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推薦】説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36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説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在上一節磁場、磁感線基礎上講述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安培力以及描述磁場性質的物理量――磁感強度。它們是學好本章的基礎也是重點,同時是高考的熱點,學好他們也可以為以後理解和掌握洛侖茲力打下基礎,是高中教材電磁學中的重要內容

內容特點:具有類似性:磁感應強度B與電場強度E概念的建立是類似的,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複習電場強度的概念這一環節,對兩者類似的地方恰當地進行聯繫,對它們的不同點嚴加區別,這樣做,既複習了舊知,獲得了新知,又體會了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獲得物理學規律的對稱美的享受的同時,使教學上的難點得以突破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考慮上述教材分析,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高考考綱要求,同時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提出以下知識目標:

知識目標

1、 理解磁感應強度的概念,會用磁感應強度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 知道什麼是安培力,掌握分析安培力的方法

3、 理解安培力方向特點,會運用左手定則

能力培養既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課堂教學的任務,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特提出以下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

1、 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來掌握新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歸納的邏輯思維能力

2、 使學生學會用類比法學習新概念,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等常見的物理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方法和分析問題能力

同時,寓德育教育於課堂教學也是課堂教學的任務,在本節課提出以下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實踐第一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

磁感應強度B的概念,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磁感應強度B的概念貫穿本章的教學,是學好本章的基礎,因而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僅是高考熱點,同時也是以後理解和掌握洛侖茲力的基礎,因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四、教學難點

磁感應強度B的概念,安培力大小、方向的制約因素

由於磁感應強度B的概念理論性強,比較抽象,不易建立,因而是本節課的難點;安培力大小、方向的制約因素等涉及空間結構思維特點,學生不易掌握,因而也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類比法 實驗探究法和講授法結合

圍繞上述重點、難點,我採用類比法,使學生從研究方法上建立磁感強度B的概念,然後從實驗入手,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物理現象自己解決問題,使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昇華,達到學習新知的目的。

在本節課,改進了實驗模式,將教師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究性實驗,既鍛練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由實驗總結出物理規律的能力,又讓學生充分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般性方法,達成本節課的能力目標

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本節課同時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意重點知識的重點講述,以解決較差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進一步達成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課堂教學以實驗為基礎,通過觀察物理現象,使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昇華,這樣既體現了實踐第一的觀點,又使物理規律具有強有力的説服力,體現了直觀性原則,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實踐第一的觀點,達成本節課的德育目標

所以,做好實驗是本節關鍵。

六、教學設想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學性,對一些主要環節有以下構想

1、 引入新課:設疑:如何表徵磁場的強弱和方向?→聯想(類比):描述電場強弱和方向的物理量“電場強度”是如何定義的?

2、 實驗一:導線方向與磁場方向對安培力的影響(讓學生歸納教師啟發)討論指明:我們只研究兩者相垂直的情形

實驗二:找出安培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演示)讓學生設計方案(控制變量法)→實驗(師生共同演示)→結論:F=BIL或B=F/IL(由學生對錶達式進行語言表述,使客觀知識演變為主觀知識,既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積極思維,有利於培養能力,在教學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出問題:上面式中比值B有什麼意義?(設疑)→啟發(F=QE E=F/q)→類比思維→推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可以用比值B表示磁場的強弱――(引出)磁感強度的定義(定義由學生,補充由師生共同),例題鞏固。

3、 安培力:F=BIL(上),教師説明一下

4、 實驗:改變實驗中的磁場方向、電流方向,→進行分析、概括、總結→安培力方向判斷方法→左手定則,例題鞏固。

5、 總結:總結時不是對全部知識進行復述,而是提綱挈領,概括總結,再精心設計必要的練習,使本節課教學具有永久性效應

例題1:一根長2m的直導線,通有1A的電流,把它放在某勻強磁場中,受到的安培力的最大值為1N,求該勻強磁場的磁應強度。

析:電流所受安培力最大時,即為導線與磁場垂直時,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此時磁感應強度B=F/IL

例題2:圖14-21表示一條放在磁場裏的通電直導線,導線與磁場方向垂直.圖中已經分別標明電流、磁感應強度和安培力這三個物理量中兩個的方向,試標明第三個量的方向

課堂練習

1.關於磁場,以下説法正確的是 [ ]

