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當下的力量》讀後感9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28K

導讀:什麼是當下?“當下”在何處?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通過閲讀我明白了作者埃克哈特託利力圖用一種簡單明瞭的語言傳達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脱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當下的力量》讀後感,歡迎閲讀!

【篇一:《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其實對於心理學來説,我真的只是一個門外漢,我僅僅是因為喜歡而參加了教管中心組織的心理健康培訓,併成為了主修老師。的確是聆聽了部分專家的講座,但真正懂了多少,我還真説不出個一二三來。所以每每抱着筆記本給人家説了若干小時以後,總是變得很困擾,或許當事人早已煙消雲散,但我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自我調節,感慨着人性的變化。

有幸成為翟老師組織的“成長小組”成員,是我的意外之喜,想想我連一個心理諮詢三級證書都沒有,翟老師能吸納我,接受我,帶着我經歷心理歷程的成長,實在是幸甚之極。小組承諾的第一條就是“活在當下,關注當下的感覺”。陸老師提議大家回去看《當下的力量》,北京的湯豐林院長也向我們推薦過這本書。張德芬稱這是一本改變你一生命運的書。

什麼是當下?“當下”在何處?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通過閲讀我明白了作者埃克哈特託利力圖用一種簡單明瞭的語言傳達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脱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

作者認為,我們人類受苦或受情緒所困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大腦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從出生到孩童期,我們是淳樸、自然的,思維和真我也是一致的,我們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用掩飾什麼,也不用擔憂什麼。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觀察社會和接受教育,我們的思維便逐漸控制和屏蔽了我們自然意義上的真實意識,使我們的自我感覺,不再取決於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決於外在。思維在外在的世界裏無止境地尋找如財產、工作、地位、名望以及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際關係等自我認同。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失去了我們就會覺得很痛苦。然而外在世界本質上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從外界當中尋找自我認同時,我們註定會隨時陷入恐懼與痛苦當中。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復自我的存在意識和對身體以及內心的完全支配。當意識迴歸的時候,我們便回到了一個身心合一的狀態,擁有了最完整的自我。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化,我們的內心都是完整的。於是我們需要了解一種能夠擺脱思維控制,且讓生活更美好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關注於當下,活在當下。由於思維控制對外在的認同和關注,我們的生命大多消耗在不是想過去就是在想未來的過程中,而很少享受和關注當下。就像我的朋友們一樣,之所以痛苦難過,也不過是受因為夫妻之間一點點的不愉快,而無限的放大,在幸福的時候不會出現的往日的委屈一股腦的用上心頭,於是便想象着世界對自己是相當的不公,自己的付出換來了無盡的辛酸,以後我還會受到什麼不公平的待遇?而事實上是當下是當下,過去是過去,將來還需要兩個人共同的付出,悶着頭,一根筋的時候,總是不能使自己的心態平靜地放在當下。

“我們思索着過去,憂慮着未來,結果是我們永遠無法對現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不活在當下,我們就無法贏取生活的樂趣。如何獲得當下的力量呢?我們必須學會當事情來的時候抓住,當事情走時放手。我們的身體是唯一時刻生活在當下的物體,能夠與自己的身體“聯結”就是通往當下的最好途徑之一。我們該做的不是看着遠在天邊的東西,而是做好手上的事。同時還要懂得放棄,只有懂得放棄的人才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實現當下的力量,還需要接受當下時刻,實事求是地對待當下,摒棄我們思維對當下時刻的逃避和抗拒,讓內心真正從思維認同中解放出來,不受外在干擾,將注意力集中於感受、解決和做好當下的事情,體會充分把握自我的生命過程,享受真實、簡單帶給我們的快樂。

這是一本能夠觸動心靈的書,一本能有所收穫的書。我已推薦給我的朋友們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一個舒服的姿勢,不急着去實踐,只希望能接納、吸收、消化、改變,不急不躁的慢慢享受當下的閲讀幸福。拋開過去和未來,不要否定自己,也不要替別人做決定,活在當下生活就會充滿更多的陽光。

【篇二:《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我讀完的感覺就是,這是一本要靜下心來,用心體會的書。他的每一句話都需要我們細細的品味,才能得到我們自己的體會,然後我們才會由這本書得到關於我們如何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些想法。

