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54W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1

一、設計意圖

《黃豆寶寶變魔術》是主題活動《營養的食物》中的活動之一,我們都知道豆漿、豆製品營養豐富,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製品。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小班科學活動:黃豆寶寶變魔術,這是依據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選擇了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的活動內容,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製品。

二、活動目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注意了面向全體、因人施教的原則。

根據設計意圖我制定了以下具體目標:

1.知道黃豆可以製作豆漿、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

2.通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的重點:通過觀察比較黃豆及豆製品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整個活動的設計都是以這個重點為主的,主要是通過"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比較乾濕黃豆的不同"、"瞭解黃豆能做各種豆製品"這幾個環節完成。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並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一)物質準備:主要有幹黃豆、濕黃豆、豆漿機、豆漿、豆製品錄象、滷汁豆腐乾等等。

(二)知識經驗準備:事先請家長帶孩子參觀菜場。

四、活動過程

情境導入-觀察比較-知識深入-活動延伸關於引出活動,我考慮了很多。在以往的活動開始部分,大多采用遊戲、角色對白,引出活動,為了更好地領會《綱要》,將各大領域內容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有意的創設情境(將黃豆倒在地上,)讓幼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科學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結合,自然的引出課題。在旁觀者眼裏看來,這樣設計也許要亂一些,但我覺得對幼兒收穫更大,對我來説這也是一種嘗試。

1、基本部分是:

(1)通過觀察,初步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2)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幹、濕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3)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

(4)通過看錄象,瞭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製品。

2、結束部分:聽優美的音樂,幼兒吃豆漿、豆腐乾、滷汁豆腐乾。請小朋友一起品嚐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並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

3、活動延伸:去自然角觀察黃豆寶寶的又一個魔術(黃豆發芽)。

整個活動由淺至深,從易到難。

五、設計亮點

1、重視幼兒科學活動的操作過程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相互作用獲得知識,形成概念的。幼兒只有通過探索、操作實踐,才能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幼兒探索科學的操作過程,而急於把答案告訴幼兒,使活動過程流於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在操作過程中,幼兒獲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科學活動不侷限於知識的傳授,對於幼兒來説,操作過程遠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因此,重視幼兒的科學活動的操作過程尤為重要。如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操作活動的材料:幹、濕黃豆,首先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給他們充分的探索時間,並讓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同時為幼兒創設安全、和諧的心理環境,解答幼兒的疑問,為他們的好奇好問的探索加以鼓勵和支持,幼兒得到了老師的尊重和支持,就會態度積極主動去嘗試,探索。和諧寬鬆的氣憤能活躍幼兒的思維,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重視幼兒探索活動的評價評價活動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以後探索活動的興趣,對那些認真參與探索活動的幼兒要給予表揚,對每個能很好參與活動的幼兒要予以鼓勵,提出建議,鼓勵膽小的幼兒要樂於參與活動,使幼兒真正感受到探索科學活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恰當的評價活動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再探索的願望。

3、教法的科學化、多樣化我根據活動的內容,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注重了幼兒的個別差異,促進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通過觀察法、比較法、操作法、遊戲法、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能主動進行學習。

總之,在整個活動中,我追求一種"寬鬆、自然、科學、愉快"的活動氛圍,讓孩子在合作中成長,在分享中體驗快樂,在成長中擁有自信。這是我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的忠旨。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2

一、説教材

眾所周知,水果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裏,水果隨處可見,它們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説出幾種來。如:常見的蘋果、橙、葡萄、梨等。雖然他們知道的不少,但對水果的顏色認知還不是很多。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對水果顏色有正確的認識,加深對水果的喜愛,通過水果顏色的不同,表皮的光滑度不同,讓幼兒感受水果外衣的色彩之美。又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説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嚮導的作用。因此,根據《綱要》中小班科學領域的目標以及實際情況,將本次的活動目標定位於:

1:認識幾種常見水果的顏色。

2:通過觸摸水果,進一步體驗水果表皮的光滑與粗糙。

3:體驗遊戲的快樂。

三:説重難點

本活動重點:感受水果表皮的光滑與粗糙。

難點是:會分辨水果,熟練説出水果名稱及顏色,感受水果的粗糙與光滑,並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通過出示"神奇的口袋"—認識水果——觸摸遊戲—給小動物送水果4個環節有機聯繫,相互滲透,引導幼兒主動活動,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説活動準備:

