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2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讀書是我作為教師攝取文化涵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我自我提高的最直接的方式。雖然我的教學更多的傾斜技巧性,但是對於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還是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這本由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興趣為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最終目的。致使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讓我這很久沒有閲讀的教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讀完它時,我感受到這書給我們帶來的教學經驗和巧妙的養成教育,並不像這本書那樣單薄。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更對自己成為教師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受到任重而道遠的壓力。

通過閲讀這本書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

一、孩子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尤為重要。

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形成一個觀點,建立一個信念,養成一個習慣,都需要經過反覆的教育和訓練;矯正一個不良習慣,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更需要長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抓,切不可“前鬆後緊”、“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有耐性,要不怕反覆,要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家庭教育的好辦法很多,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火,結果只會是功虧一簣。

二、考試是檢驗學習進度的指標,而不是決定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全部。

考試不僅僅是考查知識,更是考查習慣。因此,不能把在考試中出錯簡單的歸結為不認真、不努力。家長應和老師一起給孩子尋找原因:聽課時否認真?不懂能否發問?平時書寫是否整潔有序?學習方法不當還是不夠用功?孩子上課不認真,請與老師一起分析:是會了?聽不懂?還是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説服教育或補課。只有他想學才能學好,否則,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適度引導避免失去學習興趣。

在教育過程中不可過多進行督促。老在別人的被人監督下才去學習,會使孩子變的非常被動,慢慢會失去學習主動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講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當天的作業必須在幾點前完成,儘早安排能讓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以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家長應學會長話短説,不必要的話不説。

四、鼓勵為主,批評為輔。

表揚是促進孩子成材的關鍵,要善於肯定孩子的成績。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請給他一個擁抱、祝賀,買一本書或一套衣服作為獎勵。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進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態,並且鼓勵他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這樣,你的孩子一定能獲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我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從細微處着手,從小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把出現諸多問題的“要我學”變成由良好習慣支撐的“我要學”,即由被動變為主動。

人的一生是終身學習不斷充實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汲取知識,豐富體驗。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用心讀了而且做了摘抄。這本書是由教育專家的、和青年學者撰寫的一本有關養成教育的專著,主要包括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兩部分,重點介紹學習習慣與學習個性的養成。看後,我覺得不僅對於一個教師而且對於一個家長都是非常實用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本書以養成教育為核心理念,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以及方法,並具體解答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該如何培養的問題。

這位學者認為終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既不是在學校學到的科學知識,也不是在實驗室裏獲得的科研實踐,而是幼時培養的良好習慣。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説明了教育實際上也就是培養習慣。陶行知先生也説:“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説,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者提倡“養成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他認為養成好的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養成壞的習慣則是貽害無窮,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成才奠定較好的基礎。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教育的習慣,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因此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素質教育。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任重而道遠,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矯正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耐心地訓練學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協同配合,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近來我有幸拜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書裏面關於養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見解,讓我受益匪淺。本書是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專著,不僅科學嚴謹,而且實用新穎。我深深贊同作者的教育觀點: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有的孩子做作業,邊做邊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業上”,“有的孩子上課聽講靜不下心來,一會兒跟同學説話,一會兒玩手中的東西,一會兒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師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過這些難題,有時還真讓我們對這些孩子們無可奈何。我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造就一個人一生幸福的基石,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做老師的責任,我們應更多的去關注一下他們的學習以及平時在校的生活習慣。當然學校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了許多好的有關細節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簡單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們現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時期,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當然孩子的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學校單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們班的吳妙研同學來説,她以前逃過半天學這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多麼惡歷的行為。問其原因才知道由於家庭作業沒有完成不敢來上學,怕老師告訴家長,自己回家又捱打了。通過了解我知道她和媽媽的關係很糟因為每當她犯錯誤時媽媽就會打她,而爸爸又在很遠的地方工作無法照顧她,因此她就對媽媽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事後我找到她的媽媽通過我們相互溝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們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許多,學習上也進步了。如果我們對這件事情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孩子就有可能經常性的逃學形成習慣,到那時在去糾正它將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正如人們經常説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習慣的力量強大而頑固不可融化,習慣一旦形成,終其一生,便難以改變。這裏講的“本性”,當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後天養成的,也就是説,與自我長期來的習慣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書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就十分強調教育應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歲數,可省笞罰。”其中藴涵着一個習慣養成的道理。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説習慣一但養成那麼就很難在改變。當然好的習慣是讓人們享受終生的,如果一個學生學習很認真那麼他踏上社會後工作、生活、做人處事都將會是一個嚴謹、負責任的人。

