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三年級下冊語文説課稿四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下冊語文説課稿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三年級下冊語文説課稿四篇

三年級下冊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水上飛機》是義務教育蘇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用擬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紹了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向學生展現了科技新成果。

全文共8個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寫小海鷗發現了一條奇怪的大船後想去問個究竟。第二至七自然段,寫小海鷗通過與水上飛機交談,瞭解了水上飛機的種類和主要用途。第八自然段,寫水上飛機聽到警報後立即前往救援遇險船隻。

課文故事性強,情景饒有趣味,語言生動活潑,沒有高深的道理,沒有艱澀的術語,讀來情趣盎然,引人入勝,是加強語言訓練,激發科學興趣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教材本身的特點,按照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瞭解水上飛機的主要作用,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志趣。

為順利達到教學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主要完成認知目標。第二課時,進一步加強技能目標的訓練和完成情感目標,而全課的重難點也就在於第二課時所要完成的目標上,即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了解水上飛機的主要作用,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志趣。

下面,我着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

二.説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教材本身特點,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進而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識。

三.説教法

1)以讀代講法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饒有趣味,語言生動活潑。為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在小學生面前,枯燥的講解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以讀代講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正如朱熹所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2)情境教學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誰來噹噹吃驚的小海鷗”,“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的語言,男女生分角色讀等途徑,努力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趣盎燃。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識。

另外,我還輔以直觀教學法,談話法等多種教學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四.説學法

(1)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愛因斯坦也曾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重要。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揭題後,就讓學生質疑課題,如“看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

(2)合作學習法

我們培養的是跨世紀的人才,他們除了自身要努力學習,勇於創新外,還必須具備真誠的態度、開朗的性格及善於與人合作的精神。能夠處理好與他人的協作關係,集眾人之智慧取長補短,是跨世紀優秀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小組討論、互相評價,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學習。讓他們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鑑。

五.説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趣,直觀導入。

導語:“飛機”(板書)是人類的好朋友,你們都認識它嗎?誰來説説你對飛機的印象?相機出示課前準備的飛機圖畫。師問:這些飛機都是在哪飛的呀?那你們見過“水上飛機”嗎?(板書:水上),這樣,通過談話激趣,導入了本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有趣的科學童話:水上飛機。

課一開始,我用導語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接下來讓學生質疑課題:看着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明代學者陳敏章説:“學貴質疑”一開始就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才能產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範讀課文,帶學生進入課文,從整體感知課文

2生自由讀課文

(三)精讀訓練。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過渡語:當你看到你從來沒見過的很奇怪的東西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小海鷗發現了一條奇怪的大船,它又是怎樣做的呢?

(1)指名讀1自然段,請學生評價

(2)指名讀小海鷗想的話,指導讀出奇怪的語氣

(3)全班齊讀1自然段

(4)解決什麼叫“究竟”

2、學習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1)採用引讀的方法讓學生讀出2、3、4、5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通過提問的方式解決這是一架“救護機”,它的功能是:救援海上遇難船隻(相機板書:救護機

救援遇難船隻)

(3)練習對話,指導朗讀

a同桌對話,師要求要加語氣、表情、動作。

b男女生分角色讀,師讀第六自然段

在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教學中,我着重讓學生進行朗讀,因為感情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它既可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發展語言,陶冶情感。

三年級下冊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簡析:

《狼和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個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羣,捕殺兇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饑荒、疾病流行。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知道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

三、教學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首先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讀中入境。然後讓學生在讀中對比,讀中悟情,組織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説話明理。最後課堂延伸,學科整合。總之讓學生在和諧.民主.寬鬆的課堂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的主要教學思路是:以讀為主線,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課文。在一幅幅鮮明畫面,一個個具體數據的對比中悟情明理。通過討論,反覆朗讀等多種形式,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教學重點、難點、

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在讀讀、議議中突破重點、難點。讓孩子們在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課文,明白課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五、説教法、學法:

(一)興趣導讀,讀中入境。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在揭題之後,創設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麼樣的呢?讓學生帶着興趣讀第一小節。接着問“你喜歡這樣的森林嗎?説一説你的理由。”學生可以喜歡森林的生機勃勃,喜歡鹿的活潑美麗。學生也可以不喜歡森林中狼的貪婪和兇殘。這樣的設計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展現個體發展、展現其問題解決能力的舞台,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思路説説自己的看法。

“凱巴伯森林當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呢?”讓學生自由去讀一讀,通過具體的數據體現人們捕殺狼數量之多

