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生活十講》讀書筆記範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2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活十講》讀書筆記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活十講》讀書筆記範文

《生活十講》讀書筆記1

第一講、新價值

在這一章,作者提到了一些案件,與最近的中科院研究生刺殺事件有着驚人的相似。這樣悲劇的重演在於:一方面,教育制度打造出的是考試機器,而未考慮學生的內心。另一方面,一切都在商品化,物質消費成了共同價值觀,人類的追求無止盡

第二講、新官學

這裏的官學類似於“固化的思想”,我們太過於習慣的東西,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在這一章裏,作者提到了柏拉圖對於性交的分類。一種是生殖的性交,一種是精神的性交,動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別磁性,而精神性的性交上只需要一個精神上依戀的對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便是對於這樣的一種思想的包容,才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戀合法的地區吧。

第三講、新倫理

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規範,是內省的,不是向外指責的。作者提到了內省的教育,也提到了意識形態的問題。現在的我們很容易獲得一件東西,不需要長時間的等待,於是便很難珍惜。時代快速地進步,倫理不斷改變你,人要在這麼不穩定的狀況下自處,應該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對人、對事的期待與渴望中,重新去體驗追求本書代表的那種高貴性,才是永恆不變的。

第四講、新信仰

信仰最有價值的力量就是實踐,在佛教經典中説“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深”便是在強調實踐。作者信仰過天主教,也研究過佛教。在他看來,信仰裏面最可貴的就是自我反省的過程,也就是認識自己的貪痴嗔。在這一章中,作者強調了在教育中建立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當人們看到生命本質的真相時,就不會被假象所迷惑。

第五講、談物化

經濟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沒有平衡的力量。人文與物質的兩難自古皆然。因此在物質和精神中保持平衡,便是在避免資本主義的單一化,維持社會的多元性。在這裏,作者提到了《小王子》裏的房子,很有共鳴了。

第六講、創造力

“神話有一個無限領域,可以同時滿足幻想的創造力與科學的創造力,所以小孩讀神話,他可能將來變成科學家,也可能變成文藝家。”神話其實是虛構的故事,但是這種集體潛意識正是文明的起源。

第七講、文學力

“人生是一座橋樑,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結局,而是過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文學是一種疏離,“假作真時真亦假”。我喜歡文學,是因為文學裏的美和震撼是跨越時代與國家的,與歷史和政治無關。

第八講、愛與情

愛的本質在於:人是為了幸福而活。人永遠需要愛,需要付出愛,也需要得到愛。但是,如果帶着佔有之心去愛,那麼對於彼此而言都是負擔。與此相比,用一種保管的心情,彼此都會更好,也更寬容。

第九講、情與欲

“情慾在我們的文化中,會變成一種恐懼,而使人不敢去正面凝視。”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情與欲本身就是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刻意迴避,甚至去壓制,那麼只會將至妖魔化。電影也好,書籍也好,都有這方面的描寫。當我們一味地想避開對於人類動物性的討論,就會分裂。

第十講、新食代

《飲食男女》這部電影裏,滲透出了中國的飲食文化。那個時代的人,每一道菜都是細工出慢活,等待是他們的態度。如今的我們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也習慣了快餐。可能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慢下來,去用心生活。

《生活十講》讀書筆記2

上個世紀90年代,蔣勛在台灣的一家電台主持一個名叫“文化廣場”的廣播節目,節目每週一次,每次大約一個小時,談論一些與文化有關的現象。

這個節目做了十年,是當時台灣頗有影響的收聽節目。2008年,有人根據當年的電台錄音,將節目內容整理為“生活十講”。今年5月,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講》,按照蔣勛自己的話説,“希望當年談的事件現象”,“在一個嶄新的世紀,能夠沉澱出一種清明”。《生活十講》以娓娓道來的故事展開“生活教育”,內容從新價值的建立,到認識自我,再到心靈生活的滋養要件,比如倫理、信仰、愛情、價值觀、創造力等等。

