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集合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説課稿集合六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設計的是美工活動《裝扮樹》,是結合本月活動主題-----“葉子”而開展的。

一.我選擇這個活動內容是因為:

①.活動內容簡單有趣,形象鮮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②.首先,在優美的散文中,讓幼兒感受美,再在美工活動中讓孩子們發現美、創造美、體驗美。

③.遊戲融入教學活動過程中,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

④.幼兒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大班的幼兒小手肌肉已經發展的不錯了,對於繪畫活動,幼兒已經非常熟悉,於是,在本次活動中,我又給幼兒提供了剪刀,加深了本次活動的難度。

二.考慮到半個月以來,幼兒對“葉子”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我制定了以下本次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

①.通過欣賞活動,加深幼兒對樹葉從春天到秋天逐漸變黃,最後變成落葉的印象,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

②.引導幼兒大膽設計,並練習剪、貼的技能,培養幼兒對美工活動的興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本次活動的目標中提到:

教師要引導幼兒大膽設計,並練習剪、貼的技能,因此這個活動中,我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教學,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

使用剪刀。現在的孩子能自己動手的機會很少,特別是剪刀這類比較危險的工具,但是,俗話説“心靈手巧”,所以,為了孩子各方面都能得到鍛鍊和發展,我還是讓孩子聯繫使用剪刀。

四.教、學具的準備:

為了更好的服務與本次活動的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的準備工作:

1.知識準備:

①.幼兒對秋天的認識和了解。

②.幼兒練習過使用剪刀。

2.教具準備:

①.製作一棵立體的“大樹媽媽”,更加形象、直觀,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②.幼兒的操作材料分為兩種:一種是我畫好外形輪廓的;另一種是沒有任何圖形的,需要孩子自行設計的,這樣,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鍛鍊。

五.説教法:

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特別是遊戲罰,是孩子最喜愛的,遊戲能增強幼兒的參與興趣。

六.説學法:

整個過程,我遵循由漸入深的教學原則,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體驗美,

幼兒將運用討論談話法、遊戲法等學習方法。

七.設計思路:

在本次活動中,我依據本班幼兒的特點,設計了幾個環節:①.導入活動。②.基本活動。③.結束活動。

在第一個環節,導入活動中,教師朗誦散文,然後提出問題:“小樹葉春天是什麼樣子?夏天和秋天又是什麼樣子?”這些問題比較簡單,我可以請一些能力較弱的幼兒回答,還有“你聽了散文後,覺得小樹葉是怎樣的孩子?你有什麼感受?”這個問題可是讓幼兒自由討論,我不做任何評價,只要孩子能説出原因。本環節中,主要是幫助孩子感受美。

在第二個環節,基本活動中,我主要是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操作材料分為兩種,孩子可以自由選擇,鼓勵孩子大膽設計,在使用剪刀的時候,多提醒孩子注意,本環節中,主要是幫助孩子發現美。

第三個環節是結束活動,我設計的是以“我們和大樹媽媽一起跳舞”,讓孩子們在唱唱跳跳中除去美工活動中的疲勞,幫助孩子體驗美。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親愛的各位領導、評委:

下午好!

我此次説課的課題是青島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摸球遊戲——可能性》,

一、説教材

1、 本課地位 本課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惟一一次對概率知識的學習,它的前置基礎是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生活經驗基礎,它的後繼地位是以後學習較複雜的概率知識的基礎。為後續學習作好堅實的鋪墊。

2、 教學目標 (1)藉助摸球遊戲,充分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不確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對生活中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確定性描述。

(2)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形成判斷、推理的能力,獲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教學重難點 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藉助遊戲活動和直觀圖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説教法

教學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面向全體引領學生藉助有趣的摸球遊戲活動和直觀操作演示及圖示法進行教學。兼用小故事、猜謎語、小遊戲等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同時利用輔助教學。通過摸球遊戲,調動每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使學生經歷“激疑、猜想、驗證”的過程,理解起來更直觀。

三、説學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索中,讓每位學生參與遊戲活動,充分調動眼口心等各種感官,親自動手摸,猜想,統計(畫正字法),表達,歸納總結,經歷統計和猜測的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四、説教學流程

1、 創設情境,提供素材,遊戲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做遊戲,今天老師帶來3個袋子,編號為甲、乙、丙,裏面分別有黃色、紅色小球。咱們如果做個摸球遊戲,捂着眼睛從袋子裏任意摸出一個球,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大屏幕顯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和參與學習的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以遊戲切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同時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數學素養。)

