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1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紙幣的產生和發展説課稿、説教材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全書的起點課。本課的主要內容是經濟不的基礎知識,是學習經濟學的入門鑰匙。本框主要介紹的是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一種貨幣符號——紙幣。通過了解它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一步幫助學生培養辯證地認識貨幣。既要充分肯定貨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堅決批判“金錢萬能”的剝削階級思想。因此,本框題在全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識記紙幣的含義、職能、優點和世界主要國家的紙幣、通貨膨脹的含義、流通中實際需要貨幣量的公式。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理論聯繫實際能力;掌握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計算方法;理解通貨膨脹的實質及危害性。

覺悟:自覺保護人民幣;辨別人民幣的真假;樹立正確的貨幣態度。

3、教學重點

1)、紙幣的含義及職能;

2)、通貨膨脹的含義及危害性。

4、教學難點

流通中實際需要貨幣量的計算公式

二、説教法

1、教學模式:

採用“自學——指導”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和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的自學包括:①課前按照預習提綱結合教材完成預習;②課堂上通過講座進一步學習;③對基本知識和重難點主動質疑;④澄清概念並糾正錯誤認識。

教師的“導學”包括:①課前佈置預習提綱;②駕馭課堂節奏形成探究的學習氛圍,按照教學設計的線索完成教學任務;③有針對性的質疑,既包含對學生預習效果的檢查,同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心,啟發式教學,重在點撥學生思路;④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並對討論結果適當點評、概括,引導學生獲取真知。佈置課後作業和下一課的預習提綱。

2、教學手段:

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

三、説學法

在學習方法上,首先,我主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其次、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情境中進行探索,使學習者將不久獲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學習的方法,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為改變傳統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整合素質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途徑。

四、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的分析,在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因此在教學程序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步:導入新課

主要通過讓同學們觀看fLAsH《錢,錢,錢》,引導學生思考:畫面中的主要反映的是什麼問題。並出示預習提綱,指導學生預習課文,瞭解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通過運用多媒體展示生動的動畫視頻,設置直觀情景,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現代社會,很少有國家或地區使用金屬貨幣,而是大量使用紙幣。紙幣與貨幣是什麼關係?它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要搞清這些問題,就必須學習:紙幣的產生和發展。由此導入本框的內容。

第二步:講授新課

展示相關歷史圖片講解紙幣的產生過程。這樣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引導學生認識紙幣的產生過程由此引出紙幣的含義。引導學生歸納其同金屬貨幣相比有何優點,認識到紙幣產生的必然性。進而再次通過展示圖片講述我國現行的紙幣——人民幣,以及世界上的主要紙幣。

瞭解了紙幣的一些基本情況後,緊接着打出思考題:國家有權發行紙幣,有權規定紙幣的面值。那麼國家能否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能否隨意發行紙幣數量?流通中紙幣是否是越多越好呢?

由此引導到本課的一個難點:流通中實際需要貨幣量。要想弄清這個問題,我主要是由同學進行討論,再由學生髮言與教師引導相結合,以求突破這一難點,重點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貨幣的發行量應力圖與實際流通中需要量相等。

(2)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除以貨幣流通次數(一定時期內,貨幣流通幾次)。

(3)通貨膨脹的含義。

(4)我國的各種報道中提到的物價上漲指數就是這一時期的通貨膨脹率。

(5)當紙幣的發行量低於實際流通中的需要量時,稱作貨幣緊縮(通貨緊縮)。

(6)通貨膨脹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危害,必須抑制通貨膨脹。

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全日制培智學校教材數學第六冊《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為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習以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會了兩位數的加減,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知識點:

1、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不同測量方式,體會建立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並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能力點: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培養觀察、動手操作能力。

德育點:

1、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認真學習的習慣。

2、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統一長度單位以及釐米的認識。先通過故事情境的導入,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並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的認識。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經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由於年齡較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的故事情境、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去感受和發現獲取新知識,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學習。

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故事:科利亞4歲時,從家門口往菜園的方向走了十步路埋下了他的木匣子,8歲的時候,科利亞還是從門口往菜園走了十步,卻怎麼也找不到他的木匣子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你能幫幫他嗎?

