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幼兒中班科學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中班科學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中班科學説課稿

幼兒中班科學説課稿1

一、説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於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説,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並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後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為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佈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採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説一説,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裏我採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説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裏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裏我也分了兩小點:

1、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並在參觀完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幼兒帶着目的去參觀,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瞭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裏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通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徵,如請玩具不動的幼兒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幼兒示範安裝電池。

通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裏,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四)擴散經驗

在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麼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為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着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幼兒中班科學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而且《指南》也提到"我們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看誰能飛》這一活動是科學領域中的內容,本次活動主要是想讓孩子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學習讓物體飛起來的條件,在探索的階段也讓孩子內化事物的特徵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二、説現狀分析

中班幼兒在現階段已經能夠初步感知常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細等量的特徵。但是感知物體的特徵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還是處於一種十分懵懂的階段。

三、説活動目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目標:

1、初步探知讓物體飛起來的條件

2、對探究實驗有興趣,能大膽猜測、主動操作、積極表達。

四、説活動準備

《綱要》中指出,幼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夠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活動,為了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活動中,我做了如下準備:羽毛、紙、積木、石頭、氣球、棉花、塑料袋等玩具每組一份硬紙板、扇子等物品,幼兒人手一張表格。

五、説活動重難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xx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作為重點。由於幼兒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將這方面作為此次活動的難點。

六、説教法、學法教法:

遵循老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裏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本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幾種教法,使幼兒通過自主操作來尋找物體飛起來的條件。

學法: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中掌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指南》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科學探索的方法與過程,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操作法,體驗交流法。

七、説活動過程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兒為主題的原則,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始終處於積極的自主探索狀態,我的活動流程為:猜測活動,引起興趣--自主探索,獲得感性經驗--再次探索,記錄操作結果--交流結果,驗證總結--引導歸納,拓展延伸

1、猜測活動,引起興趣。

《指南》中提到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

首先,先對幼兒進行提問"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動物可以飛?""他們是怎麼飛起來的呢?""我們能不能讓我們身邊的物體也飛起來呢?"通過有意識的提問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同時也能夠吸收到別人的知識,從而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小朋友討論完以後,我又讓他們大膽地把自己的見解在集體中發表,並加以肯定和鼓勵。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通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xx,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2、自主探索,獲得直接經驗。

在上一個環節中,幼兒通過討論得到一系列的猜測,現在開始進行探索,這個環節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通過讓幼兒自己的動手操作可以更加清楚的瞭解物體飛起來的條件,這樣獲得的直接經驗比教師直接教授的知識會讓幼兒理解的更加深刻,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因為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我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感知和了解現象,完成重點目標。

3、交流結果,驗證總結。

這個環節中我會讓幼兒説説他是如何操作的,又發現了什麼呢?在這裏,我儘量為幼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盡情表達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4、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然後,教師再圍繞活動重點和活動方法進行最後的歸納和總結,最後,在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怎麼樣能夠讓物體飛得更久,這樣使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其目的是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

總之,在設計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自覺運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積極為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限度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xx,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八、説課程設計特點:

為幼兒創造豐富的材料、創設開放性的課程環境以及利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的方法是本次活動的亮點,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我遵循《綱要》中"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的要求,將科學與語言等領域的內容有機結合,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幼兒探索問題的興趣及方法。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幼兒中班科學説課稿3

一、説教材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二、説目標

1、通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

三、説重點

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

四、説難點

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3種規律。

五、説教法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六、説活動流程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嘗試自由排列。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説説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xx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

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幼兒中班科學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蔬菜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説出幾種來。蔬菜的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着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裏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營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通過觀察、討論、猜謎、製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蔬菜特性的同時,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

(1)通過認識蔬菜的外形特徵,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營養,養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重點: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

活動難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明確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在活動中我主要是通過觀看多媒體演示,在看一看、説一説、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為此,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三、説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學具準備:胡蘿蔔、番茄、白菜、土豆等實物若干、蔬菜圖片數量與幼兒相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説教法、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交互主體性,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利用"大頭兒子"這個幼兒喜歡的動畫形象,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幼兒探索的xx。

2、課件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讓幼兒對蔬菜的生長過程和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四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手中的蔬菜圖片找朋友,同時加入《找朋友》的音樂,讓幼兒邊唱邊找,共同體驗分類的快樂。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説一説、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蔬菜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個環節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對蔬菜進行分類,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進行分類。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利用了輕鬆、活潑的音樂《找朋友》,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導幼兒體驗蔬菜分類的快樂。

五、説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猜謎遊戲--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製作延伸

(一)設置情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情境創設)(課件演示法)

"興趣是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最喜歡的大頭兒子和蔬菜寶xx做客,引起幼兒興趣。

1、大頭兒子帶着一羣蔬菜寶xx做客了。(PPT)

2、幼兒觀看各種蔬菜圖片。(PPT)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蔬菜寶寶嗎?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長圖,知道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PPT)

以上我為幼兒創設了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蔬菜特徵的興趣,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機會。

(二)猜謎遊戲:逐一出示各種蔬菜寶寶,通過猜謎遊戲瞭解蔬菜能吃的部分不一樣。(PPT)

1、紅漆桶,地下埋,綠的葉子頂上栽,切開紅漆桶,清涼可口好小菜。(胡蘿蔔)説一説胡蘿蔔的樣子?(形狀、顏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師告訴小朋友胡蘿蔔還有"土人蔘"之説。因為胡蘿蔔中含有澱粉酶,能助消化,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吃胡蘿蔔可以補充維生素。

提問:我們吃的是它的哪一部分?(根)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可以吃它的根?

2、猜謎語:又紅又圓象蘋果,酸酸甜甜營養多,既能做菜吃,又能當水果。(西紅柿)誰能説一説西紅柿是什麼樣子的?(顏色、形狀、皮是怎樣的、還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們應該吃西紅柿的哪一部分?(果實)還有什麼蔬菜是吃它的果實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

3、看圖中是什麼蔬菜?(白菜)老師可以説説白菜的樣子。我們該吃它的哪一部分?(葉)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吃它的葉。(菠菜、青菜、捲心菜)

4、提問:這是什麼?(土豆也叫洋芋或馬鈴薯)。土豆發了芽時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圍的肉削乾淨,才可以吃。我們吃它的莖。

5、考考小朋友:小朋友們,平時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

(三)瞭解蔬菜的營養價值,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蔬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多吃蔬菜有助於身體健康,能使我們長得更高更快更聰明,因此,平時不能挑食。

(四)遊戲體驗:分類遊戲"找朋友"(PPT圖片,背景音樂)

每個幼兒手拿一張蔬菜圖片,讓幼兒根據蔬菜的特徵找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蔬菜娃娃是吃什麼部分的,然後聽音樂唱着歌去找朋友。

利用輕快的音樂,讓孩子們在找朋友的過程中能正確地對蔬菜進行歸類,更加深了對蔬菜的認識。

(五)品嚐交流:蔬菜沙拉

教師出示用番茄、黃瓜、胡蘿蔔做的蔬菜沙拉,請幼兒品嚐,交流"蔬菜沙拉"的製作方法。讓幼兒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逐步意識到多吃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

(六)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做蔬菜沙拉,鞏固對蔬菜的認識。

幼兒中班科學説課稿5

一、説活動教材: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麼祕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於保持幼兒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讓幼兒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説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xx。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説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思考和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幼兒一臂之力,對幼兒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幼兒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遊戲,激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建構新知做鋪墊。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通過為幼兒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教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祕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用“引”的方法,啟發引導幼兒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教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藉助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幼兒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祕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要求的方向,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置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麼祕密?”,“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幼兒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