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説課稿 篇1

一、關於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一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第七單元加與減(二)的第四課時“8加幾的進位加法”。

2.教材簡析:20 以內進位加法中“8加幾”,是在9加幾進位加基礎上學習的,也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的加法計算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教材以“有幾棵樹”為主題圖,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加法問題,並通過自主探索,發現計算方法,然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湊十”的計算方法。

3.學習目標

(1)經歷探索8加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8加幾的加法,進一步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

(2)能運用所學知識,提出並解決相應的簡單實際問題。

(3)在具體的計算中,養成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二、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

依據新的教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充分運用教學資源,利用精美的課件為學生展現帶有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然後在黑板上給大家展示,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提醒學生在多種方法中發現比較簡便的方法,即:“拆小數,湊大數”。

三、關於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中,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

3.通過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關於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出示種樹圖,引出課題“有幾棵樹”。

(二)探究新知,構建方法。

1.理解圖意提出問題,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彙報,集體交流。

4.小結計算方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比較簡便的方法。

這一環節,是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進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學效果測試,鞏固算法。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佈置。

總之,由於本節課內容多,忙於完成教學任務,給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動手操作,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

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職高《計算機應用基礎》第四章第一節《Word入門》的第二課時。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這節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本節是採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教材關於Word圖文表混合排版知識鋪墊的延伸,並且貫穿着以後整個Word排版知識的教學,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礎之一,同時為學習後面的其他軟件奠定基礎。教材中本課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Word基本操作及文檔的基本編輯方法。

根據本節內容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會創建、保存、打開文檔;

(2)掌握各種不同的選定文本方法,力求快速選定文本塊;

(3)掌握文本的移動和複製方法。

能力目標:

1、掌握新建和打開Word文檔的方法。

2、會對文檔字符和段落進行選取、移動、複製等簡單的編輯操作。

情感目標:

1、在同學的互助交流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2、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藉助計算機的相關技術處理日常信息的意識。

教學重點:文本的選定方法及文本的編輯。

教學難點:文本的移動和複製。

教學關鍵:通過教師演示和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掌握重點,並採取主動探究的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及習題來突破難點。

二、説教法

主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為實現教學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就以學生“任務驅動”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課件直觀演示等形式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説學法

遵循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觀察、練習等方法進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肯學、會學、學會。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計算機基礎的學科特點,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問題引入,提出任務

學生對新事物有濃厚的興趣,接受新生事物也快,但他們只對能引起自己興趣的事物有探索慾望,所以我首先提出:“寫沒寫過信呀?小紙條呀?日記呢?作文呢?平時寫時有沒有修改的過程呀?”此一問,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從而提高了學生對本節課的關注度,這時我適時地進行引導:“要寫好一段話必須反覆進行修改,同學們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了把作文寫好,修改了一遍又一遍,謄抄了一份、兩份甚至是三四份,費時又費力,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使這項工作簡便高效呢?”

從而自然的引入到本課的內容上,“用計算機操作編輯文本不僅可以簡化工作、提高效率,還可以完成許多手寫完成不了的效果。”進而自然引出用Word高效編輯文章的功能,給出本節課的任務。這樣一來讓學生明確了這節課的目標,為接下來的學習指明瞭道路。

(二)過程探究,完成任務:

先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本節的要點:一、Word基本操作;二、編輯操作初步。明確了學習任務後,學生聽起課來條理清晰,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處理任務,很容易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點。

第一層內容——Word基本操作

幻燈片展示創建新文檔的方法,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教師在大屏幕中的演示過程。

當新文檔建立後,文本編輯區中會有一個閃爍的光標,告訴學生這就是插入點,指明插入點指示當前插入字符、表格、圖片等文本的位置。插入點就需要移動和定位,並與學生共同回顧第一章第三節中,光標控制鍵區各鍵的功能,學生回答相應問題的同時,用幻燈片展示“移動光標鍵”的表格,温故而知新。 關於英文和中文的錄入要結合第二章第五節漢字輸入狀態的切換來講解。中文標點符號的錄入,除了可以使用軟鍵盤,還可以用“插入”菜單中的“符號”命令。

接下來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閲讀教材,讓學生總結出保存文檔及打開文檔的方法,教師再加以強調。

第二層內容——編輯操作初步

教師説明Word的編輯原則是先選定後操作,用幻燈片展示表格,講授選取文本的方法。

文本的編輯中,幾乎每個小知識點都與前面所學知識有聯繫,又要為後面即將學習的Excel、PowerPoint等軟件奠定基礎,因此,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移動字符:

