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年月日説課稿合集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年月日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年月日説課稿合集六篇

年月日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年月日》,這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信息窗二第26到29頁上的年內容。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與教具準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抽象的計量單位,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認識了鐘錶,二年級下學期瞭解了時、分、秒,並且在上一節課學習了24時計時法。隨着年齡增長,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因此,教材注意聯繫實際,使學生初步瞭解較長時間單位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教材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天文知識的基礎上,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並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有利於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基礎知識經驗

布魯姆説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那麼,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時分秒的知識並對年月日有一定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的。

2、學生的能力

心理學家表明:8到10歲的孩子處於各種能力發展的過渡期,思維由直觀到抽象、想象由模仿到創造,並且他們的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強,探究能力。所以,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並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過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藉助生活經驗,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並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比較會判斷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

2、過程方法:通過探索與交流,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大月、小月的記憶。

教學難點 平年、閏年判斷方法。

教具

20xx和20xx年的年曆卡、課件。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設疑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一環節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工商局的人到一個食品店檢查,僅通過食品上的保質期就很快判斷有兩種食品肯定不合格,一種是保質期到20xx年9月31日,一種是保質期到20xx年10月30日。

看日期,兩種食品並沒過期,為什麼判定不合格呢?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從而引入新課(板書課題:年 月 日)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充滿疑惑、好奇、興趣的狀態下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

2、觀察比較、探究新知

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我分四步進行教學。

(1)瞭解年月日的來歷。學習第一個小紅點“年”的知識。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進行觀察,並給學生介紹第一幅圖是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它們都繞着太陽轉。第二幅圖是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行圖。根據三者的運動規律,使學生知道年月日的來歷。

在瞭解了天文現象的基礎上,讓學生讀一讀圖中的數學信息,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約是一年;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是23時56分4秒,大約是一日。

教師補充信息: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大約是一月。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年月日的來歷,讓學生了解天文知識,將數學學習與科普教育相結合。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約是一年;誰能描述一下“一年有多長?”可能有學生會説,12個月、365天,也可能會説兩個學期、從今年的今天到明年的今天,去年生日那天到今天生日那天……

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做出合理的評價,通過學生的交流,能感受到“年的長短”,加深了對“年”理解。

為什麼一年有365天和366天不同的情況呢,引出平年、閏年,這就要了解“月”的相關知識,接下來學習第二個小紅點。

(2)學習第二個小紅點“月”的知識。

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觀察年曆卡交流想法,在交流中讓學生的想法得到完善,在交流中學會思考,然後交流彙報,板書知識點。

根據板書詮釋大月和小月的含義。接着介紹記憶大小月方法。

介紹兩種方法:課本27頁兒歌、28頁拳頭記憶法。

最後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你聽好,大月點頭,小月擊掌”遊戲。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對大月小月的記憶。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學習的快樂。】

(3)判斷平年、閏年

對於判斷平年、閏年這一教學難點,我採用提供科學依據和小組合作交流來突破的。

首先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看一段小資料:課本29頁知識長廊和27頁的小博士的話。

地球繞太陽轉一週需要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了方便,將一年定為365天,叫做平年。這樣,每過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來,把這1天加在2 月份裏,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閏年。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但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設計意圖:根據這樣的理論依據,説一説你對“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但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的理解

然後,出示了20xx年到20xx年二月份的天數,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裏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並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係,從而學會判斷方法。

設計意圖: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重點説明20xx年、1900年和2100年的判斷方法。

不用計算,想一想:1984年是閏年,1985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呢?1986年呢?1987年、1988年呢?

1988年是閏年,再過幾年還是閏年呢?你是怎麼想的?

