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狼圖騰》名著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9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狼圖騰》名著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狼圖騰》名著讀後感

《狼圖騰》名著讀後感1

這是一本優秀的小説,描述了大草原上騰格爾保護區的人民羣眾的生活。隨着他的描述。我彷彿也身在大草原,感覺大草原的廣闊,人民羣眾的熱情好客,以及人與狼之間那種微妙的關係,那種身在草原,死後軀體依然在草原的高尚情懷。一種對死的無所畏懼,和死後那種從容處之。

狼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動物,死去的身體也會被狼吃掉。為了生存,老弱的為強壯的所殺,是為了保持團體的整體素質。對於頭狼,更是一種説不出是喜歡還是害怕的感覺,敏捷的身手,超越羣體的洞察力,以及對狼羣的控制權,可以説狼王就是整個狼羣的精神所在。

人和狼共存於一個草原。可以説是休慼相關,人們恨狼,獵狼,卻又崇敬的膜拜狼。傳説狼人與人是一個共同的祖先。有的狼的臉孔確實也類似於人,當然這也並非是不可能的。草原上人的智慧是代代相傳的,愈老愈是精華。一輩子生活在草原,對於氣候和每一寸土地都是熟悉的,他們是草原真正的英雄,不倒的豐碑。

對於古語“捨不得孩子套不找狼”有了深刻體會。牧民的孩子從小學捉狼,那些狼崽子就是靠孩子們鑽進山洞,抱出來,也就是説,孩子們是冒着生命危險捉到的小狼。

在那個也特殊的時代,那些鄉下的知青的命運,在特格爾草原上收到了同等的待遇,充分顯示了草原人民廣闊的胸懷。那些草原的小夥子,把這看成是自己的家。在一次意外中,羊羣被狼羣感到了冰窟,還有兩個牧民也是去了生命。讓人見識了草原狼羣的狡猾和有組織性。由此引出殺狼的決定。但是生存環境也要維持。小説反映了大草原人民的生活和當時社會現狀下的社會局面,反映出廣大人民羣眾在當時的社會局面下的精神面貌和少數民族羣眾堅持真理,熱愛大自然的胸懷。

我認為《狼圖騰》這一篇文章可讀性很高,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狼圖騰》名著讀後感2

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描述、研究蒙古草原狼的“礦世奇書”。閲讀此書,將是我們這個時代享用不盡的關於狼圖騰的精神盛宴。因為它的厚重,因為它的不可再現。因為任由蒙古鐵騎和蒙古狼羣縱橫馳騁的遊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經消失,所以那些有關狼的傳説和故事正在從我們記憶中退化,留給我們和後代僅僅是一些道德詛咒的刻毒漫罵的文字符號。

如果不是因為《狼圖騰》這本書,狼――特別是蒙古的草原狼――這個中國古代文明的圖騰崇拜的自然進化的發動機,就會像某些宇宙暗物質一樣,遠離我們地球和人類,漂浮在不可知的永遠裏,漠視着我們的無知和愚昧。

《狼圖騰》是由幾十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祕。讀者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撰取強烈的閲讀快感,令人慾罷不能。那些精靈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佈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術;狼對天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饒;狼族中的友情親情;狼對草原萬物的關係;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後堅強的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懸置未解的一個個一問:當年區區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麼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徵服了遊牧民族,還是遊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

為什麼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斷的原因,是否在於中國還存在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於是,我們不能不迫思遙想,不能不面對我們曾經輝煌也曾經破碎的山河和歷史發出叩問:“我們口口聲聲稱自己使炎黃子孫,可知‘龍圖騰’很有可能是從遊牧民族的‘狼圖騰’演變而來?”

《狼圖騰》名著讀後感3

有一些書是你非常感興趣,自始自終都興致勃勃,手不釋卷;有一些書是你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感興趣,越看越無趣,而最終放下,還有一些書是剛開始無太大興致,抱着試一試的態度,但後來竟看的如痴如醉。《狼圖騰》就是這樣一本書。

姜戎的這本書獨闢蹊徑,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生存環境。以前,我從未考慮過這樣的問題,總以為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那是多好的一件事。作者讓件事。作者讓我們看到了事物的另一方面。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教育。

上學前,我們的孩子是各式各樣的:圓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可是經過學校的教育,最後都變成無稜角的.,一個形狀了。他們很乖,很懂事,不會反抗。真的就如同作者筆下那些乖寶寶似的小綿羊。慢慢地在中國所崇尚的儒家,大儒文化的薰陶下,與世無爭,中庸之道,一味退避,一點點氣概都沒有,在現實中陶醉,就像行屍走肉般,完全沒有了自我的精神。那狼來了怎麼辦,給它吃掉左腿後再將右腿伸過去嗎,所以,一個曾是中國附庸的日本才能侵略中國吧。這樣的成長起來的未來的棟樑如何能擔當國家的大任呢?