讓學生自己發現是因為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的原因,並找到應該用尺量出家門口距埋下木匣子處的距離的辦法,得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認識直尺

觀察直尺上的信息:①刻度 ②刻度線 ③字母“cm”讀作釐米,是國際統一的計量長度的單位。

2、認識1釐米

看直尺,説説1釐米有多長並用一句話概括。

明確:相鄰的兩條長刻度線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3、建立1釐米表象

感受: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夾住1釐米的物體,慢慢的抽出物體,感受兩指間的縫隙就大約1釐米,閉上眼睛把1釐米的長度深深地印在腦海裏。

啟發:發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4、正確使用直尺

出示幾種不同的使用直尺的圖,要求判斷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從而讓學生導出正確使用方法:讓尺子與所要測量的物體的邊平行,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動手:用尺子正確測量各種實物,並記錄結果。

(三)鞏固操練,多種方式使用長度單位

1、搶答:①尺子直接測量鉛筆 ②鉛筆的左端被物體遮住,只見右端刻度。

啟發:第二張圖的鉛筆是幾釐米?怎麼知道的?這兩種測量方法你會選哪種?

小結:第一種物體左端對準直尺0刻度是常用的一般量法,直接觀察右端對準的刻度讀出結果;第二種是在特殊情況下會碰到的(如尺子斷了)量法,用物體右端的刻度減去左端的刻度得出結果。

(四)拓展練習

量一量:

小螞蟻清晨外出跑步,量一量從出發點跑到旗杆的位置跑了幾釐米,這時突然下起了大雨,探討小螞蟻該如何做呢?若到樹下去躲雨,要跑多少釐米呢?雨停後小螞蟻還要走多長的路才能到家?思考小螞蟻直接跑回家和躲雨後走回家哪個更遠呢?

(設計練習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五)總結:

① 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必須使用統一的單位長度;

② 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子量;

③讓尺子與所要測量的物體的邊平行,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物體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七、課堂總結

在練習結束後,讓學生來總結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並提出新的要求,這能使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慾望。

八、課堂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以動手實踐為主線,遵循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經歷“質疑—探究—釋疑”的過程,教學中不僅關注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説課稿 篇3

一、説課的內涵

説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根據。説課就是全面面闡述和完善教學設計的過程。再簡單的講就是要説清: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教。教師在説的過程中不僅要將教學方案説出來,更要將隱含於教學方案後面的設計思想、教育理念、具體依據説出來。由顯説隱、由隱論顯。

二、説課的基本格式

一、説教材

二、説學情

三、説目標

四、説準備

五、説教法、學法

六、説流程

七、是亮點或特色

(一)説教材:分析教材。題目、來源,即從何而來、為何而選——

1、説教材:説教材內容就是通過分析所選活動主題的內容特點,指明它在整體或主題網絡教學中的地位。所以教師首先必須説清楚此次活動的內容是什麼及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內容。

(二)説學情:説幼兒現狀簡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狀況,幼兒原有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情況、智力的發展情況;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兒的興趣,動機,行為習慣,意志等發展狀況。

(三)説目標:如何確定目標——情感、認知、能力。目標貴在挖掘。挖掘的前提是對教材的分析。目標的評價重點在是否明確、是否具體、是否可檢。與此同時,要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原因或突破的方法。

(四)説準備:説活動準備,包括活動前的準備(家長工作、社區協調、環境創設、資料收集、幼兒園活動等),活動中的準備(即有關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等)。活動準備是為讓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五)説教法、説學法

1、説教法:教學方法是教師有效地傳遞信息、指導幼兒的途徑,説教法主要説明在本次活動中將採用的教學方法和運用的教學手段,以及這樣做的原因,要着重説明自己其中獨創的做法,特別是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做法。説教法時注意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幼兒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情況等,來説明選擇某種方法或手段的依據。

2、説學法:説學法就是説明幼兒要“怎樣學”、“為什麼這樣學”的環節,教師要説出教給幼兒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幼兒哪些能力。教師在説學法時要説出活動中幼兒怎樣學習、依據是什麼;自己在活動中如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導幼兒主動、積極探索的;還要講出怎樣根據班級特點和幼兒的年齡、心理特徵,運用哪些教育教學規律指導幼兒進行學習的。

在現在的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常用多通道參與法、體驗法、操作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等學習方法。

(六)説流程:這環節往往是拉大説課距離的環節。要點是什麼?怎麼説才是流暢的?受聽的?