因此我認為,良好習慣的培養應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去與學科知識有機相溶來滲透做人道理,來養成學生的基本習慣。作為教師,應當擔負起相關責任以及承擔相應的任務。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4

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更完善,更為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近,特地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現已經讀完了六個章節。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説:“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閲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説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説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直到養成習慣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

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説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説“‘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繫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裏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温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5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孫雲曉先生也一再強調培養習慣在孩子養成教育中的重要性,“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把他引到破產的地步。”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甚至決定學生的未來命運。最近響應學校要求,認真拜讀了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主要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及方法,還例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向我們説明了養成教育的重要性,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所教育的學生正好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們有着強烈的自我意識,卻又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足夠的自控力,特別是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做人和做事,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與學生接觸最多也是影響最大的班主任,身上就肩負着更多的使命,那麼作為班主任到底如何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呢?結合孫雲曉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首先,作為班主任要正確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

在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的報告會上,現場有家長提出,自己的孩子壞習慣“屢教不改”,這個缺點怎麼辦?而孫雲曉的回答很有意思,説“這是‘特點’而不是‘缺點’。這是兒童的特點。而兒童教育就是要反覆。”可見學生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習慣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班主任,我們當然都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自覺服從班級管理,其實學生自身也不想犯錯誤,他們也渴望能夠不斷進步,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讚揚,他們之所以犯錯就是存在一些“特點”,而這些“特點”是可以通過家庭和學校的雙方合力來加以改正的,着名新聞工作者楊瀾就説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年輕,有資本犯錯誤。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清這一點的話,在我們的教育中就會減少很多負面情緒,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從而避免犯難以挽回的錯誤,與學生關係也更為和諧些,也更有利於我們學生和自身健康人格的培養。

第二,細節決定成敗,要從細微處入手

哲學上強調量變引起質變,要求我們不能拔苗助長,急於求成,而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孫雲曉認為,對孩子好習慣要明確規範,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要清清楚楚。然後就是堅持,好的習慣只有堅持,才能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一件事堅持21天就會初步養成。而堅持90天后,就是一個成熟穩固的習慣。”孫雲曉這段話給我們教育很好的啟示,其實我們學校每天都在身體力行着,那就是注重學校規章制度的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制約作用,他明確規範學生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就是所謂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我們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不斷從細微處引導和監督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然後逐漸由“有為”到“無為”,逐漸幻化成學生的內在自覺。譬如,光線良好的時候,不開教師用燈,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早讀,晚自習,上課及時趕到,教育學生形成嚴格的作息習慣;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亂扔垃圾,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就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從細微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吧!

第三,班主任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孫雲曉也在文章中強調:真正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自覺地撿起一塊垃圾、擦乾淨講台、擺好教具等等,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會自覺模仿老師的行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這比班主任三令五申地説教要強得多。還比如我們要求學生早讀課6:45之前必須要過來,那麼作為班主任就必須在這時間之前過來,要不然我們憑什麼要求學生也守時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處處以身作則,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教育無處不在,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各自現有教育資源,結合各種教學活動,把“做人、做事”的正確習慣的培養融入平常的教學活動中,以正確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樣的班級管理才是最有説服力的。

第四,持之以恆,貴在堅持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萬丈高樓平地起,這需要我們班主任不僅僅要細心,還需要足夠的恆心和耐心。班主任要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平和地應對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師生雙方合力解決,學生同時也要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一定會有成效的。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過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與孫雲曉先生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於父母和老師來説,你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未來。”我們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幸福的未來,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個人的力量,一個小時就能解決的問題,他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合力,從小抓起、從細抓起、從現在抓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康的人格,從而向着美的方向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