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有關於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67W

有關於讀書筆記1

高爾基曾經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從小到大,書就像我形影不離的朋友,伴我成長。 日記

有關於讀書筆記

在我小的時候,由於不識字媽媽就常常給我讀我喜歡的《睡前百問》,《100個經典童話故事》,《古詩三百首》等,每天晚上,我都是在媽媽的讀書聲中進入夢鄉的。稍長大了一些的時候,我開始認識字了,自己開始會讀書了,便漸漸地感覺到了讀書的樂趣。

現在我已經上了七年級,馬上要升八年級了。在老師的引導下,我讀書的興趣更加濃厚了。而且我也不再滿足於漫畫之類的書了。我已經讀了《水滸傳》,《三國演義》,《童年》等中外名着。我的書很多,在家裏,我的書有滿滿一書櫃,桌子上,牀上,沙發上,到處都堆放着我的書。我對書愛不釋手,只要一有空,我都會讀書。我還經常到書店裏看書,買書,有時在書店裏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讀書使我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例如:讀了《上下五千年》使我瞭解了中國的悠久歷史。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樂的毅力,不屈不撓的精神打動了我,讀了《中國國家地理》中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我彷彿遊覽了我國的名勝古蹟。

古人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平時,凡是我感興趣的書總是會分享個朋友,讓他們也分享快樂。

書,是我的良師益友。讀書使我快樂,讀書使我進步,讀書伴我成長。

有關於讀書筆記2

也許,大家都被信任過。但有些人卻背信棄義,成為了一個不被人信任的人。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沈石溪的茅屋裏闖進了一隻小象。這隻小象是一隻罕見的小白象,只有鼻子是銀灰色的。它發着高燒,右耳也受傷了。沈石溪給它的右耳塗上紅藥水,還餵它吃藥和粥。第二天,銀灰鼻回到了前來尋找它的象羣裏。從此,沈石溪和白象家族成為了好朋友,得到了它們的信任。

大家也許會認為沈石溪會珍惜這個機會,但你們錯了。一次,老阿呆(象羣裏最老的象)為了從虎口下救沈石溪和傻丫頭(少女象),受了傷,流了很多血。老阿呆預感到自己快不行了,就在大家的陪同下去了象冢。沈石溪也在其中。回來後,沈石溪一再承諾不回去偷象牙,才得以回家。可是第二天,沈石溪又去了象冢,還撿了兩根象牙。他剛渡過江,就被白象家族撞見了。多虧銀灰鼻求情,才得以保住了命。但從此與白象家族失去了聯繫。

被人信任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可是沈石溪卻沒有好好地把握着一個機會,從而與白象家族失去了聯繫。也許白象家族已經把沈石溪視為與其他人一類人了;也許,它們打心眼裏就瞧不起人類。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三名小孩扶起摔倒老太被指肇事,小孩説做好事反被賴上,老太説就是他們撞的,你相信誰?昨日,四川的江先生反映,今年6月15日,他兒子和另兩個小朋友在樓下玩耍,看見一太婆摔倒便上前去扶,不料太婆起身後卻説是3個孩子打鬧,將自己撞倒的。近日,太婆痊癒後甚至住到了自己家中,要求賠償醫藥費。鎮司法所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給出建議:醫療、護理等費用分為四部分,3名孩子家長及太婆一方各承擔1/4、這是一件也是真實的事:一個老奶奶躺在地上呻吟着。許多司機見這架勢,都若無其事,很快就融入了茫茫人海之中。可是在周圍圍觀的人羣中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扶老奶奶一把,都怕老奶奶認自己為肇事者。最後,只剩下老奶奶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直到警察來了,老奶奶才被警察扶起來``````看了這則新聞,我的心中感慨萬千:現在的人基本上都不信任別人了,常常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不知什麼時候這個世界上才會多一些信任呢?

只有互相信任,我們的未來才會變得更美好!

