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彙總七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1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説課稿模板彙總七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

1、我説課內容節選自::蘇少版《音樂》八年級下第二單元《雨花石》

2、本單元主要作品如課件所示——《雨花石》,羽調式,濃郁的民族風格,清新、柔美的旋律,抒寫甘為鋪路石,默默奉獻的情懷;《共和國之戀》A段旋律抒情流暢,深情款款,B段跌宕起伏,表達無怨無悔、堅定執着的愛國情懷;《蝴蝶飛啊飛》《和平的花環》,童聲的純淨甜美,對比出歷史的慘痛,引發無限的哀思,更訴説對於和平的堅定信念;《烈士日記》英勇—激憤—沉痛—悼念,音樂加上合唱再現了詩中的場面,更昇華了詩的內涵;《辛德勒的名單》小提琴獨奏如泣如訴、哀婉動人的旋律,抒發猶太民族飽含苦難的心聲。

3、通過對教參的學習,結合我自己的理解和教學實踐,我認為本單元的特色是——讓學習者在學習、感悟、體驗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音樂過程中回顧歷史,感受歷史題材作品中音樂語言的獨特魅力,從中汲取為和平幸福而奮鬥的力量。

二、課時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我選擇演唱歌曲《共和國之戀》,欣賞樂曲《辛德勒的名單》作為第二單元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按照精細化教學設計的要求,我對教學過程中的欣賞教學環節——過程安排進行説課。

選擇《辛德勒的名單》作為本單元的重點以及精細化教學設計的教學內容,原因在於:這是本單元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本單元唯一一部外國音樂作品,通過第一課時內容的學習,學生感受到中國人民在追求和平、幸福道路上,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在學習《辛德勒的名單》時,學生能夠感受到,和平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祈盼,和平——是所有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共同的心願!

在教學設計中應該包含對教材的分析,同時更應該瞭解教學的對象。

三、學情分析

在學習每一單元前,我都會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作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於單元學習有整體的印象,再加上第一課時《雨花石》《蝴蝶飛呀飛》《和平的花環》的學習,學生對於單元教材的設計、情感基調有了初步的感知,通過日常教學的訓練,學生也具備了基本的分析音樂要素的能力,對於本曲的演奏樂器小提琴的音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欣賞過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但對於音樂演奏者、創作者、音樂成就、音樂語言本身瞭解並不是很多,情感體驗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本內容教學可以從學生已有的認知——電影本身展開。

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音樂基礎較好、舞台表演機會很多,對創作、表演都比較感興趣,因此在過程設計中體現為學生表演創設情境和機會的思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基於對學生的瞭解和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涵蓋學法指導)

1、知識與技能:在欣賞過程中,通過對作品音樂要素的分析,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欣賞音樂的基本方法,記憶必要的音樂常識,如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成就等。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哼唱、旋律分析、對比評價、配音表演豐富情感體驗的形式,加深對作品的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體會作品中抒發的猶太民族的苦難心聲,從而體會和平的珍貴。

教學重點——主題記憶、旋律分析

教學難點——旋律分析、配音表演

教學準備——視頻剪輯、其他樂器演奏的音樂及相近題材的影視音樂蒐集、課件的製作

五、教法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為核心,以欣賞體驗為重點,以實踐為手段,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具體教法如下:

1、利用多媒體演示,影音結合讓學生多角度欣賞音樂,感知音樂形象;

2、通過分析音樂要素,指導學生逐步掌握音樂欣賞的方法,不斷完善學生的音樂素養;

3、鼓勵創造,設置音樂情境,讓學生在合作中分享創造的快樂,從而加深音樂印象。

六、教學過程

本課我採用認知——感受——實踐模式進行教學。

1、語言導入。他是誰?在我看來,音樂是美的,音樂課堂的語言美同樣很重要,因此我通過語言提示簡要介紹音樂創作的背景,瞭解音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和故事,用設疑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

2、名家介紹。以學生介紹、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設計意圖:讓學生對作品本身的成就、作曲家、演奏家的生平有進一步的瞭解,用名片——名曲——名家帶給學生震撼。

