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長亭送別(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35W

張連生

長亭送別[一]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進一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瞭解本課曲詞富於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能力目標

1.把握劇情,鑑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鑑賞劇作富於文采的語言。

(三)德育目標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學習重點

把握、鑑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鑑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學習難點

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鑑賞的訓練。

學習方法

鑑賞、討論、辨析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這在元雜劇中是頗為少見的。全劇劇情,可參看課本題解)也是全劇最為膾灸人口聽精彩片斷之一。隨着劇情的發展,鶯鶯終於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但接下來便是老夫人逼張生趕考,並説考不取功名便“休來見我”,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於文采的特點。

(二)導入:

《西廂記》是膾炙人口的藝術傑作,同學們是從什麼時候起知道這部作品的?讀過那些與《西廂記》有關的書,是否觀賞過相關的影視戲曲作品?

(三)疏理劇情:經過的時間線索。度依據送,把課文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叨叨令”結束}:赴長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邊靜”之前}:長亭別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臨別叮嚀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劇終}:長亭別後)

[四]賞讀曲詞《端正好》

提問:這支曲子在修辭上有什麼特點?是怎樣渲染出劇中主人公的離愁別恨的?

曲子句子式既整飭又參差錯落,前3個三字句構成對偶、排比。後又各有一個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點明送別的季節,以景襯情。後二句用設問手法,説是“離人淚”“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極度有分量。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五]賞讀《滾繡球》和《叨叨令》

提問:這兩支曲子主要寫什麼?有人説,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這樣的曲詞,才可以稱為“絕紗好辭”,《滾繡球》與《叨叨令》便相形見絀,你的看法怎樣?

《滾繡球》仍是鶯鶯的內心獨白,借去長亭途中的景物,從正面刻畫鶯鶯與張生難以離舍的複雜內心世界。《叨叨令》由紅娘的問話引發,敍説動身前無心打扮的原因,沒想今後孤悽的生活情景。關於曲詞的評價。《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詩宋詞精美語句固然堪稱“絕妙好辭”,而《滾繡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這兩支曲子使用對偶、排比、誇張等修辭手法,寫得也很生動真切,同時,又更多地融口語入曲,語言通俗,才能使演員宜於演唱,聽眾容易接受,雅俗共賞。《叨叨令》多用疊詞、襯字,更能體現口語化的音韻美。有時委婉含蓄,有時盡情傾瀉,兩種曲子風格各異而能統一,正是王實甫才具超羣之處,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六]總結

本課時我們只重點賞讀了五支曲子,對課文華美曲雅、富於文采的語言已多有領會。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境的聖手,他描繪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傑出的語言大師,曲詞豔麗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矯揉造作。

[七]課後作業

誦讀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體會其中反映出的鶯鶯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性格。

長亭送別[二]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進一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瞭解本課曲詞富於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能力目標

1.把握劇情,鑑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鑑賞劇作富於文采的語言。

(三)德育目標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學習重點

把握、鑑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鑑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學習難點

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鑑賞的訓練。

學習方法

鑑賞、討論、辨析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二]課堂討論。

問題討論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並未脱離長亭送別的具體情境,也仍舊體現了情景交融的特點。哪些曲詞體現了這一特點?

在敍事抒情中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蓑草萋迷”,把整個離宴用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與離情統一。又如《四煞》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華嶽低”,黃河與西嶽華山,也被用來作離愁別恨的陪襯。還有《四邊靜》的“兩意俳徊,落日山橫翠”,把席殘人散,兩人相別的人物活動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氣象闊大,使人如在畫裏,歷歷在目。

問題討論二:鶯鶯是重愛情輕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詞中體現了這一點?

