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品】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27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品】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5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幼兒、説設計意圖: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為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於探索的狀態。他們在遊戲的時候,常常會分不清左右,對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為了引導孩子能夠清楚區分左右,特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

二、説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實際需要、發展能力為基礎,又要根據《綱要》的有關精神。本次活動內容的選擇首先是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目標的要求,即“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利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科學目標的定位使我們強烈地感到:“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與和諧相處。二是考慮幼兒實際能力和發展需要。本班幼兒對空間方位感知經驗不一樣,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內容的設計上儘可能考慮到寓教於樂中。這樣就能讓幼兒在積極的遊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三、説教學目標:

在確定活動目標時,我的預設目標從幼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進行考慮的,因此,此次活動的目標我預設為:

1、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會向左和右移動。

2、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3、初步感知參照物的不同所帶來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四、説教法和學法:

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遊戲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法,我介紹這兩種方法。

(1)遊戲法: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歡愉的氣氛中參與、體驗、感受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因此,活動中我儘可能地將學習的內容轉化為遊戲的形式,如一開始,我就採用與幼兒玩肢體遊戲進行引入,讓幼兒在遊戲中不知不覺中有了“左”、“右”的空間概念經驗。

(2)賞識激勵法:

人需要賞識,作為孩子更不例外。他們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有發展前途,以為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因此在每次的遊戲過程中,教師都以激勵鼓勵的方法請幼兒參與,在參加完遊戲之後有相應的反應,若幼兒有錯也給幼兒改錯的機會,讓幼兒大膽嘗試,但不挫傷孩子的自尊。

五、説活動的組織過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把此次活動分為四個環節。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動第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幼兒尋找自己身體左右關係的“好朋友”的遊戲,幼兒玩的慾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幼兒很有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訴老師和同伴,這樣,幼兒不僅主動地與同伴交流了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同時也加深了對“左、右”空間方位的認識。

(二)遊戲中辨別左右。

這是鞏固第一環節中接觸到的對左右的區分,讓幼兒一起感知左右。

(三) 感知參照物的不同,左右邊的方向也變了。

此環節在設計過程中是讓幼兒在原有對左右的認知水平上有一個提高,落實第二個目標。

(五)結束:聯繫生活,應用左右。

此環節是讓幼兒利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幼兒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兒的學習程度如何。

反思

本次活動的引題還是讓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在知道了左邊和右邊之後,讓幼兒説一説自己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時,幼兒的舉手積極性很高。

從目標的把握上,我對第二個目標的把握有所欠缺,在組織過程中,幼兒沒有能掌握相應的知識。對於數學活動主要是源自於生活,運用於生活,對於這一點的滲透也不是很到位。教師自身的語言組織還不夠精煉,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數學説課稿 篇2

課程名稱

數學小故事

適用年級:

三年級

總課時:

16課時

課程簡介:

《數學小故事》課程就是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輕鬆學到數學知識,本課程讓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活動中,自主地建構數學知識,創設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源於孩子生活,源於孩子好奇之事,引導孩子積極運用自己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讓他們親身感悟數學知識。根據自己對小學數學節本的瞭解,設計出有趣的數學課程,對學生進行無痕的引導,降低學生接受的難度。通過學生的探究和發現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數學。同時體會我們中國古代光輝的數學成就,有信心學好數學。遊戲是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和途徑,而數學語言卻以簡練和邏輯為特點。為了把抽象的數學符號變為生動活潑的形象符號,讓兒童更樂於接受,更容易掌握,《數學小故事》將寓教於樂的傳統教學理念移植到單調枯燥的數學教學中,讓孩子在看圖朗誦、動手動腦中潛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學習法、閲讀學習法、遷移類推學習法、發現學習法、嘗試學習法等眾多學習方法,讓孩子通過饒有興趣的認知方式輕鬆掌握所學的知識。

背景分析

(500字內)

目的和意義:

數學是思維,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維素質,因此,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進行數學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數學是活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是文化,數學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通過多種資源的挖掘,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和興趣,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夠得到數學文化的薰陶,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情分析:

新課標提出學生在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還要注重其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與開發。但由於受應試觀念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只重視數學知識的獲得,缺少人文的薰陶,更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把掌握基本知識,熟練基本技能當做學習的唯一目標,導致學習空間擠壓、、學習方式私死板。因此本課程本着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數學資源的宗旨,充實、豐滿學生的數學學習,還原有趣、富有人情味的數學真實面貌。

資源分析:

本課程將以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為依託,連接數學、語文、品德與生活等多個學科,為學生營造各種學科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藝術學習環境,構建跨學科的相互滲透,擴展學生的認知空間,使他們受到知識的啟發,觸發聯想形成新的認識。同時有效運用學校和社區的資源,培養學生整合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體現基礎教育改革的精神。

課程目標:

1、數學思維訓練能使學生接觸各種類型的數學題,使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2、學生通過解答比平時學習難得多的數學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的精神和能力。體會攻克難題後的喜悦和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3、通過數學思維訓練,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

