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通用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7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通用15篇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巴哈蒂一鳴驚人的導演處女作。影片講述的是著名指揮家皮耶爾.莫抗治收到昔日老友電話,登門拜訪,兩人回憶起他們的孩提時。

那是一所寄宿學校——“池塘之底”,這所學校的學生多為不服管教的不良少年,由新來的老師馬修任教,正是這個人改變了他們。

馬修是一個矮矮、胖胖的、有點禿頭的中年人,他剛來學校的時候情況並不好,校長非常不近人情,冰冷得像一個吸血鬼;學生們很壞,又吵又鬧完全不聽他的話,還差點毀了他的樂譜;其他的教師也都很冷漠。可是後來,馬修,一個其貌不揚的教師用他最愛的音樂感化了學生,他開始教學生們唱歌,他想用音樂來淨化他們的心靈,他將全部學生組成一個合唱團,以音樂的力量,發掘出孩子們愛美崇善的天性。音樂的力量是神奇的,終年不會笑的數學老師也愉快地加入了進來,就連可怕的校長又何嘗沒有被感動過呢?

接觸音樂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也很喜歡音樂,音樂能抒發出人們美好的情感。“池塘之底”的孩子們被親人拋棄,受到了校長的虐待,所以,他們用惡作劇來發泄,他們應該得到寬容和掩護,只有寬容才能夠撫慰他們的心靈。

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有兩個場景。第一個是:馬修和學生踢足球,一個學生不小心把球踢到突然出現的校長身上,原以為那個學生要被處罰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校長拿着足球走到場中央,趁大家沒反應過來時,提腳射門,當我看到這一幕時,心頭頓時一熱,眼眶微濕。另一件是:是馬修離開學校的那一幕,那麼多的紙飛機從天而降,不知道我們班的同學看到這一幕會怎麼想的?這一幕真的非常地令人感動,無論是誰看到了都會從心底為馬修感到欣慰。

馬修真的是個好老師,他幫助了這些生活在沒有陽光,沒有音樂,只有校長暴力專制的孩子們,雖然他只是個“小學監”,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但他用不一般的愛心、信任、理解和真誠改寫了孩子們灰色的記憶,留下了歡聲笑語,好似一縷陽光..... ....

《放牛班的春天》是個樸實的故事,它擁有優雅、高貴的氣質,它用悠然的姿態敍述着自己的故事,讓你很放鬆,卻不知不覺滿心歡喜卻又淚流滿面......這部電影浪漫、理想,但卻不夠真實,也許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是遇不到這樣的老師的。所以能得到就是一種幸福,得不到就在影片中彌補遺憾吧......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2

放牛班的春天講的是池塘底教養院中發生的種種感人故事,代課的馬修老師來到這所教養院,發現這裏的學生成天搗蛋,看似頑固不化,而院長也只會採用體罰學生,成天就是“犯錯,處罰,關禁閉”。而馬修老師企圖用音樂來改變他們,他費盡心機建立合唱團,用愛心,耐心感化了學生們。但貪慕虛榮的院長卻把這一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又因一場大火藉機開除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離開了,可他的方法改變了這裏的學生,還影響了其他老師,徹底的改變了教養院。

其實仔細看看,就能發現影片處處都充滿着愛。在教養院中,原本是殘酷的,一切只用暴力解決,而馬修老師的到來,給這裏帶來了愛,帶來了温暖,也給學生帶來了希望。他用美妙的音樂去感化學生,讓他們看似黑暗的內心,經受音樂的洗禮,用與院長截然不同的人道化教育方法,讓這些孩子掃除內心的陰影,成長為活潑,陽光的孩子,馬修老師與院長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懂得教育不是用暴力,而是關心學生,瞭解學生,用愛去引導他們成長。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3

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驚天動地,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就足以震撼人心。

那是一所名為“池塘之底”的學校,實為“少管所”,那裏有讓人頭疼的孩子,冷酷的校長,死板的教師,嚴厲的制度,一切都是那麼陰森。教師以殘忍的方式對待學生,學生便以破壞行為進行報復。可這一切竟在馬修——一個平凡的失敗音樂家的到來而被改變。他對學校“一犯錯就處罰”的制度深惡痛絕,他絕不相信這些孩子真的無藥可救。當他發現這些孩子有唱“歪歌”的天賦時,順水推舟組建了合唱團;他發現一位叫莫翰奇的孩子擁有驚人的歌唱天賦,建議莫翰奇的母親將他送入音樂學院,最終造就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馬修對所有人包括叛逆至極的孟丹都有一顆包容的心,這不得不使人為之感動。

