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7W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

《家庭教育》一書中有一篇名為《好父母好家教》的文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篇文章從家教事小意義大、家教有法無定法,為眾多家長出謀劃策,答疑解難。魏書生他是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同時又是一位成功的家長,他的兒子20xx年高中畢業考入清華大學,2002年出了第一本書。他的家教經驗角度獨特,獨樹一幟,是從成功的教育案例中總結出來的,實在又實用,言辭懇切,入情入理。細讀此書,使我獲得了許多有效的教育良方。

作為一名教師,讀了魏書生老師的這本書,不僅從家長的角度瞭解了該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且作為一名教師,也從魏書生老師的交談中瞭解了面對學生的不同問題的教育方法。下面談幾點我的心得:

一、作為父母如何教育子女。

一個好學生身後一定有一位好家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於,所有家庭都應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有個正確的引導,給孩子提供一個優良和諧的成長環境。作為孩子的父母,不但“養”,還要“教”,更要“育”,而“教”、“育”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在寬容的家中長大,他就學會了自信;在和諧稱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能學會欣賞;在平等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能學會正直……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雖身為母親,但我對孩子的教育有時真不知從何入手,總覺得孩子要什麼儘量滿足便是,甚至有時用我們小時候父母對我們教育方法來教育現在的孩子,當然這種教育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時還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曾經讀過一篇報道,説是中國的家庭教育令人堪憂,提出作為孩子第一任教師的父母應該持有“上崗證”才能生育孩子,我非常贊同這個看法。這些日子我也在網上讀了很多教育論文,讀後身感作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説,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第一環境。

二、作為教師該如何教育學生。

雖然説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從魏書生老師的每一個教育事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魏書生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做學生的朋友、從學生的角度、朋友的角度去教育、幫助學生;魏書生老師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總是盡最大的努力,不使自己站在學生的對立面上,不去訓斥他們,而讓學生學會實實在在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下苦功夫,多調查,多思考,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教育方法。

以前的教學我把學生基本就是大致劃分為幾大類,如品學兼優的,以鼓勵上進為主;調皮搗蛋的以打擊為主;特別頑劣的基本放棄。現在一想,自己作為人民教師還差得很多,還沒體會到老師不只是要傳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教育學生。每一名學生都是一本書,我們要細細的讀,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僅學生受益,自己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能力,提升了人格魅力。

三、家教事小意義大。

民風,世風皆起於家風。關鍵在於所有家庭都要正確引導孩子,不但養,還要教,更要育,高爾基説過:“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而真正的教育他們,則是一件大事了。”書中提到了“三道染缸”説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道染缸,學校教育已經是再教育了。孩子就是一張潔白的紙,給他着什麼底色,取決於良好的家教。

四、要以平和的心態育子。

家長應承認孩子間的差異,甚至欣賞差異,千萬不能盲目攀比,追趕,甚至指責,貶低孩子,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書中介紹到的“夏斐之死”無疑不給全天下的父母敲醒了一次沉重的警鐘。如果我們變一種教育方式,在孩子失落時對他曾加幾許鼓勵,少一些批評,讓孩子有一種温暖的感覺,我想,在孩子壓力減輕的同時,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成績。這樣,家長也會免除因埋怨訓斥孩子而產生的苦惱,孩子更會因家長的善解人意而對家長多幾分敬重。

五、輕生細語的批評效果好。

現在的家庭教育特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的確,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而是和我們一樣的平等的人。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風和太陽比賽,看誰先將人們身上的衣服脱下來,風越刮,人們將衣服裹得越緊,而和煦的陽光反而使人們主動將衣服脱下。看來,嚴厲批評不是最有效的,和孩子平等的交談,體現了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六、重視孩子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態是人們從事學習工作的重要條件。家長要引導孩子學習真善美,讓孩子的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讓孩子在做實事過程中保持快樂心境,是一種處事智慧,萬事都能泰然處之。同時引導孩子對待人生的失落要以笑迎,學會在跌倒中爬起,在生活中尋找快樂。