3、音樂賞析。初聽主題——瞭解樂器、感知音樂的情緒;再聽音樂,影音結合——分析音樂要素,提問:是怎樣的旋律帶給人如泣如訴、悲婉動人音樂印象?説出見解;哼唱旋律——記憶主題(音詩畫結合);表演實踐,我來當導演——對比不同樂器演奏的主題,作為導演選擇喜愛的音樂,指導演員參與配音表演;綜合評價——以樂評人的身份闡述對音樂的認識,評價同學表演的亮點和不足。

4、課後拓展。結合單元“創造活動”為學生提供“樂評指導”。 影視留聲機《東京審判音樂欣賞》。

設計意圖:層層遞進設計欣賞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掌握欣賞的一般步驟,在對比中加深對樂器音色的感知,沒有標準答案的對比環節,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多元和音樂語言的獨特,讓學生在表演中感知音樂對環境、對人物性格、對情境的烘托作用,用音詩畫結合、我來當導演等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加強對音樂主題的記憶。

七、本課教學優勢及反思

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對學生能力成長的扶持,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努力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審美學習情境和展現潛能的舞台。

2、重視課堂中問題的生成和預設,採用靈活機智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層層遞進。

3、有效地把音樂傳統教育手段和現代教育手段相結合,為教材製作有審美情趣和藝術感染力的配套音像資料和多媒體課件。

4、突出音樂學科特點,同時注意借鑑和運用其他藝術形式(例如電影、詩歌),使得音樂不至於孤單呈現,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音樂與其他藝術互為影響、互為補充。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山裏的桃花開得遲》講述的是沈括讀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後產生疑問,動腦探索,尋找答案的故事。沈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習,告訴學生要養成遇到問題積極動腦,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二、説“學情”。

學生已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能夠運用拼音、筆畫、筆順和字典等識字工具自主識記生字。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具備了初步的閲讀能力,能夠通過輕聲讀文了解主要內容,並在閲讀過程中根據要求圈劃詞句。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編排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見教學設計)。

四、説教法。

根據教材特點,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教學此課時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多媒體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調動各種感官接受知識,在圖、聲、樂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產生共鳴,同時,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二)自讀自悟法:閲讀教學讀是關鍵。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問題讀,邊讀邊思,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實現語感積澱。

(三)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祕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根據本課的教學特點,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五、説學法。

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方法。結合本課的教學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誦讀感悟、體驗學習、合作探究”的學法,理解課文內容,明白道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六、説實施。

(一)欣賞古詩,引入新課

課伊始,由白居易的名篇《大林寺桃花》,配以濃濃的古韻聲將學生帶入,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瞭解這首古詩。然後出示重點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指導學生朗讀句子,學習生字“芳寺”,幫助他們理解句意。這樣的設計,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凸現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聯繫課文有關內容讀懂文中兩句古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出沈括,告訴小朋友沈括讀了詩句,對“四月百花都凋謝了,而山寺裏的桃花才剛剛盛開?”這一問題產生了疑問,“那麼究竟為什麼山裏的桃花開得遲呢?讓我們一起自學課文”順理成章地揭示了課題,進入課文學習。其間還插入了簡短的課外閲讀材料,目的是讓小朋友對沈括先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二)自學課文,瞭解內容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和閲讀能力,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讓小朋友自己輕聲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在自學為主的讀文識字活動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檢查,使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同時培養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也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運用“邊讀邊想,邊讀邊記”的方法,感知課文內容,然後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通過動口、動腦使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印象和初步的體驗,同時培養學生邊讀邊記,邊讀邊思的好習慣。

(三)精讀課文,體驗感悟

“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多讀是悟的基本方法。圍繞“沈括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通過讀,以點帶面展開學習。

一讀,概括出沈括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引出兩句沈括動腦思考的句子:同樣是桃花,為什麼開的時間不一樣呢?