(二)讀中對比,讀中感悟課文所藴含的道理

(1)、森林狀態的前後對比,一是生機勃勃,一是蕭條無比;

(2)、鹿羣要死的前後對比,一是活潑美麗健康,二是頻臨滅絕,疾病纏身;

(3)狼鹿易位的對比,一是對鹿痛恨之極,對鹿愛護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禍首”

緊緊抓住這三處對比,讓學生明白狼和鹿之間的關係,形成保護生態平衡的價值趨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後變化的景色,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由圖入手,看正面説美學圖文結合展開想象,通過學生回憶的描述,深深地體會到凱巴伯森林的前後變化之大,僅僅是因為狼的消滅嗎?潛移默化地滲透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禍首’。”這句話應該是這篇課文的重點語句,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深入探究為什麼説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禍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學生在矛盾的情緒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探討,抓住這個重點語句來培養學生自主閲讀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三)、合作學習,説話明理。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讓學生自讀這一小節,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説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藴含的道理。學生自由地將自己的發現、想法和結論進行交流和共享。

三年級下冊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通過對爬山路上,山嶺、大天池等處的雲霧的形態、顏色的形貌,稱讚了廬山雲霧的優美神奇,抒發了熱愛自然風景的頭腦情感。縱觀全文的內容,可按“昔人的稱讚→特點的形貌→緣故原由的探索”分為六大段。此中寫第二大段是重點,不但佔的篇幅最多,並且寫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實表現了本單位課本的講授重點:過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應看成為本課文的講授重點。

細緻品讀全文,我們還能瞭解到課文具有以下的三個寫作特點:一、三言兩語地引用古代名浮名行稍加議論的措施,加強了稱讚的薰染力;二、段與段之間巧用過渡句,段意銜接自然,使文章具有趁熱打鐵之感;三、語言形象、生動、有魄力,接納比喻、比擬、擬人等多種寫法寫出了廬山雲霧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極好的寫景範文,宜接納多種講授本領,通過對文章中語言筆墨的讀、思、議、品等,使學生了解文章的語言美、感覺廬山雲霧的景緻美,從而使他們的心中升騰起對故國江山的稱讚之情。

二、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細讀課文第二大段,會背誦第4自然段,完成作業本的第3、4、5、6題。

三、本課時教學目標

1.瞭解廬山雲霧的特點,會背誦第4自然段。

2.理解詞語的意思,能用“剛剛……轉眼間……”、“時而……時而……”、“尤其”造句,能摘錄有分號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過渡句,並體會其作用。

4.感受廬山雲霧的美麗神奇,激發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

瞭解廬山雲霧的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五、教學難點

對廬山雲霧美麗神奇的感受。

六、教學思路設計淺析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為此,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教師稍加點拔,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教師精心設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體會並理解課文的內容。訓練的同時,注意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有形的訓練之中無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終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雙豐收,本課時的教學設計就體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情境的教學

情境教學法能牢牢把握和促進兒童發展的'動因——情感,展開和推進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教學收到最優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適宜於進行情境教學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過情境教學,才能使廬山雲霧的美景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現,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情境教學的環節:

①以學生的説話訓練導入課文,教師又施以啟發性的小結、提問,誘發學生學習課文,想欣賞廬山雲霧的好奇心。

②教師的配樂表情朗讀,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入觀察廬山雲霧的情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催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③投影片的及時展示。再現課文情境,變具體為生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感到自己彷彿置身於雲霧繚繞的廬山之中,對廬山雲霧的讚美之情得以進一步的昇華。

④以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盡情抒發對廬山雲霧的讚美之情。

⑤教師以充滿感情的課堂環節銜接語,激起學生心中感情的盪漾。

(二)注重學法的指導

成功的語文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訓練為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宗旨。因此,根據本教材的內容及其結構特點,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學法指導訓練環節:

①採用指導讀第3小節——師生共讀第4小節——獨立自學第5小節的遷移教學方式,教會學生學習寫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體會;四朗讀”的閲讀方法。

②以讀範句→補充完整語句→獨立説句的層次訓練,培養學生的造句能力,使學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學會舉一反三。