水果食物蘋果,梨子,橙子等,小動物,盤子

四、説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提出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本次在活動中我們主要是通過幼兒動手觸摸、比較等活動,在遊戲:摸摸水果,觀察水果表皮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情境教學法,交流討論法,嘗試操作法。

1:情境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了遊戲"猜猜是什麼",以神奇的口袋形象出現,引起幼兒的注意。並結合幼兒已有的經驗,引發幼兒融到猜出水果名稱的情境中,並通過給小動物們送水果,激發幼兒的探索,積極思考,動腦,以達到個性與素質的共同發展。

2:交流討論法:

在活動中,教師提供各種水果的實物,通過觀察,觸摸,比較,讓幼兒大膽的説出自己摸到的水果表皮的感受,為幼兒提供了寬鬆的交流氛圍。

3。:嘗試操作法:

在第三次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給小動物們送水果,引導幼兒按的水果的光滑與粗糙來分。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水果表皮的粗糙與光滑的認識,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五:説教學流程:

一:引題,激發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這個口袋裏面藏着很多的寶貝,你們來摸摸,看看會是什麼東西?(教師出示神祕口袋,幼兒表現得很感興趣,對活動的繼續進行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師:今天老師還請到了幾位小動物也來到了我們課堂上,他們也很想吃水果,我們現在把這些水果分給這些小動物們好嗎?(好)

"XX,你想把水果分給那位小動物?你拿的是什麼水果?這水果是什麼顏色的"?(同上出示蘋果、梨子)

二:觸摸水果表皮,進一步感知水果表皮的不同手感:

1、師:剛才小動物們都分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非常的開心。現在老師也為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份水果放在你們的凳子下面,小朋友去(看看你的水果是什麼顏色的?幼兒個別回答)。摸摸看,你摸到的水果有什麼感覺?也可以摸摸旁邊小朋友的水果進行比較一下,看看你們兩個人摸起來的感覺是否一樣?(讓幼兒通過摸一摸,説一説,對不同水果進行比較,分析,並且通過語言的描述,加深對水果表皮特徵的認識,為下一步活動做鋪墊。)

三:給小動物送水果:

剛才我們的小動物小兔,小貓,小鴨都分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只有小熊和小狗沒有分到,他們覺得不公平,那麼你們願意把你們手中的水果分給他們兩位小動物吃嗎?

願意

但是這兩位小動物比較挑食,小熊説他比較喜歡吃粗糙的水果,那就請手裏拿粗糙的水果的小朋友把水果送給小熊吃,小狗説它喜歡吃比較光滑的水果,那請拿光滑水果的小朋友把水果送給小狗吃好嗎?

記得,別放錯了哦!不然小動物是不吃你送的水果哦 !(第三環節主要是活動的重點是使幼兒進一步鞏固認知水果表皮的光滑與粗糙,並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

説活動延伸:

教師和幼兒一起分享水果。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3

一、説教材

1、説活動設計喜歡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歡接近小動物,和動物們交朋友。設計這節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讓孩子在喜歡動物的基礎上,探索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瞭解它們的尾巴的作用,激發幼兒積極思考的願望。同時在整個活動中,愛護小動物的情感貫穿其中,讓幼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情感得到薰陶。2、説活動目標:根據《綱要》的指導和活動的內容,我制定了適合幼兒發展三個目標:1)、培養幼兒對動物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探索慾望。2)、通過故事,能簡單的瞭解動物尾巴的作用,知道各種動物尾巴的不同形狀。3)、在活動中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感情。3、説活動的重點、難點:依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發展狀況,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通過理解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動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難點是:瞭解身邊各種動物尾巴的形狀,並能根據尾巴的特徵分類。

二、説教具、學具

1、知識經驗準備:帶幼兒觀察身邊的小動物,記住一些動物的尾巴特徵。2、物質準備:課件:《動物的尾巴》和《小壁虎借尾巴》可粘貼的不同動物的身體和尾巴

三、説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文學作品薰陶法等,使幼兒發現動物尾巴的不同形狀和作用。2、學法:幼兒在掌握老師的教學內容後,可運用遊戲操作法進一步探索動物尾巴的不同。

