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汪曾祺

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汪曾祺 / 發佈於: / 人氣:1.1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後感1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着讀着,眉頭不再緊鎖,嘴裏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裏所描繪的迷人景緻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幹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雲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説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閒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於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後,我開始樂於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於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裏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着一位位故人,卻又那麼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麼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説説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裏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説,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豔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後感2

仲夏時節,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間草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從他清淺勾勒的筆墨裏,卻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間的祥和。這些薈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經典之作,集中代表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學創作的思想精華,從容淡泊的敍述裏,一幅寧靜安詳的和諧圖徐徐在眼前展開。

書中所輯錄的篇目,最早的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寫於後半生的作品。寫作風格也由最初的華麗蜕變到後期的樸實,寫作技巧也是逐漸臻於至境。全書共分“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雲”、“聯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等七輯。既聚焦各色花草景緻,又書寫故鄉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筆墨裏,泛着汪洋的文化氣息。此外,還有遊走性的筆記,真實記錄着徜徉山水間的心情,流露出探訪各地人文風情時的點滴欣喜。

對於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家,西南聯大的那段求學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筆下常常提及的話題,此番在《人間草木》裏,汪曾祺用寫實的手法,述説着寒窗苦讀的艱辛,深情講述着與恩師間的坦誠交往。或許是這種真摯的師生情觸動了汪曾祺的心絃,讓他由此又聯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書中,他完全拋棄了遊山玩水時的閒適和散淡,專門在“平淡人生”這輯中,用大量深情並茂的文字,寫下了對父母的回想和懷念,彰顯出汪曾祺重情重義的孝子情懷。毋庸贅言,作為現代文壇獨樹一幟的文學大師,汪曾祺對於文學創作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這些心得體會也悉數收錄在本書中,他既談小説和散文的創作之道,也與讀者分享多年從文的經驗之談,字裏行間盡顯汪曾祺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筆簡潔自如,往往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人間風情萬種,在空靈幽靜的意境裏常讓人浮想聯翩。其洗盡鉛華的文字亦如他靈動脱俗的書畫,真實映照着他灑脱不羈的人生。所以,品讀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輕車熟路駕馭文字時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總是在悠閒輕適中,不着痕跡地流露出來。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裏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還常常泛着生活的甜香,輕啜一口,總是那麼回味綿長。這種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談及家鄉和各地美食的篇章裏,幾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寫昆明野生菌一章裏,寫菌的品種不僅繁多,而且製作花樣還層出不窮,從他不急不緩的表述中,已然聞到了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種急於品味人間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虜殆盡。

在《人間草木》裏,汪曾祺由風情也觸及到了人生。但他絕不是淺白直露地來一通説教,而是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悄然隱喻到筆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裏。先生一生經歷坎坷,曾遭受過非人的待遇,但他鮮有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更沒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觀者。他就像一個充滿了童趣的告白者,流連於世間繽紛的草木間,聞着悠悠花香,品着四方美食,賞着九洲盛景,在觸景生情中,還不忘當年一路走來的諸多不易……雖然生活對他有過不公,命運也對他有過苛刻,但他依然心懷感激地拿起筆,攤開潔白的稿紙,盡情謳歌着人間的美好和祥和。讀這樣的書,我們感覺不到生活的壓抑,也沒有心機上的負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裏遊走,內心的欣悦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説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曾祺以《人間草木》為題,足見他對大自然的草木有着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與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説,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罷,完全稱得上是智仁相間的大師。故而,讀懂了他筆下的草木,也就讀懂了他那顆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後感3

布封説過:風格即人。

能夠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即便風雲變化、滄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為自己正身,驗證一段充實豐盈的歲月,抑或是一場別樣凝重的征途。

斷斷續續讀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覺真實純粹、簡單自然。書中有對家鄉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大的光輝追憶,有對父親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

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個人骨子裏都對逝去的青春年華深深懷念,難怪這幾年盛行致青春。青春裏的自己都是快樂而無羈的,鬥志昂揚、意氣風發、滿腔熱血、壯志凌雲,如果能摻雜一點愛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館》《跑警報》讓我對西南聯大有了更多的瞭解。西南聯大可真是一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學府聯合而成。具體背景應該為: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均為著名的高等學府,組成西南聯大與祖國的命運相關,在特殊的時期孕育了一羣卓越的師生。當時的著名教師有:陳寅恪,吳有訓,樑思成,金嶽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鍾書,吳大猷,

華羅庚,朱光潛,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張伯苓。難道有一個研究聯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時事。