在這部法國電影中,令我記憶深刻的是這個畫面:馬修被解僱離開學校時,滿地的紙飛機上寫滿了孩子們的祝福和思念,馬修露出了幸福滿足的笑容。在這個瞬間,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溢出了眼眶,我突然感覺: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十惡不赦的,是沒有優點只有缺點的。在生活中,能遇上向馬修這樣老師的概率不及十萬分之一,每個人都有潛力,關鍵在於挖掘的方式,老師不能就成績而一概而論。就好比莫翰奇,一個令家長失望至極的叛逆少年。他的歌唱天賦被馬修充分挖掘,最終成就自己。同時我也被音樂的力量所震撼,竟可以讓這羣任性,叛逆的孩子乖乖被馴服,這無疑彰顯了藝術的巨大影響力。

觀看這部影片,我不禁為刻薄,勢利的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能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無需華麗的語言,也無需跌宕起伏的情節,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能創造出不一樣的精彩。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4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它感人至深,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講述了一個“失敗”的音樂家馬修先生,他來到了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做學監,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是“問題少年”,學校的校長哈森是一個殘忍而粗暴的人,他用“行動——反應”這一制度來管束着這些孩子。然而,馬修在校期間卻十分痛恨這個束縛孩子天性的制度,他用自己的善良和寬容感化了這些在別人眼中看似無可救藥的孩子們。他十分熱愛創作,他費盡心思把這些孩子組成了一個合唱團,對他們進行教導,用音樂來淨化他們的心靈,最終,給這些孩子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電影最令我感動的一個場景是:當馬修先生不得不離開“池塘之底”的時候,那些可愛的孩子們用美妙的音樂來送別他,並且將自己對馬修先生的思念和祝福全部都寫在了紙飛機上,飛到馬修面前,使他留下了幸福的淚水。電影結束後,這個場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讓我感受到了愛的偉大。

馬修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化着這些內心孤獨的孩子們,即便是校長否定他,他仍然堅持讓愛來點燃希望,用心照亮前程。

看完這部影片,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是好是壞,不能僅僅從外表來看,只要內心純潔——就像那些看上去很調皮的“壞”孩子,實際上是十分善良的——沒有什麼是改變不了的。(姚騫澤)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5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後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這是一部讓人感動的影片。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所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剛來到這個學校時,就看到一個孤兒——貝比諾。貝比諾是一個孤兒,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堅信他的父母在星期六一定會來接他。

馬修用自己執着的心,建立了合唱團,還發現了一個擁有非凡的嗓音的人——莫朗奇。他的嗓音與眾不同,這也讓他獲得了馬修的信任,馬修也讓他在合唱團中獨唱。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馬修贏得了學生們的愛戴,可最後被解僱了,但在他走出校門的那一刻,曾今無惡不作、行為極差的那些學生,向他扔紙飛機,飛機上寫了學生對他的看法和告別,看到這裏,我潸然淚下。

在這部電影中,校長受這所學校的制度和學生的行為所影響,常常虐待學生,但在後來,在馬修的勸説下,他還嘗試着摺紙飛機;還有一次,他被學生們用球擊中了頭,不但沒有去責罵學生們,反而和他們一起踢球,校長也逐漸變得善良了,但他還是太注重於名利,最後被上級開除了。

馬修老師雖然僅僅是一個學監,而且他做的事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也沒有創造什麼完整的教育理論,但他卻是一個偉大的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不管什麼時候,馬修老師都是尊重、相信、理解、寬容他們的。的確,馬修老師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上,所以,孩子們犯的一切錯誤都是可以容忍的,都應該相信他們,給他們證明自己的機會。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啟示:在我們的教學當中,應該看到學生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教育,怎麼去挖掘孩子的天賦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的成長起來。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6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接觸的第一部法國電影,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沒有和愛情公寓一樣的爆笑鏡頭,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卻讓人看了之後深受感動。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是一羣不把老師放在眼裏、調皮搗蛋的學生,學校的老師對這些孩子採取體罰、禁閉等處罰方式。而一名叫馬修的音樂老師,用愛心關懷他們。在偶然的機會中,他發現這些孩子喜愛音樂,於是他費盡心思組建了一個合唱團,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激起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最終給孩子們帶來了春天。