這一知識點由教師詳細講解,採用四種方法:一是使用菜單,二是使用鼠標,三是使用常用工具欄中的相應按鈕。四是使用快捷鍵。並結合第二章第二節移動文件和文件夾的操作進行講解。教師再對移動和複製進行區分,並要求學生結合移動的方法,探究下一知識點:

2、複製字符:

仍然用四種方法,請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及時加以補充與評價。

3、刪除字符:

請同學們思考退格鍵和Delete鍵的功能並得出結論:按一次退格鍵刪除光標前面的一個字符;按一次Delete鍵刪除光標後面的一個字符;如果選取了文本內容,則按一次Delete鍵,將刪除所有選取的文本內容。

最後,用一段結束語向學生説明要把文檔做得美觀大方,還需要對文檔進行格式化等操作,為下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三)師生小結,交流收穫

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我對本節課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做以簡單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更好的學習本學科。

(四)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精心設計練習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加深理解,明確答案。這些練習題靈活性較強,能夠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消化的目的,又能起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作用。

(五)佈置作業,知識延伸

學生以課後的體驗與探索為作業,通過自己閲讀材料,學會查找與替換文本的方法,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説板書

依據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還配上適當的板書,揭示教材精華,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啟發學生思維,強化記憶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內容簡介:

課文記敍了家境貧困的“我”喜愛讀書,為一本《青年近衞軍》失魂落魄。當“我”下定決心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要買書的錢時,才發現母親是在一種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辛苦勞作,在我震驚、痛苦和懊悔之際,母親卻慷慨地把買書的一元五毛錢給了“我”,“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用一元五毛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沒想到母親卻數落“我”一頓,又給我湊夠了買書的錢。就這樣,“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説。課文着力要表現的是母親工作的辛苦,賺錢的艱難和為子女、為家庭毫無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現了慈母對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文本研讀:

課文篇幅較長,共有35小節。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語言以對話、抒情為主,短句、短段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人性的最美光輝,字裏行間流露出濃濃的親情。作者對母親的描寫並沒有濃筆重彩,只是抓住母親的形:極其瘦弱的脊背,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龜裂的手指;抓住了母親的行:頭和縫紉機捱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抓住了母親的情: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裏了……母親的形象就訴諸於作家筆端——那個時代,在物資的睏乏使得精神的'需求變得退而求次的境況下,就是這個瘦小羸弱,為生計疲於奔命的母親,卻始終在堅守着家庭的温暖,堅守着對兒女的希望,成為“我”今後踏入文學殿堂的動力。這是多麼博大而深沉、樸素而崇高的母愛!

文中有三處細節描寫和作者眼中母親辛苦工作的三個鏡頭:

細節一:七八十台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細節二:周圍的幾隻燈泡烤着我的臉。

細節三: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龜裂的手指數着。

鏡頭一:“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道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人,脊背彎曲者,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

其中的“極其瘦弱”、“脊背彎曲”、“頭湊近”將一位承受生活重擔,辛苦勞作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鏡頭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

倒裝和反覆的句式強調了這就是“我”親眼看到的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的變化,她疲憊、勞累。母親吃驚地望着“我”,“我”又何嘗不是吃驚地望着母親,如果“我”不到母親工作的地方,也許永遠不知道母親是這樣辛苦地賺錢養家。這些句子字字見情,震撼心靈。

鏡頭三:“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忙碌……”四個“立刻”寫出了母親抓緊工作,不辭辛勞。

這三處細節描寫和母親工作的三個鏡頭既是作者情感發展的線索,又是學生引導入情入境體會作品情感和習得文本語言表達方式的重點所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讀中想象畫面,讀中細細品味,讀中理解感悟,才能體會作家筆下流淌的真摯感情,同時也為“作者突然覺得他長大了,拿着母親再給他的錢,他再沒有權利買別的東西。”做了鋪墊。“長大”的意思,就是作者理解了母親對他的愛,集中在對他心靈上、智慧上的成長。為了這種成長,不惜一切代價。把母親給自己買書的錢買了營養品(一聽水果罐頭),哪怕是給母親,也是辜負了母親的心意。所以説這三處細節描寫,三個鏡頭,既是豐盈學生心靈,使學生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的鋪墊,進而理解文章立意;又是豐富學生語言表達,使學生初步理解和習得文本語言表達方式的鋪墊,進而在今後的學習中學會使用這些規律性的語言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這是文本的教學價值所在,也是編者的編寫意圖所在。

單元目標:

本文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通過課文所描寫的父母之愛的一個個側面,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單元的教學目標有兩點:一是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目標達成一個是指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一個指向對文本語言表達方式的體悟,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體會人物的情與愛;難點則是如何引領孩子體會母親樸素的言行下,母愛的真摯、深沉、崇高。

