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讀《教育就是培訓習慣》心得體會(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7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教育就是培訓習慣》心得體會(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教育就是培訓習慣》心得體會(3篇)

讀《教育就是培訓習慣》心得體會(3篇)1

最近觀看了孫曉雲教授的視頻《習慣決定孩子命運》,又拜讀了他的教育文集《教育就是培訓好習慣》,令我感觸頗深。讓我想起了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説過的話:“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這一獨到闡釋,為今天開展素質教育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開展養成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而德育不好則是危險品。不但無宜於社會且危害社會。德育必須從小培養,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培養習慣,無論是道德習慣還是學習習慣。

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得主在巴黎聚會時,記者問一位科學家:“請問您在哪個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説:“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情要表示歉意……”這最重要的東西,説的就是習慣,且是從小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例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説起來簡單,但必須從小培養,否則孩子長大後會吃大虧。孩子喜歡同桌的彩色鉛筆,便偷偷放入自己書包。家長發現若不及時制止,孩子就認識不到此事的嚴重後果,結果由小及大,愈演愈烈,勢必難以收場。因而,道德習慣應為一切習慣之首。

所謂“人才”,也就是説一個人只有先成“人”,才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才”。成“人”的根本便是最為基本的道德習慣。其次,才是學習習慣的培養。人的一生是終身學習不斷充實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汲取知識,豐富體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教室的衞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學生負責清潔打掃,但是地面上總還是存在紙屑;上課時反覆強調的問題,到作業中還會有學生出現錯誤;經常教育學生上課應專心聽講,可是在課上還總是有學生要思想開小差;每次作業批改講評後要求學生訂正,可是還是有小部分學生不訂正……為什麼總是有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上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真的是他們的領悟能力有問題嗎?答案很顯然:不是。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幾年的教學生涯,我已深深地體會到習慣對於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性,讓我深深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大處着眼,小處入手的道理。《教育就是培訓習慣》這本書從多方面對養成教育進行了具體的闡述,讓我對養成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有了清晰的認識與瞭解。然後該書又分別闡述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其中一些問題的提出、分析與解決非常具有實用性。比如:“孩子寫作業馬虎怎麼辦”“孩子浪費東西怎麼辦”“孩子任性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專心怎麼辦”“孩子有不良的衞生習慣怎麼辦”“孩子缺乏創新習慣怎麼辦”等等這些問題,剛好就是我們平時在議論的學生常有的不良習慣,書中提到的實例以及解決方法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辛的育人工程,我們要遵循以嚴為綱,以愛為本的原則,給孩子們的人生當好向導,促進其良好習慣的養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刻不容緩。

讀《教育就是培訓習慣》心得體會(3篇)2

孔子説:“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説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麼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便不用藉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確實,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穫一種命運。習慣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説:“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事實上,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每一個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説:“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葉聖陶先生非常重視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20世紀40年代,葉聖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理念,並專門寫了《習慣成自然》和《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等文章。

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師從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大師杜威。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陶行知認為,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他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寫道:“從福祿倍爾發明幼兒園以來,世人漸漸地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從蒙台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覺得幼稚園之效力;從小學注意比較家庭送來的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世人乃漸漸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給他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説,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要順其自然,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説:“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事實正是如此,孩子習慣的養成主要在家裏,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説‘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德國哲學家康德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了嚴謹的.生活習慣。據説,他每天散步要經過鎮上的噴泉,而每次他經過噴泉的時候,時間肯定指向上午七點。這種有條不紊的作風正是哲學家嚴密思維的根源。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起着積極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讀《教育就是培訓習慣》心得體會(3篇)3

我讀了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緻入微的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讓我感到身為教師,身為人母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正如這本書的封面上端的一行小字——“首先我們養成了習慣,隨後習慣養出了我們!”多麼簡單卻深刻的言語啊,值得一讀再讀,一品再品!品讀之後收穫如下:

整本書共分8個章節來編輯闡述,有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內容,途徑及方法,有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培養和思維習慣的培訓,篇末還附以養成教育內容序列化方案。通過讀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為,它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習慣成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讀完這本書不由得感到這是一本沉甸甸的書,並非這本書有多重,而是書中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讓我深深地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大處着眼,小處入手的道理。

一、良好習慣是健康人格之基

自古以來,很多學者都認為人格與習慣緊密相關。如明代的王廷相認為“凡人之性成於習”,清代王夫之也提出“習成而性與成”。有很多學者研究人格時,也直接使用習慣作為基礎概念對人格的內涵進行界定。習慣所體現出來的人格中自動化的、穩定的行為方式和特點是組成人格特質的重要基礎。習慣是人格特質的重要表徵之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研究課題組在北京11所小學的教育實驗也表明,某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某些人格特質有促進作用,這些良好習慣的積累、繁華、整合和昇華,必將對少年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為少年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良好的習慣,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和外在標誌;健康的人格,是良好習慣的昇華和結晶。而父母養育孩子,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成才,更是為了孩子成人。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能有效地促進兒童人格結構的優化,改變某些不良的人格傾向,使孩子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二、培養習慣要以培養健康人格為目的

習慣與人格的關係密切,但是不是一個人具有良好的習慣,他一定具有良好的人格呢?不一定。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年都有一些重點大學的學生輕生,他們可能有着各種各樣的好習慣,如會學習、講究衞生、堅持鍛鍊身體,等等,但他們之所以走上自殺的道路則是他的價值觀、人生觀在起作用,是因為他們在人格上存在缺陷。

由此可以知道,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個人習慣好,其人格就一定健康。反過來也是如此,很多人格高尚的人身上也存在這樣那樣不好的習慣。習慣比人格更為具體,它是人格的基礎之一,比人格低一個層次。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不一定就具備了良好的人格。教育專家孫雲曉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曾説:“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應當是人格化的,而非技能性的。”就是説,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將培養健康人格放在根本目的的位置上,否則,即使養成良好的習慣,人格上仍然可能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