我覺得馬修是一位落魄、懷才不遇的音樂家,作為一位老師,他是傑出的、成功的,因為他有一顆博愛的心,懂得平等地愛學生,知曉如何“教化”學生N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這樣。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台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7

這個星期,我們看了一部風靡全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這是一位名叫克萊克·馬修的代課老師寫的日記。日記中介紹了一個教養院,這是一個濫用體罰的校長管的教養院。馬修剛到這裏時,就發生了一起惡性事故:一位老師被從門上掉下來的刀刺傷了眼睛。校長非常重視這起事故,叫全班在操場上挨罰,直到找出兇手而止。馬修反對體罰,説他有辦法。校長同意了。於是他開始代課。一進班級,他就被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全班很多人在打架,很多人説粗口。他決定管管這一切。可是班裏那些人不僅不停,還辱罵馬修。

馬修試圖馴服他的學生。他發現班裏有很多人喜歡合唱,老是拿着樂譜到一個角落裏偷偷的唱。當校長髮現他們時,馬修總是説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當班裏開始流行合唱時,馬修突然冒出個想法:組個合唱團I是這一切很快被校長阻止,他們就在晚上偷偷地唱。當他們獲得榮譽時,校長卻把榮譽都拉到自己身上。馬修對這一切很不滿,校長就把他開除了。校長手下的老師聯合揭發了校長的種種罪行,他被開除了,真是罪有應得。

克萊克·馬修是個非常好的老師,他引領學生們走出感情的沙漠,走進愛的春天。當他被學生辱罵一通時,他並沒有進行體罰,而是用愛去温暖他們。學生們開始很不習慣,還老是暗算他。比如説偷個皮包啦,朝他扔個墨水桶啦,他總是用他真誠的愛,去感化,去讓他們愛老師。當他們分別以後,馬修和學生們的生活都有了變化。一位老師,用愛,改變了學生的生活。

古人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個人只要堅持做一件事,就會走進新的境界。克萊克·馬修用他的愛,感化了一塊一個個毫無感情色彩的心靈。當他的學生到台上演出時,他們理解了真正的愛:愛,就是為他所喜愛的人,用真誠的感情去感化他們,讓他們走進美好的春天。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8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電影。它用細膩温婉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一羣特殊的孩子與一位學監之間的故事。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兩位老人相聚在一起,以日記為線索,追憶了一位偉大教育者的過去……

透過日記微微泛黃的扉頁,依稀看見1949年1月15日的那天,一位穿着暗灰色夾克,提着巨大而笨重的木箱的中年人向一扇緊閉着的鐵門走去,光禿禿的頭頂上頂着同樣灰暗的天空……克雷芒馬修,此時因為在眾多領域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走進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應聘一個專為問題少年們設置的寄宿學校——"池塘之底"的學監。

在樂格克設置陷阱致使馬桑大叔的眼睛受傷後,馬修只是讓他每天去照顧馬桑大叔,直到他康復為止;在莫杭治因為辱罵校長而關禁閉、他被釋放出來後罰做清潔工作時,聽見馬修訓練他的同伴們合唱,於是在放學後獨自來到教室練習歌唱,馬修發現後不但沒有責怪,最後甚至還給他"開小灶";在來自聖菲亞少管所的蒙丹處處與馬修作對時,馬修不但沒有厭惡、疏遠他,反而讓他成為合唱團裏唯一的"男中音",並且不時教育、開導他,當蒙丹最後因為校長哈珊的誹謗而被警察帶走時,馬修還因為合唱團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馬修以他寬廣的胸懷包容着這些渴望關愛的孩子們,他以一顆博愛的心將温暖和希望播種在孩子們的心間。

馬修用音樂感召孩子們冷漠已久的`心,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愛。當公爵夫人欣賞孩子們的演唱時,他們的表現無疑達到了一個高潮。無論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純淨、完美融合的歌聲,還是領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籟般的聲線,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他們的歌聲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馬修給予他們信心與愛的結果。從小受到"行動——反應"的強制性規定的他們,生活在這裏實際上毫無自由與快樂可言,而馬修的出現,為他們帶來了音樂,為他們帶來了關愛,因為長期受到壓迫而麻木不仁的心靈漸漸有了復甦的跡象,他們所不曾擁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傾注在馬修的身上。讓一羣頑固惡劣的問題少年們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馬修面對孩子們,並不像其他學監那樣選擇了強硬的手段,或者選擇了放棄,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以"愛"作為連接彼此心靈的橋樑。孩子們的歌聲,與其説是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説是他們為馬修獻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9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音樂電影,在音樂課上老師帶我們觀看,但看完後我意猶未盡,回到家抽空又看了一遍。