二、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對課程標準、單元教學目標的把握,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目標一:掌握文中三個生字,區別多音字“龜”的讀音,理解和積累本課“失魂落魄、震耳欲聾”等詞語。

目標二:能結合課文中描寫母親言行的詞句,感受作者譴詞運句方面的精妙,體悟慈母情深。

目標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親情無價。

三、教學策略

根據高年級略讀課教學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主要是立足語言文字,緊扣課題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個“深”字,設計一個填空的例題,以“鼻子一酸”,這樣三個“一”,構建了本節課的情感主線。同時又把“鼻子一酸”作為整堂課情感的一個制高點,以文中“我的鼻子一酸”為中心,採用“層遞式”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引導學生以三處細節為突破口,瞭解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以三個鏡頭為抓手,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和辛勞,從母親“瘦弱的背影、疲憊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堅定的話語”這個四個層面,尋找“作者為何接過母親的錢會鼻子一酸”的原因,通過品悟結合,多重朗讀,讀寫結合,適度拓展的方式,體會作者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在言意結合的過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四、設計理念

語言是人文的物化表現,母親無私的愛正是通過文字符號來傳遞的。教學中,以“情”為經,以“言”為緯,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緊扣文本語言,引領學生入情、悟情、融情,走進文本,從情節的“高空”潛入語言的“底部”去感受文字背後作者真情的流淌,讓學生在情感與語言的和諧共振中詮釋“慈母情深”,建構“有意義的課堂”。

五、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共分四個板塊,具體實施如下:

(一)瞭解作者,揭示課題

本課是作家樑曉聲少年時代的真人真事。新課伊始,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慈母情深》是從作家樑曉聲包含深情的作品《母親》中節選的,首先讓學生讀讀作家樑曉聲的簡介,用一句話説説從中獲得的信息。

1、瞭解作者。(出示課件)

通過背景知識的補充,為後面的學習,感受作者的成功與“母親的支持”分不開做鋪墊。接下來:

2、揭示課題。(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再讀課題,你會關注課題中的哪個字?為什麼用“深”字形容慈母的情,這個情到底深在哪裏?引導學生關注課題中的“深”字,讓學生要有“看課題,抓文眼”這種學習語文的意識,從而緊扣課文語言,引導學生批文入鏡。

(二)整體感知,理出線索

在第二個板塊——整體感知,疏通字詞,理出學文線索,首先是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憑藉預習的記憶,完成這段話的填空,把課文中出現的詞工工整整地寫下來。1.不看書,在這段話的空白處把課文中出現的詞工工整整地寫下來。(出示課件)

“我一直想買《青年近衞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於是,我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那裏的噪聲(震耳欲聾)。我發現母親極其瘦弱,當知道我來是要錢買書,母親用(龜裂)的手將錢塞給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濃縮在這一段乾乾淨淨的文字中,而且要求學生所填寫的也是這篇課文的生字。

接下來讓學生讀一讀這段話,2、區別多音字“龜”的讀法,聯繫上下文理解並積累“龜裂”“失魂落魄”“震耳欲聾”。(出示課件)然後讓學生再讀這段文字最後一句話“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引出問題“3、為什麼我鼻子一酸?(出示課件)”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打開課文,靜靜地讀,用波浪線畫出文中能夠讓自己的鼻子一酸的句子,並在旁邊作批註。

説明: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有三:一是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二是疏通生字詞,理解並積累詞語。三是以“鼻子一酸”統領全文,理出學習線索。既培養了學生提煉信息和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又為整節課的學生的自主閲讀學習起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之作用。

(三)品讀課文,體會情深

遵循以讀為本和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教學理念,品讀課文,體會情深這個板塊主要有兩個環節:圍繞“為什麼我鼻子一酸”這個問題,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能夠讓自己鼻子一酸的語句,並説説讀懂了什麼?第一環節:學生自主閲讀的時間,也是教師巡迴與學生個別交流,瞭解學情調控課堂的時間。第二環節:學生交流反饋自讀情況。這個環節是整節課的重點,教師要敢於放手,給學生留足充分展示讀書感悟的時間。緊扣“鼻子一酸”這一情感變化主線,學生交流相關語句時,教師順學而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段,首先是通過朗讀,談自己的收穫和發現:

1、理解我家境的貧寒。

連“破收音機”都“已經賣了,被我和弟弟妹妹們吃進肚子裏了。”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

2、體會母親掙錢的艱辛。

“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道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人,脊背彎曲者,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