在鶯鶯心目中,金榜題名,並不是愛情的前提與基礎。如在《朝天子》中,她稱上朝應考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在《二煞》中説“你休憂文齊福不齊”“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在《幺篇》中説“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之及第”。這些言語,與老夫人汲汲於功名的態度形式鮮明對比,是鶯鶯叛逆性格的體現。

問題討論三:雖然張生一再表白自己不會再在異鄉拈花惹草,但鶯鶯卻總擔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試探、叮嚀,鶯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婦女地位低下,始亂終棄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實際上,作為《西廂記》故事雛形的《會真記》(唐元稹作)和《鶯鶯歌》(唐李紳作),都將張生描寫為始亂終棄的薄情文人。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她對愛情的執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是單純的兒女情長。

問題討論四:課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細節生動,描摹逼真處甚多,試舉你最喜歡的曲子作説明。

(此題無統一答案,可由學生自由發揮。如《滿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細節描寫,《耍孩兒》、《四煞》的誇張對比等,都很突出。)

[三]總結、擴展

《西廂記》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語言,稱它能代表元雜劇的最高成就,絕非過譽之詞。而且,不僅《紅樓夢》的中寶、黛愛讀《西廂記》,今天讀它也還有現實意義。當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為《西廂記》寫下他感悟人類情愛的長篇散文《飄逝的絕唱》。

[四] 課後作業

1.選擇最喜歡的一支或幾支曲子,背誦出來,並把它寫成現代詩。

2.課後閲讀《西廂記》全劇劇本。

3.閲讀李存葆《飄逝的絕唱》,寫一則隨筆

長亭送別[三]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進一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瞭解本課曲詞富於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能力目標

1.把握劇情,鑑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鑑賞劇作富於文采的語言。

(三)德育目標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學習重點

把握、鑑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鑑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學習難點

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鑑賞的訓練。

學習方法

鑑賞、討論、辨析

學習過程

[一]討論:

李存葆在《飄逝的絕唱》中説,當代世界,“暴力對美色的霸搶遠未結束,權力對美色的侵吞仍顯貪婪”;以金錢為媒,“用鈔票鋪設婚牀”的現象更為多見。你思考過這些問題嗎?作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輕人,你認為什麼樣的愛情觀才是正確的?

[二]課堂練習

以“長亭路”為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

示例:

暮秋時節一天,碧藍的天空飄着幾朵白雲,地上到處是零落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百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於地。一輛油壁香車從普救寺駛出,穿過疏林,駛向十里長亭。車上坐着相府千金崔鶯鶯和侍女紅娘。傍晚清冷的陽光斜照在鶯鶯掛滿淚痕的臉上,哀怨中透着幾分嬌媚。輕車左前側,張生騎在馬上,不緊不慢行着。秋風掀開車廂幕簾一角,紅娘順眼望去,恰見張生向車廂投過深情一瞥,面容悽慘雙目噙淚。

一間破敗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腳路旁。車馬聲驚動亭上棲鴉“噗噗”飛起。鶯鶯被紅娘攙下車來,目睹此景,倒吸一口涼氣。此處就是分手之地麼?“開席吧!”老夫人冰冷的聲音告訴鶯鶯:這是無法拒絕的現實。張生和鶯鶯對視一眼,縱有萬語千言要講,卻又無從説起。看着南飛的大雁,鶯鶯在心裏對張生説,託付深情的大雁,傳來平安的消息吧。

[三] 對戲曲語言的深入品味

1.《長亭送別》中,鶯鶯的反封建意識具體表現在哪些曲詞中?

①對拆散鴛鴦的不滿。鶯鶯“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

②對功名富貴的蔑視。鶯鶯勸張生休憂“文齊福不齊”,休提“金榜無名誓不歸”,認為“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功名富貴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2.《長亭送別》曲詞以詞采典雅見長。試以[端正好]為例,説明這一語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稱“情景交融”的元曲絕唱。其妙處,一在意象的組合,典雅華美;一在情感的抒發,委婉含蓄;一在動詞的運用,恰到好處:一個“染”字,不但寫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變化,而且令這種變化帶上了劇中人強烈的哀怨情緒。

朱權《太和正音譜》稱:“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敍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是為定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