2、遊戲前奏,運用素材,猜測感知

剛才提出的三個問題大家是不是急欲知道答案,老師現在不告訴你們,請根據你的經驗大膽猜測一下,從三個袋子中任意摸一個球,分別會是什麼顏色?(大屏幕顯示)

答案不一,也不好確定,到底是什麼結果呢?我們來動手試試好嗎?(好奇引發猜測,猜測促人探究,讓學生根據情況大膽猜測,在培養他們猜測意識的同時吊足他們想動手試試、看看結果的胃口,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3、遊戲進行,合作交流,驗證猜測,建構概念

(1)解決第一個問題 從甲袋中任意摸一個球,結果怎樣? 先明確遊戲規則(大屏幕顯示);

分小組合作,小組長帶領組員開始摸球;交流結果,懷疑全是紅色;倒出驗證,果然如此;老師及時表揚鼓勵,敢於質疑,一個個真像科學家!(板書:確定的)

(2)解決第二個問題 從乙袋中任意摸一個球,結果會怎樣?分小組合作活動,並根據記錄表用畫正字法統計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次數。(體會畫正字法進行統計的優越性)猜猜看,乙袋中球的顏色有什麼樣的?既有紅色又有黃色;倒出口袋驗證結論。(板書:不確定的)

(3)解決第三個問題,從丙袋中任意摸一個球,結果會怎樣? 這次遊戲有變化,先直接打開袋子看看裏面紅球、黃球各有多少個(4紅1黃)。猜一猜,任意摸一個,結果會怎樣?小組活動驗證猜想(個別會出現黃球多,摸的次數越多,還是摸到的紅球多)因為紅球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黃球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看來可能性真的有大有小!(板書:大 小)

(4)舉生活中例子 老師小結: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不確定的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大家大膽猜想自己動手驗證的就是我們學習的新內容:可能性。(板書:可能性)(這個遊戲環節給我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探索空間。恰當地讓學生經歷猜測、實驗、觀察、質疑、驗證、反思、交流、感悟這樣的過程,在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增強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鞏固拓展,應用知識 (1)自主練習第1題 (出示)(2)改變可能性大小(出示) (3)小故事 阿凡提與金幣

(本環節通過基本練習,鞏固、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通過“改變可能性大小”、“聽故事”環節,既調動了學生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5、課堂總結,交流收穫 你有哪些收穫?(引導從知識、方法、感受等方面)

(教師以具體的問題引領學生從知識、方法、感受幾個方面全面回顧梳理,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基本的活動經驗,養成全面回顧的習慣,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增強學習信心和樂趣,培養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6、遊戲 “再見”(大屏幕顯示遊戲要求)

(在結尾處以“再見”遊戲把本節課推向了高潮,達到鞏固知識、激發興趣、靈活反應、發展思維的目的)

7、板書

摸球遊戲——可能性

一定發生

確定的

不可能發生

不確定的 可能性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

大家好!我是小學語文教師韓巍,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植樹”中的一篇主體課文《一片樹葉》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流程以及教學手段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一片樹葉.》寫的是一羣小動物採用了不同方式愛護一棵小樹的故事,小兔子、小熊、小猴都喜愛小黃牛栽的小椿樹,也都認識到小椿樹將使他們的生活更美好,但是小椿樹還是被他們搞得“一片葉子也不剩了”。可見問題不是出在懂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個人能不能自律上。他們懂得大道理卻原諒自己的不良行為,而且找藉口為自己的不良行為開脱,他們的認識和行為不統一。這篇課文無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教育意義都很大。它還採用擬人手法,讓小動物用人的語言方式去交流,符合了孩子們心理特點,內容童趣盎然,語言生動活潑。孩子樂於接受,並且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花草樹木的思想感情。

新課程倡導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創新”是現代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越早越好,在教學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沒有停留在讓學生會讀、理解這個層面上。課文中沒有把所有小動物摘樹葉的鏡頭展現給學生,而用了一個省略號。因此我利用這一空白點,讓學生想象表演這些小動物的動作。課文的結尾我還設計了小猴子回來,看見一片樹葉都沒有了會説什麼?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這些對教材加工、重組的環節,極大的激發學生表達欲,把學生的思維從書本導向了更廣闊的空間。

本課的重難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並且能在讀中提出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

二、説教學目標和教法定位

(1)教學目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聽説讀寫的能力,現在是他們最富有創造性的時期,他們思維活躍、敢於質疑,見解獨特,根據課程標準要求以及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情節。

2、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並且在讀基礎上培養學生質疑、解疑、想象、創新等能力。