影片主要講了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一所“池塘之底”學校當學監。這所學校裏的學生大多是一些父母雙亡或是“不良少年”。校長哈珊十分嚴厲,一系列懲罰學生的措施:關禁閉,罰做衞生等等,也有學生受不了這種懲罰而跳樓。而主人公馬修來到這所學校教受大家音樂課程,他發現學生們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壞,他利用合唱的方式,讓“池塘之底”的孩子們重燃對生活的希望與信心。他發現了莫杭治·皮耶爾的天賦異稟,並培養他,還有每週六都在門口等家人來接的佩皮諾……影片的最後,因為一場大火,校長把馬修辭退,只顧自己如意的校長也被舉報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而我認為影片最感人的部分是馬修正要離開學校時,什麼又放紙飛機的合唱方式送別他,可愛的佩皮諾追上這樣上車離開的馬溪區,並和馬修離開,而馬修被辭退的那天剛好是一個星期六。這可謂是全片的暖心之筆。

其實,生活中的苦難並不一定都是不幸的,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它,在這個春天,我們也應不負昭華,為將來播下希望的種子,澆灌辛勤的汗水,以後便會收穫勝利的果實。

記得加繆説過一句話:很多事情沒想的那麼糟糕,畢竟還有陽光來温暖我們的骨頭。以希望來看待生活,生活也會厚待你。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0

今年寒假,我有幸觀看了這部聞名遐邇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它講述了一個讓人因為喜悦而淚流滿面的故事。

一位名叫馬修的音樂教師來到一個寄宿學校。這裏的小孩大多是問題少兒,他們撒謊打架,抽煙偷竊,簡直無可救藥,校長只為自己的晉升,眼裏只看到黑暗,體罰這些小孩。馬修來到後,便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循循善誘地把搗蛋鬼皮埃爾等人出眾的音樂天賦發揮出來,帶來了友情、音樂和愛……

問題學生可能隱藏在每一個學校,每一個班級裏面,我們每次提及他們總有種鄙視、厭惡的心情。我們班也有一個這樣的問題學生。記得這學期有一篇課文《特別的作業》,文中老師的一句話十分令我記憶猶新:“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閃光點,今後我們要使他們越來越亮!”問題學生也不例外呀,大家為什麼要歧視他們呢?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應該看到想到:我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發現,怎麼去挖掘。老師應該像馬修這個伯樂一樣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同學們身上的閃光點,用心尋找我們的優點,或許老師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同學每一次真心的讚揚,每一次的玩耍,都會給這些問題學生一份自尊和自信,讓他們更加茁壯地成長,讓他們都感到自己的“春天”已然來到。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的感動,為現實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動。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1

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嘴巴嘗,我們用各種角度欣賞這世界;為了放鬆、為了娛樂、為了歡笑,走進電影院,沉浸在被黑暗壓縮的空間,享受電影的嘲、情節,投入布幕上的影像,用心感動。

去年美術課,老師分享了一部好電影給我們──放牛班的春天。它扣人心絃的畫面,至今依然烙印在我的腦海。一位代課老師──馬修,進了一家收養孤兒或不正常孩子的學院,全校只有幾班,通通是難以管教的學生;縱使上課時間,打鬧、惡作劇、也都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一次,一羣學生被馬修老師逮到改編歌詞,在宿舍裏亂唱;從此,他發現他們願意唱,只是不會唱。於是,馬修老師訓練他們一陣子,組成的合唱團名號便打響全國!但馬修卻被任性的校長資遣,那一羣原本只會闖禍的野孩子,居然從窗口偷偷丟出一架架紙飛機,滑過的弧線,宛如孩子們內心如刀割的傷痕,代表他們憂愁的哀傷。