“周圍的幾隻燈泡烤着我的臉。”

“有事快説,別耽誤媽幹活!”母親工作在噪聲震耳欲聾的角落,環境惡劣,卻在爭分奪秒地工作。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

“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接着研讀重點句子,“背直起來了……”這段話,分四步進行:第一步,教師首先提出“通過讀句子,你一定發現了這個句子寫得很特別,特別在哪裏?學生不難發現,每一句話後面都有“我的母親”,並且出現了三次。那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自己讀,哪一句話帶給你的是慢鏡頭的感覺?為什麼?這是第二步。學生能回答出課文中的原句給人以慢鏡頭的感覺,但“為什麼?”這個問題,是學生認知上的難點,也是教學重點。教師這時的引導就是要給學生搭梯子,幫助學生體悟作者這種規律性語言的表達效果。第三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中想象畫面,體會慢鏡頭的表達效果,提出:

(1)你看到一個怎樣的背?在我們的記憶中,母親的背曾經是怎樣的?

(2)你看到了母親的臉,那是一張怎樣的一張臉?我的母親曾經擁有什麼樣的臉?(3)再仔細地看,那是一雙怎樣的眼睛?記憶中的母親有着怎樣的眼睛?等”問題,引導學生讀中想象畫面,把自己的想象融進朗讀中,提出“你想通過朗讀,表達一種什麼感情?”,學生通過對比朗讀和教師情境引讀,就會發現將“我的母親”倒置,並進行多次反覆,所起到的表達效果是給人一種慢鏡頭的感覺,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的變化,突出了母親的辛勞,感受慈母情懷;在學生明白這一倒樁和反覆的寫法之後,第四步,教師提出“文中還有一處句子也用到了反覆地寫法,找出來體會體會。”有了這一習得語言表達規律的過程,學生會不難發現“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這個句子中“立刻”也多次反覆。發現了其中的語言規律,通過通過教師不同節奏引讀和換詞比較讀,學生明白了“立刻”一詞的反覆,則是給人一種快鏡頭的感覺,再次感受母親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使學生與作者在情感體驗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批文入情”的目的。

研讀重點句子的學習過程,教師只有深讀文本,並有發現語言規律的積極意識,才有可能開發出遠遠豐富於教參的教學目標,才能引領學生經歷由學向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這才是教學生學語文,用語文。

3、感受慈母之情。

以上這些,與媽媽慷慨地給我錢買書形成了強烈對比。

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的手心裏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説:“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

“你這孩子,誰叫你給我買水果罐頭的?!不是你説買書,媽才捨得給你錢的嗎?!……”

當學生交流到這組句子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母親塞錢是怎樣的塞?學生通過自己讀句子,不難發現,這一塞,是“用力地塞”、“使勁地塞”、“迅速地塞”“毫不猶豫地塞”“堅定地塞”等等,進而讓學生理解,母親塞到我手裏的不僅僅是錢,更是母親那普通的愛、無私的愛、偉大的愛、純真的愛,這一切的一切彙集在一起,就是慈母情深!至此,學生對慈母的情深在哪裏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讓學生再一次充滿深情地讀課題,使學生的情與作者的情再一次產生共鳴。

當學生交流到此處時,教學也就進入了最後一個板塊:

4、感受我對母親的感激、崇敬與熱愛之情。

“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母親原來是那麼瘦小!”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

“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

(四)補白練筆,體驗情深

這個板塊分兩步:

(1)創設寫話情境,進行補白練筆。感悟必須要以語言訓練為依託,沒有語言文字訓練為基礎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這個環節,出示這樣一個句式: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我在心裏一遍又一遍地對母親説:

讓學生把自己的內心獨白寫到練習紙上,可以寫自己的悔恨、自責、激動、也可以自己的決心和懂事……但是,不管你寫什麼,在你的話中,“母親”這個詞語不得少於三次。閲讀教學,尤其是高段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訓練學生有思想,會表達。此處的練筆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達到學語言,用語言之目的,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與文中的真情再次形成共鳴,使濃濃的慈母情,深深的愛母情洋溢課堂。

(2)為什麼要寫長大了?是作者理解了母親對他的愛,集中在對他心靈上、智慧上的成長;是慈母情深,才讓作者有了長大的感覺。

六、板書設計

瘦弱的背影

疲憊的眼神

慈母情深忙碌的身影酸?