3、通過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愛護花草樹木的思想感情。

(2)教法定位

1、充分體現教學的主體性,養成兒童勤於動手、樂於探究的行為和習慣;

2、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傳統的教學常規,跳出學科本位的自我封閉的認識圈子,樹立整體、綜合的素質教育課程觀,在學科之間相互交*、滲透與融合的關聯中把握教學。

3、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畫畫、説説、寫寫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4、《新課標》指出語文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後的成果。我在設計的過程中,盡力做到開放思維、激發想象、發揮潛能。

三、説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樂學興趣

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愉悦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心情舒暢,精神飽滿,學習興趣濃厚,因此開篇伊始,我用挑戰性的語氣對學生説:“老師送給你們一件禮物,想要嗎?它是一幅美麗的圖片,要想看到它就要過字寶寶的這一關。”這樣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導入新課。當學生讀對時,大屏幕會出現一片樹葉的圖片。揭示課題繼續學習這一課,然後讓學生把剛才讀過的生字朋友送回家,這個環節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的心理,既複習了生字詞又自然的引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讀中質疑、讀中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請您毫不猶豫的在每一節課裏儘量留出時間,讓我們儘量留出時間讓學生盡情提問吧?因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是每一個孩子,質疑問題是兒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生疑能力”的驅使下,兒童會主動地產生學習的意願並渴望及時解疑。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根據自己的個人體驗提出問題,然後發動學生積極的投入對問題的共同探討中。在這裏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很可貴的。因為善於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的獨立的表現,而獨立性是主動性、創造性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我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提問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在這中間被點亮。同時呢,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了提高。此外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品讀感悟、理解情節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可見朗讀對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設計了“這幾隻小動物對這麼可愛,你喜歡哪一種小動物,你為什麼喜歡它?把它説的話讀給大家聽。”學生這時自讀感悟,通過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充分體現語文課標中的要求: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這個讀悟的環節中,教師作為合作伙伴參與其中適當指點、引導並且運用發展性的評價讓學生互評自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圖文對照想象理解

運用多媒體直觀教學,能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這個環節我用多媒體放映書上的小黃牛栽樹、五隻小動物摘葉子、小黃牛目瞪口呆等彩圖。讓學生圖文對照,説説每幅圖寫的是哪個自然段的內容通過看圖,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孩子的世界是一個想象的世界。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這充分説明想象力的重要性。而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重要場所。我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就是通過想象,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希望使他們在想象、思維、表達的過程中,切實鍛鍊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五)、創新表演情感昇華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在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潛能,兒童是正在發展的個體,具有驚人的創造潛能,其想象力常常使成年人望塵莫及。我們要保護兒童的天性。塑造兒童獨立的個性,促使兒童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在這個環節中我組織學生當小導演,把這個故事排成課本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讓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在學生用肢體語言對課文進行感悟、體驗、詮釋、認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小椿樹的角度去思考小椿樹被摘掉葉子的痛苦心情。由此產生保護花草樹木的美好願望,也使本課的'三維目標達到和諧統一。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是我設計這一課的一個宗旨。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以讓學生自由總結來結束本節課。今天這節課,你快樂嗎?今後你會怎樣做?你還想知道些什麼?這些看似簡單的話題,既能讓學生樂於接受,又把學生導向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去思考,去探索。

四、説教學手段

本課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用大屏幕展示了書中的彩圖,再次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圖文對照的同時,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動畫的情景中。直觀、形象的畫面,愉悦、輕鬆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了鮮活的空間。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簡析: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蘇教版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寫信”以及“種花”兩件生活小事,寫出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的濃濃親情,表現了高爾基注重培養兒子美好心靈的拳拳父愛。

根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創設情境,品讀語言,感受父子之愛,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於付出的道理。

2、 通過自讀自悟,結合實際,相互言説,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啟發。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理解高爾基信中最後兩段話的意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高爾基信中“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

二、教學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再以悟促讀,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知課文語言。最後讓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創設情境:讀了這封信,如果你是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回信時會説些什麼呢?可謂是順理成章。另外,新課程又十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採用小組合充分作學習,如小組成員一起交流信的內容,使學生在互動中合作學習。《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無論是從課文主題看,還是從人物形象看,都是實施理解教育下語文“從實到創”教學模式的極好載體。理解,在於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在於學生與文本之間,在於師與生、生與生之間。

三、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僅僅以本為本,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慾,語文學生的最終目標是達到知識、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託教材,並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課前完成探究性準備。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關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的故事(出示兒子的圖片)(板書:和他的兒子)。(齊讀課題)

