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模板集合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關説課稿模板集合八篇

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家》這篇課文是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這個單 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具有綿厚的思想內涵和比較完善的表現 形式。 本文則是對於家的哲學思考,作為第一篇哲理想散文,其地位 和意義很重大,對後面的課文有其指導意義,學好了這篇課文 才能舉一反三的學好下面幾篇散文。

學情分析: 初三階段的學生的認知、 理解、 分析能力都已經有了一定水平, 通過初一、初二學段的積累,已經可以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 自己獨特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 方式, 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教法和學法分析: 通過朗讀法、質疑討論法、問題導讀法,讓同學們通過自由朗 讀走進文本,體會作者對家的感悟;讓同學們在不斷的設疑解疑過程中,理解作者對家的三個比喻及其觀點;老師適時地參 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較難部分進行分 析,師生共同解決本文難點,初步瞭解哲理散文的特點,並讓 學生談對“家”的感悟。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提出了三個“維度”的教育理念,“知識·能力”的培 養應當在學生把握文本的 “過程”教給學生以“方法”,借 以達到培養其“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此,我從三個“維度”出發確立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師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理解文本內容的基 礎上,鍛鍊學生的想象思維和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師生通過問題導讀的方式,討論、分析並理解作者筆下“家” 的真正內涵,理解文章主旨,進而突破本文教學重點。 ?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培養學生愛家、愛親人的情感,珍惜親情,珍惜家庭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三個比喻句的真正內涵及彼此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初步瞭解哲理散文的特點,並讓學生談對“家”的感悟。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 )課文導入:以《吉祥三寶》歌曲導入,在輕鬆歡快的歌曲聲中, 我們再次走入周國平的《家》,一起去感悟家的魅力。 (設計意圖: 優美歡快的音樂, 尤其是這快樂和諧的 “一家人” 演唱, 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 然後讓學生在這種好的氛圍下進入新課的 學習。)

(2)知識回顧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縱觀全文作者是如何詮釋家的? (設計意圖:孔子説“温故而知新” ,讓學生們在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的同時, 又很自然的過渡到對這節課我們的教學重點上, 分析着三個 比喻句的內涵和聯繫。 )

(3)配樂朗讀引言並思考。 1、 文章的引子有什麼特點?又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縱觀全篇,是由引子和三個小節組成,每小節的標題均 以判斷句表述, 直接闡述了作者的認識和思考。 三個小節從標題上看 是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順序是遞進關係。這種關係的前提,則是 建立在課文開篇“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它確實是的” ,這是 作者有關家的思考的前提, 也是話題提出的引子。 只有把這個問題解 決了才能更好的解決由它引出的那三個比喻句的問題。 )

(4)討論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 文章第一部分 作者是如何將家與船聯繫起來的?這個比喻的具體 含義是什麼? (設計意圖: 要學生直接回答比喻句的深刻內涵有些生硬也有一定難 度, 所以先讓學生談談家和船之間的聯繫: 由漁民們以船為家在水上 漂泊想到在人生長河裏,家是承載“我們”渡河的小船。然後師生共 同歸納確實是這樣,家是生活的船,有親有愛有温暖。 )

2、 表達方式看,這部分有何特色呢? (學生朗讀精彩語句)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或認為精彩的語句來朗讀,重視 他們自己的審美體驗,在此基礎上共同分析出在此節,作者關於“家是 一隻船”的結論絕非生硬的提出的,而是建立在自己的感受、感覺基礎 上的。作者是先敍後議再抒情,引領着我們一步步從感覺到思考的。這 種表達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問題導讀分析課文第二部分(在家呆久了,我們會感到家的 幸福會變得平淡乏味,會產生離開它的衝動,於是我們背起行囊,離家 遠航。到那時,離

