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21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説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七單元的《小數加法和減法》。第106頁至107頁。

一、説教材

本節課主要通過在簡單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的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學習中有廣泛的運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和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特點以及本節課的地位和要求,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小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繫,初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自我研究、討論交流,讓學生進一步加強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探索並解決新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成功的樂趣。

依據課程標準和數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和計算法則。

本節課的教學關鍵是:利用知識遷移使學生理解小數點對齊的算理。

三、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是一堂計算教學課,我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2、探索新知,發現方法。

3、深化認識,實踐應用。

4、歸納總結,提高認識。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5分鐘)

1、首先出示覆習題,讓三人板演,全班齊練,集體訂正。老師讓學生説一説每道題是怎麼算的。接着問:誰能説一説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 引入新課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和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設計理念: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使學生懂得知識的連貫性。)

(二)探索新知,發現方法 (25分鐘)

1、出示例1的情境圖

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説説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據剛才觀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然後根據問題列出算式。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相關問題及相應的算式。

2、再讓學生根據上面的算式,討論交流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在教學例1的小數加法時,先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嘗試用豎式計算,然後讓學生在小組裏相互説説各自是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

學生可能出現不同的算法,選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讓全班交流討論,重點討論為什麼要小數點對齊列式計算。最終得出結論: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一樣,也要相同數位對齊,而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做到相同數位對齊。

4、在教學例2的小數減法時。我把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設計理念:數學活動中,老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例題教學中,我力求體現由扶到放的思想,讓學生通過討論、判斷、分析等方法進行豎式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等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能力。)

5、“算一算”的練習讓學生計算後説説自己的做法,然後把計算結果化簡,着重讓學生説一説化簡的結果和依據。使學生知道小數末尾有0時一般要根據小數的性質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進行化簡。

6、最後進行總結和歸納。先在小組説一説。然後全班交流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時有什麼相同點。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什麼?

(設計理念: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實現遷移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自由總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回憶自己在進行小數計算時先做了什麼(列豎式);列豎式時應注意什麼(小數點對齊);對於計算的結果,當小數末尾有0時,是怎麼處理的(去掉末尾的0)。這樣,不但幫助學生總結了小數加減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學生懂得總結、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認識,實踐應用 (7分鐘)

練習是數學學習中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深學生對法則的理解、對法則的應用,更好的領會小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1、做“課堂活動”第1題可以先讓學生理解遊戲的玩法,在讓同桌的兩個同學合作,進行遊戲。

2、做“課堂活動”第2題時,先讓學生寫出每道題的得數,再組織全班核對。全班核對時,教師抽選其中有代表性的口算題讓學生口述口算過程。

3、做“課堂活動”第3題時,先讓學生估算,並與同桌交流估算方法。接着讓學生用豎式計算,以此來驗證自己的估算結果。

(四)歸納總結,提高認識 (3分鐘)

引導學生小結所學知識,並談談今天的學習收穫。

通過這樣的歸納與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再次進行系統地整理與鞏固,突出本節的重點,構建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認識。

五、説板書設計

小數加法和減法

24.83+51.6=76.43(元) 小 49.5-32.48=17.02(噸)

24.83 數 49.5

+ 51.6 點 - 32.48

————— 對 —————

76.43 齊 17.02

答:李伯伯家應付水費和天然氣費共76.43元。 答:大田村比黃桷村多出售小麥17.02噸。

(設計理念:讓學生記住,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小數點對齊,然後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縱觀整節課的設計,突出了讓學生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學習。這樣,既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粗淺的設計,還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開闢文明交往的航線——文明的鏈接》,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第一説教材,第二學情分析,第三説教法、學法,最後説教學過程。

一、説教材

1、首先我們先來看課程地位。本課選自人民版歷史必修二專題五第一課,用時兩個課時,文明的鏈接是第二課時。本課主要是介紹了歐洲人開闢新航路的歷史。此內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當重要,起着承上起下的過渡銜接作用。它上承資本主義的萌芽,下起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新航路的開闢,打破了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真正開始融合為一個整體。從此,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形成。