一般要説清“總共有幾大環節”“各環節的主要目標”。分環節講清“教什麼”、“怎樣教”——如何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如何保證重點難點的突破、如何保證所有孩子最大限度地達成目標。這要從“選擇什麼教學方法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何引導幼兒學習”、“如何訓練幫助幼兒在情感、認知、能力等方面獲得提高”以及“為什麼這樣教”這幾方面説。

(七)説特色與亮點:説課的核心在於説理,重點要説清為什麼要這樣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如何突破。因此在對自己設計課程中的思維活動進行審視後,要突出説明自身的教學風格與特色。最與眾不同的,要多角度挖掘。

三、説課的原則

1、反思性原則

2、生成性原則

3、關注幼兒發展原則

4、創新性原則

四、説課的技巧

説課整個是動態生成的過程,有聽眾,你能否調動聽眾的情緒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説課的成敗。所以在説課準備、説課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

1、課前説課是課前的預案,想像空間圈較大,所以説課設計要根據對內容的理解,給自己的説課賦於一些基本思想。

2、因説課準備時間較緊,在課前説課可先準備好各領域課程的框架,使目標心中有數。重點去考慮教學設計的框架,以提綱的形式寫下來,特別要記下幼兒的特點,問題和需要以及教育對策,遇到不熟悉的教材要仔佃分析教材的價值與內涵,教材與幼兒發展的關係,然後再確定目標。

3、説課整體要流暢,不作報告式,流水式的介紹,流程中許多分環節的介紹過度要自然。

4、説課要有層次感,不要面面俱到將説課説得很細,因為説課只是教學預案。要多談談幼兒在學習 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和教師的教學策略。

5、説課要自信。富有激情和個性的説課才能感染聽眾,但同時也要針對自身注重揚長避短。

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單元課題3《離子》。本節課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學法指導、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練習鞏固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第四單元教材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教材對於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後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學學習工具,學習離子的知識,是為了進一步學習化合價和化學式打基礎,是初中能否學好化學的第一道“分水嶺”。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為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祕打開一扇窗口;使學生對物質的微觀構成有一個大體輪廓。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瞭解原子結構示意圖涵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係;瞭解離子的形成過程;瞭解離子的概念含義和書寫規則。離子是構成物質的粒子。

過程與方法——通過想像,猜想——探索證明——歸納和學生間相互討論、交流,增強學生歸納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空間想像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初步體會物質構成的奧祕,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離子的形成。

教學難點:離子形成,物質與構成粒子的判斷。

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解決方法

處在網絡時代的學生大多數很喜歡上網,於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模擬微觀變化,幫助學生認識離子的形成過程和學會離子的符號表示 。這樣,不但能順利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思維能力的發展。二、學情分析

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不同於宏觀物體運動的規律,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電子層的瞭解有一定困難。

三、 教法與學法

探究教學法、講解法、指導閲讀法、啟發式、列表法、歸納法。

四、學法指導

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許多物質是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本課題介紹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另一種粒子。由於本課題的知識形成較抽象,所以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猜想假設、探究新知”等形式,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

五、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微觀粒子生動形象地顯現出來,有利於學生微觀想象能力的開發和轉化思想的形成。

六、 教學程序

知識回顧、情境引入

引入新課:100多種元素的原子中,除氫原子核外只一個電子,運動情況比較簡單外,其它原子核外都有多個電子,這些電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運動的呢?(請學生畫簡圖表示)它們能否掙脱原子核的吸引力呢?引出電子層,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創設情景:以鎂原子為例説出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各個部分的含義。

展示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讓學生觀察、互相討論,

從中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發現哪些規律?

三類元素的最外電子數目特點,

歸納小結:三類元素的性質與核外電子的排布有關,特別與最外層電子數目的關係最密切

討論:原子得失電子後會怎麼樣?引出離子的定義。再有得失電子後帶的電荷不同引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概念

(設計理念:通過啟發分析和誘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使定義的引出水到渠成。通過啟發分析和誘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使定義的引出水到渠成。通過分析離子與原子兩種微粒結構的不同,讓學生很自然地想到它們的表示方法也就不同。從而為介紹離子的表示方法和離子符號的意義作好鋪墊。)

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嗎? 通過NaCl的形成的三種猜想,探究NaCl的形成的實質。

再用動畫展示鈉原子、氯原子得失電子的情況得出NaCl的形成實質,用動畫展示簡明直觀。使學生認識到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七: 板書設計

一.核外電子的排布

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的關係

相對穩定結構

三類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目的特

元素的化學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目的關係最為密切

離子的形成

1.離子: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

2.分類:(1)帶正電荷的`原子叫陽離子。

(2)帶負電荷的原子叫陰離子。

3.離子符號的意義:

4.離子符號中數字的意義

5.與原子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板書設計簡單明瞭,把本節課的重難點歸納詳細

八: 練習鞏固,適當提高

在本節課的練習佈置上,結合重點,我安排了自己設計的幾道題。進一步鞏固了重點。適當進行了提高,加深了理解。

九:課後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通過探究猜想使學生學會觀察、分析、討論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斷提高。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複雜的知識簡單化,學生能夠輕鬆的接受。

本課題是在學習內容是引領學生把學習注意力由宏觀世界轉到微觀研究的重要過渡,為學生探求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祕打開了一個微觀領域的窗口,是引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和嚮往,是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興趣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説課稿 篇5

生活中,總有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你有沒有想過,那些隨手被我們丟棄的廢舊包裝箱,也可以創作出意想不到的作品呢!我今天説課的內容小學義務教育美術學科第十一冊《箱板上的新發現》一課,運用的創作材料就是另闢蹊徑的紙箱板。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據《美術課程標準》確立階段目標,確立本課屬於“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教材內容以訓練學生利用紙箱板進行造型表現為目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可利用的製作材料,巧妙的運用紙箱板中間瓦楞紙上的多層紙板和條紋的特點,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鏤刻、撕剪、畫做等方法,製作出漂亮的獨幅版畫。學習變廢為寶的方法,提高利用綜合材料的能力。併為啟發學生做一個敢於實踐又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 學情分析

藝術的創作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本課旨在使學生更多的瞭解藝術創作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雖然紙箱板對於學生是很熟悉的物品,但是在以往的生活中往往被忽視。本課的教學正是以紙箱板為出發點,學會簡單的表現方法,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作品。本節課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學齡特點,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利用瓦楞紙進行有趣味的藝術創作。

能力目標:利用瓦楞紙鏤空雕刻,拼貼繪畫等技法進行藝術創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激發學生在美術創作上敢於大膽創新實踐的精神以及做事細緻認真的態度,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體驗巧妙利用廢舊物的樂趣。

三、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作品欣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培養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六年級學生的自身特點,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上主要讓學生了解在平凡的生活用品中,隱藏着許多可以進行美術創作的新材料,以及如何進行藝術創作。教學流程具體設計如下:

(一)實物引新:

藝術需要創新,不僅是題材上的創新,方式方法、材料也需要不斷創新,這部分,我主要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了解紙箱板這一新的創作材料。

(二) 合作探究

此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往以講解為主的方式,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思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牢固的掌握知識,更好的落實各項目標。我具體設計了以下兩個環節:

1、作品欣賞 對比觀察

兩幅作品對照,觀察比較,感受作品的形式美感,讓學生通過比較找出紙箱板鏤空雕刻的方法,此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作品分析 對比歸類

通過對四幅作品的分析和歸類,讓學生知道藝術創作的表現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此環節着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藝術實踐

鼓勵學生在製作中大膽嘗試,在技法上有新發現。在實踐中感受創作的樂趣,在變化中調整思路,激發活躍思維,促進創作。

(四)評價展示

加強學習中的經驗交流,通過自評、互評鼓勵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五)拓展延伸

為了鼓勵學生在所學方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實踐,創作出與眾不同、具有特殊效果的作品,我利用課件展示,讓學生感受現代藝術作品的獨特的語言,激發學生課下進行大膽嘗試。

總之,本節課通過精心設問、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大膽實踐,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互助、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説課,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6

我們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時常會注意培養幼兒的語言想像力和創造力,根據提供的語言領域目標,我選擇了詩歌欣賞。對於小班幼兒而言,詩歌欣賞還是有些陌生的。所以,我挑選了比較適合小班幼兒天性的素材《太陽和月亮》,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力求詩歌生動、有趣味性。

説活動教材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交往日益頻繁。它要求社會成員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能用清晰、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能夠適應語言傳遞技術現代化的要求,以迎接人機對話時代的到來。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説的“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説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時常會注意培養幼兒的語言想像力和創造力,根據提供的語言領域目標,我選擇了詩歌欣賞。對於小班幼兒而言,詩歌欣賞還是有些陌生的。所以,我挑選了比較適合小班幼兒天性的素材《太陽和月亮》,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力求詩歌生動、有趣味性。

《太陽和月亮》這首詩歌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精練,節奏明快,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朗讀和記憶,它的文學形式易被低幼兒童所接受。我想,一個好的幼兒詩歌,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語言,啟迪智力,而且還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薰陶。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説活動日標

1.活動目標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目標應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具體如下:

(1)引導幼兒感知詩歌的意境,並理解詩歌的內容,激發幼兒對學習詩歌的興趣。

(2)啟發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

(3)萌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分析】從目標來分析,目標

(1)滲透了認知和情感內容,這是整個活動的主心骨,重在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對詩歌欣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作用。目標

(2)是能力目標,這裏突出的主要是再創造的思想,重在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開發想像力。目標

(3)是情感目標,在學習詩歌的基礎上,萌發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的重難點,離不開活動目標的具體要求,這是相輔相成的。此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分別如下:

2.活動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幼兒欣賞詩歌的興趣。

3.活動難點: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根據提供的目標發展幼兒的想像力,所以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是發展幼兒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活動中利用圖片、音樂和有趣的遊戲開發幼兒的大腦思維,促進幼兒拓展詞彙.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部分。

説活動準備

首先,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談我的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前,幼兒已有白天和黑夜這個概念,為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作了鋪墊。另外,幼兒有欣賞詩歌的經驗,利用晨間入園或是中午休息時間等播放優美的兒童詩歌供幼兒欣賞。

2.教具、學具的準備

(1)多媒體課件:為了讓幼兒更專注地理解詩歌的內容,融入到詩歌優美的意境中去。

(2)音樂:播放抒情柔美的音樂與詩歌整合起來。

(3)頭飾:小鳥、小樹、小花、小草等。

(4)大小圖片若干張:為創編詩歌作準備。

3.心理的準備:利用春天這個美麗的季節,抓住這個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散步途中感受周圍事物的變化。發展幼兒的語言,使幼兒在心理上有感應。

説活動過程

活動環節

1、以欣賞課件前半部分的形式引入課題。

(1)聽錄音,錄音裏有些什麼聲音?

(2)配樂、欣賞課件,學習詩歌第一段。提問:太陽出來了,誰醒來了?白天怎麼樣?

(3)學習朗誦第一段詩歌。

目的:利用課件感受白天真熱鬧,學習詩歌第一段。

2、以欣賞課件後半部分深入課題

(1)聽音樂。

提問:聽了這段音樂你們想幹什麼?夜晚天空中誰出來了?白天小鳥醒來了,夜晚小鳥怎麼樣了?

(2)夜晚怎麼樣?

(3)配樂欣賞課件,學習詩歌第二段。

目的:利用課件感受夜晚靜悄悄,學習詩歌第二段。通過對比式的提問,鞏固白天和黑夜這個概念。

3、完整的欣賞詩歌:《太陽和月亮》。

(1)提問:白天誰出來了,怎麼樣?

晚上誰出來了,怎麼樣?

(2)幼兒和教師共同朗誦詩歌一遍。

(3)分組朗誦一遍。

目的:採用隱射式的提問讓生活更加有趣、生動,幼兒的答案對完整學習詩歌有直接的幫助作用。

4、以創編詩歌和表演詩歌的方式昇華課題。

(1)太陽有許多好朋友,小鳥、小樹,小朋友醒來了,還會有誰醒來?(邊創編邊在“白天”、“黑夜”的周圍貼上圖片)

(2)晚上,這些醒來的它們怎麼樣了?

(3)幼兒分組進行情境表演詩歌內容。

目的:學習創編詩歌,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

採用貼圖片的方式,目的在於為創編詩歌留有影子和空間。

活動延伸

(1)聽着音樂讓幼兒與太陽、月亮一起玩。

(2)呀!又是一天,太陽出來了,小朋友醒來了,鍛鍊身體去了!(放熱鬧的音樂)

目的:組織幼兒遊戲,圍繞太陽和月亮的主題,擴展幼兒的知識面。

説活動設計特色

1.創設豐富、多元的語言環境氛圍。幼兒的智力是多元的,語言也是如此。那麼,為幼兒創設語言環境也應當提供各種得以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而幼兒的語言發展和創新的意識更處於萌芽期,因此,本次語言活動中融入了很多音樂元素,使得活動開展得很唯美,符合詩歌教學本身的需要。

2.環節設計始終體現了“趣味”。根據《綱要》的精神和語言領域的目標.本次活動的設計思想始終圍繞着一個“趣”字。因為那是孩子的天性,教育應該無時無刻為孩子服務,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鮮豔的畫面色彩,生動有趣的形象吸引孩子們的眼球。通過情境表演、教師針對性的提問讓幼兒獲得進一步的提高。

3.活動形式凸顯遊戲性。在本次活動中,各個環節採用了遊戲法、欣賞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開展教學,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活動形式的豐富性。同時,也將為活動獲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提高21世紀人才素質的基礎,它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為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