(4)綠點部分“日”的知識

相對於年月來説,日是較短的時間單位,並且學生剛學習了24時計時法,所以很容易理解體會一日的長短。在這裏教材藉助“卡通電腦”讓學生了解還有比“年”大的時間單位“世紀”。

3、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1)填一填 對所學知識的一個簡單回顧和整理。

(2)判一判 變式練習。

(3)連一連 對平年閏年的理解鞏固。

(4)猜一猜 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基礎題到提升題,根據孩子的心理特徵,練習的形式多樣,力求照顧到所有學生,即要考察基礎知識,也給學有力的學生創造繼續發展的空間。

4、首尾呼應、解疑答惑

設計意圖: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惑,讓學生學會一種判斷偽劣產品的方法,體會年月日的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不要買不合格的食品。

5、暢談收穫、昇華認識

設計意圖:本着“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本節課的總結采取,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惜時教育。

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教學的靈魂,為課堂起到導航的作用,我的板書設計如下:從板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

總之,本節課中創設富有生活味的數學情景,力求學生感受到年月日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充分的體現“充分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教育理念。但本節課的教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年月日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認識年、月、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年、月、日》的知識內容。

2、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積累了一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經驗。教材把學生已有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和經驗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分三個層次組織學生的觀察和探索活動。

一是通過讓學生在年曆卡上找自己生日的活動,瞭解學生對年月日的認知基礎。

二是先讓學生獨立地觀察年曆卡,發現每個月的天數不一樣,並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每個月的天數,引出一年有12個月,幾個大月和幾個小月。再讓學生通過塗顏色,凸現大月和小月的排列規律,促使學生主動的發現規律,並用規律來記憶。

三是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出20xx年全年的天數,想想做做力求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從年曆卡查找一些重要的節日和紀念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結合本年齡段學生的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結合生活經驗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大月、小月和二月及每個月的天數。記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知道20xx年全年有365天。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推理和整理知識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識。

3)在從年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等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提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的興趣,並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品質。

4)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相互的關係。教學難點是:記住各月的天數。

二、説教學程序

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設想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談話:今天小小特別高興,因為明天是他的生日。你願意告訴老師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嗎?學生回答自己的生日。讓學生拿出年曆卡,找出自己的生日。你對年月日的知識有哪些瞭解呢?同桌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是:數學來源於生活,由生活實際引入新知,通過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生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有一種需要學習的迫切感。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第一層次初步認識年月日

1、請已經找到生日的同學圈出自己的生日。指名學生講台上交流,並在年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

2、繼續觀察年曆卡,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後在小組內交流。那怎樣把剛才發現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整理出來進行研究呢?在小組內議一議,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彙報方法。請同學再進行比較,用哪種方法來整理最合適?教師小結。讓學生將自己的發現填在書上的表格裏。

3、認識大月和小月觀察表格,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利用表格小結:一年有12個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xx年的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觀察年曆卡,通過獨立思考發現有關年月日的知識,給學生的學習活動留下了較為充分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列表、閲讀教科書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又促使學生主動地將知識條理化、結構化。

第二層次記住大月和小月

1、請同學用彩筆給表格圖色。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很快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在小組內互相説一説,教師參與活動,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組織交流。如果沒有學生交流利用拳頭來記憶大月和小月,則由教師講解。指名用拳頭數一數。

2、説自己的生日在大月還是小月。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把表格裏的大月、小月塗上不同的顏色,目的是讓學生主動的發現大小月的排列規律,引導學生利用排列規律記憶哪個是大月,哪個是小月。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想想做做第1題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組織交流。

2、想做做第2題先在小組內説一説,再在年曆裏圈出來。你們還知道哪些節日和紀念日嗎?學生回答,並適時地進行一些思想品德教育。

3、計算全年的天數師:同學們,你們能計算出20xx年全年的天數嗎?學生獨立計算,並選擇不同的算法反饋。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年曆卡上查找一些重要的節日和紀念日,既讓學生經歷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四)總結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不但讓學生對一節課的內容進行回顧,還讓學生對一節課的活動進行發思,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把課堂學習活動向課外延伸,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本節課在教法的選用上,我努力遵照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新理念,依據課本又拓展了課本,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多動腦思考,多動口交流,通過觀察法、操作法、討論法的合理運用,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年月日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年、月、日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對時間單位學習的繼續和延伸,由於這幾個單位都是比較抽象的時間單位,所以教材在編排上非常注重選擇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素材進行教學。教材首先給學生呈現了四幅主題圖,展現了一些十分有意義的日子,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日、北京申奧成功的日子、植樹節、兒童節等,利用這些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揭示出將要認識的時間單位。接着教材通過例1給學生呈現了一張年曆,着重引導學生觀察年曆,回答一些相關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溝通年、月、日之間的關係。另外教材還特別安排“拳頭記憶法”和“歌訣記憶法”幫助學生記憶每月的天數。