同時這本書,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許多語句都是比較晦澀,比較需要我們深入理解的,但是一旦我們理解這些有點深奧的語句,對於我們的內心都是深刻的震撼。

由於我們總是習慣於理性思考、喜歡用腦子,也沉溺於過去的經驗形成的小我的自我認同,還有在現實社會的壓力下我們對未來的期許,所以活在當下不是那麼容易。“如果沒有東西可以給他們真正的成就感,那麼他們還有什麼可以去拼搏呢?”“事物和生活條件可以給你快樂,但它無法給你喜悦。喜悦是你內在寧靜狀態的關鍵部分。它是你的自然狀態,不是努力才能獲得的。”

最打動我的是第84頁的內容,上面提到,現在的人總是在等待,他們等待願望實現的那一天,以為那樣自己就會幸福了,實際上他們是在拒絕當下。

對啊,我們總是推遲了自己快樂的時間!我曾經想過,當我得到某個工作我一定是最最開心的人了,那時我一定會每天很滿足;我曾經想過,當我得到某個人的愛的時候,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那時我一定會很幸福;我曾經想過,如果我現在有了什麼東西,我會多開心啊,我一定會是最知足的人,可是現在呢,因為我沒有得到那個工作、沒有得到那個人、沒有得到那個東西,所以我現在怎麼也快樂不起來,或者説我有什麼理由快樂呢,那麼多的願望都沒法實現。

後來,我得到了這個工作、得到了這個人、得到了這樣東西,可是我一點也沒有想象中的快樂和幸福,煩惱依然存在,我仍然不開心。所以我又在想了,我現在不快樂是因為我還沒有得到其它的東西,如果我得到了更多的東西,那麼我那時候才會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這個樣子拒絕當下的,生活在等待中,讀完這本書,我的體驗是:人變得沉穩,不再那麼焦躁了,不再因為後悔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費情感,也不再為不可預知的未來產生焦慮、不安、害怕。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活在當下的重要,讓我知道下一秒的重要。我理解的當下就是接受現在的自己。我知道做到這點很難,但是我會努力去做的。

【篇三:《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曾經,有一位乞丐在路邊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經過。這位乞丐機械地舉起他的舊棒球帽,喃喃地説:“給點兒吧。”陌生人説:“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然後他問:“你坐着的是什麼?”乞丐回答説:“什麼也沒有,只是一箇舊箱子而已,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問:“你曾經打開過箱子嗎?”“沒有。”乞丐説:“有什麼用?裏面什麼都沒有。”陌生人堅持:“打開箱子看一看。”乞丐這才試着打開箱子。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乞丐充滿了驚奇與狂喜:箱子裏裝滿了金子。

有時,人們不停地四處尋找成就、安全感或愛情所殘餘的歡樂或滿足,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不僅已經擁有了所有的這些東西,而且還擁有了比這些更為珍貴的東西?自己的內在。一個人的真正財富並不是他擁有了多少物質財富,而是他真正擁有着存在的歡樂以及與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動搖的寧靜。

哲學家笛卡爾在寫下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時,他自認為他已經找到了真理。實際上,他表達了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將思考視為存在並且認同于思考。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存在呢?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於生死的各種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個生命”。存在作為無形的、不滅的本質,它不僅超越而且還深深地植根於每一個形體之內。也就是説,作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實的本質,你可以在每個當下接觸到它,別試着去掌握它的含義,別試着去理解它。只有當你的思維處於靜止時,你才會領會它的真正含義。當你的思維處於靜止時,你就會感覺到存在,但是從心智上我們永遠無法領會它的真正含義。

是的,讓你的思維處於靜止並試着超越你的思維,思維對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來説並不是最為關鍵的。事實上,人們80%—90%的思維不僅是重複的,而且還是無用的,而且由於思維的運作障礙和消極的本質,大部分思維都是有害的。然而我們卻對思維上癮,因為我們認同思維,從思考的內容和活動中獲得自我的感覺。因為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停止思維活動,我們將不復存在。思維在本質上是一種求生的機器。攻擊、防範其他的思維,收集、儲藏和分析信息———這是它所擅長的,但是這些不具有創造性。所有真正的藝術家,不管他們是否知道,都是在無思維的、內在寧靜的狀態下進行創作。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聲稱他們的創造性突破來自於無思維狀態。對美國最著名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調查令人吃驚,調查結果顯示,“在那個短暫的、決定性的創造本身的過程中,思維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説,絕大部分人不具有創造性的簡單原因,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維,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身體或生命的奇蹟不是通過思維來創造和得以維持的。很明顯,有一種比思維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