2、《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如下要求:概述迪亞士、哥倫布等開闢新航路的史實,認識新航路的開闢(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3、根據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包括:首先掌握新航路開闢的背景。其次,瞭解開闢的經過和航線;最後能夠比較並正確認識東西方航海史上的壯舉以及新航路開闢給不同地區帶來的不同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包括:將通過圖表分析、引用史料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和歸納新航路開闢的背景,通過地圖動態演示、情境表演、表格歸納幫助學生了解開闢新航路的經過和航線;通過引用史料、討論(或辯論)、歸納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開闢的影響,並能正確評價該事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主要是通過對新航路開闢的動機的分析,使學生認識資本擴張惟利是圖的本質;通過對新航路開闢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新航路的開闢是歷史的進步,同時該過程及其結果又充滿血腥味和罪惡感。

4、本節課的重點是新航路開闢的歷史影響,而新航路開闢使人類從分散的歷史開始向相互聯繫的歷史過渡,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的標誌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1、教學對象是高一文科班的學生

2、優勢: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3、不足:高一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不足。大部分學生在初中沒有學過歷史。即使學過的也是以基礎知識為主,而高中歷史學習更注重思維能力,理解運用是關鍵。這就造成很多學生對歷史定位不準確,沒有形成系統的歷史思維。

三、説教法、學法

1、根據學生的情況,我設計教法如下:提供知識的支架,通過資料、圖片、地圖等補充幫助學生學會構建知識,教師負責歸納總結;通過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通過討論法、空間思維角度變化等讓學生得到理論的昇華;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

2、學生通過課前蒐集資料、情景表演、讀圖識圖、討論辯論等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這一教法學法的設計既適合了教材內容又適合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直觀性教學原則,我將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文稿具有直觀、形象、容量大的優點;同時輔以板書,提煉出重要知識點,便於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及課標要求,我對本課的教學流程作了如下設計。

1、首先我將使用圖片導入法進行新課導入。給學生展示以下兩幅地圖,第一幅是15世紀葡萄牙航海地圖,第二圖是當今世界地圖,學生觀察比較兩幅圖的差別發現15世紀的地圖是非常不準確不完整的,而當今世界地圖則非常清晰準確——此時設問人們從什麼時候起對世界有了完整的認識呢?從而導入新課——文明的鏈接。

2、在分析新航路開闢的背景時我將採用支架式教學策略。新航路開闢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條件兩方面,分析新航路開闢的原因的方法是我給學生建立的支架。我將從經濟、社會、商業、宗教、思想五方面給學生建立支架。首先,從最簡單的入手:通過“想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這一非常簡潔通俗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幫助學生分析新航路開闢的商業原因,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入本課的學習。然後,我將向學生展示《馬可波羅行紀》中的一幅圖片以及當時有關哥倫布的一段材料,指導學生分析新航路開闢的社會根源即追求黃金。其他的就不一一説明了。進一步的輔導學生,師生共同合作,可以歸納出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如下所示,包括經濟、社會、商業、宗教、思想五個方面。此時,讓學生用剛才建構知識的方法,結合教材和我補充的圖片自己去分析新航路開闢的條件。

關於新航路開闢的條件。也是先從知識、科技和政治方面建立支架。將向學生展示這幅圖,用象限儀測地平線,讓學生分析出當時知識的進步的影響,以及地球儀、羅盤、多桅帆船和當時的世界地圖讓學生概括出當時航海造船技術的發展,即科技的發展。那麼學生使用剛才所學的構建知識的方法,結合補充的材料可以歸納開闢的條件如下:即知識進步,科技發展和政治原因。

