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28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説課稿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説課稿1

一、本框在教材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這一框是高二哲學第二課第二節的首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體系中所處的地位,首先要從本節內容在整個第二課所處的地位談起。本節主題是講述唯物辯證法的第二個總特徵,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節內容是第一節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繫的)的引申和深化,又是第三節內容(事物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的過渡環節和中介。因此,本節在本課的內在結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框在第二節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本節內容的邏輯起點。在第二節的三個框題中,第一框是起點,第二框是深化,第三框是方法論。

二、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一個原理:事物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理解兩個概念:運動和靜止。

(3)把握三個關係,聯繫和運動、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

(4)反對兩種錯誤觀點: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和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能力方面: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側重培養學生四方面的能力。

(1)從五種運動運動形式的具體實例中,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

(2)學習分析物質和運動關係時所運用的辯證分析能力。

(3)通過學習運動和靜止關係內容,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4)通過正反兩種觀點的對比,提高辨別是非能力。

覺悟方面:

(1)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

(2)在理解哲理觀點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1、重點

本框的教學重點是物質和運動的關係。因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述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理解這個中心的關鍵,是懂得物質和運動的關係。只有明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才能理解運動為什麼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運動觀。

2、難點

本框的教學難點有兩個:一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二是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第一個難點難在:(1)為什麼把運動看成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除了運動以外,物質還有哪些屬性,它們和運動的關係怎樣?(2)第一課講了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本框又提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特性”與“屬性”是什麼關係?高二學生初學哲學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第二個難點難在:學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維,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於運動是什麼,靜止是什麼,容易區分,但卻認為,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這裏提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難以理解和把握。

學生學情分析

哲學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而高二學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維,卻缺乏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對哲學有關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只是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則會使學生對自己喪失信心,對政治課失去興趣。

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教學方法

針對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依據現代教育理論,我採取激趣、設疑、自讀、引發、精講等策略。

激趣即創設情感,激發興趣。“沒有求知慾的學習,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而求知慾又往往與興趣有着密切的關係。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能支配內在動力,促進目標的實現。”孔子也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名家名言都告訴我們,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活動的前提條件。針對教材內容,我採取的激趣方法有:

(1)語言激趣。教學是語言的藝術。政治課的吸引力、説服力、感召力主要來自教師的語言魅力。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除了力爭做到語言的精練、準確,更注重採取多種語言形式,如:詩歌成語、俗語、諺語、寓言、謎語、故事等,耐人尋味,幽默風趣,使學生始終興趣盎然。例如:

謎語:人(小時四條腿,長大兩條腿,老了三條腿),説明了人的一生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導入時用)

詩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講運動的五種基本形式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時用)

成語、俗語:“滄海桑田”、“穩如泰山”、“生命在於運動”、“流水不腐,户樞不蠹”。(講物質離不開運動)

寓言:《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一僧曰:風動;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批判形而上學離開運動談物質、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克拉底魯:“人甚至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講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2)手段激趣。現代化手段使教師改變單一的利用語言、板書等形式,提高到集

聲音、圖片、動畫於一體,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對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採取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如在講“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打出一組畫面:①自然界運動變化;②動植物的生長過程;③香港政權交換儀式;④人對微觀世界認識的發展。在講“物質與運動關係”這一重點時,打出動畫系列《刻舟求劍》。在講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這一難點時,打出生活畫面《列車上的動與靜》。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解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情境激趣。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為此,我設計故事型的“模擬法庭”,讓學生學做“法官”來斷案,這樣既體現學生活用書本知識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設疑:即設置問題,引發思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思維是否活躍,除了與學習知識的目的、興趣有關外,主要取決於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如在講運動與靜止的關係時,我採取逐層遞進設置問題的辦法,一步步調動學生的思維向預定目標前進。第一步以生活畫面的形式(列車上男孩看書),引出靜止的話題;第二步設置問題引申出靜止的兩層含義;第三步再設置問題闡明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道理。

自讀即圍繞問題,自主探究。“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設疑”後的自讀,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生動體現。

引發,即引發討論,橫向交流。通過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如“人能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討論。

精講即精講點撥,釋疑解難。現代教育理論一方面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重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課堂活動的主動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實現還有賴於教師的講。精講就要求教師的講授內容精要,分析精闢,語言精彩、節奏精練、點撥精當。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精講主要有三處:一、運動的含義;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三、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程序

第一步:創設情景,用“謎語”導入新課。使學生置身於教學內容的情景之中,產生繼續探究的強烈願望。

第二步:運用直觀、形象的畫面將教學目標問題,喚起學生參與慾望,驅使學生去思考,去自讀。

第三步: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實現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