為什麼山裏的桃花開得遲呢?然後進行聽寫訓練,朗讀指導。聽寫訓練時,學生可以選擇其一,目的是降低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有目的的練習。朗讀指導時,重在引導學生讀出認真思考的感覺。

二讀,聯繫上下文知道沈括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這樣的疑問的。這裏採用師生接讀的形式,將課文內容重新組合,通過文中兩處語句:“自家院子裏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果然,那裏的桃花開得正茂盛”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詩句所敍述的是客觀事實,“山裏的桃花的確開得遲”,這其實也是兩句詩在文中的譯文,“聯繫課文有關內容讀懂文中兩句古詩的意思”這一教學難點由此被擊破。

三讀,通過接讀,學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為什麼開得遲”上,下面就請學生再讀課文,劃出有關語句。讓學生在讀中尋找答案,在讀中提高閲讀能力,同時培養他們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四讀,讓學生感受到沈括不僅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還是一個遇到問題能夠自己想法解決的孩子。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到相關的句子,知道沈括是通過問、看、細心觀察,最後找到答案的,使學生懂得遇事要想辦法解決的道理,同時學會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

(四)説話訓練

根據課後練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自己對哪些自然現象產生過疑問。在鼓勵學生運用語言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的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熱情,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倒數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與前面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繫,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部分知識主要為學習分數除法做準備的。它是學習分數除法的關鍵知識,能否正確理解掌握倒數,決定着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水平,因此學習好本節課,是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擬訂如下知識目標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建立倒數、互為倒數的概念,使學生知道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

2、掌握求一個數,尤其是一個分數或整數的倒數的方法。

3、教學時要強調倒數是對兩個數來説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必須説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不能孤立地説某一個數是倒數。

4、結合實例引導學生掌握求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和整數的倒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倒數的意義,並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2、 讓學生主動參與觀察、猜測、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索求倒數的方法的過程。

3、 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4、 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本課的重難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求倒數的方法。

(二) 説教法、學法

本課我採用了發現式教學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在課堂中採取精講精練、講練有機結合的模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充分地讓學生自學。我將在教學中始終扮演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讓學生自己組織學習材料,給學生提供放手的思維空間,並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允許學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錯誤,並在修正錯誤的過程中體會成功,讓學生在互動和活動過程中充分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器官。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如何體現學生的主人意識,我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始終在合作中發現問題,在合作中探討問題,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在這一系列的合作中進行恰當的學習活動,有時也能產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昇華??這樣才能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人意識。

説教學程序

我準備從以下七個方面説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課前談話,滲透互為

在課前準備階段,我抓住“互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這樣一個課前活動。 和學生談談“老師和大家互相成為好朋友的”意思,在談話中讓學生理解“互相”應該是雙方面的,這句話可以理解成“老師是學生的朋友”,“學生是老師的朋友”。這樣學生對馬上接觸到的“互為倒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接下來告訴同學人與人之間有着相互的關係,同樣在我們數學中數與數之間也有着相互關係,比如8是4的倍數,4是8的約數,比如2和3是互質關係等等,今天我們要繼續研究兩個數之間的有趣關係。這樣就比較自然的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中,滲透“互為”這個倒數概念中的關鍵詞語,幫助學生理解“互為”的含義,從而為建構新知掃清語言理解障礙,併為學習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練習口算設疑,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口算題

觀察這幾道口算題有什麼相同點?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乘積是1,

乘積是1的兩個數是什麼關係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2)板書課題:

三、自學嘗試,理解意義

根據本課知識,我先提出問題,充分讓學生自學,從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自己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帶着問題去自學。

(3)課件出示: (1)滿足什麼樣條件的兩個數才能叫做互為倒數?

(2)自己説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

1、然後讓學生按照“讀、思、劃”三步認真閲讀課本,即一邊讀書P19,一邊思考,並把重點知識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畫出來。

結合例子説明:3/8 和8/3 互為倒數,也就是説3/8的倒數是8/3,8/3的倒數是3/8。

2、是同桌互説,舉例説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並説理由,充分感知。

3、是讓學生回答,進行交流:怎樣理解“互為”的含義?能説某數是倒數嗎?(舉例:

(4)課件出示:“小明和小華是好朋友”,能説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華是好朋友嗎”?)

此處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説明倒數,積累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乘積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為”是指兩數的依存關係。

(5)課件出示,總結倒數的定義

創設情境提問,激勵求知,掌握方法

第一層次:創設問題情境:找朋友-----手拉手

(6)課件出示

練習後,質疑“為什麼三分之二孤零零地站在哪裏?”