家在外漂泊的我們對家又會有怎樣的感情?) 1、 你有沒有離家在外的經歷,那時的你對家有怎樣的感情?你是 否能和作者產生共鳴? (設計意圖: 情感上的薰陶同樣很重要, 讓學生暢所欲言的談自己對 家的感情, 這個問題的設計面向全體同學, 既可以調動起所有同學的 積極性,又可以很自然地靠近文本,靠近作者,與他產生情感上的共 鳴,讓學生們體會到家的美好並熱愛它。 )

2、那麼我們再來看文章第二部分作者是如何將家與港灣聯繫起 來的?這個比喻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設計意圖: 同第一部分的第一題是一樣的, 此段説明家是我們休息、 放鬆的樂園、充電加水的港灣。對於航行在人生的河道上的船而言, 港灣是不可缺少的。家就是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避風浪的港灣。 )

3、 第二部分的表達方式和第一部分的表達方式又有怎樣的不 同? (老師範讀課文中“如果沒有一片港灣??人間樂曲。 學生齊讀“傍晚?..回家的人們。 ” ) (設計意圖:老師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通過老師的朗讀,也可 與學生交流談老師的感悟, 最後解決問題: 作者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 作者援引尼采的話把對家的思考引向深入, 從議論回到眼前的生活場 景描繪,處境生情,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

4共同賞析最後一部分(倦鳥思巢,落葉歸根,身在異鄉的遊子, 無論我們漂泊多遠, 家都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是我們永遠的歸宿, 永遠的岸。 ) 1、為什麼説家是我們永遠的岸?“岸”的具體含

義是什麼? 2、這一部分的表達方式又是什麼? (設計意圖:繼續延承前兩個部分所提的問題,學生繼續討論質疑, 最後師生才能共同歸納出:作者在前兩節思考的基礎上,用“永遠” 一詞把家的本質特徵給以鮮明的定位——家是永遠的岸。 列舉事例來 解釋, 説明一個人不論他經歷了什麼, 艱難困苦也好, 飛黃騰達也罷, 最後的歸宿,還是自己的家。同樣運用了記敍、議論兼抒情多種表達 方式。 3、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灣、岸。請説 説這幾種比喻間的內在聯繫? (設計意圖: 這是這節課所有問題的昇華部分, 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 在進行創作時都是經過精心安排,不時隨意而寫,這也正是散文“形 散神不散” 特徵的體現, 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 是把家比作船、 港灣、 岸的前提,是後幾個比喻的基礎。同樣“家是一隻船”這個比喻是後 兩個比喻的基點。 “家是温暖的港灣”是第一個比喻的深入,又是下 一個比喻的出發點。 “家是永遠的岸”是三個比喻所傳達的思想的極 致和完成。 )

(7)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師生共同經歷一次心靈旅程,在作者周國平筆下, 家是一隻船,家是温馨的港灣,家是永遠的岸。我們感受到家的温馨 與幸福同時體味了哲理散文的特點。

(8)拓展延伸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家是什麼?不同作家筆下有 不同的“家” ,那麼,你心目中的家呢?請你用飽含感情的語言講述

説課稿 篇2

一、分析教材,領悟意圖

本節課“小明的一天”,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小明一天的活動:早上6時起牀→7時半上學→8時上課→12時吃午飯→下午4時踢球→晚上8時半睡覺。這一內容在設計上有3個特點:第一,提供了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第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三,適時地滲透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如按時起牀、早睡早起等。本內容的選取既關注了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又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對於他們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分析學生,把握起點

本班學生33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參差不齊。上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個調查:發現個別孩子己認識了整時與半點,還了解了一些關於鐘面的其他知識;而大部分孩子相對而言就知之甚少,對鐘錶的認識甚至可以説是“0”。因此,如果將本節的知識交給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必須要先把學生按已有經驗的多少來搭配成若干異質小組,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明確目標,突出重點

(一)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半點。

2.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

(二)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鐘錶,會認讀整時、半時。

難點:正確認讀整時、半時。

四、因材施教,扶放結合

1.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於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時要基於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情境圖,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使數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昇華。