但是在這個時代,社會上的信任已經不多了。

有關於讀書筆記3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仔細閲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悌”,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信”即誠信待人,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另外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圖強。至於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泛愛眾”即眾人平等,不分族羣、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當他人有困難時,應儘自己的全力去幫助他,不要自私自利。另外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親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最後是“餘力學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值得我們全心全力去研讀,讀書的時候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不恥下問,要心平氣和,要温故知新,如此才能讀好書並從中取得最大收益。

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於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有關於讀書筆記4

知道李娟的《冬牧場》是個極偶然的機會。有篇大冰的書的書評裏,筆者拿其和大冰的書作比較,大致是説大冰寫的東西是shit,《冬牧場》才算紀實文學。他有些觀點我還是蠻贊同的,但其言辭過於激烈,更甚還有詆譭和攻擊。想必那位仁兄火很大吧。

《冬牧場》講的是李娟隨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遷移至冬牧場,在冬窩子過冬時的所見所感。文字還算質樸,我向來覺得越簡單樸素的文字就越是能夠觸碰人心。就像阿勒泰的哈薩克牧民,他們追着雪線過着遊牧生活,居無定所,牛羊走到哪裏他們就跟到哪裏,哪裏就是家。生活條件惡劣,其實是生存條件,因為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所謂的生活,只不過艱難度日。無事時擺弄幾乎沒信號的破手機,偶爾看看只出模糊人影的電視機算是最奢侈的娛樂了。他們拿什麼對抗一眼望不盡的戈壁和荒漠呢?除了忍耐,他們還靠熱情和樂觀,以及對最基本生存條件的追求。和藏地、黃土高坡、蒙古草原上的人兒一樣,在我看來他們多少有些不幸。大自然對他們那麼嚴苛,可自然母親也不偏不倚,同時讓他們變成可愛的人。藏舞活潑熱烈、粗狂激揚,信天游高亢嘹亮,蒙古人奔放兇悍,蒙古舞渾厚豪邁。這些生活方式都是流淌出他們在惡劣自然條件下踏實過活和樂觀的態度。

李娟基本上都是在寫冬窩子生活的瑣碎。儘管寫了很多她與居麻一家交流,但由於李娟不會哈語,而且居麻一家只有居麻一人能説一些漢話,導致他們之間的交流是困難的。何況居麻對李娟的提問多數不屑一顧。問一般的問題,就一般地回答;問無聊的問題就無聊地回答;問亂七八糟的問題,就亂七八糟的回答。居麻看似不認真地對待,其實這是他找樂的一種方式,也是對枯燥生活的調劑。例如李娟問居麻:“放羊的時候你都在幹什麼?”居麻説:“在放羊。”還例如居麻説,西面荒野盡頭的沙丘上有手機信號,但李娟第二天一大早就往那邊跑,辛辛苦苦走了好幾公里,爬遍所有高的沙丘也……所以李娟總是認為居麻的話不可信,是在誆她。荒漠是悄寂和單調的,所以她寫各種叫不出名的雜草,也寫鼠洞兔洞狐洞,當然更多的是寫居麻一家和那羣牛羊,以及他們的鄰居。幾萬畝的牧場只有他們兩家,所以生活更多是寂寥的,日子一天天的混。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祕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

我個人認為《冬牧場》雖不錯,但寫得不能算特別得好,儘管它獲了不少獎。讀下來感覺有些地方比較宂雜,不夠簡潔。讀《冬牧場》我首先想到的是張承志筆下的蒙古族母親和烏珠穆沁草原,因為同樣寫的是遊牧民族,都有人畜越冬、牧民轉場。但張寫得感情更充沛,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我想這與他們處在那個環境裏的時間的長短不無關係。張高中畢業到蒙古插隊當知青四年,掌握了蒙語,而李娟雖説生長在阿勒泰,卻只在冬窩子過了一個冬天,並且不會哈語。牧民只在春夏定居點待十幾天,即使她一直住那,又能有什麼深刻的體會感受呢?(這段是鄙人陋見)

時代背景不同,張承志寫的故事發生在上山下鄉的年代,而李娟寫的故事是在遊牧生活快要消失的年代。但都能觸發對人生、人性的思考。由於牧民定居點的慢慢完善,這種追着雪線放牧的生活方式將在這個古老的遊牧名族中消失,所以我想《冬牧場》有一定的祭奠意義吧。不管怎樣,《冬牧場》可看。