A.電流在磁場中某點不受磁場力作用,則該點的磁感強度一定為零

B.磁場中某點的磁感強度,根據公式B=F/Il,它跟 F,I,l都有關

C.磁場中某點的磁感強度的方向垂直於該點的磁場方向

D.磁場中任一點的磁感強度等於磁通密度,即垂直於磁感強度方向的單位面積的磁通量

2.磁場中某點的磁感應強度的方向 [ ]

A.放在該點的通電直導線所受的磁場力的方向

B.放在該點的正檢驗電荷所受的磁場力的方向

C.放在該點的小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

D.通過該點磁場線的切線方向

3、勻強磁場中有一段長為0.2m的直導線,它與磁場方向垂直,當通過3A的電流時,受到60×10-2N的磁場力,則磁場的磁感強度是______特;當導線長度縮短一半時,磁場的磁感強度是_____特;當通入的電流加倍時,磁場的磁感強度是______特.

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廚房的變遷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讓學生觀察廚房就是引導學生學習仔細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懂得生活中處處存在着美。通過畫畫家中的廚房或想象中的廚房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繪畫表現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小學兒童的學齡特點,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繪畫家中現在的廚房或者想象中的未來廚房,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繪畫的表現能力,還有事物的創新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探索與合作交流等學校方法,經過觀察分析,進行一定的活動來完成本課的學習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切實地感受時代新貌,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觀察廚房、用自己喜歡的繪畫形式表現廚房。

2.難點:表現出廚房的細節。(特別是廚房中常用的物品。)

課前準備

(學生)自己家廚房照片資料、鉛畫紙、水彩筆等繪畫工具。

(教師)相關課件(新老廚房的圖片、畫家的作品、學生作品)等。

二. 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小學三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培養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互動,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三、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都能在視、聽、説、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視頻導入

1. 播放一小段《中華小當家》做菜視頻,故事發生在哪個地方?

2. 今天我們就來一堂有關廚房的課。揭示課題《新老廚房》。

,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觀看動畫片,把學生帶入做菜視頻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廚房的意義,為後面設計新課做好鋪墊。二.看看我家的廚房

1. 教師展示現代廚房圖片,學生比較自家的廚房。

2. 同學討論,説説自家廚房不同的地方(包括廚房格局、常用的物品等)。

引導學生觀察探索,通過現代廚房和傳統廚房的區別瞭解,懂得廚房的意義。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的製作設計了一個坡度,減低了難度。通過語言表述與語文課相結合,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教學活動中,以此調動學生勇於表現、釋放個性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三.欣賞啟發。

1.聽完同學們描述自家的廚房後,教師與大家分享下其他關於廚房的作品,用課件展示畫家關於《廚房》的繪畫作品和學生示範作品,

2. 教師提問:書本的三幅兒童作品分別用了哪些繪畫工具?描繪的是廚房的哪一個角落?瞭解不同的美術用具、繪畫方式表現不同的繪畫效果(線描鋼筆畫、油畫棒繪畫、水粉畫);明確繪畫視度,學會抓住廚房的特色之處。

四、創作表現。

第一次練習: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創作一幅能表現自家現在廚房的特點的圖畫,可以選取一個視角,教師做巡迴輔導。

過度:

五.設問導入。

剛剛同學們畫的都是乾淨漂亮的廚房,你們想不想知道以前人們的廚房是怎樣的呢?

六.拓展內容

引出老廚房的圖片欣賞,與現代廚房圖片進行對比,感受新老廚房的巨大變化。

七. 原因思考。

1.為什麼廚房會有這樣大的變化呢?學生思考廚房變遷的含義。教師總結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善、科技的進步。

2.預設問題:社會繼續在不斷快速發展,那廚房又將發生什麼變化呢?

八.交流討論

1.教師設立大背景:假設你生活在一個世紀後的超級社會,你想象設計自己的未來廚房會是怎樣的?廚房用具會有哪些改變?(可以從:結構材料;用具用途;燃料轉變等方面考慮)

2.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設想。

九.想象創作

第二次練習:運用想象和誇張在原來的基礎上創作一幅未來廚房的想象畫。教師巡迴輔導。

交流評價。

1.學生展示並評選作品。每位學生來老師這邊領一個小印章,印在自己認為滿意的作品上。

2.教師總體評價。

結課

情感延伸:教師總結,通過繪畫自家的廚房,學會多關心周圍的事物和環境,養成觀察的習慣,在家的廚房裏多多幫助父母幹家務。

課後交流與拓展

嘗試用其他表現方式完成作品

四.板書設計:(課件) 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設計分三部分:課題、基本特徵示意圖和展示區。