2.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為,有利於師生情感的互動。本節課通過“小明的一天”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體現兒童已有的生活經歷,為學生探索知識提供一個廣闊的平台。

3.加強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就應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本節教學有多處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羣體的力量,溝通各小組所發現的內容,在這些過程中去培養學生合作的習慣:怎樣傾聽別人的意見,怎樣與別人交流,如何正確評價別人的見解等等。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為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中,有比較規範的説明文,也有帶有一定説明性的小品。這樣編排,既方便進行比較教學,又能使本單元不至於單調、枯燥。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説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説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説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説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僅在本單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冊書的重點篇目。

二、説學情

對於説明文體的學習,八年級的學生在本單元前兩課才剛剛開始接觸,還沒有接觸到全部的説明方法、説明順序以及事理説明文或事物説明文等分類,但對説明文體閲讀應掌握的重點內容應該有所知,如:明確説明對象;所説明的事物有什麼特點;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説明順序;説明語言有什麼特點等等。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於説明文本身文體特點可能帶來的枯燥感。同時,他們的年齡段心理特點為感性認識多於理性認識,邏輯思維能力尚有待發展。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對説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瞭解,理解本文説明對象的特徵,總説和分説的結構及説明語言的多樣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培養説明文閲讀能力,初步學寫説明文。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領略中國園林的建築美,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激發對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本文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説明文,因此領會作者的整體構思和語言特色是本課的學習重點。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課文説明順序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因為初一學生來説,“邏輯”還是一個新名詞,如何突破這些重點和難點呢?

在教學中,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多給學生看蘇州園林的照片,甚至觀看有關蘇州園林的電視專題片等,與課文相配合,方便學生理解,同時教給學生理清説明順序的方法和欣賞蘇州園林圖畫美的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覺得應該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本着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1.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情境教學法:本文的説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

3.小組合作交流法:在問答法中結合採用討論法。其優勢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民主氣氛更濃。同時在學法上,本節課主要教給學生閲讀説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讀法。

六、説教學程序

本課課時計劃為兩課時,這裏主要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本課時主要目的是明確説明對象特徵,理解文章總分結構。

(一)激趣導入,新課教學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家陳從國曾説,“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天下”足見蘇州園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多媒體放映圖片)有一位從小在蘇州長大的著名作家,他以一雙欣賞美的慧眼,以對故鄉的絲絲眷情,寫下了一篇質樸又典雅的文字,引領我們去探訪蘇州園林之美。這就是葉聖陶的《蘇州園林》。

設計依據: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二)整體感知,把握説明對象特徵

1.作者介紹

2.檢查字詞預習

3.設疑引導速讀課文,我讓學生讀後考:為蘇州人的葉聖陶認為蘇州園林具體一種什麼樣的美?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為一個詞。

4.學生速讀全文,教師佐以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着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

5.提問並引導明確:蘇州園林的總特徵是“務必使瀏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並概括為“圖畫美”

設計依據與目的:本環節主要是以問答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用一個提綱挈領式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説明對象的總特徵。並在過程中給予學生“掃視法”這一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讀課文,交流探究美與思路

1.提問式引導過渡,我設置瞭如下問題

①為實現“圖畫美”設計者和匠師們是從哪幾個方面考慮的?

(亭台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

②他們的願望達到了嗎?

(“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

③文中哪句話是為此證明?

(“瀏覽者來到園裏,沒有一個不心裏想着口頭想着“如在畫圖中”的”)

④你讀了作者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感受嗎?

