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長亭送別》優秀教案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2.04W

《長亭送別》優秀教案

《長亭送別》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把握劇情,鑑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鑑賞劇作富於文采的語言。

3.進一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數

4.瞭解本課曲詞富於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問答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鑑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鑑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2、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鑑賞的訓練。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西廂記》以及作者王實甫,初步感知“長亭送別”的相關情節以及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一、激趣導學:

1.有一部戲曲演了幾百年仍長盛不衰,劇中的故事流傳了幾百年,至今讀來仍讓後人柔腸百轉,難以釋懷,這就是王實甫的《西廂記》。 板書:西廂記 王實甫

二、重點講習:

(一).作家作品介紹:《西廂記》和王實甫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板書:元代雜劇家。

《西廂記》前身是《西廂記諸宮調》,故事來源於唐元稹的小説《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這三部書的區別是:《會真記》敍述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西廂記諸宮調》摒棄了《會真記》的悲劇結尾,以張生和崔鶯鶯雙雙私奔團圓作為結尾,劇中人物也更顯個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個封建勢力的維護者,成為崔張婚姻的直接障礙,崔鶯鶯,則成為了一個封建婚姻的反抗者。《會真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為後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西廂記》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白衣秀才張珙,擁有高貴地位的宰相千金與書劍飄零的布衣書生一見鍾情,他們以清風明月為證,私定終身。但這卻讓崔鶯鶯的母親惱怒不已,這種門不當户不對的婚姻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長的權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為由,逼張生進京趕考,中的狀元才能成親。鶯鶯無奈只得在長亭送別張生,此時此刻,她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在心頭呢?讓我們來認識崔鶯鶯這位不同凡響的女子,走進她複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 板書:前身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再前身唐代元縝《鶯鶯傳》或《會真記》。

(二).聽課文朗讀,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幾個詞語的讀音

玉驄cōng 迍zhūn迍 金釧cuàn 靨yè兒 揾wèn 掙zhèng揣chuài 諗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 羅幃wéi 青鸞luán

2.整體把握

這折戲可以分為四個場面: 送別途中:【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 長亭餞別:【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樓】【幺篇】【滿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臨別叮囑:【四邊靜】【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別目送:【一煞】【收尾】

三、設疑討論

學生朗讀1-3、4-11、12-17、18-19支曲詞,教師在每次朗讀後介紹劇情,其他同學邊聽邊勾畫出表達鶯鶯情感的重要詞語。

明確:

劇情一:暮秋時節,一輛輕車駛向長亭,車上坐的正是相國千金崔鶯鶯,面對滿眼的秋色,想着即將遠去的夫君,她不禁悲從中來。

劇情二:車到長亭,她有多少的話要對張生説,可有母親和普濟寺的長老在場,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裏,視線卻一直被張生所牽。

劇情三:母親先行離開了,鶯鶯終於有了可以單獨和張生在一起的短暫時間,她可以一吐衷腸了。

劇情四:十里相送終有一別,望着張生漸漸遠去的身影,鶯鶯心中的愁苦有誰能知呢?

四、典題拓展:

整體把握崔鶯鶯的內心情感

我們讀到的曲詞是崔鶯鶯在長亭送別張生時的內心獨白,是她內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樣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語概括。

纏綿不捨 痛快憂愁 擔憂牽掛 鬱悶怨恨

五、鞏固訓練:

1、看影片《長亭送別》片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結合課文和《成才之路》瞭解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元雜劇的有關知識,結合課文理解作者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詞的優美,評價崔鶯鶯的愛情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複習回顧昨天我們學習了元代雜劇家王實甫的《西廂記》片斷“長亭送別”。

二、重點講習:

雜劇,是元代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俗話説漢駢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説。下面介紹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1、元雜劇四大悲劇: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元雜劇的結構:一般是一本四折(“折”類似“幕”,限用同一種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長亭送別》五本二十一折)。

4. 劇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異之處的人,如張飛、李逵等。) 醜(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劇本的構成:唱(演唱)、科(動作或表情)、白(説白)。

三、設疑討論:

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寫法。

1、昨天我們説到“長亭送別”這折戲主要通過描述張生和崔鶯鶯長亭送別的事情,刻畫了主人公崔鶯鶯纏綿不捨、痛快憂愁、擔憂牽掛、鬱悶怨恨的內心思想。那麼,哪些段落最能表達出這樣的情感?這些情感是從哪些曲詞中概括出來的?

明確:

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兒、一煞、收尾等。

2、借景抒情是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最重要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在同學們找出來的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採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滾繡球、一煞等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請一個同學朗讀“端正好”,其他同學思考作者怎樣借景抒情的?