有關於讀書筆記5

伴着淡淡的油墨及紙質的香味,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當我終於將一本並不太厚的《目送》讀完時,留在心中的,是纏綿的一絲又一絲不捨,激盪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對於一個整天關在校園裏埋頭做題的學生來説,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本書來讀,很大程度是受了書名的影響。

“目送”,一個多麼温暖的詞語,它是纏綿的不捨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最後一份讓其早日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三維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於心間的神奇力量。

作為與整本書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從兒子的離寫到父親的逝,那無盡的滄桑在作者冷靜而温暖的筆端一一呈現。

我安靜地讀着這一切,於是道不盡的痛徹心扉與憶不完的温暖點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喚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間。

我之所以會對第一篇文章產生如此大的共鳴,也許與我的經歷不無關係吧!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而我的安土,不僅限於地域上,更包羅了春華秋實的交替,物異人非的變遷。

我常自比為三毛,因為我覺得我與三毛都是步履維艱地行走於稀泥中的人,對於那拖出來的泥水,我們是多麼地不忍擦去,因為它攜帶了我們的過往。

可是,時間在流,世界在轉,再多的留戀也留不住記憶的風逝。

於是,我們只有站在風中目送着遠去的記憶。

而在作者的這篇《目送》中,我也讀出了作者對那一切即將遠去的事物的不捨。

作者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日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多麼的無奈與滄桑!如若説對於兒子的離,即使不必追卻依然可以追,那麼對於父親的逝與母親的老呢?只能眼睜睜巴望着回憶中的影像一幕幕掠過,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過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樣的筆調勾勒出了過往的影像,為了讓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還給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張圖片。

在圖文並茂的意境中,讀着、感悟着那點點滴滴的温暖,我的心頭也不斷激起點點温暖的浪花。

我想着,在某一天,當我與作者現在年齡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獨自靠在斑駁的牆影中,在夕陽的餘暉下回想着我人生的點滴,那感覺,是温暖還是心痛?也許兼而有之吧?

當整本書翻至中間部分時,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對個人經歷的“目送”,轉而將目光轉移到了萬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對時間、對距離、對人際、對人與物的相處、對所經地點的景況都一一進行了講述,在作者悠長而不捨的目光中,那些本來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為了一灣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獨自散發着深邃的幽光,讓我與作者共同打量着人世的一切。

如果説開篇的《目送》是為了讓讀者走入一個無奈、疼痛、温暖、回憶與念想並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話,那麼,在最後的一系列關於作者父親病中與離世的文章,則是為讀者設下的一級級台階,讓讀者看着一個老人在時光的折磨下如何離去,然後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深邃的洞府。

於是,在纏綿的思念中,我們又見到了塵世的光明,重新面對萬千世界。

在讀着那一系列文字時,我總想象着那個在女兒、兒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爺爺。

原來任何一個人的正常離去,走的都是同一條道,是留不住的,終究要離去。

只是覺得,作者的父親與我的爺爺相比,更幸福。

不過轉念一想,生命的本質不是一樣的嗎?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飾呢?去往另一個世界的生命都會把今生未受的福趕回來的。

這樣想着,心中便寬慰多了。

有人評論説《目送》是21世紀的《背影》。

很明顯,評論者的《背影》指的是朱自清的那篇。

不過,我卻覺得這樣的比較反而使《目送》中的一些味道消失了,委屈了《目送》,如若再加上三毛的《背影》,那麼,《目送》那温暖與無奈的韻味才大抵被補全了吧!

有關於讀書筆記6

一本好書就像一杯熱騰騰的奶茶,滋潤着我們的心靈;一本好書就像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把無知的我們解脱出來打開記憶的大門,書籍就像滿天的繁星,那顆最亮的星星,就是我要向大家推薦的'一本好書《媽媽不是我的傭人》。