多麼感人的一部片!一位平凡的代課老師,竟能把一羣只會為非作歹的小孩,教化成懂得感恩報答的小孩。整部電影我都睜大了雙眼觀看,深怕遺漏了哪一形。它説明了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凡事沒有不可能。老師的那一份細心、苦心,全在學生身上印證出來;每滴眼淚、每份心思、每次口舌,是那麼的真摯誠信。大家眼裏的小孩,只是尚未被愛的一面;在漫妙天籟的回聲中,才能體悟他們真心吐露出的美,以及童年應有的稚氣。唯有如此的感動,才能讓你我的心,多一個温暖的慰藉。

一場電影,是屬於自己的冒險旅程,讓自己的心靈感動;一場電影,是回顧以往時光與滿足超現實幻想的方法;一場電影,將多為你我的人生,增添豐富的色彩!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2

音樂的力量,無人知曉,但總是可以感化人,改變人。在人生中,存在着無數個開始,無數個起點。音樂老師馬修在一個“池塘底小學”開始了人生中最不平常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大音樂家特地來到了“池塘底小學”。原先這些孩子在校長嚴厲教育下漸漸地扭曲了自已的那些善良、天真、無邪的心靈,變得有些叛逆,有些痛苦。在馬修老師的眼中,孩子們一個個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孩子們對剛剛上任的老師滿懷不滿,常常玩弄和捉弄他,但馬修老師卻毫不氣餒,努力地去融入班級這個集體,漸漸的,同學們感受到了馬修老師對他們用心良苦的愛,無微不至的愛。同學們也變得愛老師,課堂在馬修老師的帶領下又漸漸地走回了正軌,課堂上又漸漸變得和諧了起來。瞧----愛又是如此神奇,可以讓大家接受一個從未接觸過的陌生人,並與之同歡樂。

在諸多的主人公中,馬修老師是我喜歡也是最想評論的一個人了。

他也曾是一位異常成功的老音樂家,卻專程到這所小學上課,這是為什麼和圖什麼,不就是為了讓孩子上他的音樂課感到開心和快樂嗎?不就是想與孩子們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共同進步嗎?不就是想把孩子們培孕成音樂天才嗎?這麼一位用心良苦的老師用着自已的音樂----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們走上春暖花開的大路上去。這是多麼地盡職盡責呀,又是多麼讓人敬佩這位默默奉獻的老師。

在我短暫的小學求學生涯中,也存在着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好老師,那就是我們班的數學老師----範老師。他是我遇到的最好一位老師。

他十分和藹,臉上雖然有條條皺紋訴説着教我們的艱辛。但他從不説我們煩,説我們差。他總是以一種鼓勵的目光看着我們,當我與範老師眼神相對時,那暖暖的目光總能讓當初一蹶不振的我又重新拾回自已那耐磨的信心,再次抬起頭面對自已的生活,每當我取得一些成績,感到可喜可賀,有些自高自大的時候,他也總是用他那獨特的眼神來警示我。

我詢問過班裏的許多同學,他們唯一在範老師調離本班後永遠忘不了的就是他那眼神,那神奇的眼神。

沒料到音樂競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我苦心尋找那些能形容馬修老師的最適宜的詞;友情、體貼、感動----最後定格在心頭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愛!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3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低谷,那裏隨時都吹着凜冽的寒風,這漫長而冰凍的冬天,正板着臉,似乎隨時都會憤怒地將你一口吃掉!

你是否因此而絕望了呢?

影片中的“放牛班”正是走在寒冬裏的一羣孩子。他們似乎生性就是這麼頑劣——四處惹事生非、弄傷老師、偷拿老師的東西、私下貶低老師、抽煙……一切被列為差生的行為,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似乎已無藥可救了。

一個音樂代課老師的出現卻成了孩子們的一劑特效藥。他不僅寬恕孩子們的調皮,還把這些處在“池塘之底”的孩子們當作自己的兒子,用愛來教育他們。他不顧那個沒有人情味的校長對他的厭惡、警告和鄙視,義無反顧地組建了合唱團,教孩子們唱歌,教孩子們走出低谷、走進春天,浮上水面。

他成功了,但他也為此而失業了。儘管校長也因為懲罰嚴苟無理而失業,但這位“小”代課老師也未能回到孩子們的身邊……

誰説差生永遠只能是差生?誰説池底的水不能浮上水面?誰説一時的嚴寒會伴隨你一生?那隻不過是你沒有努力罷了。若你滿懷希望,不斷向前,春天怎會不到來呢?