還有我們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寶塔型的家庭結構把小皇帝、小公主“慣、寵、溺”成温室動物。作為班主任老師我時常受到家長這樣的電話:老師,家居住較遠,能不能不安排我們孩子早晨值日?孩子聽課不專心,可不可以往前調一調座位?可憐天下父母心,卻不知如此温室的花兒,怎能耐得住風吹雨打?

思想決定出路,奴性的教育思想是教育不出強者。我們的教育思想需要強硬,需要狼性些。我們不願意看到書中描繪的:狼在羊羣中吃羊,其他羊都是默默地吃自己的草,或者無聲地注視着這些;我們希望看到百舸爭流、海燕翱翔大海,更希望看到風雨後彩虹。

《狼圖騰》名著讀後感4

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

我的存在,是一個永恆的驚奇,這就是人生。

——泰戈爾

魂牽夢縈啊,我心中的那匹狼。泰戈爾説,上帝從創造中找到了自己。《狼圖騰》中野性的狼從奔跑追逐中鑄造自己,我沿着幻想的藤蔓慢慢在閲讀中掘出內心。

隨着知青,我遠離城市這片鋼筋水泥的森林,駐足於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遙望看不見的遠方,空氣中瀰漫着令人熱血沸騰的野性,我們親近着自然之母,感受着遊牧民族卑微而又莊重的圖騰文化——連太陽都遮不住它的光輝。

置身在一堆低眉順眼慣了的科研書中,它給我帶來的,不僅是一個靈魂的釋放口。它是一個夢一樣的境界。我想,這可能就是每個人都曾夢寐的野性生活。思緒就象一條細滑的蛇,在我的腦海中,血管中游走,摩擦着皮膚,沸騰了血液,炙烤着神經。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千軍萬馬早已不在,而他們心中信奉的狼圖騰卻代代相傳。不羈的蒙古狼在荒野上馳騁,揚起的塵土似乎永不會落下。春夏秋冬,時間似乎只是一個過客,歲月只是草的一歲一枯榮,狼性不滅,像潔淨湛藍的藤格里,傳奇是不褪色的。

我願做一匹狼,自由地完結生命。時間限制不住生命的光輝,地域不能阻止生命的步伐。狼之所以被草原人敬仰,乃是因為它們的靈魂是高貴自由的,它們盡情釋放生命的魅力,風一樣地奔跑,享受珍貴的親情,友情,一直不變對生命的虔誠,對藤格里的忠誠。我羨慕狼更被它們的一切所感動着,驚愕變成了崇敬。

我原做一匹狼,絢麗地度過一生。小隱於林,大隱於市。魯迅是思想上的狼,東方朔是行動上的狼,荊軻是精神上的狼,我只願擁有可以稱為狼的一部分,即使身邊的空氣沉重,道路繁雜,閉了眼,心中自有一片無。

《狼圖騰》名著讀後感5

狼,一個既遙遠又熟悉的字。

狼,一種既有心計又霸氣的動物。

小時候,在我的記憶中,狼算是所有動物中最兇猛最恐怖的了。有不少關於狼的貶義成語,如:狼子野心,狼狽不堪,狼狽為奸。還有那狼外婆的故事伴隨了我的童年。看着這些成語和故事使我覺得狼是一種世上最惹人厭惡的動物,直到我讀了《狼圖騰》才改變了我對它的看法。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漢人到了草原從認識狼到崇拜狼的經歷和心理活動。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真正草原狼的野心和頭腦。

説到狼的野心,我就得拿人的野心跟它們比比了。狼雖然老盤算着有一頓美餐,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攻擊人或牲畜的。它們的野心是理智的、合理的。但是人呢?人跟狼一樣會盤算着一些美好的事物,像要有權力,有名利、有金錢、有名氣等。但有些人根本就學不會狼的自食其力,而是拿金錢或不正當的手段去換取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是這樣換來的東西還留有多少價值呢?可以説人的野心是不合乎情理的,這些野心不但不會激勵自己反而會讓我們誤入歧途。

人的野心的質量現在是比狼略遜一籌了,現在看看狼的頭腦。有句話説,“成功是準備出來的。”我認為這句話,人比狼説的次數多,可狼比人的理解深。狼從不打無準備的戰,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等,都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狼的頭腦,使它具有天生的軍事才能。狼頑固不屈的性格,狼的團隊精神是它有着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三十六計中除了美人計,説不定其餘的三十五計都是人向狼學到的。

這樣説來,狼做人的導師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沒有《狼圖騰》這本書我們又怎能相信這一現實呢?所以,謝謝狼和《狼圖騰》,它們真的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德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