四、説教學程序

1、聽兒歌《尾巴歌》,幼兒和老師一起學做動物的尾巴的形狀,邊做邊進教室做好。2、看課件《動物的尾巴》,請小朋友説説課件上動物尾巴的象什麼,引出故事《小壁虎借尾巴》。3、播放課件《小壁虎借尾巴》,教師有感情的講故事,啟發幼兒邊聽邊思考。4、聽完故事後,教師提問:1)小壁虎的尾巴是怎麼斷的?2)小壁虎都向誰借了尾巴?3)啟發幼兒思考:小魚的尾巴象什麼,沒有尾巴會怎麼樣?老牛的尾巴象什麼,尾巴的作用是什麼?小燕子的尾巴象什麼,尾巴是用來幹什麼的?4)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嗎,後來尾巴怎麼樣了?5、認識各種動物尾巴的形狀,能根據尾巴的特徵分類。長尾巴的動物:老虎、猴子、小貓等。短尾巴的動物:兔子等傘狀尾巴的動物:松鼠、孔雀等。會飛的動物尾巴的形狀:小燕子、麻雀、老鷹等。6、小動物的尾巴作用真大,我們是小動物的好朋友,應該愛護小動物幫助小動物,有些小動物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請小朋友幫助它們把尾巴貼好。黑板上貼上小動物,請一些小朋友幫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尾巴貼上。7、聽兒歌,做動作,走出教室,活動結束。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4

設計意圖: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科學領域有明確的定義: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

在《落下來》這個活動中,我既結合着科學活動的核心和幼兒的思維特點,又結合着《綱要》的要求進行。《綱要》中提出:教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怎樣對幼兒的探究慾望創設一個寬鬆、開放、和諧的氣氛是設計科學活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物體的下落,對於孩子並不陌生,幼兒都有的生活經驗,所以給他們創設了一個和諧的氣氛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

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創設了3個嘗試點,引導孩子通過探索,層層深入的感知物體下落的速度、形態、及落地後的樣子的不同,以及與物體本身與外力都有一定的關係。

從而設計的活動目標是:

1、觀察、比較物體下落時的現象,對物體的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用記錄的方式和語言來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3、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落下來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

幼兒能用自己的符號來表示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第一次操作所需材料:卡紙、積木、海洋球、手帕、海綿、羽毛,紙杯、蛋糕盤、記錄單和筆。

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記錄紙和筆。

第三次操作同樣大小的手工紙人手一張。

説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置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闖關"為前提,帶領幼兒進行一關又一關的挑戰遊戲,難度漸深,層層遞進,讓幼兒不斷有成功感的同時更加樂意主動地去進行挑戰,增加了幼兒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法:

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讓幼兒感知物體下落這一現象,並引導幼兒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第二次操作是在讓幼兒掌握"同一高度、同時落下"這一要求,觀察物體下落的現象。這個過程中我也嘗試着讓幼兒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索後能用自己的符號來進行表格的記錄,從中瞭解物體下落是與物體的輕重等因素有關。第三次操作,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原來同種物體的下落與形狀、大小以及風力有關。

3、觀察、記錄法:

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物體下落現象的環節中我引導幼兒以觀察、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現,以此從中得出相應的結果。本次記錄也重在讓孩子積累記錄的經驗,所以在重點方法的記錄上我和孩子們進行了探索。

説教學過程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

各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1、創設遊戲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下落現象並清楚表達。

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以"闖關遊戲"開始,激起幼兒想玩、想探索的興趣。結合着幼兒的興趣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感知物體下落這一現象,並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

2、觀察、比較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第二次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的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首先進行老師示範,讓幼兒初步感知"同一高度"及"同時落下"。《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多種多樣不同的物體,讓幼兒通過操作認識到"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為之後的環節奠定基礎。

這一環節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在操作完成後,我們鼓勵幼兒用自己的符號來記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及創造力。從幼兒的記錄表中,我們總結出一些關於記錄"速度"的一些好的記錄方法,並且通過記錄表也發現原來物體的下落速度與輕重等因素有關。