禪宗大師用頓悟來描述短暫的開悟或短暫的無思維、完全臨在的狀態。要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偉大和神聖,你需要臨在意識。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視夜空,驚歎於它絕對的寂靜和不可思議的浩瀚?你是否傾聽過,真正地傾聽,森林中山泉的聲音?或者你是否真正地傾聽過寂靜的夏夜鳥兒的歌唱聲?當你的思維寧靜時,你才會關注到這些。你必須暫時卸下你個人問題的包袱、過去的和未來的包袱,以及你知識的包袱。否則,你將會視而不見、聽如未聞。你需要完全地進入當下時刻才行。

當你體驗到了這些臨在時刻,你可能不會意識到你是短暫地處於無思維的狀態。這是因為這種狀態與思維之間的間隔太窄。在思維開始活躍起來之前,你的頓悟可能只會持續幾秒鐘,但是它確實發生過了;否則,你就不會體驗到這種美好。對於美的感知和創造,思維無能為力。只有完全處於臨在狀態裏,那種美或神聖才會產生。

然而,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恆焦慮中。我們忘不掉過去,更擔心未來。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人們只認同生理和心理的形式,而無意識於本質的存在。又由於每一個形式(form)都是變動不定的。他們就活在恐懼裏。這種恐懼造成了他們對自己、對其他人類很深的誤解,也扭曲了他們對世界的知見。

宇宙如果發生震動,而導致世界末日的話,隱含生命仍會如如不動,不受絲毫的影響。《奇蹟課程》裏犀利地揭露了這個真理:“凡真實的必不受威脅。凡不真實的必無法存在。神的平安自在其中。”

如果你有意識地與隱含生命維持着連繫,你就會珍重、會愛、會衷心地尊重外顯世界,和生存於其中,以超越形式的至一生命而展現於世的每一個眾生。你也會知道每一個形相終將化滅。究竟來説,世間的一切不再那麼重要了。誠如耶穌説的,你已經“征服了世界。”,或者像佛陀説的“到達了彼岸。”

【篇四:《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為什麼你還那麼憂傷?為什麼你過得不幸福?

我們大多數人的回答可能是:等我擁有了足夠的金錢,等我擁有了完美的愛情,如果我沒經歷那段刻骨銘心的失敗和痛楚……我想我有了我想要的自然就幸福了……

於是你活在你的未來和過去,你焦慮、憂傷、浮躁、壓抑、痛苦,惶惶不可終日,唯獨沒有正視當下,體會當下,安於當下。殊不知,無數的未來正是由無數點滴的當下組成,無數點滴的當下又會成為無數的過去,如果你連當下都把握不好,那麼你將又失去今天、明天和昨天,最終幸福將離你遠去,一無所有。

直到前天我看完埃克哈特·託利寫的《當下的力量》,我才深一步的思考:我們怎樣才能擁有當下,在沒有達到和擁有你想要的東西時,依然幸福和快樂呢?

書中用比較哲學的語言和邏輯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思維和無意識讓我們偏離當下,我們一直活在思維的慣性和尋求自我價值的圓滿中,當我們不能正視現實或不能認同自我時,焦慮的情感就攫住了我們,使我們不得平靜和愉悦,更談何幸福和快樂呢!

其實,現實中的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要在當下發生,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時間只是一個幻想”。只有通過向當下的臣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在那裏,我們能找到真正的歡樂,我們能擁抱真正的自我。

它還告訴我們怎麼通過臨在狀態達到徹底的愉悦、平和和寧靜,從而積聚更多的能量,在每一個當下得以釋放;怎麼通過痛苦之身體悟當下,尋求解放;怎樣通過當下連接本然的自己。他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愛,什麼是真正圓滿的愛情關係。總之我們要不斷地審視自己,正視生命的本然,“不扭曲,不變形”,安於當下,懂得臣服,不抱怨不焦躁,“以無為而有為”。

在閲讀中,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耶穌説,看那野地的百合,它們不耕不織卻長在地上。

這句話雖平常,但是卻讓我們懂得,應該怎麼去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任何事物和存在都有它的前因和後果,何不去把握當下的每時每刻,積儲能量,等待爆發,那麼,您自然就會創造生命的奇蹟!