4、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和創造性思維品質。

學習主題/活動安排:

(請列出教學進度,包括日期、周次、內容、實施要求)

日期

周次

內容

實施要求

9月9日

1

第1講倒過來推算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16日

2

第2講反過來想問題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23日

3

第3講找出無形的砝碼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30日

4

第4講畫圖分析找重疊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10月14日

5

第5講鏡子裏的時間

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10月21日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 教材

1、 教學內容:

《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十一課時的內容。

2、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

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它是學生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後。由於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 教學目標:

① 通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説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另外,音樂是陶冶人心靈的神丹妙藥,是調節情緒的有效工具。也為了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樂曲中進行操作。並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三、 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 教學、具準備

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寫有口訣的盒子;主題圖、表格、蘋果樹。

五、 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2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並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 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在這一環節裏,我設計了三塊教學活動:

1、 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並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並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魚(條)

1

2

3

4

5

6

三角形(個)

6

12

②、 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 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 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前面已對25的乘法口訣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索,本課的難點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2、 學以致用。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隻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3、 為了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和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設計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遊戲(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遊戲中有所鞏固,有所收穫。如:①開火車:讓同組的同學按順、逆時針的方向,接下去説口訣;②投信:把寫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寫有口訣的盒子裏;③摘蘋果:先説出想要摘那個蘋果(6乘幾或幾乘6),再説出其相關的口訣,説對了就把蘋果摘走,否則不能。

(三) 結課。

1、 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2、 知識伸展。這時,課以接近尾聲,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可以這樣提問:你們還想知道什麼?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再次把學生帶到另一個高潮。

附: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很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節授課內容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的推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數列是數列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項公式,有利於進一步研究等比數列的性質及前n項和的推導以及應用,從而極大提高學生利用數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節課的內容和教學過程對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材的處理:

結合教參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將《等比數列及其通項公式》安排了2節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根據目前高一學生的狀況,發現雖然這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但由於老師的講解過多,導致學生丟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識。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施趣味教學,我利用一個初中自然學科中的“細胞分裂”的問題以及課本第109頁的一個典故引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之後,再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地設置了三個層次的問題,逐步加深學生對等比數列及其通項公式的記憶和理解。由此,我對教材的引入、例題、練習做了適當的補充和修改。

3、教學重點與難點及解決辦法:

根據學生現狀、教學要求及教材內容,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解決的辦法是:歸納類比。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我把這節課的難點定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這個難點,關鍵在於緊扣定義,類比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來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數學能力,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定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知識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等比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發現等比數列的性質,並能運用定義及其通項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能力訓練目標:

培養運用歸納類比的方法去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運用方程的思想的計算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積極動腦,明辨是非的學習作風,掌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目標:

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結構美。

三、説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師生的多邊活動,在教師的‘反饋——控制’的同時,每個學生也都在進行着微觀的‘反饋——控制’。”由於任何教學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學習建構活動才有成效,故本節課採用“發現式教學法、類比分析法”來組織課堂教學。全班同學分成十二組,每組4—5人,按異質分組,每組都有上、中、下三種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這堂課用類比的方法學習等比數列是一種較好的學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着重提醒學生重視等比與等差數列的對比。

四、説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

五、説教學過程和時間安排:

1、複習提問:(2分鐘)

(1)等差數列的定義是什麼?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怎樣?

目的:通過複習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類比學習本節課的內容,用熟知的等差數列內容來分散本節課的難點。

2、導入新課:(12分鐘)

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兩個問題:問1、細胞分裂:一個細胞,每隔一分鐘後一分為二,第8分鐘後有幾個細胞?問2、課本第109頁的典故由同學閲讀。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得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教師用計算機課件演示其填充過程,並給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

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的認識順序引出定義,這很自然,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同時,通過趣味性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髮現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的強烈慾望。

3、創設問題(28分鐘)

第一層次:(6分鐘)

判斷下列數列哪些是等比數列,如果不是,請説明為什麼?

① 1, 2, 4, 8, …,263

② 20xx , 20xx×1.1, 20xx×1.12,…, 20xx×1.19

③ -1, -2, -4, -8,

④ …

⑤ -1, -1, -1, -1,…

⑥ 1, 0, 1, 0,…

目的: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

第二層次:(6分鐘)

例1 已知等比數列的首項是-5,公比是-2,問這個數列的第幾項的值為-80?

目的: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通項公式中每一個字母所代表的數學含義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培養學生的逆性思維能力,解決學生定性思維頑疾。

第三層次:(16分鐘)

一個等比數列的第3項為9,第5項為81,求它的首項和公比?

目的:讓學生深刻理解等比數列定義其通項公式,並在應用過程中發現公比的'取值情況。

一個等比數列的第2項是10,第3項是20,求它首項和第4項?

目的:總領以上三層次全部知識,並使集體智慧個人化,書本知識靈活化: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小結:(2分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為了讓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進一步條理化、系統化,同時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及練習後進行再認識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1)等比數列定義是什麼?怎樣判斷一個數列是否是等比數列?