魏書生老師在培養孩子過程中獲得了許多思維的靈感,豐富了自己的思想。在幫助自己孩子成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願天下有心、用心、真心為孩子的父母,都能找到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教育方法,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教育奇蹟。

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2

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髮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拜讀了趙忠心老師經過多年研究所寫的《家庭教育學》,其中借鑑了許多中外家庭教育的理論以及家庭教育子女的經驗。讀完這本書,我深有體會,在教學過程中,時常覺得幼兒越來越難管理,教育孩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常常視孩子為家中的小太陽,全家人都圍着孩子轉,長時間如此容易使孩子養成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以及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在大多數家庭裏,隔輩親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孩子提出的要求,爺爺奶奶都會盡量的去滿足,而實際上,應該給孩子講道理幼教,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去做,什麼不能做,如果孩子執意的要求,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在我接觸的很多家長,幾乎都是着重關心孩子的認知水平、技能掌握,缺乏對孩子習慣的培養,從而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利於在今後社會上的發展。

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目標或是願望,過高的期望無疑是增加了孩子的壓力以負擔,當孩子面對挫折使,會逐漸失去對自己的信心與認可,甚至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隨着現在的培訓班、學習班的增多,家長們在不考慮孩子是否有興趣,就替孩子報名參加,並把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的,使孩子整天面對着大量的作業以及學習壓力,從而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與童年的歡樂,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作為父母要正確對待兒童的教育,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並積極引導學習發展,使孩子擁有一個充滿歡樂的童年。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不僅要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同時也要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養孩子的品德素質,提高孩子的自主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往往只重視孩子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其素質教育的發展,良好的品德素質對孩子在社會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可見,家庭對孩子素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加強對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意識,鍛鍊孩子的自主行為能力,例如,學會自己掃地、自己擦桌子等家務活動,來促進孩子自主能力的發展,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完成的不好而批評或阻止,避免影響到孩子的積極性與自主意識。

《家庭教育學》這本書就要求我們重視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及家庭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大的意義。作為父母,要關心孩子的全面發展,加強對孩子精神教育的意識,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教育,自覺承擔對孩子教育的責任,使孩子成為高素質、高品德、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3

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這句話是我從讀《家庭教育》這本書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這本書一共分十三章:兒童的心理,學習的性質,普通教導法,衞生上的習慣,遊戲與玩物,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小孩子為什麼怕,為什麼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小孩子怎樣學習待人接物的,我們應當怎樣責罰小孩子的,怎樣可以使小孩子的經驗格外充分些,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這十三方面的內容。讀完後,我深深地為我以前不會當媽媽而慚愧,好在孩子還小,我還可以改之。其中書中讓我久久不能從腦海中忘記的一個詞就是“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這一個詞語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以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可我們家長很多時候是用嘴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動。書上有一段話這樣説:兒童在沒有進入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最是兒童所習所聞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後,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兒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以身作則”。父母如對人禮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個悲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悲觀的。父母是一個樂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樂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樂觀的。兒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現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經讀六年級了,學習的任務越來越重,學習成績也擺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顧名思義還是以身作則。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書,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書中的內容,聊書中人物性格,聊看過這本書後你有什麼想法,聊書中的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2、不和老公吵架,儘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動,讓家庭氣氛和諧。

3、良好的做息時間,早睡早起。

4、努力學習廚藝,儘量滿足孩子的食慾要求。我這樣做了的以後的時間裏,我們的變化是,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不是在口水的戰爭中進行的,媽媽提出的要求,孩子也會樂於去完成,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發現孩子有問題,心裏就着毛。現在,我也能沉住氣,不會總生悶氣了。多虧了這本書,它時時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有內涵的媽媽形象。前進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們的明天是美好的。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4