同時我也懂得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如果他能夠知足常樂、平靜地面對生活中的磕磕絆絆波盪起伏、坦然面對周圍的小麻煩,享受自己的小快樂;富人若能夠取之有道、心安理得地取得財富,造福社會,名利雙收,他也一樣能夠嚐到幸福之味道。而那些“坐在寶馬裏哭”的人並不一定幸福!

【篇五:《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偶然的機會,看見同事在學校班車上看埃克哈特。託利的《當下的力量》一書,她極力向我推薦此書並將該書的英文版全文,作者的《與神的對話》音頻等素材一幷拷貝給我。我整整用了幾周時間把英文版內容看完,接着又下載了中文版仔細品讀,覺得的確是一本好書,可謂是心靈的雞湯和與自己靈魂的對話,幷不時地向學生們推薦此書,毫不吝嗇地奉上中英版素材及音頻等素材,偶爾會與學生們探討讀書心得,頗有收穫,現與大家交流分享我的體會,説説我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當下的力量》就是以託利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告訴人們當下(即現在)的重要性。告訴人們應該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該書前半部分告訴我們:應該學會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類似,只有當杯子是空的時候,才能往杯子裏倒入更多的水。人們也一樣,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時才能聽到或者感覺到周圍環境的聲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學習到曾經沒有意識到的知識。其次,在清空我們自己的思想的同時,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最淡定的人是最無敵的,因為他沒有把破綻暴露出來。正如今年的澳網,李娜苦戰3盤,艱難淘汰大威。李娜所顯示的是她的淡定,關鍵時刻不急、不躁,最後一舉將大威拿下進入澳網四強。接着談到,無欲則剛,現在的我們應該學會淡定,努力做事、認真學習。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看到朝陽的美麗。

該書在後半部分,託利告訴我們:首先,學會專注當下,對曾經和未來不必計較太多,我們對曾經和未來要明白幾點:一要總結曾經的經驗,二要堅定的對未來的信念,這個信念是我現在的努力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穫。其次,專注你的身體,學會聆聽你的身體,從而學會聆聽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聯想,要以事實説話。愛護你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從而營造一個身心健康的身體,學會包容,有良好心態。

作者在字裏行間讓讀者感到要關注當下,關注此時此望,控制自己的思維。思維只是意識的一小部分,沒有思維不會影響到意識,沒有意識思維將不復存在,所以別擔心,當你關注當下時,你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滿足感,不會有不安,不會有煩惱,你的每時每刻都是充滿了喜悦與安全感的。

要做你思維的見證者,你不等於你的大腦,你的痛苦情緒,都是你大腦的思維製造出來的',而實際上,你的意識根本沒有創造這些思維,是思維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製造出來的,它利用了時間,而如果你去觀察這些思維,做為一個見證者,看他們是怎麼想的,不做任何批判,不加以分析,只是靜靜的看着思維在變化,一股強大的力量將會吞噬你的思維,慢慢的思維將會消失。如果你的身體裏面有兩個人,那是兩種思維,你要去觀察他們,當他們製造出來一種情緒時,你不要認同他,你越認同他,那你就會被兩種中的任何一種思維控制。

【篇六:《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當人們活在當下,與內在的寂靜有所連結,便可超越複雜的心智與情緒,發覺潛藏於內心深處恆在的平靜,滿足與力量。

我們擁有珍貴的東西——當下的力量。生命是由無數個片刻所組成的,當下僅是眾多片刻中的一個,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當下。當下,使我們無法逃離的現實。我們總處於當下,既然如此,為何不順其自然,與其友善相處呢?有多少人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盼望着上大學,盼望着大學畢業好工作,接着又開始盼望着結婚生子,然後小孩去上學自己回去上班。之後盼望着退休,退休之後回憶自己的一生,到最後生命快要終結的時候,忽然明白,自己一直忘了真正去活。勞碌了一生,時時刻刻想的是未來,每天活在對過去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憂慮之中,卻忘了自己是活在當下的。“我們思索着過去,憂慮着未來,結果是我們永遠無法對現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每一天,每一個真實,精彩的剎那,失去了生活本身的樂趣。

活在當下——放下對過去的糾結,放下對未來的迷茫,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當下,人生的意義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活在當下——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順其自然,在順境中學會珍惜與感恩,在逆境中也學會欣然接受,過一個充實的人生。