在新航路的經過這一模塊,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代表一個船隊。第一組同學可以作為迪亞士的船隊,來到非洲南端好望角;第二組同學作為達伽馬的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南端;第三組同學作為哥倫布船隊,來到美洲;第四組同學作為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這樣,自設情境,把學生作為歷史事件的行為主體,那麼學生就可以非常輕鬆地歸納出如下表格——新航路開闢的基本經過。

在評價新航路開闢的影響這一模塊我將採用空間維度思維教學策略。由於學生進行了航海,成為歷史事件的行為主體,可以身臨其境地感悟歷史,我將向學生設問,你們來到這些地方,你們看到了什麼,你們做了什麼,你們的所作所為對當地人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向學生展示以下圖片,各個地區生活生產方式的一些變化,如亞洲、非洲等地,讓學生試從西歐、美洲、非洲、亞洲、世界五個角度總結歸納新航路開闢產生的影響。從空間維度啟發引導學生,也是教會學生一種歷史分類思維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評價這一事件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培養學生辯證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感受歷史發展的對立統一性。此時,教師要注意向學生強調新航路開闢對世界的影響——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雛形開始形成,世界真正的連為一個整體。(這是對難點的一種突破。)

3、在對本課學習的基礎上,我將用討論、辯論的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分析和比較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闢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從目的、影響和結果三方面去考慮,得出以下結論。

4、在本節課的最後,我用板書的形式對本課進行小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本節課從背景、經過和影響三方面對新航路進行了分析。背景包括原因和條件:經濟、社會、商業、宗教和思想;知識、科技和政治。主要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的四位航海家進行了遠洋航線,對歐洲、美洲、亞洲、非洲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影響。

5、作業設計上繼續對難點進行突破,拓展思路。有人對新航路開闢持否定態度,也有人持肯定態度。結合目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整體化,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談談你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圓;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3 、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它們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二、説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説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實例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學生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學生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B: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學生的思維。

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學生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學生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

經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學生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習的四則運算及四則運算各部分間的關係和學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數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求未知數x)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而今天學習的內容又為後面學習解方程和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幾何初步知識、比和比例等內容時都要直接運用。所以本節課起着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參照課標確定本節課的目標:

⑴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意義,瞭解方程解和解方程的區別。

⑵理解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

⑶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方程的意義及方程解等概念,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是幫助學生從形象的平衡中認識抽象的等量,結合具體例子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形象思維較好,但抽象思維還需要一個慢慢的訓練過程,所以本節課我使用直觀演示、觀察、比較、啟發引導,講解與學生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一連串的環節中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準備使用天平、掛圖等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三、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我採用從直觀到抽象,從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善於思考、善於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過程分析

本節課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加強直觀操作,使學生理解方程的含義。

一開始上課,我就直接通過天平演示,使學生利用平衡這一認知基礎去認識等式,理解等式的實質意義,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操作、演示,讓學生用含有未知數的式子表示天平平衡關係,從而認識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再出示籃球圖,學生在觀察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主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表示籃球個數、單價、總價間的關係,有效地豐富了學生對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對等式的比較,讓學生自主概括出方程的含義

2、結合實例進行比較,滲透集合思想

在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的教學中,充分利用黑板上板書的等式和方程,讓學生在認識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畫圖,用圖來形象直觀地表示等式與方程的關係,從而深化學生對方程本質含義的把握,自然地滲透集合思想。

3、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在講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義時,我結合具體的實例,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它們的含義,有效地促進學生抽象概念能力的培養。

4、範例講解

講解例1解方程時,是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求解,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又可以加深對加、減法之間、乘除法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解,學生容易接受。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説出推想過程,一邊板書,一邊指出解題步驟和書寫格式,然後着重講解檢驗的方法及書寫格式,並根據課本上的“注意”強調説明雖然不要求每題都寫出檢驗,但都要口算進行檢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鞏固練習

