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餘秋雨

餘秋雨文集讀後感

欄目: 餘秋雨 / 發佈於: / 人氣:2.8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餘秋雨文集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餘秋雨文集讀後感

餘秋雨文集讀後感1

從來沒有一個人的作品,能夠這樣這樣平和又深邃的滲入我的心靈,即使偉大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的的晦澀和深峻阻礙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確,再偉大的作家也離不開情緒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緒,包括他的煩躁和哀怨。而這些不良的情緒便會通過作品傳遞給我們這些讀者——文學作品的確離不開情感——這恰恰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但是,過多的不良情緒渲染還是會影響我們讀者的情緒,我們的痛苦和不安便會在讀過這些作品後產生——這就是我們往往在讀了某些作品後會產生頭疼的生理反應或者煩躁的心理反應的原因。於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幾頁就放下了。不是因為這些作品寫的不好,而是我無法完成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我們之間架不起一座溝通的橋樑,無法完成心靈的契合——很遺憾,於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過媒體介紹心儀已久,一去拜讀便覺索然無味——這是很有趣卻很無奈的現象——閲讀的過程是讀者的心靈和作家的心靈完成契合和溝通的過程。

對於我而言,有一個人是例外,他就是餘秋雨。嚴格來説,餘秋雨先生並不是一個職業作家,他的稱謂前面往往帶着一個學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為他的學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這種厚度,讓我對他心生敬意。我帶着敬意走進他的作品,一部部讀過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積澱,歷史的,人文的,伴隨着這些作品我收穫了一種閲讀的快感和成長的幸福。

我一直認為,閲讀就是一種學習,是讀者成長的過程。這種過程可以是知識上的,可以是觀念上的,可以是心靈上的,讀過餘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後,你會發覺這種成長是全方位的,從表面上的知識,到內心深處的觀念,甚至人格結構上的。初識餘秋雨的作品是通過朋友的介紹,那幾年,我正在嘗試着寫寫一點散文,卻往往不得法,搜腸刮肚羅致辭藻,殫精竭慮考慮結構,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宛若死水一潭,投進無數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與一位文學朋友交談。她説,你何不找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讀?聽從了她的建議,我立刻去書店買了一本,讀了第一篇《道士塔》後,便不忍卒讀,一篇篇讀下去,感覺滿口餘香,裊裊飄進心扉。一時間,在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久違的閲讀和成長的幸福。他的文字有一種中國畫般瑰麗多彩的色調,把我的心染得繽紛多彩;他的文字有一種音樂般的優雅深邃,輕輕拉動我的心絃。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國家民族、對歷史文化、對現在未來的一種深沉的思考,一種充盈着文化厚度、生命寬度和歷史高度的思考。這種思考,藉助他的文字輕輕地走進我的內心,讓我跟着他一起脈動,一起思考。我從中學會了怎麼思考人生,怎麼思考未來,怎麼在歷史中思考,怎麼在現實中思考,儘管我的這份思考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給你一些思考和啟迪,我想這部作品已經完成了和你心靈的契合。於是,繼續讀了他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一部部讀下來,一遍遍讀下來,愛不釋手,手不釋卷。僅僅那本《文化苦旅》我就讀了五六遍,書角讀捲了,伸展開來,繼續。越讀心中越敞亮,越讀心裏越美麗,越讀感覺越從容,越讀思緒越清晰。他的作品傳遞給我的是一種不花哨的優雅,是一種不晦澀的深邃,是一種不虛滑的靈動。當然,也會有憤懣但卻不絕望,嚴肅卻不冷峻,悲痛卻不哀怨,厚重卻不煩躁。

在他的作品隨處可見對歷史和現實之間實現架構的思索,對中國和世界之間完成溝通的反思,對個人和民族之間找到統一的思考,對狹隘觀念和哲學思維之間尋求交流的.思慮。

餘秋雨文集讀後感2

伴着最後一聲音嘶啞的蟬鳴消失,伴着最後一片枯黃的葉子從枝頭飄落,真可謂秋意闌珊了。在這個蕭瑟的季節裏,我擁有着《餘秋雨文集》。

我對雨總有着一種莫名的感情,特別是綿綿的秋雨。望着它從很高很高的蒼穹落下來,落到很遠很遠的田野那邊去,心也就會像一泓新漲的秋水,明晃晃的,讓細細的雨絲兒款款牽起。夜闌人靜時,我坐在為燈下,注視着窗前的秋雨,忍不住翻開了這本還散發着墨清香的書,開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進了一段塵封的歷史。自己彷彿一位踟躕的旅人在沉重的歷史中艱難地跋涉着。

從商風到唐雨,從秦朝焚書坑儒到康乾文字獄,從晉魅賦文到宋元詞曲,一路走來,只有秋雨陪伴,雨打在身上,心上,都痛了;從道士塔到柳公司,從廟宇到青雲譜,從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風景,從都江堰到吳江船,一路走來,只有秋雨陪伴,雨咂在身上,心上,重得使我無法抬頭,難以呼吸;從竹林七賢到天一閣范成大,從潑墨揮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潦倒的酒公,從掌握朝權的重臣到花街撫琴的女子,一路走來,只有秋雨陪伴,雨刺在身上,心上,我只有謙卑地低下頭,生怕手放錯了地方。

再美好的景色,難道只要沾上了中國的歷史,就一定會變得如此沉重嗎?重重的青石台階,厚厚的石城牆,就連路邊偶坐的老人,臉上的皺紋,都已爬得密密的……

這便是秋雨,無法在西湖邊讚歎水好綠,無法在沙漠中感慨沙好黃,更無法在陽關邊上説:“雪真白!”這便是秋雨。不像“自封”的文人那般,將風花雪月反覆呻吟,將雞毛蒜皮儘量擴充。中國真正的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即便流連於風月場也依然,因為,即使是青樓女子,也算是半個文人。

秋雨從很高的九重天上落下,太高了,便有了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和滋味。來雨滲入深深的泥土裏,太深了,便顯得苦澀而艱難。秋雨——如一壺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地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一切的今天,又有誰會去慢慢品嚐那苦澀的清茗呢?於是,連續幾年來文人的清高與尷尬在秋雨身上繼續。

於是,我依然喜歡秋雨,靜靜一人,坐在窗前聽雨,更願意變成一滴水,融入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