兵荒馬亂,前方抗戰,雲南聯大的學子們卻是清淨活躍地經營着自己的生活。《泡茶館》中的茶館林林總總、規模各異、名目繁多,為學生們提供了休閒讀書的好去處。有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館,深夜才回宿舍。紹興的老闆惜才愛士,會資助學生奢侈的去南屏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跑警報》中,雖然警報聲聲刺耳,而學子們更多地在警報聲中尋出了樂趣。一位姓馬的同學在每次跑警報時,不忘帶上一壺水,一點吃的,還要夾上温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才慢悠悠地向後山走去。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時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有人帶金子,必有人會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會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報時,他都會細心查看路面,還真有兩次撿到了金子,由此實踐了自己哲學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羅同學,在別人都去後山躲警報時,自己一人逍遙自在地在宿舍樓裏洗頭洗衣,因為此時,沒有人和她爭搶。形形色色的學子,詼諧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記》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縣,去看一眼現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説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慰藉一下多年的暢想也是可以的。還有岳陽樓,長江三勝,滕王閣,黃鶴樓都沒有了,就剩下這座岳陽樓了。那麼多岳陽樓的詩句,那麼多洞庭湖的篇章,影響最深遠的還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范仲淹恰恰從沒有去過岳陽樓,從沒有看見洞庭水,卻寫的如此千迴百轉、蕩氣迴腸,難得,難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寫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銅人雕塑,遊客們為了借染好運,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銅漆凋落,格外顯眼。作者似乎不太認同這樣旅遊習俗,而回顧我們周圍,不是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嗎?我倒覺得摸摸也無妨,遊客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總得親手碰觸一下歷史,這樣才不留遺憾吧。

我是喜歡吃葡萄的,正應了一句廣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瞭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了多麼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閲,倘若喜歡,細緻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瀏覽。開卷有益,更何況是大家名作呢?

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後感4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説選刊》等雜誌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於寫了些什麼,不是很有印象了。

2015年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緻的瞭解。

汪老出生於江蘇高郵城鎮一箇舊式地主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和藝術的薰陶。在藝術上給予汪老啟蒙和薰陶的,是他的“絕頂聰明”的父親:是畫家,會擺弄、改良各種樂器,會養蟋蟀、金鈴子,養花,會給孩子們製作各種精巧美觀的玩具;在學業和為人處事上給予汪老深遠影響的,也是他的兄弟般的父親:關心學業但不強求,培養愛好但不強迫,汪老小時候的繪畫、書法、作文,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啟發。

作家汪曾祺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就是對於自己當年被劃為“右派”的經歷,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着讀着,你會一廂情願地認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歡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歡他的人了。讀着讀着,你會看到一個博學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歷一一細數。喜歡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推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嶽霖、老舍、趙樹理,《地質系同學》《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歡聽他講在雲南求學時的經歷:《泡茶館》《跑警報》。喜歡他回憶故鄉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歡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衚衕文化》《午門回憶》。

(通過查閲資料發現,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説家、劇作家,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説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約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説。)

戲劇家汪曾祺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興趣,在雲南大學經常參加晚翠園曲會,和崑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後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各自的藝術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熱愛京劇、觀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於年幼時曾經搬着小板凳趕村上的草台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説,真是過癮啊!於是我固執地認為,在唱戲方面,汪老絕對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旅行家汪曾祺

汪老出生於江南水鄉,大學就讀於雲南,後又居於北京。由於工作需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鬆、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雲霧、石刻、擔山人,雲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遊祖國山河,領略各地風俗人情。尤其推薦閲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美食家汪曾祺

誰説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該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遊,一路吃,一路寫,有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鹹,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推薦閲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閒來喜歡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嚐,也喜歡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招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品味、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研究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等為證。在《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的食物:炒米、高郵鹹蛋、鹹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悉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於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上有很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喜歡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汪老曾就讀於江陰南菁中學。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裏,好像是有這麼一家。難道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高中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美。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麼香,一種長在的、永恆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慾醉。

我後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真是率真又可愛!當年,他是不是進去這家水果店為心愛的姑娘買過水果?當年,他是不是和她一起嗅着陣陣果香,流連於壽山(中山)公園?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確切地説,是借香抒情?讓我仔細回憶自己什麼時候吃過的什麼食物,什麼時候看過的什麼風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着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説了。

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後感5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説,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麼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着。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後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説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着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裏頭的鬆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峯》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着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並不怎麼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可人們可從他那看似平淡無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温暖慰藉的餘温,讓人對這塵世難捨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裏的康吉鰻!

成塊的醋飯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的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的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