堅定的話語

……

這則板書設計,有機地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融在一起,緊扣課題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個“深”字,以一個“酸”字為中心,構建了本節課的情感主線。從母親“瘦弱的背影、疲憊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堅定的話語”這個四個層面,尋找“作者為何接過母親的錢會鼻子一酸”的原因,通過品悟結合,多重朗讀,讀寫結合,適度拓展的方式,體會作者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在言意結合的過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第四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一課時,直線的平行與垂直是在學生認識了點和線段以及射線、直線的基礎上安排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生活中隨處可見平行與垂直的原型。學生的頭腦裏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因此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垂直關係。本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問題。

二、説教法

本節課我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基礎,從學生出發,以《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為指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生活實例引入,通過猜測、動手畫線、圖形反饋使學生系統深入地掌握知識,以及運用分類、觀察、討論等方法以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從而揭示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最後加以鞏固、提高與應用。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通過自主探究活動,初步認識平行線,垂線。

2、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3、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垂直的關係,認識兩線平行垂直。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與平行的空間觀念。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吃飯用什麼工具,大多數學生都説用筷子。請同學拿出筷子擺出兩根筷子能擺成什麼樣子?同桌兩個合作擺、畫。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課,便於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

(二)引導探索,感知特徵

1、展示各種情況

首先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後將部分同學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2、進行分類:

(1 ) 相交與否。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第二種,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第三種,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師:你們所説的交叉是兩條線碰到一塊了,在數學上稱為相交。

(2) 引導學生分類

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分為相交和不相交兩類。這裏學生可能對兩幅圖有疑問: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同時請兩名學生動手畫一畫,把兩幅圖中的直線分別延長。學生通過觀察與想象很快明確了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於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剛才在分類時有的同學把已經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兩類,因此分成了三類,那分成四類的同學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單獨的一類了,其實這也是相交。這樣同學們在交流中達成分類共識: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

(設計意圖:在積極探究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證過程中順其自然的發現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

(三)自主探究,構建新知

1 、認識平行:

出示第五幅圖 師:這組直線會相交嗎?你是怎麼想的?有的學生認為它不會相交,有的學生覺得兩條直線是一樣寬的,有的學生則認為是不是一樣寬,必須動手量,通過用尺測量,説明兩條直線永遠不會相交,這種情況在數學上叫互相平行。(課件演示:兩條直線向兩邊無限延伸,進一步説明兩條直線向兩邊無論怎樣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質疑:同一平面是什麼意思?教師出示立方體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問:平行嗎?平行。接着問:這樣還平行嗎?為什麼?因為不在同一平面。

練習:出示下列幾組直線,判斷哪幾組互相平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強調: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時“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學、質疑、解惑這樣一個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他們的想象,情感等參與到學習中去,親身體驗,加?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

2、認識垂線

師:我們再來看一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可能會回答兩條直線相交後都有四個角,我發現這四個角都是直角,我發現對着的兩個角一樣大。教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他們相交後形成四個直角呢?學生説:“可以量一量。”(請一學生驗證。)

教師小結: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我們就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垂足。

3、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垂直與平行》

(四)鞏固新知,應用提高

1、找一找

a、 出示主題圖,找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學生們自主發言。

b、在幾何圖形中找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説一説

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垂直與平行的現象,舉例説明,平行的例子:五線譜中的五條線,黑板相對的兩條邊。

垂直的例子:長方形鏡框長邊和短邊互相垂直。

3、擺一擺

(設計意圖:通過找一找、説一説、擺一擺等活動,加強學生對平行、垂直的理解,滲透了幾何知識中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同時讓學生知道應用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可以去説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從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堅定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這節課有許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不足,如在備課過程中學情分析不夠,高估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中出現學生與老師配合不夠,出現時間搭配不當,拖延時間,練習落實不到位。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一次成功的實驗》是一篇閲讀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來到一所小學進行的一次意外危險時刻的心理測試實驗。實驗的成功反映了三個學生懂得要團結,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質。

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生字詞,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②讀懂課文,瞭解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③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

④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練習用不同語氣讀人物對話。

(二)過程與方法: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有了危險需要沉着冷靜、互相合作、先人後己,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

説教學重難點: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體會有了危險需要需要沉着冷靜、互相合作、先人後己,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