設計依據與目的:這四個問題緊跟第(二)環節,環環相扣,步步引導,答案都在第二自然段,學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緊跟着教師的引導進入本環節。

2.自讀課文3-9段,劃出能具體表現圖畫美的句子,在小組中交流互讀。

3.多媒體出示圖片,讓學生用剛才從文中找到的句子裏所表現的“美”去鑑賞圖片,説説“美在……”

4.歸納學生所説,逐步補充板書

設計依據與目的:充分展示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魅力,並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髮現美,領略美,並學着鑑賞美,以圖片和文字互相配合補充,深刻地領會蘇州園林“圖畫美”特徵,同時在讓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訓練。

5.對照板書,思考回答

⑤3-9段與第2自然段是什麼關係

(2段是總説,3-9段是分説,他們之間是總分關係)

6.小結本文結構:總-分-總

設計依據與目的:對照板書,學生對文章結構的認識一目瞭然。

(四)小結拓展,引申練習

1.小結:蘇州園林無論是整體,還是它的每一個局部,從主要設計到次要的細節都處處都注意到了圖畫美,作者反反覆覆用圖畫作比,目的在於始終強調蘇州園林總的特徵。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説明文始終要注意緊緊抓住被説明事物的特徵。

2.拓展練習

多媒體出示本校多角度照片,讓學生説説,如果寫一篇關於我們的校園的説明文,你會抓住它的什麼特點,用什麼説明順序去寫。

3.作業:完成寫作提綱,結合下節課説明方法等知識的學習後完成寫作。

設計依據與目的:繼續運用情境教學法,並聯系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運用中加深所學知識的印象。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集中體現本課説明對象的特徵,並充分展示文章結構特點和説明的順序,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直觀的認識,深刻的印象。

説課稿 篇4

首先,我對本教材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數列》是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的第一章數列的第2節的課時,本教材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創新,對於促進高中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等差數列這一節在數列這一章中起着奠基作用,是高中生學好數列這一部分內容所必不可少的重點所在。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機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現今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其中:

認知目標:通過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使學生能夠應用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否為等差數列,並確定等差數列的公差。

能力目標:1.探索並掌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使學生能夠應用其公式解決等差數列的問題;

2.體會等差數列與一次函數的關係,使學生能夠應用一次函數的性質解決等差數列問題;

3.掌握等差中項的定義和等差數列項的性質,使學生能夠應用等差中項的定義和等差數列項的性質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能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發現數列的等差關係,並能用有關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一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主要內容及其重點、難點

1.教學主要內容: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和等差數列的函數性質;

2.教學重點: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

3.教學難點: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發現數列的等差關係,並能靈活運用這些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主要內容及其重點、難點的解決方法

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對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以知識教授為主,多媒體教授為輔,達到化抽象為具體的課堂教學效果,對於教學難點問題,主要採取討論式教學方法,首先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再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

為了講清楚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説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考慮到高中生的現狀,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教學活動,同時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通過師生互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也同時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境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思維以及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方法:

1.思考評價法

2.分析歸納法

3.自主探究法

4.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既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又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

2.講授新課: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根據具體情況,適時選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以及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3.課堂小結,強化知識: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等差數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5.佈置作業。

説課稿 篇5

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8冊第135~136頁,三角形的特徵,三角形的分類,練習三十一的第1~3題。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徵,從角的不同去把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教材從學生説出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引出學習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通過實驗發現三角形的穩定性。説説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運用,再從三角形的角去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試製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能夠運用特徵辨別三角形,瞭解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運用,學會從角的不同去把三角形分類。

2、結合三角形特徵的研究,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在三角形的分類研究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較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3、結合知識的運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本課的重點是運用知識,通過觀察討論發現從三角形的角的不同對三角形進行分類。三角形的特徵,並能運用特徵辨別三角形。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活動:

1、找三角形:教師給學生一個裝有長方形、正方形、四邊形、五角星、六邊形的信封,讓學生在信封中找出三角形。通過這一找三角形,讓學生在腦中再現三角形的表象。學生不能找出三角形,教師請學生折出一個三角形,再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交流説説。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藉助多媒體課件,在三角形實物中突出三角形。為三角形特徵的探索作好思想準備。初步感知三角形與其他多邊形的聯繫。

