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分享的快樂》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分享的快樂》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分享的快樂》説課稿範文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分享的快樂》説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分享的快樂》。本課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

一、學生實態與教材分析:

當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條件較優越,生活在被父母寵愛的環境裏,自我中心的意識較強。他(她)們較為自私、任性,欠缺禮貌,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自理能力較弱。他們有願意與周圍的人真誠交流的意識,但卻因不會溝通而容易和他人衝突。

《分享的快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共歡樂”,本課在設計中力求讓學生體驗在集體中講求團隊精神,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從而學習到合作與分享,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因此我把此次教學活動的目標定為:

1、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願意與他人分享。

2、實際參與合作,體驗來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互相幫助體現了一種生存的道德智慧。

三年級的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難點是:讓孩子們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

二、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完成教學活動。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孩子們將準備一兩件自己喜愛的物品。運用了實地考察、蒐集及準備蘋果、橘子和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年齡偏低、認知水平尚淺並偏重於形象思維的特點,教師應避免太多的理論説教。師生多方蒐集相關信息,擴充課文內容。嘗試結合學生以及身邊其他人在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實際事例的體驗中,學習合作與分享,培養合作精神。

五、活動環節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針對學情,教材、新課程標準等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五個環節:

(一)歌曲導入,縮近距離

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聽到大家愉快的歌聲,老師的心情也變的輕鬆愉快起來。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一份快樂和別人分享,你將有兩份快樂。(教師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快樂。”這樣一開始,就和學生拉近了距離,與學生融合在一起。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這時我會適時引入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這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突破。首先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喜歡的東西。接着我會引導學生暢談感受。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好東西和別人分享才快樂。最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對比感知分享的快樂。我會先將準備好的蘋果讓一個學生吃,接着讓孩子們在小組內分吃橘子。讓學生分別暢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

為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二:“同學們讓我們在小組內共同合作一起來畫一畫、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

在小組展示後,我將提問“孩子們,通過這個活動,你有什麼收穫?你的心情如何?”最後進行總結。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從個體之間的分享擴展到集體生活中。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迴歸生活是品德課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學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種快樂的基礎上,我將隨機出示實地考察的錄像,“俗話説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這不,這些老人碰到了困難,我們該怎麼辦?假如你幫助了他,他會怎麼想?”這樣,讓學生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用自已的力量去幫助他人,或者主動去關心他人,讓學生們談談幫助後的心情怎麼樣,感受到這樣也是一種快樂。最後我還將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自己和別人分享快樂的事情。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分享的理解。

(四)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新課程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在這一環節,我會先給學生講《盲人點燈》這個故事的開頭,而後讓學生去猜測故事結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開展“我們一起做剪報”的趣味活動,各小組自定一個主題,做剪報,做完後進行成果展示,讓學生談在做的過程中,大家是怎樣商量的。體會分享有助於合作,有助於學會做事。引導學生明確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僅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

六、板書設計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出了這樣圖文並茂的板書。它暗示着願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七、教學理念

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課堂上生成的亮點:

1、本課在通過讓學生着力於“體驗”,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了生活化的課堂:從欣賞他人心愛的物品------體驗分享他人的物品----收穫到了分享他人的快樂。在學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種快樂的基礎上,我將出示實地考察的錄像,拓展教材,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當別人需要的時候,要用自已的力量去幫助他人,或者主動去關心他人,從而昇華情感,變成親身感受,意識到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去伸出友愛的手也是一種分享。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就是貼進生活,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分享的理解。

2、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本課的活動過程是着力於“體驗”,創設了“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主動獲得的情感資源,只有親自獲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在教學中才是應用教學的有效的情感。

3、在教學中,採用了播放實地考察的錄像,融入教學環節,給學生創設了情境,又在實例中進行再次感悟分享的情感,體會他人需要的時候,該怎麼辦。及時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4、在活動中,我通過運用創設情景引入教學法,活動激趣教學法、媒體感受教學法,遊戲體驗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快樂的融入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接受新知和體驗感受,相輔相成,愉悦課堂。

本課的教學設計完全從孩子的經驗出發,通過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教學中的亮點,及時把握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創設了生活化的有效的課堂,幾個活動的設計遵循孩子認知的內在邏輯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欣賞到體驗,從體驗到感受,從感受到分享,把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高潮,讓他們在體會中學會主動與他人分享,自育自悟,使三維目標得以有效地融合。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分享的快樂》説課稿2

一、教材內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分享的快樂》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共歡樂第三個主題。本課旨在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説明分享能給人帶來很多快樂;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還是一種你我間的幫助與關愛。

二、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本單元的內容安排和本課教學設計,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為以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

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學會與他人分享。

2、過程與方法:

創設不同情境,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樂;採用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體驗、感悟分享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學會分享,享受分享”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分享,生活處處有快樂”,有分享才快樂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

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體驗分享合作的成就感。

四、教學難點:

理解分享的深刻內涵。

五、教學過程設計: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教學內容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我以“吃蘋果”這一情境為切入點,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創設情境,以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出示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並提出這樣的問題:看到這樣的蘋果,你會有什麼想法?學生都會有“想吃掉”的想法,接下來我繼續設疑,同學們都有這種想法,可是老師手中只有這麼一個蘋果,你們都想吃,我給誰呀?老師遇到了難題,快幫幫我拿出你的金點子吧。學生就會饒有興趣,暢所欲言,想盡辦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引出這樣的做法就是“分享”。隨後進一步引出問題:分享能帶給我們什麼?你體驗過分享嗎?這節課讓我們在短短的40分鐘裏共同感受分享所帶來的快樂。由此引出新課——分享的快樂。我就是用“吃蘋果”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腦思考,解決問題,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活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活動。