3、第三次操作,探索同樣的紙出現不同的下落速度。

第二次操作,我們是讓孩子發現不同物體下落的不同現象,第三次操作則是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去探究讓相同物體下落速度有明顯區別的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出示兩張相同的紙讓幼兒去猜測是否會同時落地,製造懸念,再次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在老師示範後,幼兒發現原來兩張相同的紙也並不是同時落到地上的,從中引出,風力與物體下落的關係。在探索改變紙下落速度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尋找方法,讓他們去折、去團、去撕……從幼兒自己的操作中,我們總結出原來物體下落和形狀也是有關的。

科學活動重在讓孩子探索,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我充分以幼兒為主體,和幼兒在探索中解決問題。每一次的操作都是一個挑戰,挑戰的難度逐漸加大,在一次次的挑戰中,一次次的成功中,我們讓幼兒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豪感,同時讓幼兒對科學探索更加有了興趣及信心。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5

教學目標

1、讓幼兒認知最基本的顏色(紅色)。

2、並能和同伴一起做遊戲。

教學重點

認識顏色。

教學難點

分辨顏色。

教學準備

紅色圖卡、實物(紅色玩具)等

教學過程

一、教師帶領幼兒唱歌曲《十個小矮人》。

二、教師通過手拿實物帶領幼兒認顏色,並以遊戲的方式加深幼兒對顏色的認識。

1、教師:教師出示實物紅色玩具,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呀,(玩具)那你們知道老師拿的是什麼顏色的嗎?老師告訴你們這是紅顏色。

2、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識顏色做遊戲。

教師出示顏色圖卡再次請幼兒認顏色。

教師:把顏色圖卡放在空地上,然後請兩個小朋友做遊戲,教師説出顏色名字,看誰先把顏色拿起來時説一遍顏色名稱,遊戲(2—3)遍,以加深幼兒對顏色的認識。

3、鼓勵幼兒自己認顏色。

教師:今天,小朋友學了紅顏色那我們課外也找一找,有哪些東西是紅顏色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6

一、活動目標

1、認識紅色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3、初步培養幼兒觀察能力

二、活動準備

箱子、紅色實物若干、卡紙大兔子若干、足夠數量的小兔子、足夠數量多種顏色的花

三、活動過程

1、直接導入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神祕的箱子,老師想請一起來看看這箱子裏有什麼呢?

2、摸一摸

教師示範:出示箱子,教師摸出第一樣紅色的實物,引導幼兒説出紅色。

老師想請表現最棒的小朋友也來摸一摸(教師強調規則)

幼兒遊戲::讓一幼兒摸出實物,並引導説出紅色。(遊戲重複四次)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從神祕的箱子裏摸出了好多紅色的東西哦!有紅色的??,紅色的??……

3、變一變

師:我們摸出了那麼紅色的東西,就是沒有紅兔媽媽,老師給小朋友變一個魔術,看能不能把紅兔媽媽變出來呢!你們準備好了嗎?魔術開始咯!(放音樂,出示兔子)

1、拿出不是紅色的兔子。

問:這是紅兔子嗎?(重複兩次)

2、第三次變出紅色的兔子。

小朋友們好,我是紅兔媽媽,我現在要回去看我的兔寶寶了。

4、給紅兔寶寶找家

師:我的紅兔寶寶不見了,怎麼辦?怎麼辦?(原來,紅兔寶寶迷路了,它們不懂路回家,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幫助它,把他們送回家吧!

幼兒遊戲(播放音樂)

師:今天,我們幫助了紅兔寶寶,老師要獎勵小朋友一朵紅花,但是這紅花要小朋友們自己去找。找到以後馬上回到小凳子上坐好,不然紅花會跑掉的喲!

幼兒遊戲

四、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紅色寶寶,真開心,現在請小朋友們帶上我們的紅花,跟着老師出去外面找更多的紅色寶寶吧。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7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於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户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牆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於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遊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説:“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説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遊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

三、説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採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説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説過程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1、感知特性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瞭解,為後面的環節做好鋪墊。2、探索比較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鑑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3、拓展經驗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8

一、活動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運用各種感官,通過主動、親歷的動手動腦的活動,對周圍事物、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糖對於小班幼兒來説,是非常喜歡的,而這次的“做中學”實驗是在一次偶然的幼兒生活環節中,孩子將糖掉進了水裏,老師抓住了此次教育契機,不僅引發了幼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糖的變化,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這次活動屬於現象觀察類活動。對小班幼兒來説,“溶解”現象既無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觀察的。該活動立足於觀察溶解現象的發生過程,而不是講解糖為什麼溶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溶解現象,允許他們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尋求解釋,對於維護幼兒的好奇心以及養成其思考的習慣是有益的。

二、活動方案及修改意見: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一研)執教:陳夢嬌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在水裏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願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裏的變化,並願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隻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隻、温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提問:1.小朋友,你們吃過糖嗎?喜歡吃嗎?