説教法和學法:“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着想的美好品德,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説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從課題故意不寫“一次”入手,激活學生思維,營造閲讀期待,引領學生走入文本。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訓練學生語言的例子,也是訓練學生思維的例子。”既然教材是例子,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開發並重新組合,讓教材為學所用,為學服務,同時也為學生的提高與發展服務。《一次成功的實驗》這篇課文的內容通俗易懂,如果按照課文內容的順序來設計課堂教學的話,學生就很容易乏味。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材進行了開發並重新組合,把課文中實驗的結果放在前面,再讓學生由果及因進行語言訓練和逆向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通過“讀——想——劃---説---再讀”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懂得實驗失敗和成功的原因,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3、本文內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讀自悟是本課教學所體現的主要特點。運用多讀多想的讀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進入角色進行體驗,創設情境進行感悟。在自主學習、交流中理解重點詞句和課文內容。以讀代講,採用精讀和略讀的方式進行教學,把重點落實到實驗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上,通過自由讀、默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書方面體現三維目標中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在説到實驗失敗的原因時,讓學生進行詞語替換訓練,豐富了學生的詞彙知識,並啟發了學生的逆向思維,為找出實驗成功的原因作鋪墊。

在説到實驗成功的原因時,指導學生低聲朗讀的技巧和情況危險時朗讀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並抓住關鍵詞“不假思索”先進行字面上的理解,再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造句,對它進行全面地理解,以達到水到渠成地理解小女孩説的話,從中體會出小女孩遇到危險時鎮定、先人後己的優秀品質。

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我真的很快樂》本課是北京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第一課,在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讓學生們感受“我真的很快樂”學會表達“我”為什麼很快樂!

説目標:

1.朗讀課文,A生藉助拼音自讀課文,BC生在教師和A生的幫助下能通讀課文。學會背誦課文。

2.結合兒歌的內容或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我”為什麼很快樂,體會我上學是高興的心情,並會用“快樂”説一句完整的話。

説重點、難點:

1.指導朗讀,讀出真情,關注全體。2.結合生活實際説説“我”為什麼很快樂。

説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明確學習目標:我們來學習這一課的生字,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

二、自學新知。

生自學生字表中的生字。

1、讀準音:生自由讀一讀書中表中的生字。讀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識詞義:在課文中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詞語和句子。讀生卡片後面的組詞。

自己再組一到兩個詞語。寫在後面。

3、認字形:

看書中的筆畫跟隨,書空。

認真看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筆畫與格之間的聯繫。

在田格中練習寫一遍這幾個生字。

4、歸納生字特點:

找出左右結構的字,在下面畫-----

找出上下結構的字,在下面畫~~~

找出半包圍結構的字,在下面畫====

想一想,你怎樣記住這些生字。

三、彙報結果:

1、指名讀字音。

2、指生組詞,説出讀語意思。師板書詞語。

3、指生説出哪個字最難寫,你是怎麼記住的?(字形,佔格方法)師重點指導。

4、生在田格中再寫一個生字,和前一個比較有什麼進步。

5、師在小黑板上範寫生字,生再字一遍,比較有什麼不同。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作業:

在田格本中寫生字。

讀熟組詞。把課文背給家長聽。

説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我説課的內容將從課程標準、説學生、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具、説教學過程以及説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説課標

本框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二框題,它在第二單元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共有三目構成:第一目主要講述了什麼是文化傳播,商人進行貿易活動、人口遷徙和教育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作用;第二目説明傳媒技術的不斷髮展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依託現代信息技術的大成眾傳媒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第三目又是在第一、二目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到歷史上中華文化在為世界文化發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從而使學生油然而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進步。我們要自覺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説學生

文化傳播就在身邊,學生能夠直觀地體驗到。但是由於學生分析歸納綜合能力較弱,很難將獲得文化傳播的感性知識上升到理論認知水平。因此,在施教中教師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立足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讓學生髮現、感悟與理解文化傳播的方式和手段,提煉上升到理論層次,並踐行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

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現有的知識儲備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文化傳播途徑有哪些;文化傳播的傳播媒介的過程及作用。理解:現代傳媒的產生是否意味着舊的傳媒的消失;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通過所學內容,分析傳媒的演變過程。

2、能力目標:

例舉史實説明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結合實際,運用知識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通過合作探究,觀看不同圖片、不同視頻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能準確尋找信息的能力;同時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探索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瞭解文化傳播的作用,提高對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自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通過圖片、視頻的展示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並由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大眾傳媒及其特點;文化交流、傳播的必要性。其依據: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為傳播文化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教學難點: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其依據:對於中學生來講,知識的掌握較容易,但要落實在行動上是比較難的。

五、説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要求,為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去進行思考,激發他們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探究分析法:教師引導,層層剖析,淡化結論,注重參與,強調過程。

(2)實例引導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事例來論證。

(3)討論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解決教材中的疑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六、説教具

鑑於我校新教學樓教學硬件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製作的課件包括漫畫、圖片、情境材料等,為學生創設融洽、愉悦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七、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堅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談論井岡山的人文趣事,引導學生討論,從而進入新課。設計意圖:從説身邊的事作為開課,這種教學方法貼近學生生活,有利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本節課主要設計三個問題,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二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三消費的結構,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要注意緊扣住重難點,合理安排時間,並注意把握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繫。

