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3W

一、 教材分析(教什麼?)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説課稿範文

結構分析(知識樹展示)

本章(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內容是中國地理總論部分和中國區域地理部分的銜接點。作為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本章主要從以下三部分進行了宏觀介紹:一是介紹區域的基本概念;二是從宏觀角度整體認識“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三是採用兩兩對比的方式,掌握四大地理區域的一般特徵。

本節內容在第五章及八年級地理教材體系中的地位見下圖(知識樹):

內容分析(知識樹展示)

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着明顯的差異。在內容選擇上,教材並沒有將區域內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一一羅列,而是採用對比的方法,闡述了南北方氣候、植被、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徵以及農業生產、傳統民居及交通方式、文化習俗等人文地理特徵。

在最新制定的《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環境的複雜性。因此教材中突出了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的分析,並明確區域人文特徵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這對培養學生思考和解釋複雜的地理現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節內容要點結構分析見下圖(知識樹):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運用地圖指出南北方地區的界線和範圍,並能説出在地形、氣候、植被和河流等方面的自然地理差異。

(2)能例舉出南北方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及文化習俗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通過各種地圖(地形圖、氣温與降水量圖、河流流量圖、各種景觀圖),收集、比較、歸納南北方自然與人文地理特徵。

(2)運用已學過的氣候、地形、植被、農業生產等知識,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聯繫,以及人文地理特徵受自然環境影響這一基本地理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尊重中國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增進多元文化理解的能力

學情分析

——已具備的知識與技能

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區域的基本知識(如什麼是區域、區域的級別、區域劃分的標準和一般方法),並瞭解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和範圍。

通過上冊教材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中國地理概括及地形、氣候、河流和湖泊、農業等一般特徵。

——已有的生活經驗

通過電視新聞、各種雜誌、報紙和身邊的家人、朋友的介紹,以及自己旅遊體驗,對我國南北方有着很多感性認識:如冬季南北方巨大的氣候差異;植被景觀上的差異;飲食上的差異等。

——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綜合理解形成南北方自然與人文差異的原因及內在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對於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進一步理解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南方和北方地區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

難點:南方和北方地區各地理因素的差異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解

二、 教學設計(怎麼教?)

教學模式

採用:啟發式合作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會綜合採用對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和歸納法四種教學方法。

採用這種模式的主要意圖基於以下兩點:一是運用已有知識、已有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建構;二是突出師生、生生之間的經驗、知識的分享與交流。

教學環節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

教師:準備課件

環境:多媒體教室(有內部網絡,能滿足資料分享)

學生:收集反映南北方不同自然及人文景觀的'圖片、文字及影像等資料。

分組:根據班級人數分成四組,每組內部分為兩組,一組代表北方地區,另一組代表南方地區。

【導入新課】——3分鐘

從《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時,有楚國武士押着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

楚王看見了,問武士:“那個囚犯犯的什麼罪?他是哪裏人?”

武士回答説:“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

楚王對晏子説:“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兒?”

晏子面不改色説:“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但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

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

教師從故事提出問題:

1.我國南北方有什麼不同的自然環境會影響水果的生長?

2.除了影響到水果的生長之外,對於當地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方式有什麼影響?

通過設問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熱情,也以問題的形式帶出了本節課的重點: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

【合作探究,教授新課】(37分鐘)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20分鐘)

1.展示《北方地區區域圖》、《北京年內氣温與降水量圖》、《黃河流量過程線圖》、《北方温帶落葉闊葉林》,指導學生讀圖、閲讀課本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思考回答下列問題:(7分鐘)

(1)北方主要包括哪些省份?

(2)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界線大致在哪裏?

(3)北方地區有哪些主要地形區?

(4)北京最冷月平均氣温在幾度左右?年降水總量大約多少毫米?

(5)在氣候的影響下,北方植被可能有什麼特點?(冬天會不會落葉?)

(6)北方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7)黃河最大流量大約有多少?出現在什麼時候?為什麼?黃河有無結冰期?可能在哪些月份?

教師引導學生對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進行歸納、概括,並與學生一起提煉學習南方地區自然特徵的框架知識:位置、氣候、地形、水文(河流與湖泊)、植被。

2、展示《南方地區區域圖》、《廣州年內氣温與降水量圖》、《長江流量過程線圖》、《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指導學生讀圖、閲讀課本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自主探究、思考回答下列問題,在問題設計中突出比較法。(7分鐘)

(1)北方主要包括哪些省份?

(2)南方地區主要以哪些地形為主?和北方相比有什麼不同?

(3)廣州最冷月平均氣温在幾度左右?年降水總量大約多少毫米?與北京相比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為什麼有明顯差異?

(4)南方植被與北方植被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5)南方地區有哪些主要河流和湖泊?其數量與北方相比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6)長江最大流量大約有多少?與黃河相比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考慮一下長江有無結冰期?為什麼?

3.小結,指導學生快速完成下表(2分鐘)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分界線

氣候特點

1月平均氣温(0℃以上/以下)

年降水量(多/少)

主要地形

典型植被

河流

流量(大/小)

有無結冰期

4.總結歸納:南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是什麼?(4分鐘)

展示框圖

組織學生討論:影響南北方自然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並進一步引導:“我們通常有一句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説明了自然差異往往會造成人文方面上的差異。”(目的:過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17分鐘)

小組內部分成兩組,利用課本上圖片、材料,教師提供資源(越劇紅樓夢選段、河北梆子六盤山選段、《蘇園六紀》片段)以及學生事先收集的各種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信息,瞭解南北方地區在農耕制度、傳統民居、飲食、傳統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從地形、氣温、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並完成下表:

南北方的差異

主要形成原因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農業生產

土地利

用類型

主要農作物

作物熟制

傳統運輸方式

傳統民居

其他文化傳統

戲曲唱腔

選作

園林建築

飲食習慣

……

……

【鞏固小結、拓展延伸】(5分鐘)

通過講解,提問,板書等進行課堂總結。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並佈置課後小論文的研究與撰寫,題目是《如何開展南北方戰略合作?》

資源開發

原則:結合地方特色,將師生收集的資源與教材提供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

意圖:將師生共同體驗引入課堂,從聲、圖、影像等全方位增加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

主要運用在:課堂導入環節中引入故事《晏子使楚》;人文特徵差異中引入越劇、河北梆子、蘇園六紀等聲像資源。

課堂評價

主要採用兩種評價方式:一是課堂提問,對基本知識點、技能點進行當堂檢測。二是佈置開放式作業《我是如何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何開展南北方戰略合作?》,對課堂知識體系進一步深化。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