這本書通過一個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講述了主人公阿章良好習慣的養成。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第一個小故事《媽媽不是我的傭人》:在都市長大的男孩阿章,短暫轉學到鄉下外婆家,每天生活都變得亂糟糟的。自然科學課上作業忘了帶被罰站;美術課上忘了帶水彩顏料被罰打掃廁所:房間不會整理髒得像垃圾場又被表妹説教而在以前他可是全校第一的優等生啊!一次表妹和他再次發生了爭執,表妹大喊着:請不要再把媽媽當做傭人!阿章這才恍然大悟。以前自己的作業和上課用品都是媽媽幫忙檢查和整理;學習成績優秀也是媽媽經常幫助複習;房間保持乾淨更是媽媽趁他上學的時間打掃乾淨的。媽媽在背後的默默付出,而他一直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現在,離開了媽媽,他生活一團糟,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發憤一定要改變自己,他從小事做起,一點一點開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自立、讚美、讀書、節儉、守信、誠實、關心他人。

看着看着,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在家裏自己就像一個小公主一樣,媽媽天天伺候着我。媽媽!我的語文書呢?媽媽,來杯水!媽媽,幫我收拾一下房間!媽媽像傭人一樣圍着我團團轉,忙裏忙外。吃飯了,把飯碗放在我面前;當自己睡覺了,媽媽在幫我整理書房;開學前天晚上,媽媽幫我收拾整理好第二天要帶的所有物品;做作業一直陪着我等等。媽媽這樣做,細想起來反而在害自己,讓自己沒有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現在和我一樣的人越來越多,每天過着飯來張口,衣來張手的幸福日子,媽媽不可能跟我們一輩子。我要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是想讓大家改掉這個壞習慣,同時學會更多的好習慣。

好習慣就像小鳥的翅膀,讓我們擁有飛得更高更遠的力量。《媽媽不是我的傭人》,讓我們明白了品學兼優的模範生,並不都是靠媽媽出手幫忙;同時讓我們體會到作父母的辛勞,我們要學會感恩;更讓我們懂得了好習慣的重要細節決定成就。

有關於讀書筆記7

《偷影子的人》是由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寫的,書的封面上印着這樣一行字“一部令整個法國為之動容的温情療愈小説”,許是太久沒看過這樣的小説了,就拿起書 看了起來,沒想到自己一氣呵成把整本書都看完了。看完後心情很是愉悦歡快。大概講一下主要的內容:一個在班上經常被欺凌的男孩有一天發現自己擁有別人所不 具備的特異功能--能偷別人的影子,當他的影子和別人的影子重疊的時候,男孩就能夠知道他人心中的真實想法。當他發現自己有這樣的一種奇異的能力後,他慢 慢地成為幫助身邊的人的心靈夥伴,為偷來的影子帶去了生命中的一點點光芒,這種能力從童年伴隨他到長大成人,在這個過程中,所記述男孩與媽媽之間的親情為 人動容,媽媽的老去也讓人落淚;男孩與自己從小的玩伴之間的友情,至真至誠;最後,男孩在蘇菲與克蕾兒的愛情抉擇,告訴了我,選擇自己心中最放不下的那 個,不要被暫時的假象的愛迷惑了自己的心。而這種選擇付出的代價是痛心的,慶幸的是,最後故事是個美好的結局。

整本書,所有的事件,作者娓娓道來,在描寫男孩童年的那段內容中,充滿着童年的歡快和天真,讓我不知不覺中也跟隨這樣的描述想起那些童年的歡樂時光。男孩 擁有的超然的能力,其實也是透過“偷影子”這一特別的功能來告訴讀者,不管在你面前的人顯得多麼的跋扈囂張,就像欺負男孩的馬格,一個高大打籃球很厲害喜 歡着自己也喜歡的伊麗莎白的大男孩,也有自己心中的痛楚,他內心真實的世界並非像在大家面前的那麼強大。記得柴靜《看見》書中也提到類似的這個道理,我們 看到的很多事情其實僅僅是事件的表面,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弱者被欺凌,但在被欺凌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隱情。這也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存活着,少點計 較,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懷着理解、寬容的心去諒解他人的缺點、過失。而不是用自己定下的標準去指責抱怨對方。在這個越來越強調“自我”的年 代,作者能通過這些小細節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實屬不易,也點中了點。

