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A項“秦軍汜南”的“汜”應讀作“fàn”,“汜南”是地名,讀“sì”時,應是“汜水”。B項“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應讀作(ɡōnɡ),即讀作“通”字的讀音。C項“失其所與”的“與”在此有結交、親附之意,“所與”是“結交的”“親附的”,所以應讀作“yǔ”。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記敍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麼事?

明確:秦軍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隻身前往秦國,説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瞭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事實

多媒體顯示:

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雍。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紮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記敍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鬥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隻身赴秦,説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係十分複雜,瞭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多媒體顯示: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混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採納了大臣呂省、郤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係從此出現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文中“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的餘波。

五、教師作朗讀常規指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指反覆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學們要勤於讀,認真讀,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讀。那麼,如何才能讀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於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部、句羣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停頓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於語速。議論文和説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敍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於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后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的定語要重讀,如“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果或程度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餘里”“非抗於九國之師”,其中“七百餘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於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歎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歎語氣讀降調。

(這些內容同樣適用於其他篇目的朗讀指導,故後面將不再贅述)

(再次放錄音,提醒學生要認真聽。聽完錄音,學生齊讀,教師指導。速度較現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六、指導學生誦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晉侯、秦伯圍鄭”要用中速讀,要讀出大兵壓境的那種壓抑感。“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是本段的關鍵句,語速要緩慢、語調要穩重,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後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後要略作停頓,因為“晉”“秦”兩個詞在句中充當主語。兩句中的“軍”要重讀,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紮”講。

(教師領讀,學生齊讀,讀後,請一個學生翻譯此段)

提問:“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則道出了什麼?請結合所提供的相關史實回答。

明確:“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應譯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以其無禮於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且貳於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城濮之戰,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盟之事。道出了晉國攻鄭的原因,是本段的關鍵之處。

提問:本段很短,僅25個字,卻道出了很多內容,除了“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這一原因外,還有什麼?

明確:“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在旦夕。鄭國的危急形勢,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板書: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學生再次齊讀第一自然段,嘗試背誦)

七、佈置作業

1.閲讀《語文讀本》中《晉公子重耳之亡》一文“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一段,進一步瞭解相關史實。

2.反覆誦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