總之本節課通過精心設問、合作探討、動手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他強調把學生當成發現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行探究,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互助、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學效果很好,一句話:只要教師轉變觀念,大膽的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滿足他們好奇、好動、好説的特點,教學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垂直與平行》。下面,我將重 點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新數學課程標準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垂直與平行”就屬於“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它是學生在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位置關係。正確認識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學生今後學習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知識的基礎。同時,它也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1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 、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重點: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難點:相交現象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於以上理念:在本節課的教法選擇上,我注重體現以下幾點:

①引導學生採取“觀察、想象、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②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活動。

③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動手實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課時的學法指導上,我將讓學生在感知想象、實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進而使他們在交流中充分體驗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説教學準備:

①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等。

②學具:練習紙、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本課時教學我將分以下四個環節完成。①創設情意,感知想象;②自主探索,構建新知;③鞏固拓展,加深認識;④課堂總結,學會評價。

我先來談談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感知想象。

我準備這樣開始講課: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你見過鉛筆掉在地上的情境嗎?接着課件演示:兩支鉛筆從鉛筆盒裏掉在地上的情境,並把畫面固定在兩支鉛筆的位置關係上,然後讓學生觀察兩支鉛筆的位置,並告訴學生,在今天的數學課上,老師把這兩支鉛筆的位置關係畫成這樣的兩條直線:“ ”。接着讓學生髮揮想象,兩支鉛筆掉在地上,還可能是怎樣子的呢?

[這一環節,我從“掉在地上的兩支鉛筆”入手,不僅向學生解釋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掉在地上的兩支鉛筆還可能是怎樣子”的問題,調動起了學生的經驗儲備,進而讓學生初步感知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另外兩支鉛筆掉在地上,還可能一支落在桌子上,一支落在地上,這也為學生理解“同一平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二環節:自主探索,建構新知 (這是教學的重點,我分兩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觀察分類,瞭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徵。

第一步:展示兩條直線 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

我準備這樣引導:兩支鉛筆掉在地上還可能是怎樣子的呢?請同學們先自己在紙上畫一畫,然後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其他同學是怎樣畫的?誰的想法與眾不同?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後,展示小組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他小組相互補充。(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這一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然後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情況,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小組互相補充,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從個人——小組——全班的逐層遞進的過程,同時為學生自主分類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

第二步:自主分類

我準備這樣引導: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兩支鉛筆掉在地上畫成直線會有這麼多的情況,那你們能把這些情況分分類嗎?於是進入學生的自主分類。(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為兩類: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即①④⑥ / ②③⑤。

第二種:分為三類:相交的一類,快要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即①④⑥ / ②③ / ⑤。

第三種:分為四類:相交的一類,快要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相交成直角的一類,即①④ / ②③ / ⑤ / ⑥。

接着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以上各種分法,談談自己的想法。

針對第二種分法,主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並把直線畫的長一些,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於相交,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線全部畫出。

有了第二種分法的分析,對於第一種和第二種分法,學生通過觀察與想象很快就會明白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於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

這一步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弄清類似②、③這兩種看似不相交,實際上是屬於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我準備這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先讓學生閉眼想象②、③兩組直線通過延長、延長、在延長是否會相交;再指名一兩位學生上黑板動手畫一畫,即把這兩組直線延長,結果會怎樣;然後再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即通過延長②、③兩組直線,結果兩組直線都相交的動態過程。從而讓學生達成共識,類似②、③這兩種看似不相交,實際上是相交的兩條直線,這樣也就達成分類的共識,即相交的一類①②③④⑥,不相交的一類⑤。 (板書:相交,不相交)

[這一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交流的過程中達分類的共識,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交流、辨析、求證的過程中順其自然的發現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

第二層次: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第一步:揭示平行的概念:

我準備這樣展開:先讓學生觀察“ ”這樣的兩條直線,並讓學生説説有什麼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很快就會發現這兩條直線不相交)然後課件演示兩條直線不管怎樣延長,永遠都不會相交的動態過程,接着課件揭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直線 a 是直線 b 的平行線,直線 b 是直線 a 的平行線),並讓學生齊讀。

第二步:揭示垂直的概念

先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相交的各種情況,並説説有什麼發現。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會發現③、⑥兩組直線很特別,即相交成角。接着讓學 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驗證這兩組直線是否真得相交成直角。然後,課件 示垂直的概念, (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同時讓學生認識垂線和垂足。 [ 板書:垂線、垂足 ]