 2、觀察、討論學習三角形的特徵。讓學生觀察媒體出示的三角形,想一想什麼是三角形?獨立思考後和小組內討論説説,教師結合學生的口答,板書畫<圖形>,不成功的圖形、三角形。讓學生逐步歸納出三角形的概念。然後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個三角形,學習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教師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個圖形是三角形。再用三根小棒圍一個三角形。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在交流與驗證中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並能根據三角形的特徵畫、圍出三角形。讓學生用三根不同長度的小棒擺三角形,讓學生初步感知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關係。運用三角形的特徵判斷什麼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3、實驗、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談話出示木條做的三角形和四邊形,讓學生猜猜哪個圖形堅固,然後請兩個同學拉拉試一試,讓學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運用媒體出示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再借助媒體錄象,學校中有一些椅子壞了,請你修理一下,你準備怎樣做?通過這一生活情境體驗,讓學生在實驗、交流討論中瞭解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在生活中的運用。

4、知識運用:(1)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教師藉助媒體出示一組圖形,先和同桌説説再交流,説説原因。(2)判斷下列三角形按角分類屬於哪一類三角形。教師藉助媒體出示圖形,讓學生獨立思考後口答交流説説為什麼?(3)教師藉助媒體創設情境:用一張紙遮住了三角形的一個角,只露出其中的一個角,首先是直角,讓學生判斷被遮住的是什麼三角形?其次是鈍角,最後是鋭角,組織學生進行判斷,讓學生判斷有依據。(修桌椅)

在本節課中,教師藉助媒體,把生活中的物體的圖形和三角形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從生活中引入三角形。在課堂中通過觀察交流、動手操作學習三角形的特徵和分類,然後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到知識,觀察比較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空間思維得到發展!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我和動物交朋友》。

一、依據課標説理念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品德課程的課堂教學應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於活動中。基於上述理念,我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提升情感認識,寓教育於活動中,是我設計這節課的指導思想。

二、 依綱據本悟教材

《我和動物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第四冊第二單元《讓家園更美好》中的第四個主題。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動物的可愛,激發學生喜歡動物的情感,培養學生與動物交朋友。並回歸生活,瞭解動物為人類服務,給人類帶來快樂和方便,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夥伴,要學會和動物和諧相處。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動物説起,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強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依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 結合本課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

(2)充分感受動物的可愛,激發學生喜歡動物的情感,願意和動物交朋友

(3)學習與動物相處的方法,懂得善待小動物。知道戲弄、瘧待動物的行為是錯誤的。

教學重點:

讓兒童瞭解更多動物,獲得一些關於動物的知識。

教學難點:

將對動物的保護和關心內化為兒童美德。

三、靈活運用説教法

為體現生活性的課堂教學,我以情為線索,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用真實的小動物與學生交流,結合學生實際,創設活動的情境,充分發揮兒童的各種感官,動腦、動手,積極思考,逐漸完成主題目標。

四、培養能力説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及重視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於以上觀點,在本課教學中,我着重體現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1、表演展示的機會

品德課程的課堂教學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中。因此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等活動進行學習,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生成必要的品行修養。

2、給學生説的機會

結合具體真實的小動物和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交流、表達真情實感。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説的能力。

五、優化程序——説教學流程

俗話説拳打套路,教有思路,下面我就談談我的教學思路吧!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本着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組織學生活動的形式設計了以下5個環節:

活動一:創設氛圍,激情導入

活動二:初步交流,瞭解動物

活動三:親密接觸,喜歡動物

活動四:聯繫生活,善待動物

活動五:領養動物,深化情感

活動一:創設氛圍,激情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學一開始,我設計了“聽一聽”、“演一演”兩個遊戲。

首先,我利用課件播放孩子們熟悉的動物 的叫聲,讓孩子們猜猜他們分別是誰?喚起學生對自己熟知的小動物的記憶。

在此基礎上,再請學生上台模仿小動物的動作或神態,讓其他的學生猜猜。再次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之後,藉助大屏幕播放動物的精彩畫面去感染學生,把學生從課堂帶入到生動的大自然當中去,真切地去感受動物的可愛,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進而願意與動物交朋友,從而自然導入課題《我和動物交朋友》。

活動二:初步交流,瞭解動物

玩是兒童的天性,每個孩子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愛的動物“明星”,因此,我從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入手,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玩中學,學中樂!