台灣與大陸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樣的生活問題,在大陸似乎存在得更廣泛、更深刻。筆者看來,這樣的書對促進人們在這樣一個商業化巨速運轉的社會,如何轉變觀念,如何學會生活,具有積極的警醒意義。“有自信的人,充滿富足的感覺,總是很安分地——做自己。”這是《生活十講》封面上的文字,具有開宗明義的.作用。作者認為,文化不是呈現在上層的禮教中,而是點點滴滴滲透在生活不知不覺的行為中,他從價值、倫理、信仰、文學、情愛、飲食等十個方面為我們講述了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自信的人,怎樣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核心,《生活十講》通篇都在關注人,關注人如何才能擁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關注社會,關注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的多元的社會環境,真正達到以人為本的目標。認為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合,個人自省與文化規範應該相互作用;物質和精神的快樂同樣重要,不可或缺;完滿的心靈生活不能缺少神話和文學;愛是一生的功課,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為重要;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雖然,作者一直在談“如何學會生活”,但談話類的節目,都有“説教”的意味。作為教授,作者對目前教育體制中出現的種種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學校絕對不是訓練一批考試機器的場域”,若教育體制從小學到大學都是以考試為導向,升學為目標,誰還會談人性、談藝術、談文化?其實,孩子們更應該接受最好的音樂、文學、電影的薰陶,而這些又不能考試。作者説,學校如果像養雞場、養豬場,將是巨大的悲劇。但反觀當下大陸的教育,不要説中小學教育只是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掛在嘴上、寫在牆上的口號進行敷衍,大學教育也只是將就業作為培養的終極目標,年年加強的輔導員隊伍也只是希望學生別去跳樓、別出亂子。

作者認為,教育不是教書,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兩隻手機輪流響地忙着賺錢,學生也只能想着在畢業前趕快將腰包賺滿,畢業後即可用“第一桶金”繼續賺錢。“每個人都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這樣困在消費形態裏的教育,最後只能垮掉。同樣,作為家長,當自己在努力創造經濟奇蹟時,往往忽視對孩子的關懷;作為“回報”,孩子們會對這樣的冷漠與疏離進行反叛。對此,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開出不一樣的花朵”。

作為美學家,作者認為“美是一種救贖”,這個“美”,可以是一句詩,也可以是一張畫。“人生是一座橋樑,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結局,而是過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因為文學瞭解天地之心,呈現人生的各個面向,有助於閲讀者建立寬容、理解的生命態度。

面對困擾青年人的愛與情,作者説,“愛是人類最大的課題”,所有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絕大多數的主題都在談論愛的問題,千百年來,沒有結論,因此,我們要探討這個主題時,要懷抱謙卑的心情。作者試探着總結到:“愛的本質是:人是為了幸福而活的。”“一紙婚約不能保障愛情,只有愛情才能保障愛情。”在《情與欲》中,作者認為,中國當下孩子的啟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長在諸如此類的敏感問題面前,總是含糊其辭;學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卻不教情教愛,因而引發了各種嚴重問題。為此,作者主張讓孩子們接觸一些嚴肅的情慾描寫的書,比如《金瓶梅》、《西廂記》、《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紅樓夢》等,使他們因此開始反省、思考,從而對人性的認識有所啟發,有所感悟。

作者説,“這是一個富裕的時代,商業的富裕提供了物質上的滿足,我們很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一雙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個人,拿錢就可以買到了。可是中間有一個東西,在容易購買、容易販賣的過程中,遺失掉了,這個遺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灣目前最大的難題。”十年過去了,這個遺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們今天的難題之一。

《生活十講》打開一扇扇觀察、思考社會的門窗,讓我們能反省來自內心深處的不解、苦耐、無奈與失望,從而使我們在滾滾紅塵中慢慢清澈起來,開始有意識地認認真真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