第三步:理解同一平面的含義,完善概念。

①我準備這樣展開,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平行與垂直,那你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是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嗎?指名學生説。

②自學課本 P65 ,説説自己有什麼補充或不明白的地方(重點讓學生理解“同

一平面”的含義)。

③課件出示以下長方體:找找長方體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

的現象。(重點讓學生理解直線 a 是平面 1 的直線,直線 b 是

平面 2 的直線,雖然它們不相交,但也不能説它們互相平行)

[這一步:讓學生在充分觀察、想象、驗證、自學提問的學習過程中,深刻體驗平行與垂直的特徵,深刻理解了同一平面的含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自學的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察。]

第三環節:鞏固拓展,加深認識。

①判斷下面各組直線的位置關係:

②課件出示漢字平行的“平”和垂直的“垂”,通過仔細觀察讓學生髮現漢字中的互相平行與垂直的現象。

[這兩個練習是基本題,主要是讓學生加深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特徵,並從中體會我國造字藝術的美,從而滲透人文精神。]

③找找幾何圖形中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這一練習讓學生加深了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學生髮現了長方形對邊平行,相鄰的兩條邊互相垂直,進一步發現和完善了長方形的特徵]

④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現象

先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現象,接着教師課件演示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現象。如:鐵軌、雙槓、單槓、門樑、腳手架、圍旗旗盤等,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樂趣。

第四環節:全課總結,學會評價

我準備這樣結束這堂課,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自己表現怎麼樣?你的同伴呢? [ 這樣用談話的方式進行總結,不僅總結了所學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給了學生一次評價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自評、互評初步學會評價,實現了課堂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五、説板書設計:

垂直與平行

相交 平行+ 相交成直角→互相平行 = 不相交→互相平行

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七色花》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中的選讀課文。這是一篇童話,寫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時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用它做了七件事,表現了珍妮不惜犧牲個人利益,願為別人帶來幸福快樂的美好品質,告訴人們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第1-3然段寫小女孩珍妮因迷路而哭了起來,一位老媽媽看珍妮哭得可憐,就送她一朵能幫助她什麼事都能辦到的七色花。第4~10自然段寫珍妮用七色花瓣為自己做了幾件事。第11~18自然段寫珍妮用最後一片花瓣幫助一個腿腳不便的小男孩站了起來。

説學情

三年級學生想像豐富,對童話充滿興趣,對《七色花》應該喜愛。他們已具有一定的閲讀能力和寫作基礎,可以讓他們充分地自我發揮。

説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讀通課文,理清課文脈絡,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能簡單概括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七件事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技能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最後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義,因為幫助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2.總結全文,運用想象,説説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實現什麼願望。並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進行仿寫,也可以自由發揮。

三、情感價值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感悟到助人是快樂的,要做有意義的事情。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愛,心地善良。體會到凡事都應該為別人着想,懂得只有樂於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四、教學重點

瞭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幫助腿腳不便的小男孩最有意義。

五、教學難點

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運用想象,引導學生説一説、寫一寫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實現什麼願望。

説教法

1,重視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2,重視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3,發展想像,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4,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運用圖文對照、誦讀體會、討論交流、讀寫結合等方法幫助學生全面達到教學目標。

説學法

以學生的自主閲讀為主,讓學生自讀、自悟,學會主動學習。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想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和習慣。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並且和寫作練習結合起來,既發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説程序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引讀話題:著名童話作家張天翼《寶葫蘆的祕密》精彩片段)

2,自由讀文,瞭解大意;(助讀提問: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

3,自主合作,交流討論,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檢查提問:珍妮小姑娘分別用七朵花瓣實現了哪些願望?你認為哪個願望最有意義?為什麼?)

4,拓展昇華,發揮想象,訓練表達,結合寫作;(口語、寫作訓練題目:《假如我有七色花》)

5,總結提高。(結束語:《七色花》是一篇童話,我們自然不能得到童話裏的這朵神奇的七色花。但是,只要我們有着一顆善良的心,所有的美好願望就都能成為現實,七色花就在我們心中。)

説板書

黃色花瓣——讓她帶麪包圈回家去

紅色花瓣——把打碎的花瓶復原

藍色花瓣——帶她去北極 只為自己,增添許多煩惱

《七色花》 綠色花瓣——讓她從北極返回家

橙色花瓣——來了很多玩具

紫色花瓣——叫玩具都回去

青色花瓣——幫助腿腳不便男孩恢復健康——幫助他人,得到無窮快樂

得花 —— 用花

説課稿 篇5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説仍有難度。特別是啟示部分爸爸告誡的話學生很難弄懂。好在他們能借助語文知識讀通課文,知曉大意。他們有了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説出來,可以講述自己遇到的事情 見到的現象。他們已能看懂教材的插圖,説出插圖的大意。這為課文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説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繩子。能正確讀寫“捕撈、