而我們在面對那些所謂的“差生”時,又該怎麼做呢?是哀歎着“他們無藥可救!”“完全沒有希望!”“要讓他們變得優秀?別開玩笑了!”……還是像那個代課老師那樣,用愛與希望來告訴孩子,告訴他們其實他們沒有那麼差,其實他們是可以成為優生的,是能從池底浮起的。

或許,我們應該好好地想一想,怎麼走出冬天,怎麼讓別人走出冬天。我們應該像“放牛班”的孩子那樣來到春天裏,像那個代課老師那樣,做“放牛班”的春天。冬天總是會過去的,那時,會有一束温暖的春光將你引出人生的低谷……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4

“放飛孩子的夢想,讓他的身體到靈魂全都變成一個天使。”這是我在今天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后發出的感慨。同時,這部影片敍述的也正是一些問題少年脱胎換骨,直麪人生的全部過程。

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因為生活的不如意,他的才華沒有辦法展示出來,所以淪落為了一名男子學校的代課老師。在那兒,馬修老師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難纏的問題少年,他們整天干着偷竊、吸煙的勾當。而院長卻以極為暴力的手段管教着這班問題兒童,以體罰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學校裏是司空見慣。性格沉着冷靜的馬修老師嘗試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個現狀,他決定用音樂這把鑰匙來打開孩子們沉封已久的心靈。他在自己專用的樂譜上為孩子們創作了一首又一首歌曲,他希望一段旋律或者一個跳躍着的音符能喚回孩子心中久違的温暖,能把他們從地獄中拯救出來。

馬修老師剛剛開始教學的時候,進展得很不順利。其中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班上的一個小男生。皮埃爾擁有着天使的面孔和美妙的歌喉,但是卻有着一顆魔鬼的心:自私、冷酷無情。在馬修老師不厭其煩地挖掘、引導下,他的音樂天賦被充分地展示了出來,最後,他徹底地擺脱了那個邪惡的自己,成為了世界最著名的音樂家、指揮家。

馬修老師在學校目睹了院長的冷酷,還有其他老師的無情和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后,並沒有對這些孩子喪失信心,他不僅只看到了他們的缺點,更發現了他們的潛質,他不體罰學生,給他們反省、改正的機會,他像一個墜入凡間的天使,把問題少年心靈裏的骯髒清掃得一乾二淨,還他們原有的天真和純潔。現在我們的社會上不正是需要像馬修這樣的老師嗎?如今的獨生子女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寵愛與重重保護之中,所以他們的心靈都是非常的脆弱,經受不了任何來自外界的傷害。老師就是我們靈魂的工程師,如果我們遇到的是像院長那樣冷酷無情的老師,那我們的一生幾乎都要被毀了!我們都滿心期待着能遇到馬修這樣的好老師,能讓我們的身心都健康的好老師。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5

“啊,黑夜,如此的温柔……”這優美的天籟之音縈繞在我的耳畔揮之不去,那一雙雙真誠熾烈的眼睛彷彿就在眼前……

馬修,到一個寄宿學校報到上崗,成為一名地位平凡的學監,這的校長勢力、虛偽,特別是這裏的學生,頑劣、叛逆。但馬修,他是可愛的,他用智慧與胸懷“破解”了學生們一次次的嘲弄。以此換來了學生們的刮目相看。他更是偉大的,在他眼裏,學生們的劣根性只是表面,他們骨子裏都是純真的天使。他處處為學生着想,並傾心愛護他們、教導他們。

在教育一個故意傷人的學生時,沒有粗暴的採取“行動反應”,而是用語言用道理真正疏導了學生,使其真正懂得了責任與愛。“天使眼睛”是一個外表冷漠叛逆的孩子,馬修真誠地與他溝通,卻屢遭釘子,但決不放棄,並在合唱中是男孩兒找到了人性的美麗與人生的價值。更是在犯罪少年身上,馬修仍然採取了他一貫的原則,用愛給予引導。當少年被誤判再次入獄後,他與校長開展了脣槍舌戰,為此,他也失去了工作,但他,是毫不反悔的。

人常説“將心比心”,但馬修用他的善良及真誠與學生的敵視冷漠作交換,最終換來了漫天飛舞的紙飛機。他成功了,無愧於偉大這個詞。他是我們的榜樣,為人師表,就應本着不離不棄的原則,用愛心與真誠引導學生認真譜寫他們人生的旋律,這才是老師的首要職責。

電影中還有一個畫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修在孩子們睡下後,獨自一人在微弱的燈光下寫日記,那黑夜,是如此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