學生回答後,再激趣:“大家有勇氣探索求倒數的方法嗎?

(該環節讓學生尋找求倒數的方法,注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這是精心設計的,創設三分之二沒有倒數的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層次(7)挑戰嘗試

1、 小組交流:

(1)你是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的?

(2)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相等嗎?怎樣表示它的結果?

2、 全班交流,突出重點:

(1)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何特點?

(2)強調: 互為倒數的兩個數不能用=表示。

(8)然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求整數、帶分數倒數的方法。更好的讓學生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第三層次----回顧、交流

(9)課件出示:總結求倒數的方法

此環節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數據特徵的基礎上,細心體會分子與分母的位置關係,嘗試發現求倒數的方法。設計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

五、鑑別比較提問,弄清特例

(10)再次課件出示練習

你最喜歡下面哪個數的倒數?為什麼?從而總結出:

(11)課件出示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的結論

設計這樣一個針對性練習,既突出本課的重點,又有利於突破難點;既有對剛剛學過的倒數求法的運用,又使學生產生新的認知衝突,既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輕鬆、順利地教學了1和0這兩個特殊數的倒數。 這樣學生在寬鬆的氛圍裏,勇於發言、敢於辯論。既分散了教學難點,又讓學生享受到了思維的快樂!

六、鞏固練習

(12)課件出示,

我是科學小法官,對錯我來判

本設計圍繞易混易錯之處,讓學生用手勢判斷,進行辨析,訓練説理能力,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訓練。

七、回顧、質疑,自我評價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哪些知識?先閉着眼睛想一想,再與同桌互相説一説。 該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互動中互相啟發,共同發展。“自主探究”意在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創造條件,是為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橋,是讓學生真正在探究

學習中發展。

活動小結:一堂課有個好的結尾,不但能對本節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激發起學生對下一堂課的強烈渴望。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活動,每個學生手裏都有一張分數卡片,拿有互為倒數的分數的兩個人就是好朋友。這樣,既鞏固複習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又使學生在遊戲活動中,走出教室。

説課稿 篇4

一、教學背景:

本課可以説是我校的校本教學,農村小學,我們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工具,沒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紙編花籃,即使廢舊報紙得到利用,又能培養、鍛鍊學生的能力,五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組織了本課的教學。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三項:

一是知識目標,通過教學與實踐使學生學會編制花籃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養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三是德育目標,培養學生耐心細緻、不怕困難、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紙編花籃》的教學設計,根據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年齡特點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三、本課重點、難點。

學習紙編花籃的方法,學會編制;難點,發揮想象力創造出不同的造型。

四、教學方法及依據:

1.直觀教學法,為加強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通實物演示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2.分析法,不僅讓學生明白做什麼、怎麼做,還要讓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麼做,創造的源泉和靈感來自實踐,要讓學生懂得“為什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示範法,要在短時間內掌握操作技能、技巧,有效的途徑是教師進行示範操作。

五、指導學法。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學會觀察、分析、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從學生角度看,他們做的紙編花籃,成年人認為很簡單,但對於他們,就像成年人去做航母一樣,一個人很難做到,需要合做,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合力,才能打造出特色的精品。本課中分工明確,從捲紙筒——粘紙邊——編紙底——編和幫扶等每一道工序,學生自己分得合理、自然,體現出學生合作意識很強,集中計論研討,最終設計方案都融入了創新。

六、教學步驟和過程。

本課的教學主要為為五個環節:一是創設情導入,板書課題,學生明確學習任務;二是實物展示,學生觀察實物,瞭解編織的特點,通過觀察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引導示範,教師講解示範製作方法步驟,學生邊聽邊看演示,明確製作的過程和方法;四是製作創新,學生弄清基本方法後,進行編制,同時發揮他們的才智創造出新的樣式。這個過程中,教師針對不同的小組出現的問題隨時糾正、指導,時在製作過程中各組同學必須發揮團結合作精神;五是展示評價,展示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明確編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欣賞編制的成果,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不會做到會做,首先要對做感興趣,才能做好,從而在體驗與探究的過程中成長,在認識與發展自我中不斷完善,本課順應了這一理念設計了“需要花籃——想做花籃——編制花籃——評價花籃——利用花籃”六大環節,讓學生在步步深入中品嚐成功,體驗快樂。或遭受失敗,體驗挫折;或改獲很小、甚至一無所獲,體驗平淡;點點滴滴的感悟和體驗,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終將會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七、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

