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9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1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用心讀了而且做了摘抄。這本書是由教育專家的、和青年學者撰寫的一本有關養成教育的專著,主要包括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兩部分,重點介紹學習習慣與學習個性的養成。看後,我覺得不僅對於一個教師而且對於一個家長都是非常實用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本書以養成教育為核心理念,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以及方法,並具體解答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該如何培養的問題。

這位學者認為終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既不是在學校學到的科學知識,也不是在實驗室裏獲得的科研實踐,而是幼時培養的良好習慣。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説明了教育實際上也就是培養習慣。陶行知先生也説:“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説,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者提倡“養成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他認為養成好的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養成壞的習慣則是貽害無窮,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成才奠定較好的基礎。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教育的習慣,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因此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素質教育。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任重而道遠,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矯正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耐心地訓練學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協同配合,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2

近來我有幸拜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書裏面關於養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見解,讓我受益匪淺。本書是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專著,不僅科學嚴謹,而且實用新穎。我深深贊同作者的教育觀點: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有的孩子做作業,邊做邊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業上”,“有的孩子上課聽講靜不下心來,一會兒跟同學説話,一會兒玩手中的東西,一會兒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師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過這些難題,有時還真讓我們對這些孩子們無可奈何。我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造就一個人一生幸福的基石,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做老師的責任,我們應更多的去關注一下他們的學習以及平時在校的生活習慣。當然學校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了許多好的有關細節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簡單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們現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時期,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當然孩子的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學校單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們班的吳妙研同學來説,她以前逃過半天學這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多麼惡歷的行為。問其原因才知道由於家庭作業沒有完成不敢來上學,怕老師告訴家長,自己回家又捱打了。通過了解我知道她和媽媽的關係很糟因為每當她犯錯誤時媽媽就會打她,而爸爸又在很遠的地方工作無法照顧她,因此她就對媽媽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事後我找到她的媽媽通過我們相互溝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們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許多,學習上也進步了。如果我們對這件事情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孩子就有可能經常性的逃學形成習慣,到那時在去糾正它將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正如人們經常説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習慣的力量強大而頑固不可融化,習慣一旦形成,終其一生,便難以改變。這裏講的“本性”,當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後天養成的,也就是説,與自我長期來的習慣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書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就十分強調教育應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歲數,可省笞罰。”其中藴涵着一個習慣養成的道理。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説習慣一但養成那麼就很難在改變。當然好的習慣是讓人們享受終生的,如果一個學生學習很認真那麼他踏上社會後工作、生活、做人處事都將會是一個嚴謹、負責任的人。

因此我認為,良好習慣的培養應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去與學科知識有機相溶來滲透做人道理,來養成學生的基本習慣。作為教師,應當擔負起相關責任以及承擔相應的任務。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3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孫雲曉先生也一再強調培養習慣在孩子養成教育中的重要性,“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把他引到破產的地步。”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甚至決定學生的未來命運。最近響應學校要求,認真拜讀了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主要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及方法,還例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向我們説明了養成教育的重要性,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所教育的學生正好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們有着強烈的自我意識,卻又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足夠的自控力,特別是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做人和做事,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與學生接觸最多也是影響最大的班主任,身上就肩負着更多的`使命,那麼作為班主任到底如何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呢?結合孫雲曉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首先,作為班主任要正確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

在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的報告會上,現場有家長提出,自己的孩子壞習慣“屢教不改”,這個缺點怎麼辦?而孫雲曉的回答很有意思,説“這是‘特點’而不是‘缺點’。這是兒童的特點。而兒童教育就是要反覆。”可見學生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習慣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班主任,我們當然都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自覺服從班級管理,其實學生自身也不想犯錯誤,他們也渴望能夠不斷進步,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讚揚,他們之所以犯錯就是存在一些“特點”,而這些“特點”是可以通過家庭和學校的雙方合力來加以改正的,着名新聞工作者楊瀾就説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年輕,有資本犯錯誤。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清這一點的話,在我們的教育中就會減少很多負面情緒,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從而避免犯難以挽回的錯誤,與學生關係也更為和諧些,也更有利於我們學生和自身健康人格的培養。

第二,細節決定成敗,要從細微處入手

哲學上強調量變引起質變,要求我們不能拔苗助長,急於求成,而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孫雲曉認為,對孩子好習慣要明確規範,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要清清楚楚。然後就是堅持,好的習慣只有堅持,才能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一件事堅持21天就會初步養成。而堅持90天后,就是一個成熟穩固的習慣。”孫雲曉這段話給我們教育很好的啟示,其實我們學校每天都在身體力行着,那就是注重學校規章制度的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制約作用,他明確規範學生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就是所謂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我們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不斷從細微處引導和監督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然後逐漸由“有為”到“無為”,逐漸幻化成學生的內在自覺。譬如,光線良好的時候,不開教師用燈,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早讀,晚自習,上課及時趕到,教育學生形成嚴格的作息習慣;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亂扔垃圾,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就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從細微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吧!