魚餌、魚鈎、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關鍵:以讀為本,融情於境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以下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説教法學法

課堂是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且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2、邊讀邊想象,合作交流法。

説教學流程

《釣魚的啟示》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欣賞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美妙的畫面往往叫人賞心悦目。欣賞美、品味美將能淨化人的靈魂。”在我語音未斷的導語後便點擊鼠標,伴着優美的樂曲,幾幅精美的月夜圖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入神的欣賞着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同時提出:“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會有一個怎樣美麗的故事發生?”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描寫月夜的片段:“這麼美的月色,誰能將這種美妙給讀出來,讓大家欣賞。”學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寫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起來。之後,又給學生個性化朗讀創設了一個展示平台。“誰願意到前面來配上音樂朗讀?”相信肯定會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裏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同時作者這種遣詞造句的表達方法也使小讀者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讀懂課文感受美

閲讀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釣魚的啟示》一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説的話,父親的話中藴含着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這一部分的內容是:父親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爸爸!為什麼?”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説。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

我又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儘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鈎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到湖裏去。大鱸魚有力地擺動着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分角色讀,然後我參與其中和學生合作表演。老師讀“兒子”説的話,學生讀“父親”説的話。在分角色朗讀中,我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驗“父親”的話沒有商量的餘地、態度的堅定;體驗“兒子”的不理解,不服氣,內心的委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爸爸!為什麼?”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

課文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兒子説的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學生這時的讀、議、想,就更深入課文內容了。在小組合作後,再來練習分角色表演這段對話,課堂氣氛會進入高潮。

學生各抒己見,會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來説服兒子。從而深刻地體會出父親此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又要態度堅定地嚴格要求兒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生再讀這段時,把“兒子”從感到突然、不理解的急切到委屈、不服氣的爭辯到再三乞求,最後無可奈何的放棄這一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給表現了出來。從而體會到父親的言行是多麼的高尚多麼的美麗。

通過我的組織和引導,從小不貪便宜、誠實守紀、有道德,這種高尚的情操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跡。

此時,我相機出示賀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勝於言教呀!

三.理解昇華表達美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此時,文字靜靜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鮮明。教室裏是那麼的靜,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的啟示》這篇美的課文讓我們的學生領略到美的故事,走進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實踐之美,學會用美的眼睛體驗美的生活,做一個帶給祖國,帶給他人美的人;同時,《釣魚的啟示》一課的教學也啟示我今後從事語文教學要領略語文的美,感悟課文的美,去以“美”啟智,以“美”育人!最後,要求學生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講給父母聽,聽聽他們會如何選擇,再次感受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

説課稿 篇6

《水和空氣》這一單元,共7課內容,前4課涉及“水”內容,後3課涉及“空氣”的內容。本單元注重的是如何通過多次的比較,使學生形成對於水和空氣的性質的一種認識,注重概念形成的過程化,注重形成概念的方法,要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課完成的。關於“水”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逐步認識液體的典型代表物質——“水”的一些基本性質,同時,為和氣體的典型代表物質——“空氣”進行比較學習做好準備。

《比較水的多少》這一課是希望學生能從關注“水沒有固定形狀”這一概念目標向“水有一定體積”這個概念目標過渡。讓學生通過解決“比較水的多少”這一實際問題,引發“表述水的多少”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本課有四個探究活動,分別是“比較水的多少”“比較水多多少”“認識和使用量筒”“估算液體體積”。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比較水的多少,多多少的過程中,重現量筒的發明過程,並在測量工具的產生過程中發現“水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的這個不同於固體和氣體的特徵,同時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導學生測量比較。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應該説教材的編排已經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徵,同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更有利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習科學。

【説學生】

三年級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像力,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不久,對科學探究充滿興趣,樂於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雖然對水的一些基本性質,以及液體的概念是模糊的,但是對水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尤其是通過前三節課的學習,形成了關於液體的一些概念,並且能通過合作解決一些問題。

【説設計理念】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在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建構基礎性的科學概念、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兒童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比較水的多少為主線,以探究活動為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多多少,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重現量筒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水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的這個不同於固體和氣體的特徵,明確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更從中培養學生探究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量筒是一種標準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於確立科學的標準。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教學難點:

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説教學方法】

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採用了直觀教學、情境教學、啟發教學、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對話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

【説教學準備】

本課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這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功夫。

教師準備材料:多媒體;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分別裝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分別裝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一次性紙杯等。

【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我們先來看一段,(《西遊記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學們看到,豬八戒實在是太熱了,現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裏面裝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裝水最多的一瓶,但卻挑不出來,大家能幫他猜出來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導入,以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了三個瓶子,裏面裝的水和老師講台上的都一樣,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猜測一下,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多,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少,並説明理由。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思考,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對水的多少做一個感性的比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比較水的多少,體驗探究過程

過渡:同意*號瓶中水多的人明顯佔優勢,那我們就認定*號瓶中的水最多,這樣可以嗎?

1、怎樣才能比較出水的多少呢?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對學生的猜測正確與否,不做出評價,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啟動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合作研究比較的方法,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得以有效的進行。)

2、學生彙報想出的辦法,引導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最科學?

師根據彙報板書。

預設:分別倒入同一個瓶子比高低、互換瓶、倒入一個杯裏比杯數、比重量、瓶子底部孔比水流淨的時間、用刻度杯等。 (板書)

(設計意圖:在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對方法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簡便、科學、有效,同時有利於學生在下面的探究活動中選取比較好的實驗方法,達到實驗效果。)

3、小組確定實驗方法、實驗材料,明確分工後實際操作,交流結果。

提醒:從每個瓶子裏倒出的水,在比完後要倒回原來的瓶子,不能讓水灑出來。注意把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

預設: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如果此時有學生提出用畫刻度的方法可以更精確的比較,並可以使比較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直接引領學生進入比較水多多少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開始自制刻度線測量。 (板書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收集事實、分析事實的存在來驗證假設猜測的正確與否,完成對水的多少的初步比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三、比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發明過程

過渡:同學們找到了裝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兩個瓶子裏的水多多少呢?你們能説出來嗎?

1、2號瓶中的水比其它2個瓶子裏的水多多少呢?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這時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要引導。

2、學生彙報想出的辦法,引導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最科學?

預設:(所有方法最終指向用有刻度的杯子量。)

A、 用小杯子量。追問:“用小一點的杯子一杯一杯去量,多出來裝配怎麼辦?再用更小的杯子嗎?又多出來半杯怎麼辦?

B、 做一個記號。如果要比較更多瓶水的多少呢,每一次都做一個記號嗎?有辦法讓這個杯子能比較多杯水的多少嗎?

C、 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麼用?如果沒有帶刻度的杯子怎麼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描述水多多少,最終找出科學的方法,此環節注意了和第一個活動方法的聯貫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能力強的學生自主發現比較水多多少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測量,能力稍差的學生學習到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使所有學生體驗到遇到問題不斷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畫刻度線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並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裏的水,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並討論問題。

預設:最終指向比較時必須統一刻度。

A、 測量結果大部分相同。追問:為什麼我們的測量結果一樣?

B、 測量結果不同。追問:你們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麼辦法能使結果統一?(統一刻度)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的重點活動,在學生經歷量筒的發明過程中,自然地引導學生理解發明有刻度的量器的意義,同時對量筒的單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初步的認識。開始意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用標準單位測量才可以讓信息交流成為可能。設計本次探究活動,還可讓學生認識到“水的多少”是立體的,希望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向科學概念“水的體積”轉化,希望學生從關注“水的形狀特徵”開始向關注“水的體積”這一新特徵轉化,為量筒和毫升的引入做準備。)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認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出示量筒,學生觀察,彙報發現。

(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認識毫升:誰知道ML又叫什麼?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

數一數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

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呢?(多媒體出示正確讀數方法)

(二)、使用量筒

請學生到講台前用量筒測量講台上三瓶水的多少,並彙報測量結果。 (板書)

(設計意圖: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指導學生規範地使用量筒;提出毫升概念,引導學生測量比較,認識水體積多少的不同,更使學生明確“水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同時理解測量需標準工具,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五、總結拓展,課後延伸

1、小組測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並交流結果。

2、估算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

(出示醬油、礦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裝多少毫升)

(設計意圖:繼續關注“水的體積”,練習使用量筒和毫升,能初步估算常見液體的體積。)

3、課後調查:不關緊的水龍頭1分鐘滴幾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4、算一算:照這樣計算,不關水龍頭1天,1個月會浪費多少水?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課外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同時教育學生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