針對本課重點,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的直觀演示和過程中的隨時糾正指導,另外就是發揮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能力學生自評是本課設計獨到之處,學生互評是這節課的亮點,最後應用又像是放入催化劑,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本課的教學過程和方法都是最直接、最簡單、最有效的,所以堅持示範和隨時的指導是完成的關鍵。

八、滲透德育教育。

通過觀察、實物展示、製作創新、展示評價等環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技術素養,滲透節約資源和利用廢舊資源的意識。

九、板書。

紙編花籃

一、 捲紙筒 二、編制

1、編紙底 壓平

1 、長 2、立柱 方向決定型關

2 、細 3、收口 整齊美觀

3、緊

説課稿 篇5

一、課標解讀

新課標提出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注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為學生終身參加體育鍛煉奠定基礎,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結合學生身體素質和完成動作的能力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況,確定練習起點,本節課始終貫徹“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創設情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愉悦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參與各種學練活動,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並從中學到簡單的技術動作和基本技能。

二、教材分析

山羊分腿騰越是支撐跳躍中一項重要的技術,是學習其他支撐跳躍技術的基礎。包括七個技術環節:快速助跑、主動上板、積極踏跳、含胸領臂、頂肩推手、立腰展體、緩衝落地。通過練習能發展下肢、肩帶和兩臂肌羣的爆發力,提高空間方位的判斷力和身體的控制能力,培養勇敢果斷、迎接挑戰的進取精神。具有其他項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各種學練活動90%的學生理解山羊分腿騰躍的動作要領並能獲得親身體驗,養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2.技能目標:經過各種學練活動95%以上學生掌握單腳起跳—雙腳踏跳—平穩落地;80%以上學生能完成跳背練習。

3.情感目標:通過練習、體驗,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勇敢果斷精神,克服膽怯心理,增強協作精神和安全進行體育運動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助跑與踏跳

教學難點:支撐分腿

五、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學生正處於生長髮育的初期,他們的年齡特徵:依賴性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模仿能力強,好奇心強,有一定的力量和速度。分腿騰越對於初學者來説,大多數學生會有恐懼心理,尤其是女同學,所以在第一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用小墊子做道具進行練習,注意循序漸進,由簡單動作到複雜動作,並且對動作難度要求不能大。對在練習中出現的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要正確引導,鼓勵。對於男生好表現、易蠻幹,而支撐跳躍運動作又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在教學中強調課堂紀律,並注意加強保護與幫助。

六、評價設計

本課在評價學生學習表現上採用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四種方法 。如在教師帶領學生練習老狼老狼幾點了,學生的情意表現非常積極,學生之間相互展示各自動作,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現進行評價;在小組合作練習助跑、踏跳、提臀分腿環節,小組之間相互評價;在學生評價以及小組評價結束後,教師結合他們評價情況以及表現能力進行評價。教師評價多數為表揚和激發的話語,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練的積極性。

七、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的三個目標(認知、技能、情感),我把教學活動設計為幾個緊密相連的情境遊戲。使學生在各種遊戲中能盡情地“玩”,從“玩”中掌握山羊分腿騰越的助跑踏跳技術,並分層次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在遊戲過程中,使學生更加緊密團結合作,做到了學有所得,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一)導入與熱身階段