本環節我首先引導學生小組內交流課前蒐集的自己最喜歡動物的圖片、玩具和資料。説説為什麼喜歡它?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後,我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心目中的動物明星。表達方式很多,可以是畫畫,唱歌,也可以是捏橡皮泥、模仿扮演等。通過此遊戲活動,發展學生個性的創意與表現,學生熱情高漲,使課堂氣氛進一步升温,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於是 ,我順勢展開第三個環節的教學。

活動三:親密接觸,喜歡動物

《品德與生活》課程要求教學要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由於受生活空間的制約,孩子們接觸動物的機會比較少。因此本環節我讓真實的小鴿子走進我們的課堂,讓學生有機會與動物零距離接觸。在這項活動中,我讓學生和小鴿子説説話、輪流摸摸它、餵它吃食物、給它取名字、從而讓學生在如生活般的活動中學會了如何與動物交朋友,這也正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生活性的特徵,實現教材內容的擴展,讓教材裏的生活情境和學生真實的生活共鳴。

在這一活動中,我特別強調和動物朋友親密接觸時應注意的安全事項,以便孩子們在生活中能與動物朋友和諧相處。

活動四:聯繫生活,善待動物

新課標倡導有效的課堂對話,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與教材內容進行互動。

首先我藉助課件播放《明明和小鳥的故事》,播放到明明因為喜歡把小鳥關進籠子時設疑提問:小鳥會和他交朋友嗎?你們想對明明説點什麼?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後再播放故事結果,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同時知道動物也有自己的家,喜歡它就要送它回家。

接着我又播放配樂配圖故事:《長頸鹿媽媽的訴説》引導學生交流聽過長頸鹿媽媽的訴説後,你覺得這樣對待動物好不好?你們又想對遊客説點什麼?

最後播放人類戲弄、瘧待動物的圖片,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並懂得和動物交朋友就要在生活中善待動物、保護動物。

本環節設計遵循從“學文明理”到“辨析導行”的認知規律。在學生的互動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將孩子對動物的保護和關心內化為兒童美德。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活動五:領養動物,深化情感

迴歸生活,體現生活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與動物和諧相處,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1、全班學生集體領養一頭小烏龜,利用課餘時間好好照顧小烏龜。

2、全班學生課後設計愛心廣告牌,呼籲更多的人都來關心、保護動物。

通過以上活動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的情感再次深化。

總之,這節課,我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以體驗活動為中心,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動心、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切地感受到與動物交朋友的樂趣。盡情地表達對動物的喜愛。願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動物的保護者,讓我們生存的世界更加美好。

説課稿 篇7

我説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教材27頁,課題是《平面圖形的拼組》,説課的內容分為六部分:一、説教材; 二、説目標; 三、説教法; 四、説學情學法; 五、説教學環節; 六、説板書設計。

一、 説教材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如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並啟發學生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一些關係,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幾何方面的內容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的設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平面圖形的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啟發學生感知平面圖形之間存在的關係,進行平面圖形的相互轉換,以及平面圖形的拼組則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 説目標

根據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初步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2、技能目標:學會動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能用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互換,對學生滲透事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三、 説教法

我設計了“爭上游”、“拼圖大賽”、“爭當百變小明星”等課堂活動,採取教師引導和學生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理解,歸納出重點,從而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四、 説學情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能力差,語言組織能力也相對較弱,再加上本節課活動性較大,容易出現課堂紀律渙散的現象,因此,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引導學生在興趣導入的基礎上,激發孩子們的競爭意識,比一比,爭一爭,既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又培養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歸納表達能力等。