書中讓我印象頗深刻的是男孩長大後的愛情。在男孩小的時候曾經在一個海灘上認識一個聾啞女孩,他們在那裏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但隨着假期的結束,男孩不 得不回去,女孩告訴他她會等着他。隨着時間的飛逝,男孩沒在想起這個女孩,而與另一個漂亮能力又強的女孩蘇菲在一起,他相信自己是愛蘇菲的,當然蘇菲也是 愛他的,只是最後男孩並沒有選擇和蘇菲在一起,而是回去實現他那個小時候的約定,最後男孩與克蕾兒終成眷屬,而蘇菲則與呂克結成一對。這個事件其實和呂克 選擇做回麪包師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管工作是否體面,是否高薪,其實最適合自己的才是對的。愛情也是一樣,不是你很愛很愛他,或者説他很愛很愛你,你們就可 以幸福的,要獲得幸福,要選擇合適的那個人。尋找真正屬於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確定你真正想要的,而不要將時間浪費在不對的人身上。

至今我還想不透的一件事是,男孩的父親在男孩小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和媽媽,男孩總是希望父親能夠回來看看他或者給他寫寫信,他多麼的渴望見到自己的父親, 當他受欺凌的時候,當他捱罵的時候。但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父親始終都沒有任何音訊。直到男孩的母親去世後,男孩回到自己的小閣樓上發現了一封封信,是父 親寫給自己的信,信中寫着他對兒子的思念,而母親卻隱瞞了他這麼多年。看到這裏的時候,心挺疼的,對一個孩子而言,家庭的美滿是最基礎的,所以選擇與如何 的一個男人做自己的人生伴侶,有多了一份重要。不明白,為何母親要瞞着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以為父親就這麼其他於不顧了,是恨麼?還是怕男孩受到傷害?

有關於讀書筆記8

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古老的書,裏面講述了許許多多古老的故事。相傳,一個國王,他每天娶一個女子,第二天就殺掉。有個姑娘要阻止他的這種做法,於是願嫁給國王。她給國王講故事,每次要殺掉她的時候剛好講到精彩的部分,國王只好不殺她。她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使國王回心轉意。

其實,這些故事是由阿拉伯民族智慧、才華凝聚成的,有些已經家喻户曉,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神燈》、《辛巴德航海曆險記》等等。

它們都是曲折生動、想象豐富,大多數令人感動。《辛巴德航海曆險記》講述了一位商人七次出海,每次出海都碰到種種磨難,而他把這些困難一一克服,最後成了一名富翁。《神燈》則述説了一個遊手好閒的孩子在罪惡多端的巫師的幫助下得到了神燈。於是他運用神燈的法力和自己的智慧使家庭富裕,娶到了公主,殺死了偷走了神燈的巫師,和要為巫師報仇的巫師弟弟,最終當上了國王。而《神童智審盜金案》用一個神童竟然審出了一莊連聰明的法官也審不出的案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忽略細節。不過,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三姐妹的故事》。它述説了窮苦三姐妹的故事。這三姐妹在談到心願時説自己分別想嫁給國王的麪包師、廚師、還有國王本人。恰巧國王路過,立即實現了她們的願望。兩個姐姐很妒忌當上皇后的妹妹,便把她生下的兩個王子和一個公主用竹籃裝着隨水漂去,並説皇后生下了一條狗、一隻貓和一根木條。國王幽禁了皇后。三個孩子被園林總管拾到、養大,可園林總管卻早早地死了。這三個孩子在他的房子裏住下。一次,公主得知他們的院子中有“能言鳥”、“唱歌樹”和“黃金水”這三樣寶貝就誰家也比不上了。於是兩位王子先後去找寶物,結果都在半路變成黑石頭。於是,公主親自出馬,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寶貝,並救活了兩個哥哥。回去後,“能言鳥”用它的聰明才智使國王明白自己錯怪了皇后,並認出了孩子,一家人又團聚了。故事中兩個姐姐的行為讓我憎恨,皇后令我同情,而兩個王子和公主的兄妹之情使我感動,公主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叫我敬佩。

《一千零一夜》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有的發揚勇敢冒險精神,有的對機智善良、敢於和惡勢力作鬥爭的下層社會人民給予讚揚。《一千零一夜》不愧為阿拉伯古典文學中的瑰寶,不愧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鮮豔的珍品。

Tags: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