活在當下——是一種清醒現實的生活態度。昨日已成歷史,明日尚可未知,只有當下有我們自己掌握。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只有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活在當下,才能用心去感受,去欣賞這沿途的風景,也才能心無雜念,拋開所有煩惱與不快,享受人生的樂趣。

《當下的力量2》是一本美妙,深邃的靈脩讀本。每一段雖然很短,但要用心用神去體悟。初次讀這本書,領悟到的東西還不是很多,但若經常讀,每天讀一小段,慢慢咀嚼,細細品味,並用內在覺知來吸納其中的精髓,定能淨化心靈,拂去疲憊,即使在喧囂的都市中也能感受到內心的寧靜、温馨與美好,達到內在的平靜與和諧。

【篇七:《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當下的力量》中告訴了人們如何對待過去、現在、未來。罈子裏有不少評論貼了,我也來寫寫這本書對我的影響。

讀書後個人體驗是時間感覺變慢,人變得沉穩,不再那麼焦燥。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點是如何看待過去、現在、將來。過去是最容易讓人產生悔恨的地方,當你能瞭解最重要的是如果度過當下這一秒的時候,你就不會再為了後悔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費情感。未來則是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害怕的地方,當知道當下這一秒最重要之後,我也不應再為未來的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不安,還是好好度過當下時刻吧。

只要能夠讓心靈處於平和、沉靜的狀態,完成一件緊急的工作,與看娛樂節目、發呆、做其他無意義的事情並無區別。當下這一秒要做什麼,不要跟隨理性、不要跟隨情緒,要跟隨你的心靈。如果今天必須提交一份重要、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投入的工作,即使想通過娛樂來逃避行動的話,心靈也會通過焦慮情緒告訴你,你並未正確度過當下。所以要跟隨心靈,剩下的就很簡單了,觀察到你真正需要的,對我而言通過情緒就能知道,我是否在做當下應該做的事情。

以前也研究過GTD,最後的發現對我來説,問題不在於任務如何分類,而在於如何推動自己去做事情。問題的關鍵在於選擇什麼是值得在當下做的事情,而不是用緊急、重要四個象限來機械的決定要做之事。可以大段時間的浪費生命,如果這同樣能讓我的心靈處於平靜,什麼也不做,什麼成果也沒有也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這是以前從未想過的,所以《當下的力量》對我是更有幫助的一本書。

《六祖壇經》中有一個小故事,大意是一個和尚問一個得道高僧説如何開悟,高僧回答吃飯、唸經、睡覺。和尚説這些我也做啊,高僧則回覆:我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唸經的時候唸經,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用《當下的力量》來解釋,就是高僧所作的在每一刻都是心靈中認為的最重要的事情,因而能夠心無旁繆的行動。而我則在工作的時候想着玩,玩的時候想着工作,為過去而悔恨,為未來而焦慮,經常處於不安的狀態。這些焦慮不安非但沒有任何用處,還消耗了大量身體能量。

當代人喜歡抱怨,抱怨好工作崗位都被佔了,沒錢的抱怨房價太高,抱怨沒有社會醫療保險不足,抱怨CPI漲的太厲害;有錢的抱怨社會腐壞,抱怨有了錢卻沒有安全感要移民;移民的抱怨在國外沒有歸屬感,不能融入主流社會。這些抱怨真的是想通話語來改變不平等不合理嗎?我看未必,絕大多數人只是一種情感宣泄。世界上真的有能不讓人不抱怨的地方嗎?我想確實有,就是在人的心靈深處。跟着心靈指引,過好當下這一秒,絕大多數的抱怨都會消失,變成新生產的東西,或是對路邊小草的欣賞。即使仍然有抱怨,這時的抱怨也是為了推動問題的解決,抱怨不參雜太多的情緒,人們能在抱怨之後平靜的投入下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當下的力量》非常好的一本書,但中文版的翻譯加入了譯者自己的想法,比如生造出來的“臨在”一詞,再比如“臣服”,感覺要下跪磕頭似的很不舒服,再比如某章的標題“思維逃避當下的策略”,讓人容易誤解為“想想怎麼逃避當下”。所以又買了英文版,果然發現原版中這些讓人彆扭的地方都表達的很清楚。

Tags:力量 讀後感