本節課我準備安排兩次鞏固練習。當學生了解了方程的意義和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後,我讓學生完成第“做一做”,目的是通過判斷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教學例1後,我讓學生分組完成例1後面“做一做”,其目的是通過練習,鞏固新知,掌握好書寫格式以及檢驗方法。

6、小結

小結的目的是強化重點,鞏固新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日葵》是浙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小學美術第三冊第二課,本課是以“色彩”為主要取向的課程。本課以學生熟悉的景物進行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激發學生的繪畫表達能力。本課主要內容是感知顏色及色彩的表現手法。

2.説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結合低年級學生特點,本着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認識色彩,感知色彩是繪畫語言之一。

培養學生對色彩的實際表達能力,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

(2)方法與過程

在觀察中,引導學生感受現實顏色的美。

在賞析中,感知顏色的美感。

在創作中,訓練色彩的表現能力及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同學對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藝術。

3.説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教學的重點:學會如何用色彩來表達所觀察的對象。

(2)教學的難點:如何理解藝術家作品中要表達的感情。

4.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的美術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説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於被動灌輸的地位,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穫。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觀察探究——強化鞏固

師 :引導觀察——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三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提高對向日葵形和色的認識。學生每參予一個觀察,都會思考如何表達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後在具體觀察中感悟,最後在大師作品的指引下昇華。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在所設計的環節上注意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説教學過程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分為七個環節:

第一環節:實物激趣

上課前準備好一盆向日葵,上課時帶到班上,這樣立即引起了他們對向日葵的注意。由此來導入新課主題。

此設計的目的是:真實的植物絕對比仿真或其他的表現方式,在色彩上要豐富很多,運用大自然的產物,讓同學們耳目一新,避免了純書卷的乏味,多了一些清新,讓同學先被這一活物吸引,渲染氣氛,再走進課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課堂。

第二環節:初步感知

展示向日葵實物及幾幅向日葵照片,使同學們初步認識向日葵,對向日葵的形和色有個整體的認識。

此環節通過老師提問,同學觀察回答,讓同學們瞭解到整個向日葵的色彩和諧美(如:黃和綠的色彩搭配很美)。

第三環節:觀察探究

1.通過對向日葵的花瓣、花盤、花萼的具體觀察探究,瞭解各個部分形色的豐富性。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同學們仔細觀察花瓣,通過找顏色遊戲,瞭解花瓣色彩的豐富性以及由此得到只要仔細觀察能獲得美的享受的情感體驗;也通過花萼的深入研究,説一説顏色和形狀,瞭解花萼的美,並鞏固仔細觀察的習慣;最後通過花盤的觀察討論,教師範畫,瞭解到還可以那樣畫的心理體驗,同時認識到每個人觀察到的感受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由此突破學生固有的對向日葵的繪畫表現。

2.總結向日葵組成部分,告訴學生“這就是向日葵的結構”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同學們對於結構這個概念有點模糊,通過這個環節,由點及面瞭解什麼叫結構,為經後教師的提問做好鋪墊。

第四環節:出示課題

前面主要講的是向日葵的色和局部形,再通過和小白菊的比較,得出向日葵的外形特點——好大的,隨即出示課題。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這樣設計環節,是按照從局部到整體的觀察方法進行設計的,為了讓同學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確定本課所畫的內容和所畫對象的特點。

第五環節:感知藝術

出示凡高的《向日葵》和伍必端的《葵花地》,讓同學談談感受,並説出感受的理由。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通過談感受,體會欣賞繪畫作品的心理體驗;再通過説理由,引導學生具體仔細觀察,找到自己感受的來源,學習大師們的表現手法,為學生創作出優美的作品提供借鑑。

第六環節:繪畫嘗試

嘗試通過觀察到的,感受到的,用畫筆表現出來,突破原有對向日葵的表現手法。

第七環節:展示講評

通過展示全班作業,使學生有個直觀的比較,意識到自己的優缺點,為經後的創作提供借鑑。同時,同學間的互評,培養了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四、説板書設計