③注意課堂上學法的及時梳理與小結,讓學生明確並掌握學法的步驟。

(三)注重讀寫結合

讀和寫是個互逆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繫着。讀是理解的吸收,寫是理解的表達。兩者相輔相成,在閲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了課文表達方法之後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定量的片斷練習,實現讀寫的遷移,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多種手段讓學生欣賞廬山雲霧,感受廬山雲霧的美之後,學生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極想淋漓盡致地抒發一番。此時,我便不失時機地推出《家鄉的晨霧》的寫作訓練,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世紀之聲,也已逐漸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針對本課的特點,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圈、劃、刪、改、讀等多種途徑,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欣賞能力。

①用上“神祕、探求、令人心醉”,説一句比較通順的話,進行説話及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

②按要求找、劃出描寫雲霧的詞句並進行賞析,是典型的語言文字訓練形式。

③模仿例句,發揮想象進行造句練習,加深學生對文中關聯詞的理解,並真正達到學以致用這一目的。

④“默讀→有感情地讀→表演讀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個人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的多種形式的替換變化,則能有效地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對課文語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初讀課文,學習第一段:

1.師出示詩句:“一起千百里,一蓋千百峯”問:這是古人用來描述什麼景物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廬山雲霧)

2.出示投影片:神祕、探求、令人心醉,請運用以上的詞語圍繞廬山雲霧,説一句比較通順的話。

3.師小結。

同學們,廬山雲霧是充滿神祕的,廬山雲霧是令人心醉的。現在,老師就帶大家去觀察這令人心醉的廬山雲霧好嗎?

(二)細讀課文,品味精美

1.師配樂表情朗讀課文第二大段,要求學生認真聽、潛心感受雲霧的美,邊欣賞,還要邊想想:我們分別在哪幾個地方觀賞雲霧?

2.議:剛才,我們欣賞了廬山哪幾個地方的雲霧,請完成下列填空題。(回答)

我們觀賞了在()看到的濃霧,在()看到的霧氣和在()等處看到的雲海。(先在書上用“____”劃出,再回答。)

(引:這些地方的雲霧各有什麼特點?現在,我們再回過去細細地欣賞欣賞。)

3.默默地欣賞課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這個地方的雲霧有什麼特點?(用“____”在文中劃出一個能概括其特點的詞。)

4.理解“瞬息萬變”,哪些詞與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學生圍繞“瞬息萬變”提問。

6.師小結學生的問題,要求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第三小節,思考:①哪些詞句體現了廬山雲霧的這一特點?(用“~~~~”在文中劃出有關的詞句)②你認為哪些詞句用得好?為什麼?

7.討論以上問題中的第1個問題。

8.討論第2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語句:

遊客乘車登山,剛剛在九江看到的山間雲轉眼間變成瀰漫窗外的濃霧。

9.有感情地齊讀這一句:體會“剛剛……轉眼間”在這句話中的作用。

10.用“剛剛……轉眼間”進行説話訓練。

A.六月天,孩兒臉,説變就變,剛剛還是(),轉眼間就()。

B.火燒雲的變化真快,剛剛看上去(),轉眼間()。

C.自己説一句話,用上“剛剛……轉眼間”。

11.出示語句

霧來時,風起浪湧;霧去時,飄飄悠悠;霧濃時,像帷幕遮住了萬般秀色;霧稀時,像輕紗給山川披上了一層飄逸的外衣。

議:將以上的話改成下列這一段話,好嗎?為什麼?

霧來時,好壯觀;霧去時,好輕悠。霧濃時,遮住萬般秀色:霧稀時,給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導並練習有表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指名朗讀——指導——自由練讀——男女分角色讀。

13.師小結:“瞬息萬變”的濃霧真的是好美呀,讀了作者的解説,我們真的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剛才我們經過了哪幾個步驟才領略到這一番美景的?

14.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學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雲霧特點的詞。

二劃:劃出能體現雲霧這一特點的詞句。

三品:品味用詞用句的準確、生動。

四讀:有感情地朗讀,表達自己的讚美之情。

15.生自學第4小節。

16.彙報交流。在生彙報的同時,適時地出示投影片,領會“時而……時而……”的用法。

①小貓釣魚真不專心,時而____,時而____。

②雨斷斷續續地下了兩天了,時而____,時而____,時而____,真令人擔心會不會發洪水。

17.指導背誦。

這段話共有____句話,第一句話先講廬山雲霧對山鎮牯嶺特別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與它____。第二句講廬山雲霧時而____,時而____。第三句講山鎮牯嶺一半____,一半____。

18.試背。

19.師小結:猶如仙境一般的山鎮牯嶺真令人流連忘返,但這不是最壯觀的。因為最壯觀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雲海。(出示雲海的投影片)這就是雲海的兩幅照片,想去體會體會它的美嗎?