1、觀察照片——初步感受分享的快樂

選擇具有代表性、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話題——過生日為突破口,暢談過生日的打算,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與大家共度美好時光的想法,初步感受分享就是一種快樂。

2、回顧經歷——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樂

回顧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經歷,使學生感受到分享不僅僅再是單純性的“與他人共同享有”,它還是一種你我間的幫助,你我間的關愛。學生、教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我將學生在家庭中、在學校中與家人、同學、老師在一起的照片製成幻燈片,並加以展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分享是快樂的,分享無處不在,分享就在我們身邊。

3、合作作品——共同體驗分享的快樂

開展“為畫塗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分享智慧、分享合作的力量也是一種快樂。

4、故事延伸——深刻理解分享的內涵

通過“盲人打燈夜行的故事”猜一猜、演一演、説一説等活動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分享的內涵,從而也讓學生明確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之間的幫助與關愛。有了彼此之間的分享,才會有好的生活狀態。

5、品嚐蘋果——親身體驗分享的.快樂

體驗性學習是本課程的一大特點,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分享的快樂,按照學生的金點子,我把課前的蘋果分成了若干塊兒,讓每個學生都來嘗一嘗,然後説説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體驗,學生必然有感有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學生就是在這樣愉悦的氣氛中明白了道理,深化了認識。

(三)分享體會,昇華情感

學生與老師交流彼此的感受,共同分享40分鐘的充實與快樂。這一活動設計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分享,生活處處有快樂”,有分享才快樂的情感。

六、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利求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而且還能突顯本課的重點。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圖文並茂的板書。我將形象、生動的簡筆畫和簡明扼要的文字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共同匯成了一束最美的七色花開在每個人的心中。板書色彩鮮明,充滿陽光,吸引人的眼球,每一片花瓣都代表着分享的內涵。此板書也體現了本課程的一大特點——開放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總結性和趣味性。

七、教學理念:

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我力求在教學中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而是採用活動化教學,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在生活中感悟,提高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分享的快樂》説課稿3

一、設計理念:

《分享的快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共歡樂”,《分享的快樂》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本課為第一課時。在設計中,根據目前學生的思想狀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主要採用“活動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輕鬆、民主、愉快的氛圍中自由分享、體驗。由共同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而引發他們內心的情感,從而願意與他人分享,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目標:

1、體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滿足感。

2、學會與他人交流,分享快樂,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培養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和滿足,從而願意與他人分享。

四、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年齡偏低、認知水平尚淺並偏重於形象思維,而且好活動的特點,我避免了理論説教,而是為學生創設活動情景,並讓學生結合身邊及其他人在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實際事例的體驗中學會分享、體驗快樂。

五、教學準備: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讓孩子們拿出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大家分享。

1、組織學生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集中起來。如:集郵冊、玩具、圖書等。並帶一兩種心愛的物品到課堂來。

2、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且具體、生動的畫面更興趣,為此,我為學生自制鮮明生動的圖片。

六、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

教師首先讓學生將自己喜愛的一兩件物品帶到課堂上來,由物品的主人扮講解員,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物品。同時,教師將自己的最愛的照相機帶來,作為課程資源,為學生拍照,合影留念。同大家一起分享拍照的樂趣。這樣,一開始,老師就可同學生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歡樂”的氛圍。同時,也可激發起學生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的願望。學生的大腦立即進入興奮狀態。接着,我立即迎合學生這種心理,留給學生充分活動的空間,讓學生與其它同學一起充分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而在分享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語言的變化和情感的體驗。為此,我為了捕捉到最真實的情感,分享過程我立即請學生交流、談話:當別人欣賞你帶來的東西時,你有什麼感受?你欣賞了別人的東西,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為有了自己切身的體驗,可使之自然地理解“五角星”裏的話語。即:你有一個快樂,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就變成了兩個快樂。這樣,不但提高學生交往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分享”的快樂,給予也是一種分享和快樂,而且是一種增值的快樂。

活動二:我們共享用

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迴歸生活。因為,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因此,我首先利用彩色圖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圖片上所示情況時,我們該怎樣做呢?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同學之間的相互關心與幫助,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它帶給我們的是同學之間的友情和歡樂。另外,我讓學生自選生活中“互相幫助”的場景,討論後,分配角色,並分組表演。表演中,教師也參與其中,並讓學生對錶演的同學進行採訪。這樣,通過表演,可讓學生充分體驗“幫助”與“被幫助”後的不同感受。教師為學生創設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自創、自編、自演,使其在充滿興趣的想象創作中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既可體現學生的“主角”意識,又使人人在表演中得到滿足,在創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及合作、交流、創編和表演能力。同時,教師的參與,為學生真正創設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表演不受任何拘束,淋漓盡致地發揮,從而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而小組交流活動可體現問題的開放性,可使學生之間的不同思想認識相互碰撞,使矛盾的焦點集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深化。讓學生進行道德評價,其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為標尺,進行衡量,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一步明確:分享也是獻出關愛,有了愛,世界將會更美好,社會更和諧,生活也就更幸福。

活動三: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學習本節課的感受。這樣,既可反饋教學目標,又可鞏固教學重難點,同時,也可讓學生真切地再次體驗我們“一同分享”這節課的感受。而社會調查“小記者要行動”激起學生合作分享的慾望,為下節課”合作分享”的學習奠定基礎,並將課內訓練延伸到課外,可使學生在實踐中反覆的、不斷地、多方位的體驗,感悟。

總之,我這節課設計的總的思路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在生活體驗,到生活中實踐。即:使學生真正地“叢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