第一部分: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採用活動探究法和情景教學法相結合,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突破此重點,我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觀看文山步行街的圖片,請同學談談有關步行街的相關信息。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問題,理解文化傳播的含義,生成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探究活動二:觀看三峽移民視頻,讓學生通過這項活動,自然生成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探究活動三:看中法文化年視頻,請同學舉辦中法文化年這項活動有什麼意義,引導學生得出教育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第二部分: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為讓學生弄清楚這一理論,我設計探究活動:中秋話祝福,你是通過什麼手段表達中秋祝福的?這些手段有什麼特點和優點。其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大眾傳媒的含義及感悟大眾傳媒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第三部分: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為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這樣的探究活動:觀看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動的視頻,討論:這樣的交流活動有哪些積極意義?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應扮演什麼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目的就是通過這樣活動了解文化交流的作用,對世界文化產生重要影響,從而促進學生參與文化生活,自覺做文化傳播的使者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探討三個問題,同學歸納教師引導,使學生從總體上了解文化傳播的途徑、手段、作用,做一個文化傳播的使者。

(四)、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圍繞本框的重點、難點設計一些能體現學生思維特點和能訓練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題目,以真正落實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

(五)、佈置作業

課後作業使學生把學習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不僅鞏固了所掌握的知識,有提高了學生分析運用的能力。

(六)、説板書設計

再現知識結構體系,內容清晰,結構有條例,便於學生理解、掌握,使板書成為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學習的一種有效工具。

(七)、説課堂評價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性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工作表的編輯》是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第三章表格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中的第三節內容。它是前面兩節中某些鋪墊的延伸,並貫穿了EXCEL以後整個的教學,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操作EXCEL的基礎,也是形成學生合理知識鏈的一個必要環節。(這一節教學安排兩課時,針對我校的實際情況,第一個課時要求學生初步瞭解工作表的編輯方法,掌握一種編輯方法,教學地點在多媒體教室;第二個課時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深入掌握工作表的各種編輯方法,教學地點放在機房。)今天圍繞第一課時進行説課。根據這樣的教學安排,我確定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要求學生初步瞭解EXCEL工作表的六類基本編輯方法,熟練掌握每類工作表編輯的一種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能在學習中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覺悟目標:通過國產汽車的變遷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重點:複製和移動、單元格內容的修改;

難點:區分複製和移動、清除和刪除單元格的操作差別。

二、説教法

通過學生已經學過的物理學知識(課程整合)創設一個各種類型汽車起動和剎車的情境(創設情境法),設置一個總任務,然後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子任務,每個子任務與工作表編輯的各種操作有機結合(任務驅動法),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

三、説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着一個個子任務通過課堂討論、分層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子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四、説教學過程

(説明:為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把教學內容順序作了微調。)

1、創設情境,巧妙導入

用三種型號的桑塔納汽車起動和剎車這樣一個情境(可以由FLASH模擬一個場景),結合學生已經學過的物理學知識,提出總任務,導入新課。(總任務:如何科學描述這些物理狀態?)

2、把總任務分解成子任務,子任務與工作表的編輯有機結合。

(1)子任務1:在原始汽車起動表格的基礎上,創建汽車剎車的表格。————引入單元格的複製。

(2)子任務2:比較汽車起動和剎車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區別。

————―引入單元格內容的移動。

(3)子任務3:單是這樣的一組數據,能比較出汽車的性能嗎?

————引入單元格、行、列的插入。

(4)子任務4:你能把“初速度、末速度、時間、加速度”改成英語嗎?

————輕鬆引入單元格內容的修改。順便改正錯別字。

(5)子任務5:由於普通型桑塔納轎車沒有安裝ABS緊急剎車裝置,現已停止生產,所以要從表格上取消。

————引入單元格的清除和刪除,並比較它們的區別。

(注:原始表格、複製後表格、移動後表格、插入後表格、修改後表格、清除後表格、刪除後表格見原始的“説課、xls”文件)

在講解的過程中應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巧妙分散難點。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適時穿插課堂討論、學生上台操作等交互活動。

3、總結鞏固

整合各個子任務,提出共性的地方,比較個別差異。留5分鐘時間指定某一種方法讓學生完成剛才各個任務的操作,從而串聯整個教學內容為一個整體。

4.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工作表的編輯

一、複製單元格1、剪貼板方式2、鼠標拖曳方式

二、移動單元格1、剪貼板方式2、鼠標拖曳方式

提示:複製單元格和移動單元格的操作區別

三、插入單元格、行、列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四、修改單元格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五、清除單元格