五、 説教學環節

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談話激趣,導入新課;探索發現,學習新課;鞏固運用,實踐創新;運用技能,發展能力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利用課件演示:屏幕上出現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形,提問:“你認識它們嗎?誰能説説它們的名字?”簡要地複習學過的平面圖形。隨後老師扭轉話題:“老師今天要給大家變個魔術,小朋友們,你們可得睜大眼睛看清楚哦!”課件演示:這些平面圖形經過不同方式的拼組,變成了組合圖形輪船、火箭等。通過這個“變魔術”的小環節,引起學生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並由此點明課題:這個魔術的名字叫“平面圖形的拼組”。

第二環節:探索發現,學習新課

(1)教學例1 指導學生沿虛線摺紙,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去觀察、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並練習用自己的語言來敍述。

在折風車的練習中,通過課件出示折風車的四個步驟,讓學生依據圖示動手練習,並啟發學生去探索折風車的過程中紙的形狀發生了什麼變化,從而感知平面圖形可以相互轉化的特點。

(2)教學例2 這是一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練習,利用學具中的平面圖形來拼組各種圖案,拼圖過程中要啟發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怎麼拼就怎麼拼,老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肯定和鼓勵,並將有創意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從而激勵其他學生進行更多更好的創作。

第三環節:鞏固運用,實踐創新

利用課件出示綜合拼圖,告訴學生這是上屆小學生圖案設計大賽的獲獎作品,通過這幾幅作品激發起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慾望和靈感,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創作,以實現鞏固運用,實踐創新的目的。

第四環節:運用技能,發展能力

這一環節是利用學具中被拆散的大熊貓的卡片進行拼圖,使學生能進一步運用技能,發展能力。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重點的重現,按照教學程序展示教學要點,如: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折風車過程中平面圖形的變化,以及在拼圖過程中比較典型的作品,都要在板書中出現。

説課稿 篇8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指導思想

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與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指導思想,結合教材特點和初中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充分感受體育運動的快樂;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探討、互相合作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我來説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竹竿舞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舞蹈風格,舞步簡單大方,舞蹈形式能夠有效的增加學生藝術美感及身體協調性,竹竿舞音樂動感十足,充滿激情,能夠吸引學生的持久興趣。

三、學情分析

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天性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將學生的情況分析如下:初中學生,體育的運動技能雖然有差異,但學生總體身體素質都比較好,同學之間團結合作,學生求知慾強,學習積極性高,上進心強,平時活潑、好動。組織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很強,有比較強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善於學習,本課採用了講解、示範、遊戲、等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層層剖析,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分析以及學情的理解,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説出竹竿舞的節奏特點,能夠完成一段簡單的竹竿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跳躍性練習掌握蹲踞式跳遠,發展彈跳能力和身體的協調性、靈敏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自主學練和思考中體驗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快樂,培養良好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為了課堂教學能夠達到最優化,我將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基本竹竿舞的動作,能順利完成一段竹竿舞。

【難點】動作協調優美,具有美感。

六、教學方法

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教法為:糾正錯誤法、觀察評價法,學法為觀察法,分組練習法。

七、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開始部分

首先我會進行課堂常規,內容如下:體委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簡要介紹教學內容,在導入部分我會採用視頻導入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同學們,今天我們所學習的項目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而且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合作才能做好,大家想不想知道?我馬上揭曉謎底,我們大家一起看一段視頻,答案就在視頻之中,視頻播放完了,相信大家都有知道了對吧,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項目就是—竹竿舞。

(二)準備部分

為了降低肌肉粘滯性,防止運動中損傷,我將帶領學生進行以下熱身活動:

1、遊戲“螃蟹賽跑”

方法:兩人一組背對夾球,通過20米的賽道,先到達終點的為獲勝者,途中不允許用手扶球,掉球者必須在原地將球撿起繼續比賽。

2、配樂韻律操:伸展運動、下蹲運動、體側運動、體轉運動、腹背運動、全身運動、跳躍運動、整理運動,促進體温升高,提高機體興奮性與靈活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徒手操配上音樂,樂與律的結合,造成藝術的氛圍,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3、專項準備活動