2.請你説説糖在嘴巴里會怎樣?(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裏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教師:糖放到水裏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裏,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看一看,糖發生什麼變化了?(變小)(2)猜一猜,糖到哪裏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麼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後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嚐糖水,並把自己品嚐的結果告訴大家。

教師小結:糖在水裏會變小,慢慢的沒有了,水會變甜。

(三)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裏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温開水操作觀察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2.集體品嚐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教師在提問的設計,提問的時機上需不斷改進。

2.有幼兒提出糖為什麼會化時,應該讓幼兒對這個問題作出猜測,激發探索的慾望。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二研)執教:趙青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在水裏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願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裏的變化,並願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隻杯子、攪拌棒若干。

2.大的透明杯子一隻、攪拌棒一支、温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出示方糖。

提問:1.這是什麼?你們吃過嗎?吃起來是什麼味道的呀?

2.請幼兒品嚐小塊的糖。

提問:糖放到嘴巴里發生了什麼變化呢?(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裏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教師:糖放到水裏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裏,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看一看,糖發生什麼變化了?(變小)(2)猜一猜,糖到哪裏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麼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後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嚐糖水,並把自己品嚐的結果告訴大家。

小結:糖在水裏會變小,慢慢地融化到水裏面去了,水會變甜。

(四)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裏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温開水操作觀察。

2.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五)2.集體品嚐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在導入環節,怎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2.幼兒品嚐糖果的時候最先注意到的是糖果產生的甜味。教師應當在糖果的變化上適當的提醒幼兒感知糖果大小的變化。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三研)執教:謝小雨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果在水裏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並願意思考“糖怎麼不見了”的問題。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每人一小杯水,一塊方糖,以及用於攪拌的湯匙。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激發幼兒興趣。

1.師:你們的桌上有什麼?如果把糖放到水裏去會怎麼樣呢?今天請大家自己試一試,仔細看看,糖到水裏會怎麼樣?

2.幼兒試驗、觀察、表達、交流。

(二)引導幼兒討論溶解現象1.師:你們剛才看到糖放到水裏怎麼不見了?它真的沒有了嗎?到哪裏去了呢?現在又變什麼樣了呢?

2.幼兒討論、交流、思考、講述。

(三)進一步瞭解溶解現象,知道不同的東西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1.教師出示水果硬糖、方糖、奶糖,並出示記錄表。

教師:這裏還有一些糖也會“化掉”,請你觀察一下,它們在“化掉”的過程中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操作並觀察。

3.教師總結:原來不一樣的糖果,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也不一樣,方糖溶解最快,第二是奶糖,第三是水果硬糖。

(四)引導幼兒聯繫其他溶解現象,擴展幼兒的經驗。

1.師:你還知道有什麼東西像糖一樣,在水裏會“化掉”呢?

2.幼兒表達交流。

(五)小結:今天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糖放到水裏去就不見了。請你們回家以後再試一試,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這樣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説課稿9

活動目標:

1、感受電話的有趣和給我們帶來的方便。

2、學習打電話的方法,能有禮貌和別人打電話。

3、能主動地和同伴打電話。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娃娃家的遊戲場景、電話機

活動過程:

1、娃娃家的場景,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師: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想請娃娃單位爺爺奶奶來做客,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和爺爺奶奶聯繫呢?

2、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師:爸爸媽媽應該怎樣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呢?

幼兒自由地打電話,教師觀察並請幼兒講講自己是怎樣打電話的?獲得正確打電話的經驗,師生共同講講怎樣打電話:首先撥號再接通、通話時要問好,説自己找誰?再告訴別人自己是誰,最後要和別人説再見,才能掛電話。

3、遊戲:我和你打電話幼兒兩人一組互相打電話,邀請對方來家做客,鞏固打電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