2)等比數列通項公式怎樣?其中每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是什麼?

3)等比數列應注意哪些問題?(an≠0、q≠0)

5、佈置作業:(1分鐘)

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一步鞏固、提高,我佈置作業如下:

課本P60:l、(2) (4)

6、板書設計

§2.4等比數列

等比數列的定義 演練1、2、3

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課堂小結

實例剖析 例1 作業佈置

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關於地位與作用。

本説課的內容是數學第二冊7.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個數學而言,它是打開整個代數寶庫的一把鑰匙。就本節課而言,着重闡述了兩個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係。它是繼乘法的基礎上來討論因式分解概念,繼而,通過探究與整式乘法的關係,來尋求因式分解的原理。這一思想實質貫穿後繼學習的各種因式分解方法。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為後面學習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關於教學目標。

根據因式分解一節課的內容,對於掌握各種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個代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瞭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掌握從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體驗性目標:

①感受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矛盾的對立統一觀點;

②體驗由和差到積的形成過程,初步獲得因式分解的經驗。

3、關於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質屬性是學習整章因式分解的靈魂,難點是理解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進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是學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變形是一個逆向思維。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較長時間的學習,造成思維定勢,學生容易產生“倒攝抑制”作用,阻礙學生新概念的形成。

4、關於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互相聯繫和統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麼樣的教法必帶來相應的學法。因此,我們應該重點闡述教法。一節課不能是單一的教法,教無定法。但遵循的原則——啟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行為主體。正如新《數學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上述思想為出發點,就本節課而言,不妨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體驗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類比教學,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嘗試教學,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教師

充分依照學生的認知心理,不斷創設“最近發展區”,造就認知衝突,促進學生不斷髮現、不斷達到知識的內化。

不管用什麼教法,一節課應該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為,自始至終對學生充滿情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最重要的。二、説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階段。

教師出示下列各題,讓學生練習。

計算:(1)(a+b)^2;(2)(5a+2b)(5a–2b);(3)m(a+b)。

學生完成後,教師引導:把上述等式逆過來看,即

(1)a^2+2ab+b^2=(a+b)^2;(2)25a^2–4b^2=(5a+2b)(5a–2b);(3)ma+mb=m(a+b)。

成立嗎?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一是複習整式的乘法,激活學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認知結構,促使新舊認知結構的聯結,滿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學原理。二是為本節課目標的達成作好墊鋪。在此基礎上引出課題——因式分解。

第二環節,新課階段。

1、對比練習。讓學生練習:

當a=101,b=99時,求a2—b2的值。教師巡視,並代表性地抽取兩名學生板演,給出兩種解法。

教師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利用對比分析,讓學生體會,把a2—b2化為整式積的形式,給計算帶來的優越性,順應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類比練習。讓學生練習:

分解下列三個數的質因數(1)42;(2)56;(3)11。

在此,教師幫助歸納:42與56兩個數可以化為幾個整數的積,叫做因數分解。本身是質數的數就不能再分解。同時設疑,對於一個多項式能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嗎?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翻開課本閲讀課本因式分解定義。

3、創設問題情景。

同學們,我們不能迷信課本,課本的因式分解定義有毛病,請大家逐字研讀,找出問題。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事實上正確)提問學生討論結果,課本定義是正確的。

板書:

一個多項式→幾個整式+積→因式分解

師生歸納要注意的問題:

(1)因式分解是對多項式而言的一種變形;

(2)因式分解的結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結果必是一個積;

(4)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書:

4、學生練習課本p152練習第1、2兩題。

教師安排這一過程意圖是:通過對比教學,提高學生對因式分解的知覺水平;通過具體數的分解這一類比教學,產生正遷移,認識新概,符合學生概念形成的認知規律;通過故設偏差法,製造認知衝突,讓學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導學生主動探求,造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勢態,促進學生對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讓學生用正反習題的練習,達到知覺水平上的運用,促使對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從而使本節課達到高潮。

第三環節,嘗試練習,信息反饋。

讓學生嘗試練習:課本p152第3題,並引導中下學生看p152例題,教師及時點撥講評。

教師安排這一過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和富有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因式分解與整式的乘法的關係得到正強化。

第四環節,小結階段。

這是最後的一個環節,教師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從左邊到右邊是因式分解嗎,為什麼?

學生展開討論,得到下列結論:

A、左邊是乘法,而右邊是差,不是積;

B、左右兩邊都不是整式;

C、從右邊到左邊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變形方法進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進而,教師呈現因式分解定義。

教師安排這一過程意圖是:學生一般到臨近下課,大腦處於疲勞狀態,注意力開始分散。教師如果把定義及要注意的問題進行小結後直接拋給學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過讓學生練習,在練習中歸納,再一次點燃學生即將沉睡而去的心理興奮點,點燃學生主題意識的再度爆發。同時,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了自我評價和鞏固,成為本節課的最後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