學情分析:

年、月、日這幾個時間單位對於學生來講是比較抽象的,在理解這些較大時間單位是有一定困難的。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他們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最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等。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生活較遠的較大的時間單位,如年、月等。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

二、説教學流程

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激情導課,大約用5分鐘。第二個環節是民主導學。大約用25分鐘。第三個環節是檢測導結。大約用10分鐘。

(一)激情導課

上課伊始,我會告訴小朋友今天的日子(20xx年3月20日)並讓小朋友記住。然後出示情景圖,説一説圖上呈現的是什麼情景,這些情景發生在什麼時間?

孩子們開始興味盎然,從而引出年月日,這樣既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民主導學

下面的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民主導學。我將分兩個個層次來進行教學第一層次,年月日間的關係。第二層次,學會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於是,我大膽放手,先讓學生觀察年曆卡,把自己的發現與同桌交流,完成這張統計卡。(出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提倡的理念。引導學生探索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這一理念下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卡對12個月進行分類,教師詮釋大月小月的含義。其次,鼓勵學生:你有什麼巧妙的辦法很快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出方法來。學生彙報後,我出示了兩種記憶方法:左拳記憶法,和兒歌記憶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吸收新知識,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小遊戲:遊戲規則是: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在叫到二月時,學生可能猶豫不決,是站起來呢?還是不站起來?教師適時詮釋二月是個特殊月,從而引入平年閏年,並告訴學生這是下節要研究的內容。

(三)檢測導結。

第三個環節是檢測導結。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將本課的知識點進行整合,融合在淘氣的日記裏。這樣,學生更能深刻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以上是我對《年月日》的教學設計,教學結束前,我會對小組作出評價,表現好的小組給予表揚,發一張帶有年曆的學習卡片進行鼓勵。我這樣做是考慮到對象是三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教法學法

新課標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觀念。縱觀本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觀察探究,綜合探究,獨立探究,合作探究。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四、説板書設計

綜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得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月日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的《年月日》。

一、説教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三年級小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因此,這節課我引導學生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會看年曆卡,並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初步學會判斷平年、閏年。

2、能力方面: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3、情感方面:在探究、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並結合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認識年、月、日是教學的重點,平年、閏年的判斷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採用了“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激活思維

首先,我從生活實際引入:同學們我們居住在什麼星球上呢?在地球上能看到哪些星體?隨之電腦演示太陽、地球、月亮三球體在宇宙中運動的情景。繼而又問:你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週需要多長的時間?白亮圍繞地球旋轉一週需要多長的時間?地球自轉一週需要多長的時間嗎?從而揭示本節課的課題(板書:年、月、日)

這樣通過生動的畫面導入新課,一方面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2、分組探究,學習新知

“相信自己的學生,別以為他做不到“凡是學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師絕不代替。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是沒有找到學好的方法”。我開始就讓學生拿出課前蒐集年曆卡查閲有資料等,然後投影出示要求:(1)思考:除了前面我們學的時、分、秒外,還有哪些常用的時間單位?各自的含義及他們的關係是什麼?(2)小組討論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各自彙報自己對年、月、日知識的認識。然後由一人執筆用表格或列提綱的方法進行系統整理。

這樣就給學生探究知識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整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科學研究的態度。然後再指導學生彙報交流,各組代表走上講台,利用實物展台,把本組整理的情況進行彙報,其他小組可以隨時提問,本小組的其他學生也可以幫助解答,在此過程中,我適時點撥及時評價,由傳授者變為合作者、引導者。

3、系統整理,歸納概括

(1)在小組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我出示了一張自己整理的表格,讓學生大膽地進行修改、評價,並大力表揚、鼓勵給老師提意見的學生,使學生放開膽子暢所欲言。這樣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評價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2)待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我再準確的語言概括本課所學的時間單位及其之間的關係等。隨後課件出示如下題目:

① 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二月有多少天?

② 今年二月有多少天?去年、明年呢?