六、刪除單元格

提示:清除單元格和刪除單元格的操作區別。

附EXCEL工作表

原始工作表

汽車型號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時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複製後

汽車型號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時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汽車型號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時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移動後

汽車型號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時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汽車型號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時代超人500

桑塔那2000500

桑塔那普通型500

插入

汽車型號初速度(km/h)時間(s)未速度(km/h)加速度

帕薩特055036000

時代超人075025714、286

桑塔那200001550120xx

桑塔那普通型023507826、087

&nbs

p;

汽車型號初速度(km/h)時間(s)未速度(km/h)加速度

帕薩特5050—36000

時代超人5070—25714、29

桑塔那200050150—120xx

桑塔那普通型50230—7826、087

修改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055036000

075025714、28571

01550120xx

023507826、086957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5050—36000

5070—25714、2857

50150—120xx

50230—7826、08696

清除

汽車型號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帕薩特055036000

時代超人075025714、28571

桑塔納200001550120xx

汽車型號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帕薩特5050—36000

時代超人5070—25714、2857

桑塔納200050150—120xx

刪除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5050—36000

5070—25714、28571

50150—120xx

説課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多種多樣,像保護色、擬態、硬殼、硬刺、裝死等等。喜愛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是孩子們很喜歡瞭解的內容,但它不容易通過直接的實驗或探究進行學習,老師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資料,所以這個活動需要通過收集資料的方式進行,在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等手段獲取科學知識,是科學討論型的活動。

二、 活動準備:

這種活動首先要調動家長、孩子一起收集各種有關動物自我保護的資料,如圖書、圖片、網上下載的資料。同時運用現代多媒體的手段,如準備好相關的課件和錄像資料更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更有利於孩子的討論、交流、學習。

三、目標設置:

科學討論型的活動主要是通過孩子圍繞某一主題的表達交流,以達到分享知識經驗的目的。結合大班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隨着各個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的深入,孩子們也積累了一些有關記錄的經驗,本次活動的目標

1、瞭解常見的動物自我保護方法並嘗試用繪畫等方式進行歸類和記錄。

這是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2、運用語言大膽講述自己的觀點同時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

四、活動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觀看多媒體課件或錄像資料,使孩子瞭解常見的動物自我保護方法。

在觀看前提出要求“注意裏面都有哪些動物,它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這樣,孩子們帶着問題去觀看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不會盲目,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生動的課件和錄像刺激孩子在頭腦中浮現自己蒐集的資料中相關的方法,為孩子大膽發表觀點和討論活動做好了準備。

(二)伴隨錄像的回放,展開討論與交流。

1、觀看後鼓勵孩子説説自己的看法,同時注意傾聽別人的觀點並進行討論與交流。在孩子們輪流介紹自己蒐集的資料、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可以通過錄像的回放,不斷地鼓勵孩子們進行小結。這樣,孩子們在仔細傾聽、主動思考、總結概括、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對動物自我保護方法的印象就更深了。在這個基礎上, 就可以啟發孩子進行歸類。

2、討論交流在集體組織後,採取分小組的形式再次展開。因為小組活動有助於發展孩子們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還可以促進孩子們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同時也為小組的記錄活動做好鋪墊。

(三)分組記錄,集體討論、總結。

尊重事實是起碼的科學態度,孩子們首先要記錄下他們的發現,這是他們得出結論、進一步分享和交流的基礎。孩子因為年齡小還不能運用文字,一般以繪畫等方式表現和記錄。

但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太多啦,記錄起來較困難。所以,我設計了統一的記錄表降低難度,使孩子們的記錄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就不會再盲目或者不知道從何記起。難點自然不難。

每組一份相同的記錄表,把常見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用文字標明,並且在文字下面配上一定的圖示標記,如硬殼護身的方法下面可以畫上烏龜殼,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這種表格對於大班孩子來説操作性很強,所以孩子會非常有興趣。補充部分可以提示孩子們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還有很多,激勵孩子們繼續蒐集資料。(結合表格介紹)

當分組記錄後,請每組選派一個代表介紹小組成果,這又是一個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過程。

(四)延伸:

最後,把分組記錄的結果統計到一張大的統計表上並且投放到主題牆上,鼓勵孩子們繼續蒐集資料,不斷積累,把活動深入開展下去。同時,還可以把活動延伸到人的自我保護上,這實際上也是把積累的知識、經驗遷移到生活中,運用於實際。

這也正是讓孩子們真正感覺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