第四步:教師依據反饋信息,給予重點講授、提示點撥、搭橋鋪路。

第五步:設置故事型的模擬法庭,開展討論,在高潮中結束新課。

第六步:總結概括,深化知識,形成網絡。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説課稿2

一、本框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

本框是第二課第一節的第一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首先要從第一節在整個第二課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談起。學生只有在正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運動觀,明白了整個物質世界是永恆運動的世界之後,才能準確把握何為“運動是有規律的”,從而樹立要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

那麼,其實本框在整個教材體系中亦是處於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學生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基本樹立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唯物觀後,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知道“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是運動”,從而初步學會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對於以後的諸如普遍聯繫、發展觀點等哲學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

1、知識方面:

(1)、理解一個概念:運動;

(2)、把握一個關係:物質和運動;

(3)、反對兩種錯誤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和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2、能力方面:

(1)、從六種運動形式的實例中,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

(2)、學習教材在分析物質和運動的關係時所運用的兩個層次、兩個方面(反面)的辨證分析能力;

3、覺悟方面:

(1)、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聯繫我國建國五十三週年以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社會主義信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框的教學重點是物質運動的關係。因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述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理解這個中心的關鍵,是懂得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的關係。只有明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和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才能理解“運動為什麼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

本框教學難點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為什麼把運動看成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除了運動外,物質還有那些其他屬性,它們和運動是什麼關係?

(2)第一課講了物質的唯一特徵是客觀實在性,本框又提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特性”和“屬性”是什麼關係?實踐證明,學生初學哲學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區分。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依據現代教育理論採取激趣、設疑、自讀、引發、精講的策略。

激趣即創設情感、激發興趣。“沒有求知慾的學習,就象沒有翅膀的鳥兒”,而求知慾又往往與興趣有着密切的關係。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活動的前提條件。針對教材內容,我採取的激趣方法主要有:

(1)、語言激趣。寓言、漫畫:“刻舟求劍”、《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一僧曰:風動,慧能曰:仁者心動。”(在批判形而上學離開運動談物質、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時用)

(2)、手段激趣。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師傳授知識從單純利用語言、板書等形式,提高到集聲、光、色、圖、動於一體,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化看不見為看得見,對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採取多媒體輔助教學,並和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栩栩如生的講授、清晰簡潔的板書)有機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實效。如在講授“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運動的”這個內容時,打出一組畫面:

①、天體宏觀移動;

②、微觀世界中的電子運動和分子運動;

③、植物的生長代謝過程;

④、動物中青蛙的生長過程;

⑤、人類的進化發展過程;

⑥、社會制度的運動發展過程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説,再配之以恰當的音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問題激趣。通過預習、討論提綱等形式,設疑即設置問題,引發思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思維是否活躍,除了與他們對學習某知識的目的、興趣有關外,主要取決於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因此,思維起始於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個體思維的起步,又是思維向尚未弄明白的問題前進的動力。

(4)、遊戲激趣。通過師生間共同的遊戲合作,導入新課,新穎直觀。同時又體現了“師生互動,學生主體發展”的特點。

自讀即圍繞問題,自主探究。“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那種“一日所學,終身受用”的時代早已過去,當今和未來需要的是具備獨立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科學的遇見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而這當中自學能力是前提和基礎。況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不必一切包辦代替,因為“人們發現,教師對學生教得越多,給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獨立地思考活動的機會就越少,那麼教學過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達尼洛夫語)因此,“設疑”後的自讀,是“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的生動體現。

引發即引發討論,橫向交流。通過自讀,一些問題解決了,一些問題又產生了;既有賞心悦目的收穫,又有似是而非的疑點;既躍躍欲試,又“拿不準”,這就為引發思維鋪平了道路。通過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碰撞出思想火花,往往會感到茅塞頓開,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本節課的討論或安排在那些粗看易懂、細看深奧的地方,如運動定義中的“一切”、“過程”、“變化”;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中的“根本”;“唯一特性”與“根本屬性”的區別等地方,或安排在那些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地方,

精講即精講點撥,釋疑難解。現代教育理論一方面強調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另一方面也重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學生作為特殊的認知主體,其課堂情知活動的主動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實現仍有賴於老師的講,精講並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少講,更重要的是質量上的“精”,即教師的講授內容精要,分析精闢,語言精彩,節奏精煉,點撥精當。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精講點主要有兩處:一是運動的定義;二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二)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及課堂教學的整合

五、教學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