方法:練習前確定起點和終點,四列橫隊依次進行跑跳步練習,老師統一指揮,強調在練習中注意動作的協調用力。

(三)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一堂課的關鍵環節,接下來我説説這部分的設計:

1、節奏感的培養。

(1)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原地擊掌;聽音樂、口令進行擊掌或比劃打竿動作;聽音樂並伴有跺腳和跳躍動作,從而為掌握打竿和跳竿節奏打下基礎。

(2)打竿練習:打竿者一般為8人,分兩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應的節奏,其他學生站在一旁跟着節奏擊掌或跳躍。

節奏訓練是竹竿舞的基礎,一定有具有一定的節奏感才能完成竹竿舞的練習,利用簡單的擊掌和聽節奏感較強的音樂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基礎。

2、下肢動作練習。

(1)在地面上畫若干相距50釐米的平行線,或者將每根竹竿相距50釐米平行擺在地上,根據口令、擊掌聲和節奏明快的音樂節奏等在平行線或平行竹竿之間進行各種跳躍,如:彈踢腿跳、後踢腿跳、分腿跳、單雙腿交換跳、單腳連跳等。

(2)將每根竹竿相距50釐米平行分開,在規定節奏下打原地不開合的竹竿,學生在不開合的竹竿中有節奏的進行以上各種跳躍練習,提高竿間感覺。

(3)教師示範並講解跳開合竿的時機把握:在閉合的兩竹竿即將分開的一剎那,腳跳進,並在其間跳相應的節拍,以下按同樣的方法繼續跳躍。切不可把腳跳進已分開的並即將閉合的兩竿間,否則腳將被兩竿“咬”住而終止。

(4)跳一組(兩根)慢節奏開合的竹竿,待熟練後,再逐漸加快節奏和竹竿組數(一般最多為四組8根)。教師可帶領學生一起跳,從而提高學生自信心和練習的積極性。

腳步動作時竹竿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竹竿舞的核心技術環節,所以在本次課中我花費較長的時間來完成對下肢動作的練習,同時用語言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且提倡大家積極的討論,儘快掌握動作技術動作。

3、增加上肢動作。

等跳躍嫻熟後,再結合上肢動作進行練習。

在完成了基礎動作後,逐漸的增加上肢動作,同時在這個環節要區別對待,分層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並積極鼓勵大家創新,打造出屬於自己風格。

4、練習

教師帶領基礎比較好的學生開始嘗試完整練習,並鼓勵大家積極的參與。

教師的參與可以有效的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同時起到引領的作用,學生的參與熱情會得到一定的提高,運動興趣也會相應的增加。

5、學生實踐

學生自由結組,嘗試完成一段竹竿舞的練習,其他的學生為他們打節奏,每組依次完成練習。

在歡快的音樂中,學生盡情享受運動帶給大家的快樂。

6、優生展示。

檢驗本次課的教學效果,也是大家相互交流的相互學習的一個過程。

(四)結束部分

本堂課的最後部分是結束部分,包含的內容有:

1、放鬆活動:隨音樂的拉伸練習

2、教師小結:梳理歸納課堂教學內容,對教學過程、情義與合作進行評價

3、回收整理器材

4、宣佈下課

5、師生再見

這樣的安排的目的是通過放鬆環節幫助學生恢復疲勞,為下節課做好身心準備。教師對學練情況進行鍼對性總結,給予學生鼓勵、肯定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併為學生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和要求。

八、預計負荷

本課的練習密度:35%~45%;平均心率:120~140次/分;學生表現良好,積極主動參與,達成我的教學目標。

九、場地器材

本課所採用的場地是:田徑場,器材有:錄音機1台、磁帶1盒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謝謝各位考官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