完成快的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説一説大小月的排列規律及記憶方法。

接下來我鼓勵學生看書質疑,因為善於提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最突出的特點,應提倡學生多問“為什麼?”。

4、深化練習,拓展提高

(1)重點練習:學生對本課知識已有了較完整的認識,比較難的是對閏年的判斷。針對難點我先用課件顯示1991年至20xx年的二月份,讓學生快速判斷平年和閏年。之後用紅色顯示閏年的幾個年份,引導學生“用4除”來判斷閏年的方法。這是一般的方法,公曆年份是整百的要“用400去除”來判斷是否是閏年,並告訴學生,大家喜愛的奧運會一般在閏年舉行。

(2)發展練習:説説自己的生日在幾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根據學生髮言我又提出了下列問題:在某一個月中,都有誰過生日?其中兩位小朋友的生日相差多少天?等等。由此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提高。

5、課堂小結,昇華認識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們都知道了些什麼?按照老師板書的年、月、日給填寫關係。你有哪些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合作意識。最後説説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採用師生共同完成的板書形式,直觀形象,一目瞭然,突出本課的重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鞏固和掌握本課所學知識。

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年月日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黃河路小學的劉雙利,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年月日》,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認識鐘錶、瞭解時、分、秒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具有常識性,在課堂上雖然沒有系統學過,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已有很多的感性經驗。本節課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年月日的相關知識的。因此,我根據課標要求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年月日之間的關係;初步學會判斷平年、閏年。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通過引導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評互評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數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二 、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我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選擇與創設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有趣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採取“引導—探索—發展”的教學模式,並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優化教學,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同時,將運用激勵性語言、肢體語言等多元化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三、説教學準備

學生:不同年份的年曆卡。

教師:課件、年曆等。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於這一認識在導入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嗎?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今天是我生日。一大早,我就吃到了香噴噴的生日蛋糕。真高興!可是芳芳小朋友卻特別難過,因為她今年已經12週歲了,可她只過了三個生日。你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生定會感到很奇怪:12歲不應該過12個生日嗎,為什麼只過了3個呢?我趁機點出:只要你認真學完了本節課《年月日》的'知識,就知道其中的奧祕了,輕鬆引出課題。

環節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在導入的基礎上,我分四個層次來進行教學。

第一層:瞭解學習年月日的必要性及來歷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只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所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來讓學生體會學習年月日的必要性。“同學們,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發生,也有很多值得紀念的日子,你知道下面這些有意義的日子嗎?”然後出示四幅圖片,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還讓學生初步感知了年月日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然後又通過“你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讓學生體會年月日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既然年、月、日對於我們的生活這麼重要,那麼你們知道年月日的來歷你嗎?想知道嗎?”課件演示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運動規律,使學生知道年月日的來歷,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時間觀念。

第二層:教學年月日間的關係和全年的天數

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我大膽放手,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事先準備的年曆,然後出示問題提示“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將收穫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很容易發現:一年有12個月,1、3、5、7、8、10、12都是31天,4、6、9、11是30天;然後教師介紹:“我們習慣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一年中有7個大月,4個小月”。 “一年有12個月,我們只研究了11個月,哪一個月份沒有研究呢?”學生定會發現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而且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則是29天,教師及時總結: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平年有28天,閏年有29天。大家都知道了一年有12個月和每個月的天數,那你們能算計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嗎?這時學生就會問:“老師計算平年還是閏年呢?”我就會引導學生觀察得出:平年與閏年只相差一天,只要算出其中的一種,就會輕鬆的得出另一種。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計算,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在交流時會發現有的方法比較簡便,從而學會使用合理的計算方法。

通過以上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去思考知識,評判知識,並學會在小組合作中將自己的想法得到交流與完善。

第三層:學會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

《課標》中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引導學生探索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這一理念下設計的。

學生已經理解大月、小月的含義。在學生認識它們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明確:“想和12個月寶寶交朋友,首先要記住它們。你們有什麼巧妙的辦法?”接着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想出辦法來。在讓學生充分展示後,我出示“左拳記憶法”、“兒歌記憶法”等幾種識記方法,並通過課件演示,指導學生學習記憶,拓寬學生思路。學生的勞動成果得到認可,自然的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為了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份,你聽好;大月點頭,小月擊掌;平月來了,伸胳膊”的遊戲。

