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六國論》詩詞鑑賞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2.92W

六國論(蘇轍)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六國論》詩詞鑑賞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①;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②。昔者範睢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範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③?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④。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⑤。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⑥。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註釋

①不在齊、楚、燕、趙:這四國皆遠離位於西部的秦國,不與其接壤,故云。而在韓、魏之郊:韓國疆土有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秦、楚、魏三國之間,為軍事上必爭之地;魏國西接強秦,南臨楚國。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故魏又稱“樑”。又東北面與趙、齊相鄰,南面亦與韓接壤,地理形勢也很重要。故云秦吞六國,首先戰事當發生在“韓、魏之郊”。

②蔽山東之諸侯:遮蔽了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

③委:託付。當:抵當。折:損折。

④擯(bìn):排除。

⑤出身:獻身,挺身而出。

⑥疆埸(yì):邊界。

◇鑑賞

本文可與其父蘇洵的'《六國論》比照閲讀,都是總結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

文章開頭,欲擒故縱,引出論題。六國“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的絕對優勢,卻相繼為秦所滅,乃是決策者“不知天下之勢”之故。隨之,文中反覆論證秦與六國爭天下,關鍵就在韓、魏之郊野,這就是當時起決定作用的“天下之勢”。形勢擺出之後,接着從正、反兩方面引例作證,進而得出正由於六國都不能正視天下之勢,以致秦人得以東指而“天下遍受其禍”。末段再從各諸侯國着筆,闡明作者為其構想的“自安之計”。臨尾筆鋒一轉,回到冷酷的歷史現實:六國決策者目光短淺、胸無韜略,自相殘殺,相繼滅亡。文章戛然而止,含不盡感慨之意於言外。作者是在宋王朝遭受北方遼和西夏威脅的背景下發表這番議論的,可以説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全文緊扣“天下之勢”,縱論六國與秦爭天下中的成敗得失,層層解剖,鞭辟入裏,説透“自安之計”。而文筆又一氣流注,曲折盡意。

◇妙評

看得透,寫得快。筆如駿馬下阪,雲騰風捲而下,只為留足不住故也。此文在阿兄手中,猶是得意之作。“三蘇”之稱,豈曰虛語?

——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

老泉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藉以規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潁濱論天下之勢在韓、魏,直設身處地為六國謀矣,故其言篤實而明著。兩作未易議優劣也。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先生全集錄》卷五

戰國合縱之説,後人以成敗聚訟紛紛,總不出蘇秦唾餘。此篇單就六國攻秦一着言之。按:慎靚王三年,楚、燕、三晉同伐秦,至函谷關敗走。始皇六年,又同伐秦敗走。似諸侯未嘗不欲勝秦,但不明天下之勢,藉韓魏之蔽而助之兵,不得所以勝之策耳。若諸侯肯併力而為此,而不必攻秦,秦亦不能為山東之害,可以應夫無窮也。其行文一氣流轉,且確切不易,坡翁真難為兄矣。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