20.生按學習第3小節方法,自學第5小節。

21.集體交流彙報。出示檢測題:

A.雲海的特點是()。

B.作者生動地描述了()和()兩種情況下的雲海。

C.找出與以下結構相類似的詞:

波濤起伏()青峯秀嶺()

2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小節。

(三)總結全文,找出過渡

1.師憑據板書,小結學習內容。

廬山雲霧是美的,但是作者的敍述更是天衣無縫,連貫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文句毗連起課文的內容的呢?

2.有情感地齊讀課文第二大段。

3.師小結,並要修業生舉行仿寫:《故鄉的晨霧》。要求寫出晨霧的特點。

(四)作業。

1.片斷訓練:《故鄉的晨霧》。

2.補做完作業本上的第3、4、5、6題。

正所謂教無定法,在教學中還需要老師們因材施教。

三年級下冊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理解:

《小珊迪》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愛丁堡的故事:賣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為了歸還四個需要找還的便士,被一輛馬車軋斷了雙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館給先生還錢,臨時前掛念的仍然是他弟弟今後的生活。那位買火柴的先生被感動了,答應小珊迪永遠照顧他的弟弟。小珊迪懷着感激死了。

全文語言平實,卻閃現着作者對小珊迪的無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誠信的精神光輝。《小珊迪》一課講述的故事年代久遠,並且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人教社選擇這一課大概並不是想通過它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畢竟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遙遠了。那麼它的現實意義何在?我想,這篇課文打動我們的不是文章的語言和寫法,而是小珊迪貧困的處境、是小珊迪為生計而乞求叫賣的形象、是小珊迪人窮志不窮的骨氣、是小珊迪誠實守信的高尚品質。而這正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做人的品質,也正是本文獨特的人文價值之所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敍述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和交流,培養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標:學習小珊迪誠實、善良的品質,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帶着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情。重點落實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第二課時:引導學生繼續學習課文,瞭解敍述順序,並沿着文中的“我”的感情的變化深入到語言文字中去研讀,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本設計為第一課時教案)

3、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從中學習小珊迪誠實、善良的品質。

創新點:在小珊迪受傷,七個便士不知去向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想象。

二、説教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為四部分“談話導入____整體感知____研讀悟情____小結全文”

(具體見教案)

三、説教法和學法

遵循我校的十六字教學原則,即“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協商、交流評價”,從整體感知課文入手,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怡情。

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書聲!朗讀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在琅琅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書聲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

在我校的十六字教學原則中有一條是“主動探究”。具有探究品質,是創新型人才的本質特徵之一。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是教育創新不容忽視的價值取向。語文,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語,其學習有着深厚的探究基礎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同。在語文教學中,一句話該怎麼讀,一個詞語是什麼意思等等,都在探究之內。現在,我就以《小珊迪》一課為例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嘗試。

探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師生之間形成這樣一種特定關係: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並由此誘導學生做出探究的反應,發展有益於探究活動進行的情感氛圍,為學生提供契機。學生通過探究性思考,達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的目的。

本課的教學以“你彷彿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小珊迪?”為探究點,以這一個大問題板塊的學習直接而高效地與文本對話,落實探究過程。又以“你想研究哪一方面?找出課文最打動你心靈的地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探究活動,學生在這一探究活動中,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激發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精神的內核。情感是文章的靈魂。體驗作者的情感,品賞、運用作者表情達意的語言,是提高學生言語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精神的需要。我在《小珊迪》一課的教學中,緊緊抓住情感這條主線,通過動情的朗讀,使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把言語對象轉換成鮮活的形象。採用生生互讀,師生互讀等各種形式,以期引起認知的共識、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共振。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是想通過紮紮實實的讀書,深深切切的感受,讓可憐、善良、誠實、守信的小珊迪的形象深入學生心中,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確,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它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育人的個性特色。探究性學習畢竟是一種學習方式,然而,語文課畢竟姓“語”,我們語文老師應把培養學生豐富的語感,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己任。

語文教學中提倡學生探究性學習,我認為聽説讀寫還應該有機結合,紮實訓練。

四、説媒體運用:

本節課採用電教手段,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自學生字情況,用幻燈的形式導入新課,配上音樂,以起到渲染氣氛、創設情境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小珊迪》一課的設想及探究性學習的一點粗淺的認識,有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