在讀《家庭教育》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好的孩子總是好的,不好的孩子總是不好的,至於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一直沒有深究,覺得或許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實上這並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開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師。父母的潛移默化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壓力,所以要培養教育好孩子,就先得從自身做起。

現代的許多年輕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給孩子創造富裕生活條件的幌子,擺着疲於奔命的姿態,好像是為了孩子願意付出一切,但其實卻很少捨得多為孩子花一點心思。孩子是人不是動物,動物尚且需要關愛更何況是孩子。既然把他帶到這個世界就有責任關心他愛護他。現在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不在父母身邊長大,而是由老人們代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時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實孩子小的時候是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愛,倒不是説長輩們不關愛他們,但是此愛非彼愛。慚愧地説,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時也抱怨也覺得很累,看着別人在瀟灑的享受生活,我過着圍着家庭轉的日子,而且還總是有個小尾巴跟在身邊。現在想來,幸好由於種種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帶孩子,如若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邊放手不管,將來我一定會後悔的。以前孩子都因為讓老人帶慣的不聽話,脾氣太犟了,還好現在孩子還小,改正還不晚。千萬別小看孩子,別以為他小小的,貌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心裏都明白,只是説不出來而已。

這本書的很多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也非常羨慕作者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書中談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有想過,但是沒有那麼透徹。讀完這本書可以説給我上了非常有意義的一課,也是對我這個不太稱職的媽媽啟蒙教育了一翻。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從個體教育而言,沒有標準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適自己孩子特質的教育方式。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父母都是藝術家。相信我們做父母的只要選對了正確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關心教育孩子,那麼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會是最出色的。

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5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我國幼兒教育的奠基人。而陳鶴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書,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把家庭教育實踐與科學緊密聯繫結合的開拓者。雖然我們還並未成為家長,但細讀這本書,也能收穫到許多感悟,對我們的專業實踐也有許多啟發。

《家庭教育》一書對於如何教養小孩講得詳細入微。不僅包括養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處事方面,用樸實的文字、生動的事例指導家長應該如何正確教養孩子。例如在講到遊戲與玩物時,陳鶴琴老先生建議家長應當謹慎挑選,保證孩子的安全,讓孩子學會在遊戲中成長探索,確保孩子身體和心智健康的發展;又例如在責罰方面,陳鶴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長應理性思考,避免意氣用事,教育孩子用積極的暗示比消極的命令好得多,比如孩子字寫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認,而是告訴他那幾個字寫得特別好,剩下的字也請像這幾個字一樣寫得工整規範。

看這本書時,突然想起小時候犯了錯,媽媽總會告誡我:“小心爸爸回來教訓你。”我想,在現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這種情況。這就好比戲劇,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媽媽總是扮作紅臉,給予你慈母的愛,而爸爸總是扮作黑臉,給你嚴父的威嚴。可是大多數家長都沒有想過慈母的愛並不能消除嚴父帶來的傷害。《家庭教育》一書告訴我們爸爸並不是大老虎。父親是孩子力量和勇氣的依靠,不要隨意用父親去恐嚇孩子,孩子做錯事後不要就對他説:你再不聽話,你爸爸回來教訓你!這樣子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對父親產生天然的抗拒感。

陳鶴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提供了諸多養育孩子的方法,這些方法淺顯易懂、容易掌握,但我們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陳鶴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論,這一理論思想在此書中也多次滲透與體現。“活教育”就是強調教育與生活實踐、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譬如現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質教育”,都是為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好遊戲、好模仿、好奇、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羣、喜歡稱讚的年齡特徵,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子喜愛遊戲,成人就應多多創造條件並鼓勵孩子參與,提供合適的玩伴、衣着以及各種“活”的、安全健康的、易於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我們的活教材,在教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多多帶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關在家裏,怕孩子弄髒衣服、受傷、受累或受涼感冒,而是在確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讓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為,生活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這本書為廣大成人提供了一個借鑑。這本書教育父母不僅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更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