沒有板書,把文字直接打在了課件上。

説課稿《會跳舞的向日葵》

各位美術,音樂教師,你們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堂課題為《會跳舞的向日葵》的美術課。

教材分析:浙美版三冊(二年級上冊)第二課《好大的向日葵》改編的。我抓住“會跳舞”來表現向日葵,從音樂入手,學生在音樂聲中體會情緒輔助線條,色彩的設計達到音美交融的效果。

教學目標分三點:1.初步知道向日葵花朵的形、色及人們賦予它的寓意。2.欣賞、觀察、分析向日葵,在視、聽中感受它的線、色和情緒。表現心中會跳舞的向日葵。3.讓學生體會音美融合作業的快樂。

教學重點: 體會音樂表現舞蹈的向日葵。

教學難點:用舞動的花瓣和符合情緒的色彩表現向日葵。

教學方法:本課以美術的線條和色彩語言為主,配合音樂的體驗,使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從音樂的角度標繪向日葵舞蹈的線條,還有不同的音樂情緒用來描繪向日葵的色彩。

音美融合的具體細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為了解決向日葵的舞蹈姿態,聽賞了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

第一次,聽賞莫扎特的《小夜曲》,感受音樂的歡快,活潑。從而引到跳躍起伏的線條的選擇,聽賞音樂為表現線條服務;用跳躍起伏的線條設計舞動的向日葵花瓣後出現了第二次聽賞莫扎特的《小夜曲》,讓孩子們在這音樂中自由設計舞蹈動作;從音樂中提取向日葵的舞蹈姿態,轉化為具體的舞蹈的線條,將其組合成一朵翩翩起舞的向日葵。之後又進行了第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的聽賞,在聽賞中自行創作,完成會跳舞的向日葵的造型設計。

另外一方面,關於用色也是相當關鍵的,那麼色彩的得來與音樂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教師提出了假設,“如果,我們在跳激情的熱情的舞蹈,那麼我們選擇怎樣的顏色?”“如果,我們在跳緩慢的,柔情的舞蹈,那麼你會選擇怎樣的顏色?”“那麼我們跳憂鬱傷感的舞蹈,又該穿什麼顏色的舞裙呢?”通過這樣的假設,把學生對音樂情緒的理解轉化為色彩的表現,從而有達到了音美相融的效果。

最後,在作業的展示環節再一次體現了音美交融的和諧場面。學生即展示了自己的美術作品,又配着音樂釋放着自己的情緒,從而也是自己的作品更賦有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和自己的思想,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湘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裏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向我們講述了虎大王召集動物們開會,動物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趕來開會,而蝸牛卻是坐在袋鼠的口袋裏趕來的。課文寓動物活動方式於故事情節之中,符合兒童心理,富有童趣,容易激發學生主動去學習和表演慾望的課文。

二、説學情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他們的思維方式以直觀、形象為主,根據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結合本單元訓練的意圖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這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本課的生字詞,讀準字音。

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增強對動物的喜愛和保護。

重點是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提高學生口語水平。難點是理解動詞的含義,瞭解課文結構相似的特點。