第三,班主任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孫雲曉也在文章中強調:真正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自覺地撿起一塊垃圾、擦乾淨講台、擺好教具等等,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會自覺模仿老師的行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這比班主任三令五申地説教要強得多。還比如我們要求學生早讀課6:45之前必須要過來,那麼作為班主任就必須在這時間之前過來,要不然我們憑什麼要求學生也守時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處處以身作則,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教育無處不在,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各自現有教育資源,結合各種教學活動,把“做人、做事”的正確習慣的培養融入平常的教學活動中,以正確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樣的班級管理才是最有説服力的。

第四,持之以恆,貴在堅持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萬丈高樓平地起,這需要我們班主任不僅僅要細心,還需要足夠的恆心和耐心。班主任要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平和地應對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師生雙方合力解決,學生同時也要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一定會有成效的。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過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與孫雲曉先生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於父母和老師來説,你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未來。”我們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幸福的未來,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個人的力量,一個小時就能解決的問題,他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合力,從小抓起、從細抓起、從現在抓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康的人格,從而向着美的方向生長!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4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書中流淌的思想,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着實讓人感到身為教師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真是任重而道遠啊。如果我們的學生在人生的最重要階段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用研究去觀察,用腦子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那麼他們一定能夠事半功倍,更快速地走向成功。

教育要重視習慣的養成。

書中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他還指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所以,培養良好習慣是素質教育的歸宿,素質只有化為習慣,才是學生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當然不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與長期形成的習慣有關,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旦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一樣。但是養成習慣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中闡述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內容、途徑、方法以及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問題,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認識到作為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那樣會使學生一生受益。

以前我也經常抱怨學生寫得作業馬馬虎虎,有的學生寫得字不是多一橫,就是少一點,上學總是丟三落四,不是忘帶書就是忘帶本,這種現象非常普遍,讀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學生產生馬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態度問題,對學習缺乏責任心,敷衍了事,理解知識時囫圇吞棗,做作業時敷衍塞責,馬馬虎虎湊合着做完得了;有的是性格問題,學生脾氣急躁,幹什麼事都心急,急急忙忙難免出錯;有的是在熟練程度上的問題,因為對所做的功課不熟練,因而顧此失彼,出現錯誤,只有半生不熟才容易出現馬虎的現象,看着這題一點都不難,實際上自己又不是掌握的特別好,思想上麻痺,出了錯;有的學生是習慣問題,從小養成了馬虎的習慣,幹什麼事都毛手毛腳,馬馬虎虎;還有的學生,是考試焦慮問題,對考試的心理負擔過重,過分緊張,平時做題沒問題,一考試就錯。

認真分析學生馬虎的原因後,才能幫助學生防止和克服馬虎的習慣,我覺得首先要提高學生對馬虎危害性的認識。比如給學生講有關馬虎的故事,有個孩子從小養成馬虎的習慣,長大了當建築師,在計算工地用料時,把用磚的數量後面多寫了一個0,結果工地的磚多運去9倍,蓋完樓又用汽車往回運,僅這一項就損失國家財產上萬元。使學生認識到馬虎的危害性極大,從內心深處認為一定要改掉不好的習慣。

其次,教會學生學會檢查的方法,如:正向檢查法,反向檢查法,重做法;檢查時要根據不同的題目採取不同的方法,學生經常自我檢查,就會熟練地掌握檢查的方法,到考試時也應用自如。最後,要教會學生“認真審題,注意埋伏”,審題要審三遍,①把題讀懂,看看這題問的是什麼,給了什麼條件。②想一想老師為什麼出這道題,考的是什麼,用什麼知識解答。③要看看這題裏有什麼埋伏,就是容易出錯的地方。如果學生每次做題都能仔細審題,看看可能有什麼埋伏,就不會上當了,認真審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使學生能先靜下心來,克服急躁情緒,這也是改掉馬虎習慣的關鍵。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讀書心得體會5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是以養成教育為核心理念,是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科學,嚴謹,新穎,實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這本書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及方法,具體解答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該如何培養的問題。這裏的“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型的行為。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新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能促人進步,誘人發展,當然良好習慣的形成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艱難地過程。

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在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家長、教師似乎更關注“德、智、體、美、勞”的智,而忽視了其他各方面的發展,“什麼叫素質教育?”書中指出:素質教育就一句話“我們給學生的東西能管孩子一輩子就是素質教育。也就是要使學生終生受益。”烏申斯基也曾説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啊!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習慣培養特別重視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行為。正如封面上的兩句話所寫“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孩子的第一反應使先看自己的父母,他們會觀察父母的表情,當父母用嚴厲的表情看他的時候,他會意識到這樣做不好。但是相反,如果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父母還對他笑,那麼他就會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同樣,在學校我們老師也是一樣,當自己的學生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去教育他們,而是認為無所謂,只是一點小事,那麼我們是在無形當中讓學生養成了壞習慣,當我們以後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想要改變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因為學生的習慣已經養成了。

“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説的多麼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些話語中我們就可以得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那麼我們教師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養成自身的好習慣呢?也許,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習慣,因為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養,性格只有靠性格去鍛鍊,情感只有靠情感去感染,行為只有靠行為去指導。

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是細節的日積月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應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而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