2、初讀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究竟發生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請你自己讀讀課文。如果你覺得讀一遍不夠,可以多讀幾遍。如果你有困難,你還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學生自學。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讀完後指名答。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從認識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對全文胸中有數,有利於對文章內容全面、系統的理解。巧妙的教學設計能體現清晰的教學思路。

四、實讀,讀出願意。

對,兒子去看望父親時,種下了花,(板書:種花)兒子走了,父親高爾基看到兒子栽下的鮮花盛開了非常高興,於是,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板書:寫信)在信中,高爾基把兒子栽下的鮮花稱做什麼?(美好的東西)是啊,高爾基在信中説,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課文的4~5自然段就寫了春天鮮花盛開時的情景,你能讀好它嗎?先自己試着讀一讀吧。

指名學生朗讀,讀後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評價:

(1)春風吹來,奼紫嫣紅的花兒輕輕搖晃着,散發出陣陣芳香,引來了一隻只蜜蜂。(朗讀時眼前出現了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開的花朵多象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啊!(讀了這句話,不但能體會到高爾基很高興,而且我們還讀懂了兒子對父親的關愛。)

讓我們一起來朗讀4~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象這鮮花盛開時的美好情景。

[設計意圖]“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由高爾基信中“美好的東西”帶動第4、5自然段的教學,從中體會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們的確是美好的東西,引導學生在朗讀與評價中深深地體會到高爾基為什麼會因此而感到特別的快樂,是那麼美的景色讓他想到了美的創造者——兒子。

五、創讀,讀出新意。

瞧,傍晚時分,彩霞染紅了天空,高爾基坐在院子裏,欣賞着兒子種的花,(出示鮮花的圖片)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這些盛開的鮮花多象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啊!同學們,兒子在島上種下了花,想對父親説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快速地讀讀課文的2~5自然段,聯繫上下文內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兒子,此時你會説些什麼?你可以先自己在心裏練習説一説。

指名説。

小結:是呀,兒子留下的不僅僅是鮮花,還留下了對爸爸的一份濃濃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設計意圖]設計這次創讀,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情感與課文中的主人公有機融為一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的體驗。

六、實讀,讀懂原意。

高爾基很高興,就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高爾基寫給兒子的這封信,想想你讀懂了什麼?讀完後跟學習小組裏的夥伴交流交流。

重點指導:“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給別人美好的東西,自己也是快樂的。)

師指導:是啊,兒子留給了高爾基鮮花,高爾基很高興,兒子也很高興;這樣的體驗,你有過嗎?(指名兩個學生説)

是啊,要是你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會是多麼愉快啊!)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會需要你,這就是“給”永遠比“拿”愉快(板書:“給”永遠比“拿”愉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小結:這是一封簡單的信,卻意味深長,讓我們一起用心地、好好地來朗讀這封信。

[設計意圖]語文是人文性學科,是藉助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格薰陶的有效載體。在這過程中,如何觸動學生的情感就顯得尤為要。這樣的實讀設計,通過學生談自己理解的句子含義,聯繫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將課堂與生活“鏈接”,使得學生的情感隨之融入課文之中,整個設計在不經意間觸動了學生的心靈。

七、創讀,讀出新意。

兒子收到了高爾基寄來的信,很激動,決定也給爸爸寫一封回信。同學們想一想,兒子的這封回信應該寫些什麼內容呢?(指名説)①爸爸,讀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種的鮮花開了,你很高興,我也很高興。……②讀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個道理。……

請你把這封回信寫下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想象練説、練寫,將自己這節課學習的所有體會予以表達,營造了情感高潮。這種這次創讀的處理,使得學生再一次深深體會到:高爾基的兒子不僅給高爾基留下了美好的東西,也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感受!快樂,不單半日屬於當初在島上栽花的高爾基的兒子,也不僅僅屬於高爾基,每個知道這個故事的人都應該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樂,並且也由此深深體會到:給別人快樂,自己就會更快樂!