本階段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成四列橫隊集合。首先創設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情景,快樂的喜羊羊。課的開始,我先整隊,跟學生互相問好。再通過語言引導,如:“同學們個個都很精神,老師非常喜歡你們,哪你喜歡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嗎?”“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很多好玩的遊戲,我們一起做一支快樂的勇敢的喜羊羊一起對抗灰太狼,大家説好不好?”。接下來是一個老狼老狼幾點了的情境遊戲。我給學生講解遊戲的規則和方法後,我就接着説:“喜羊羊,地上的那些墊子就是我們的家。灰太狼來抓我們時看誰最先找到家。”喜羊羊在場地做跑跳步。12點時灰太狼來了,大家就迅速跑到墊子上。我表揚最快找到家的學生,鼓勵找不到家的學生。激勵學生做第二遍,第三遍,最後一次要求各組回到自己小組的墊子上,大家快速反應很快找到自己的家,接着我用語言引導學生:“灰太狼回家吃羊肉了,我們要加強鍛鍊,不要再被灰太狼抓到,來隨着音樂我們一起動起來”我就引導他們做踏板操。讓學生跟着音樂的節奏跳。我這樣做不但為了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反應能力、節奏感,而且能使學生的身體活動開,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本階段時間為12分鐘。運動強度為中)

(二)活動展開階段

這個階段是課的重要部分。在前面的基礎上,我創設情景灰太狼設計了捕羊器,村長髮明瞭助跳器來躲避,大家一起學習助跳器的使用方法,學生利用小墊子原地練出習雙腳起跳踏板,學生達到一定基礎後我讓學生兩人一組結伴,利用墊子練習上一步雙腳踏板,他們練習5—3分鐘後,我擺了一個障礙,羊村外發現的小型捕羊器,大家能用剛才的起跳方法跳過去嗎?(多數學生不好跳過)引出了遇到障礙分腿騰躍降低跳躍難度,引導學生開始練習。接着又創設情景,灰狼發現喜羊這麼厲害,又設計了大型的捕羊器,大家怕不怕?不用怕,村長我有好辦法,引出高大障礙時,兩手幫助支撐。五人一組,將墊子放在一起練習原地起跳支撐提臀,巡視指導引導小組進行評價,讓學生體驗動作。當學生達到一定標準時,再引導學生進行原地支撐分腿跳,師巡視指導,讓學生盡情地享受着小組合作的力量,讓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並在活動中得到發展。(本階段為15分鐘,運動強度為中大)

(三)加強與鞏固階段

為了加強和鞏固學生以上學習的內容。我設計了遊戲——“跳過捕羊器”(跳背遊戲)。在遊戲開始前,我給學生講解遊戲規則和方法,強調注意安全,激發學生興趣。遊戲開始,學生們都喊着自己同學的名字加油、加油……。學生情緒高漲,競爭激烈。為了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鍊,我激勵學生達成課的教學目標效果。(本階段時間為8分鐘,運動程度為大)

(四)拓展階段

利用小墊子,設計了遊戲“喜羊羊蓋房子”,從起點處學生從第一個人開始鋪下墊子,後面同學經頭上依次向前傳送墊子鋪好,跟在後面匍匐前進到對面終點處依次把墊子再摞好。比一比哪一組速度最快,配合最默契。

(五)身心放鬆階段

學生進行那麼長時間的跳躍與遊戲,身體、心理的負荷很大,為了消除身體疲勞和心理緊張狀態,我引出情景,喜羊羊非常快樂,放飛氣球來慶祝勝利,引導學生做打氣球動作放鬆。以輕鬆愉悦的心情結束了本節課。最後,我鼓勵學生自評、互評。我對本課的過程作總評。宣佈下課,收回器材。

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説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

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

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説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

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教材做簡要説明。《雪孩子》是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一冊第19課。這是一篇動人的童話故事,課文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讓每個人都感觸到雪孩子善良的心靈。本篇是首次出現不注拼音的課文,這對教學是一種挑戰,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閲讀,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藉助圖畫閲讀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教學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基於對這一理念的理解,綜合考慮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奇的特點,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會認10個字,會寫3個字,學偏旁“子”字旁。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及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課文內容,懂得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勇於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學重難點

由於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為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因為學生首次接觸不注拼音的課文,因此難點確定為藉助圖畫進行閲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

二、説學情

學生經過半年的學習,也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力還不夠。孩子具有好奇、愛探索、易受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

三、説教法

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首先,教學時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識字。運用多媒體,將學習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同時,我還採用了指導觀察法,充分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圖帶文,圖文並茂,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明確提出了“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這一要求,在教學中,讓讀貫穿始終,以讀帶講,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探究,加深情感體驗。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信心,我多次進行鼓勵、欣賞,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四、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一再提醒我們: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時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識字方面我讓學生嘗試自主識字,四人小組合作識字,交流識字方法,讓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疑,快樂地學習。而對於部分拼音學習還不扎 實的學生,建議他們藉助圖畫閲讀,還可以猜讀、跳讀等,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收穫自學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五、説教學過程