三、説教學教法

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情境,探究體驗,朗讀品味,拓展延伸等方法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四、説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為此,我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動物們快樂生活的錄像,把學生帶入到奇趣的大自然中,不僅激起了學生對動物的喜愛,還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披情入文,緊接着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了什麼?引導學生質疑,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2、整體感知,隨文識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至二年級的教學重點。”認真而紮實地教學生字和詞語,進行語文運用的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之一。作為基礎中的基礎,識字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説,閲讀教學講究“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識字學詞與文本理解原本就是融為一體的,是閲讀教學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理應成為閲讀課堂重要的教學資源。於是根據學情,我將本課的識字教學設計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由課題引入學習新字詞,進入情景後,以“你們知道嗎?虎大王要請所有的小動物來開會,它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得跟大家商量呢?於是出示虎大王的圖片,在課課題中將“虎”和“王”這兩個字學完。緊接着提出你知道都有哪些動物來參加嗎?這一問題引起懸念,能過快速地查閲,學生對全篇課文有了宏觀的把握,並找出許多動物名稱,讓學生採取自學加合作研讀的方式學習生字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不時滲透識字方法的指導,比如問學生:“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再如記“丹”字時,並適時引導學生想象“丹”字裏的一點就像丹頂鶴頭上那紅紅的鳥冠,沒有了它,可就不美了,通過形象分析和啟示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印象,強化記憶。第二部分採用隨文識字的方式來認識二類生字,創設一個情景,虎大王可跟我説悄悄話了,想知道説什麼嗎?它説今天的虎王大會可熱鬧了,如果你想去那就得先過關斬將才行。出示會認詞語。先在文中找到將它圈出來,讀一讀,並把含有這個詞的句子也讀一讀,這樣不僅可以在反覆閲讀中加深了對字的印象,還對閲讀教學起到了鞏固的作用。在檢查識字效果時輔以“變臉”遊戲,讓學生自己上台操作,可使其產生成功的體驗,培養其識字興趣。

一年級學生不僅會識字,還應將寫字指導落到實處,根據本課生字的特點,採用師範寫的方式,並讓學生觀察,在選取不正確的書寫和範字比較,在比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3、探究體驗,朗讀表演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的能力。教學中,我十分注意捕捉探究點,引導學生去自主研究與發現,在學生認識了生字、詞語言後,並讓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由朗讀,並跟組裏的同學説説你讀懂的內容,還讓同學們找出這些動物分別是怎麼來的?

學生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我牢牢把握,並順勢將這過程推進,着重抓住學生的朗讀,採取了表情朗讀,對比朗讀,體會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動詞的意思,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獅子説:我們是跑着來的……”讓學生對讀課文的同學提意見,適時地引導平時我們跑步後的感受,從而將“跑”字讀重點,讀出並體會氣喘吁吁的感受,引導學生再讀再悟,並做適時合理評價。“真是一隻守時的獅子,準時趣到了。”“你讀得真傳神,老師在聽的時候,彷彿看到了一隻氣喘吁吁的大獅子。”“咱們都來當一回虎大王,表揚一下獅子先生,好嗎?”這些富有導向性、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促使學生向更高的閲讀目標努力,不知不覺,學生已在朗讀中理解了動詞的意思,真正走進了文本深處,傾聽了文本的聲音,感受了語言的色彩,充分體現了閲讀的個性化行為,教學重點得到落實,併為突破難點,做好了鋪墊。為及時反饋生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還特地設計了一個作業題,做完此題後,我又不失時機地提出:“大象為什麼要走着來,而不跑着來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審視動詞,並學會正確使用動詞。

4、拓展延伸,形成積澱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完課文後,並不失時機地提出:小蝸牛為什麼要從袋鼠的口袋裏爬出來?學生會説小袋鼠是蝸牛的好朋友。他不希望自己的好朋友遲到才帶它來的,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帶着問題意識審視課文,這是培養探究性閲讀能力的重要手段,給學生打開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體現了自由表達的新理念。最後提出:其實,還有很多小動物想來參加今天的虎王會,你知道它們分別是怎麼來的嗎?請用這樣的句式來説話。

(猴子、馬、小狗、小魚、蚯蚓……)

我是______,我是________來的,這既是一種説話,也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積澱知識的方式。

四、説板書

虎大王開會

老鷹 獅子 袋鼠 大象 烏龜

飛跑蹦走爬

五、説教學特色

本課的設計以情感為紐帶,以課件為輔助,以朗讀實踐貫穿始終,注重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為求為學生創造一個愉悦、輕鬆、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更加有效的培養,促使這些剛入學的孩子們在愉快的學習中逐漸懂得愛護動物的美好心靈,以到達到愛識字、愛讀書,增長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