板書設計: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寫信 種花

“給”永遠比“拿”愉快

説課稿 篇5

我閲讀《趕海》這篇課文,應該説有多遍了。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怎麼學習這篇文章呢?思來想去,感覺這篇文章最主要的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文字記錄自己參與過的活動。

《趕海》這篇文章文字優美,富有童趣,短短五個自然段,把趕海的整個過程介紹給了讀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寫的很具體,很好玩。當然這篇文章還是有難點的,因為大多數學生並沒有去過大海,沒有看過大海,當然理解趕海,只能藉助這些文字,只能是一種表面的獲取。也許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能夠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海的概念,建立起一種美好的願望,建立起趕海的嚮往。

第三自然段寫的很具體,這個場景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暫時的建立,讓學生感受到趕海中最值得記憶,最值得寫的過程。所以,這一段,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反覆讀讀,虛構式的享受一次趕海的美,引領他們走入到這個情境中來。

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覆的閲讀,沒有大量的閲讀,閲讀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是很難走下去的。所以,在學生完成讀熟的任務後,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以另外一種形式佔有這篇文章。而這種方式,就是引導他們明白,作者是怎樣記下這一次趕海的。

第一自然段與最後一個自然段,前後照映的寫作方式,我們不需要過分強調學生去模仿。因為這是次要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認識作者是怎麼寫中間那三個自然段的。

從第二自然段中,一個“鬧”字,應該説非常有意思的,這個字留在作者的記憶力,是因為作者童年有這種好玩的需求。而每個孩子其實都有這種經歷。還有一個詞是“興奮”,這個詞也是引導學生掌握習作方法的好詞,有了興奮,才能玩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是一種無奈,是一種不高興、不情願,肯定寫不出這篇文章的趕海之美。所以,學習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兩個詞,用習作的思維引領學生認識,孩子們會感受到寫作其實就是這樣“鬧”出來的,“興奮”起來的。

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中心段,這其實就是興奮下的內容。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一條條認識這些內容,把內容理清楚。這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在自己參與的活動中,學會把一些事理清頭緒來,這是教給學生有序思考的方法,有了有序思維,孩子在習作時,才能感覺到重點段怎麼寫。這其實是把孩子往明白人上領。因為好多孩子玩過之後忘記了,參與活動之後,卻不知如何下手。當然這一段,學生在閲讀中還可以學會如何表達才能更有趣。

第四段是略寫。其中“平靜”一詞,我覺得最能引導學生認識習作的重要性。我們參與任何一次活動,總會有結束的。總是要平靜下來。平靜下來做什麼?文中是回家,最後是作者寫出了《趕海》這篇文章。引導到這一步,學生會豁然開朗,恍然大悟,會真心感觸到寫作原來如此這麼好玩。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電和磁》這一節課是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起始課。本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經歷對新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思維過程;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探究使指南針指針發生更大偏轉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於思考的品質的重要。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使通電導線使指南針發生偏轉的現象更明顯的實驗討論和設計(用短路、用通電線圈代替通電直導線);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教學難點:對通電直導線使小磁針發生偏轉的現象做出解釋。

四、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閘刀、導線、指南針、線圈、實驗記錄單(每組3份)

教師準備:,一套學生用的器材,紙質指南針模型(用於學生的彙報)

五、教學過程

下面談談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入部分直接以談話的形式展開,跟學生講奧斯特的神奇實驗,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

(二)新課

1、點亮小燈泡

首先,以點亮小燈泡作為一個熱身活動,讓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同時,為後面奧斯特的實驗做好實驗準備。然後對指南針做簡單的觀察和介紹,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指南針的指針靜止時是指向南北方向的,這是為實驗做好認知準備。

2、通電導線與指南針

接着讓學生重演奧斯特的神奇實驗,讓學生看着中的實驗圖,讓學生找出這個實驗的操作和注意點,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我覺得如果直接將實驗步驟呈現給學生的話,容易讓學生失去主觀能動性。

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通電的導線是指針偏轉,但是原因是什麼?就需要學生來分析、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我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原因向電流方向考慮,並且提問學生能讓磁針偏轉的物體有哪些?他們使磁針偏轉的原因又是什麼?以此分析出電流可能產生了磁性,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3、短路導線與指南針

結合前一個實驗的現象,讓學生思考如何讓現象更明顯?方法有哪些?學生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已經知道電流產生了磁性,那麼改變電流的大小,可能會是磁針的偏轉也發生變化。學生最先想到的就是增加電池的數量,而我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下,達到相似的效果,漸漸引出學生對短路的聯想。接着讓學生來設計實驗如何開展?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抓住本節課的重點。

4、通電線圈與指南針

通電線圈似乎是學生不容易想到的,教師可以做一定的提示,讓學生聯想並思考通電線圈是否會產生磁性,以及線圈如何擺放,磁針的偏轉角度最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漸漸形成一個想法,通電線線中的磁性可以疊加起來。

(三)結課

1、回顧本節課的三個實驗,總結結論。

2、將所學知識引申到生活中,給學生留下幾個問題課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