第四層:平年、閏年的認識、計算和判斷

對於探索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一教學難點,我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突破。首先,創設和平年、閏年交朋友的情境,然後課件出示1993年—20xx年的2月天數,引導學生觀察,因為學生觀察事物往往帶着隨意性,所以引導學生有序觀察並且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很容易探索得出“四年一閏”的規律,並通過計算、討論等手段引導學生髮現: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是閏年;為了教學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判斷方法,我出示了這樣一個練習:1900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學生通過計算得出1900是4的倍數應該是閏年,我隨即出示1900年二月份的月曆,學生定會感到很奇怪,我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得出公曆年份是整百數時,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最後通過一首兒歌幫助學生記憶。總結判斷平、閏年的方法後,再次提起芳芳生日的問題,學生便可以輕鬆的找到答案並體會到了數學的奇妙。最後指出:“只要用心觀察,你會發現我們身邊有許多數學知識。”

環節三: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1.吃水果,做遊戲

這是一道基礎題,課件出示幾種水果圖片,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然後回答水果後面的填空題。

2.動動腦,來判斷

課件出示判斷題,學生以搶答方式進行。

環節四:拓展延伸,迴歸生活。

知識的擴展延伸以再現生活的形式展開,能把學生從數學課堂帶到廣闊的生活空間,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實踐活動:猜一猜我的生日。我事先為學生設計了一個例子,如:明明的生日是國慶節後第三天。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日與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有機的聯繫起來,再在小組內交流、猜測,在小組交流中,更加深了對年月日的理解,並且體會到了數學的趣味性。

在這一環節中,我要求學生把父母的生日在年曆中圈出來,到時給父母一個驚喜。這樣的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有濃濃的親情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

環節五:暢談感受,交流收穫。

本着“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本節課的總結將採取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進行,並引導學生談一談應該如何對待時間,對學生進行惜時教育。

年月日説課稿 篇6

《年月日》是小學數學三年級第二學期第九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主要介紹了時間單位“年、月、日”之間的基本含義以及內在聯繫;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判別平年、閏年的方法;每季度所包含的月份等知識。本節課融知識性、趣味性、探究性為一體,圍繞教學重點“講清時間單位年、月、日等知識”,讓學生運用網絡信息資源,自己觀察→質疑→再觀察→再質疑→結論→驗證,記住各月,平年、閏年及各季度天數的作用,掌握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情況分析:

由於年月日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三年級學生對其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了一年有12個月,對一年、一月的天數也有初步瞭解。但是學生對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由來,判斷、記憶的方法的瞭解等幾乎沒有,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自己網絡搜索獲得這方面的信息。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及由來;知道各月的天數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2、過程能力與方法: 在網絡環境下通過觀察、蒐集、整理信息和合作探究,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通過對年、月、日的探究學習,使學生形成認真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精神。

4、信息技術能力目標:能以獨立或協作方式正確、熟練地操作信息工具,在網上瀏覽、檢索、有關信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教學重點:

在網絡環境下通過觀察、蒐集、整理信息和合作探究,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新授課,學生對年月日的瞭解只是停留在初步階段,因此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自己探究出年月日之間的奧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共分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一、聯繫生活、引入新課。學生回憶生活中一些有意義的日子,自然而然地瞭解到“年、月、日”在我們生活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資源、探究規律。在網絡環境下學生欣賞“萬年曆”,自主尋找有意義的日子,探究年、月、日的基本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整個過程是觀察→質疑→再觀察→再質疑→結論→驗證等六個環節,體現運用信息資源,自主探究的實踐過程。

三、蒐集信息、鞏固新知。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實踐的機會,而且這個機會是均等的,既能為學生提供自學的舞台,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瞭解許多課外知識。四、操作實踐、延伸拓展。本環節我設計了一組聯繫生活、拓展應用的實踐操作拓展題,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基礎性學力,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拓展性學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思考的條理性,數學結論的明確性。 在本節課中我落實了:“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數學結論的明確性,以及數學的美。在有關數學內容的學習中,體會實事求是的精神,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最新理念。

Tags:説課稿 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