我打算利用兩個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第一課時根據導入——新授——運用的思路進行。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基礎上練習鞏固,指導書寫,並拓展延伸。據此,我將對第一課時進行詳細闡述。

1、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頭,成功一半。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大雪覆蓋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學生觀察後回答:看到什麼景物?學生會説天上下着紛紛揚揚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樹上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白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這是課文哪段內容,然後進行指讀第一自然段。

接着課件出示課文的第二幅插圖,問學生兔媽媽在堆什麼。學生會説堆雪孩子。順勢我板書“雪孩子”,並指導認識“孩”字。

緊接以一個問題引入第二段:兔媽媽為什麼要對雪孩子呢?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第二段,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閲讀習慣。在學生交流讀書收穫的過程中,板書“小白兔”,學習“讓、起、玩”三個字”。

最後通過問題“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你們想讀一讀嗎?”調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

2、圖文並茂,自讀課文。

為了突破本課沒有注音的難度,在初讀課文時,我充分利用課件明確學習任務,讓孩子仔細看圖3——8,想想每幅圖上畫了什麼。再圖文對照,圈出不認識的字,同桌合作交流不認識的字的方法,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時間。

3、合作學習,糾正讀音。

由於低年級識字量較大,不是單單在課堂上就能解決的了的,因此,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尤為重要。在檢查識字時我採用認讀雪花生字卡片的遊戲形式進行,這樣就又一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我還將課文中的10個生字結合課文內容編成一首短小的兒歌。(兔媽媽,她趕早,連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點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覺,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從此變成白雲美。)將生字的語言環境改換了,就很好地檢測了學生的掌握情況。

4、入情入境,朗讀感悟。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重在自悟。我通過讓同桌互相讀、開火車讀,指名讀,小組讀等一系列讀的活動,讓孩子把課文讀通讀順,鞏固了生字學習,為精讀課文做好鋪墊。然後進行評價讀,讓學生參與評價,相互激勵,共同進步。這樣既讓學生感悟了課文的情感,又培養學生鑑賞美文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一個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架設探究的平台,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5、細讀重點,品味情感。

通過問題“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高興嗎”,引導學生讀好“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的很開心”一句,並鼓勵學生用“又、、、又、、、”來説短語、句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通過問題“雪孩子融化了去哪裏呢?”,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指導學生讀好“他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並啟發學生思考這云為什麼很美。也許學生會説因為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做了一件好事,也許會説雪孩子飛到天空中,因為他心地善良。如果學生説的不理想,教師總結:當小白兔家裏發生火災時,雪孩子冒着危險勇敢救出了小白兔,這種捨身救人的品德是多麼高尚啊!

通過創設“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該怎麼辦”的情境,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一方面感受雪孩子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學習它樂於幫助別人的可貴精神,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口語表達訓練和思想道德教育。

6、答疑解惑,拓展延伸。

教師問學生:雪孩子化了,他到哪裏去了呢?你們想知道雪孩子怎樣變成白雲的嗎?然後播放課件演示雪與雲的變化過程,讓學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氣,最後變成了白雲。然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的經驗,説説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化?

有的學生可能説到:夏天裏,我吃雪糕,含在嘴裏雪糕一會兒就化了;我們把糖含在嘴裏,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爐上,就燒化了,變黑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讓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學語文。在這裏我抓住學生朗讀中的獨特感受,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蒐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尋找“化” 的現象。孩子們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了重點詞“化”,擴展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也是語文運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

7、作業分層,因材施教。

作業一:讓學生編個小故事《雪孩子回來啦》,進行思維拓展,既積累了語言,又完成了本課的情感目標。

作業二:流利地複述故事。主要針對學習一般的學生。

六、説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既點明瞭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附板書:

救 化

小白兔 雪孩子 白雲:善良、助人

開心:又唱又跳

總之,在教學中,我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教育薰陶緊密結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學有所獲。以上不足,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