明確:

“端正好”鑑賞點

緊 西風緊,秋風裏鶯鶯的心也被張生的離去緊緊地揪着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樣紅,鶯鶯也在離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樣不能自持 染 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淚 一路離別淚,一路離別情。

這段話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蘇幕遮”,描寫了一幅深秋、曠遠又淒涼的秋景,通過這個秋景,我們感受到了鶯鶯心中那無以言表卻又無處不流露的愁苦。

3、朗讀“滾繡球”,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並體會主人公的情感。

明確:

垂柳長條,疏林斜暉,迍迍行的馬,快快隨的車。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楊柳”在古詩文中是惜別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大家知道離情難捨,寸陰可貴,作者無端埋怨疏林掛不住殘陽,分明是在寫情,此時的崔鶯鶯多麼希望能夠留住殘陽,留住張生! 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隨是景,而實際抒發的卻是不肯放棄的惜別深情。 在這裏,鶯鶯眼中的楓林紅葉,垂柳長條,加上前面的碧雲、黃花、西風、歸雁、車兒、馬兒,都戴上了傳情寄恨的標記,成了抒發情感的載體。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齊聲朗讀一邊。

賞析:

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和《端正好》當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圍更加蕭瑟、淒冷。 在這樣的背景下,鶯鶯悵然痴立,極目遠送,發出“夕陽古道無人語”的感歎,這種感歎應與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一樣,是在感歎張生離去,欲語無人,是“除卻天邊月,無人知”的孤獨與寂寞。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種手法叫以實寫虛。這種手法,我國古代詩人最善長,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則把離愁寫成刀剪之物,更為生動。詩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形象地表現鶯鶯離愁之重。 板書:寫景抒情

四、典題拓展:

戀戀不捨、痛苦擔心是夫妻分別是的人之常情,鶯鶯在送別張生時還有一種特別的心情是一般情侶分別時不一定有的,是什麼之情呢?一起品讀“朝天子”。

1.在這裏,崔鶯鶯還表露了這樣的情感?

怨恨

2.怨恨什麼?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3.在鶯鶯眼裏中狀元得功名與她的愛情相比是虛名微利,重要的是兩情相悦,長相廝守,她這種對愛情的認識在課文中表現了多次,請分別找出表現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思想的句子

【幺篇】:“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朝天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折鴛鴦在兩下里。” 科白:“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4、對她的觀點你是否贊同呢? (作長遠打算,中狀元后在廝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嗎?) (假如他一去不復返呢?他們的愛情就是悲劇,造成這種悲劇結局的禍首是誰?)

五、要點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長亭送別》這一折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天然渾成,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也許這是《西廂記》傳誦千古的一個原因。 另外我們也剖析了主人公崔鶯鶯的形象,她鄙視功名利祿,鄙視等級觀念,反對門當户對的婚姻觀念,反判封建的倫理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正是有這樣獨特的藝術形象,才使得《西廂記》歷久彌新,為大家所喜愛。 詩人郭沫若曾經説過:文藝母親的女孩兒裏,要以《西廂》最完美,最絕世了。《西廂》是超時空的藝術品,有永恆而且普遍的生命。

六、鞏固訓練:

課後賞析《長亭送別》的曲詞美。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瞭解雜劇的曲調,賞析《長亭送別》的曲詞美。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1.昨天我們學習了一隻元雜劇,題目和作者分別是?

《西廂記》之《長亭送別》,作者王實甫。

2.元曲四大家是? …… 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雜劇的角色分別叫? …… 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異之處的人,如張飛、李逵等。) 醜(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4.補充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為主,由於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為曲學的難點。那麼什麼是“宮調”呢?宮調是音響的高低組成的調式。《長亭送別》用正宮,是惆悵的、悲壯的,它正好與崔鶯鶯當時的心情相配。雜劇每折都有一個宮調,每個宮調由許多曲牌構成,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壓韻,講究對仗。

二.重點講習 設疑討論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説“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敍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而《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這節課我們大家一起來賞析。

1.首先,曲詞熔鍊了很多古典詩詞,請同學們找找。

明確:

(1)化用范仲淹的詞: 《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淒冷氛圍。

(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3)“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中“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誇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4)“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

(5)“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極言愁多。

2.其次,善於運用民間口語,並加工為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

例如[叨叨令]這一支曲的詞彙、語句都具是民間口語,但通過加襯字“兒”;通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通過設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迴環反覆,產生一唱三歎,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

三、典題拓展

全折巧用修辭。比喻、誇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覆、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誇張,並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明確:

(1)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2) 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誇張)表現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 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華嶽低。 (誇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 (誇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誇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

四、要點總結:

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於文采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一。

五、鞏固訓練

請以《長亭路》為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

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

王實甫

場景 鶯鶯情感變化

赴亭惜別(送別途中) 愁苦、怨恨

長亭餞別 依戀、無奈

殘照離別(臨別叮囑) 擔心、害怕

離別愁思(目送行人) 眷戀、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